用于绿化园林的节水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86192发布日期:2022-02-19 23:02阅读:80来源:国知局
用于绿化园林的节水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园林建设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绿化园林的节水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2.园林绿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绿化多为在自然条件下人为干预完成的,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绿植绿地,人工绿化的园林需要定期人工灌溉、施肥,且均为长期的、大量的投入,因此提供一种节省能耗和水资源的灌溉系统是降低绿化园林后期维护费用的主要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绿化园林的节水灌溉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灌溉系统浪费能耗及水资源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用于绿化园林的节水灌溉系统,包括混合箱、拌药装置、入水管、排水管、进水管和液位传感器,混合箱包括外壳,外壳是密封箱体结构,入水管、排水管和进水管分别连通至外壳内部,且外壳上端内壁设置液位传感器,外壳上端安装拌药装置,且拌药装置内部与外壳内部相连通,液位传感器信号连接至控制器。
6.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内部设置过滤网,且过滤网将外壳内部分割成混合腔和排放腔,拌药装置内部连通至混合腔,排放腔内设置水泵,且水泵连通至排水管。
7.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网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首尾相连形成v字形结构,第一板体的下端固定连接至外壳下端内壁,第二板体的外围固定连接至外壳的内侧壁,第二板体上均布若干过滤孔,且进水管的出水端位于第二板体上方。
8.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电磁阀,外壳上端设有第一通孔,外壳内部设置第二管体,第一管体外围密封连接至第一通孔内,第一管体的入水端设置第一电磁阀,第一管体的出水端连通至第二管体内部,第二管体位于第二板体的上方,且第二管体侧壁沿轴向设有若干出水孔,第一电磁阀信号连接至控制器。
9.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内部设置拌合轮,拌合轮位于混合腔内,且拌合轮上端外围套接至外壳上端内壁,拌合轮的下端与入水管的轴心水平位置相同。
10.进一步的,所述拌药装置包括搅拌罐、搅拌轮、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外壳上端设置搅拌罐,搅拌罐内部通过第三管体连通至外壳内部,且搅拌罐上端分别设置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三管体上设置第二电磁阀,第二电磁阀信号连接至控制器,搅拌罐上端设置第二通孔,搅拌轮外围套接至第二通孔内,搅拌轮上端设置第一电机,搅拌轮下端位于搅拌罐内。
11.进一步的,所述拌合轮上端设置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外围固定安装至外壳上端,拌合轮外围通过油封轴承套接至外壳上端。
12.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内侧壁设置防涡板,且防涡板位于混合腔内。
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绿化园林的节水灌溉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控制器根据液位传感器的信号判断水泵的启闭,当水泵将外壳内部的水体传输至外壳外部时,密封状态的外壳确保了其内部为负压状态,负压状态的外壳自入水管根据虹吸原理将外部水源吸入外壳内部,而拌药装置为外壳内部的水体提供了药品,即完成了药品的混合投加,节省了投药池的制备,降低投建投药池的成本和占地空间,同时也减少了因增加水体流经管道和暴露环境造成的系统性水资源浪费,降低投入成,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14.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绿化园林的节水灌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用于绿化园林的节水灌溉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说明:
19.1-混合箱;11-外壳;12-过滤网;121-第一板体;122-第二板体;13-混合腔;14-排放腔;15-水泵;16-拌合轮;17-第二电机;18-防涡板;2-拌药装置;21-第三管体;22-第一电机;3-入水管;4-排水管;5-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4.如图1-3所示,用于绿化园林的节水灌溉系统,包括混合箱1、拌药装置2、入水管3、
排水管4、进水管5和液位传感器,混合箱1包括外壳11,外壳11是密封箱体结构,确保外壳11内部与外部存在压差时,不会产生漏气漏水现象,入水管3、排水管4和进水管5分别密封连通至外壳11内部,且外壳11上端内壁设置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是现有技术,液位传感器用于检测外壳11内部液体的液位,并信号传输至控制器,外壳11上端安装拌药装置2,且拌药装置2内部与外壳11内部相连通,拌药装置2用于预搅拌、破碎投加的药品,外壳11内部设置过滤网12,且过滤网12将外壳11内部分割成混合腔13和排放腔14,拌药装置2内部连通至混合腔13,排放腔14内设置水泵15,且水泵15连通至排水管4,水泵15信号连接至控制器,水泵15用于将外壳11内部的水气传输至外壳11外部,控制器是现有技术的plc,控制器根据液位传感器的信号判断水泵15的启闭,当水泵15将外壳11内部的水体传输至外壳11外部时,密封状态的外壳11确保了其内部为负压状态,负压状态的外壳11自入水管3根据虹吸原理将外部水源吸入外壳11内部,而拌药装置2为外壳11内部的水体提供了药品,即完成了药品的混合投加,节省了投药池的制备,降低投建投药池的成本和占地空间,同时也减少了因增加水体流经管道和暴露环境造成的系统性水资源浪费,降低投入成,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25.过滤网12包括第一板体121和第二板体122,第一板体121和第二板体122首尾相连形成v字形结构,第一板体121的下端固定连接至外壳11下端内壁,第二板体122的外围固定连接至外壳11的内侧壁,第二板体122上均布若干过滤孔,进水管5用于向外壳11内部投加初始水体,减少外壳11内部气体,是对外壳11内部水泵15的保护,降低水泵15启动时的空转时间,同时进水管5的出水端位于第二板体122上方,过滤网12用于过滤外壳11内部的水体避免大结构固体进入排放腔14,而进水管5向外壳11灌注初始水体时也可对第二板体122的过滤孔进行冲刷,降低过滤孔堵孔风险。
26.进水管5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电磁阀,外壳11上端设有第一通孔,外壳11内部设置第二管体,第一管体外围密封连接至第一通孔内,第一管体的入水端设置第一电磁阀,第一管体的出水端连通至第二管体内部,第二管体位于第二板体122的上方,且第二管体侧壁沿轴向设有若干出水孔,第一电磁阀信号连接至控制器,第一管体外接自来水,液位传感器可以设置在排放腔14内,控制器根据液位传感器的传输信息控制第一电磁阀的启闭,以满足进水管5向外壳11内部灌注初始水体的需求。
27.外壳11内部设置拌合轮16,拌合轮16位于混合腔13内,且拌合轮16上端外围套接至外壳11上端内壁,拌合轮16的下端与入水管3的轴心水平位置相同,拌合轮16的轴心与入水管3偏心设置,当外壳11通过虹吸将外部水体吸入外壳11内部时,入水管3的水体流经拌合轮16,造成拌合轮16的转动,以增加投加药品的混合扩散,增加药品的混合效率,且为了防止拌合轮16的转动时外壳11内水体产生漩涡现象,在外壳11内侧设置防涡板18,且防涡板18位于混合腔13内。
28.拌药装置2包括搅拌罐、搅拌轮、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第三管体21,外壳11上端设置搅拌罐,搅拌罐内部通过第三管体21连通至外壳11内部,且搅拌罐上端分别设置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用于向搅拌罐内投加自来水,第二管体用于投加药品,第三管体21上设置第二电磁阀,第二电磁阀信号连接至控制器,搅拌罐上端设置第二通孔,搅拌轮外围套接至第二通孔内,搅拌轮上端设置第一电机22,搅拌轮下端位于搅拌罐内,控制器控制第二电磁阀的开度用于调整搅拌罐内药品混合液投加至外壳11内的速度。
29.拌合轮16上端设置第二电机17,且第二电机17外围固定安装至外壳11上端,拌合
轮16外围通过油封轴承套接至外壳11上端,拌合轮16和搅拌轮均为现有技术的轮叶拌轮,第一电机22和第二电机17均为现有技术,且第一电机22和第二电机17均信号连接至控制器。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