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48772发布日期:2022-03-05 09:1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2.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交通网络逐步完善,许多城市都建立了复杂的高架路网体系。但伴随着高架道路硬化覆盖面积的不断增大,大量雨水都无法下渗,成为地表径流,导致国内许多城市同时面临汛期内涝和径流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装置及系统。
4.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装置,包括:初期雨水弃流井、蓄水箱和灌溉机构;
5.所述初期雨水弃流井设置于高架桥的桥面的下方,所述初期雨水弃流井设有进水管,所述高架桥的桥面设有落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落水管连通;
6.所述初期雨水弃流井设有收集水管和弃流管,所述弃流管的高度低于所述收集水管的高度;
7.所述收集水管与所述蓄水箱连通,所述蓄水箱与所述灌溉机构连通,用于向所述灌溉机构供水。
8.进一步的,所述灌溉机构包括浇灌水管和水泵,所述浇灌水管上设有灌溉口;
9.所述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蓄水箱连接,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浇灌水管的进水端连接,所述浇灌水管的出水端与所述落水管连通。
10.进一步的,所述灌溉机构还包括绿化带,所述绿化带与桥墩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灌溉口与所述绿化带对应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绿化带包括墙体种植袋,所述墙体种植袋与桥墩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墙体种植袋内设有装钵植株,所述灌溉口与所述装钵植株对应设置。
12.进一步的,所述灌溉口设有喷头。
13.进一步的,所述初期雨水弃流井设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的高度高于所述收集水管的高度。
14.进一步的,所述浇灌水管上设有阀门。
15.进一步的,初期雨水弃流井上设有检查口,所述检查口上设有井盖。
16.进一步的,初期雨水弃流井的侧壁上设有抢修工作梯。
17.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系统,包括所述的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装置。
1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装置包括初期雨水弃流井、蓄水箱和灌
溉机构;初期雨水弃流井设置于高架桥的桥面的下方,初期雨水弃流井设有进水管,高架桥的桥面设有落水管,进水管与落水管连通。初期雨水弃流井设有收集水管和弃流管,弃流管的高度低于收集水管的高度,初期雨水经过进水管进入到初期雨水弃流井下部,随着时间推移,初期雨水弃流井内的水位不断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位漫过收集水管后,漫过收集水管的水经过收集水管排出;而在降雨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雨水进入初期雨水弃流井内,雨水中的污泥、杂质等截留在初期雨水弃流井的下方,从上方收集水管排出的雨水相对洁净,浊度较低。
20.收集水管与蓄水箱连通,蓄水箱与灌溉机构连通,用于向灌溉机构供水,利用蓄水箱收集的雨水可以对桥下的垂直绿化进行浇灌,以解决现有的高架桥的桥面产生的雨水径流污染以及桥下垂直绿化难以管理的问题。
附图说明
21.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高架桥的桥面;2、落水管;3、装钵植物;4、墙体种植袋;5、灌溉水管;6、桥墩;7、进水管;8、收集水管;9、溢流管;10、弃流管;11、初期雨水弃流井;12、抢修工作梯;13、井盖;14、蓄水箱;15、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7.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装置包括高架桥的桥面1和桥墩6;所述桥墩6连接在桥面的下部,所述桥面对应桥墩6的位置设置雨漏,雨漏用于收集桥面上的雨水并流入落水管2 中;
28.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装置还包括初期雨水弃流井11、蓄水箱14和灌溉机构;初期雨水弃流井11设置于高架桥的桥面1的下方,初期雨水弃流井11设有进水管7,高架桥的桥面1设有落水管2,进水管7 与落水管2连通。可选的,落水管2可以设置多个,落水管2可以设置在高架桥的桥面1的不同位置,进而使雨水可以从不同的落水管2 流入,多个落水管2均与进水管7连通。可选的,落水管2可以设置多个,进水管7也设置多个,进水管7与落水管2一一对应连接,可以将雨水分流流入初期雨水弃流井11。
29.初期雨水弃流井11设有收集水管8和弃流管10,弃流管10的高度低于收集水管8的
高度,初期雨水经过进水管7进入到初期雨水弃流井11下部,随着时间推移,初期雨水弃流井11内的水位不断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位漫过收集水管8后,漫过收集水管8的水经过收集水管8排出;而在降雨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雨水进入初期雨水弃流井11内,雨水中的污泥、杂质等截留在初期雨水弃流井11的下方,从上方收集水管8排出的雨水相对洁净,浊度较低。
30.收集水管8与蓄水箱14连通,蓄水箱14与灌溉机构连通,用于向灌溉机构供水。利用蓄水箱14收集的雨水可以对桥下的垂直绿化进行浇灌,以解决现有的高架桥的桥面1产生的雨水径流污染以及桥下垂直绿化难以管理的问题。
31.弃流管10上可以设置控制阀,用于控制初期雨水弃流井11的定期排污。
32.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灌溉机构包括灌溉水管5和水泵15,灌溉水管5上设有灌溉口;水泵15的进水端与蓄水箱14连接,水泵 15的出水端与灌溉水管5的进水端连接,灌溉水管5的出水端与落水管2连通。
33.首先,高架桥将收集的雨水通过雨漏进入落水管2,进而与进水管 7连接,将雨水引入初期雨水弃流井11内。初期的雨水夹杂过多路面的污染物,将从弃流管10流走。待雨水量逐渐上升后,较为干净的雨水将通过收集水管8引入带水泵15的蓄水箱14内,通过水泵15将水导入用于垂直绿化浇灌的灌溉水管5内,灌溉水管5上因分布着灌溉口,处理后的雨水从灌溉水管5的灌溉口进入待灌溉的植物中,从而实现高架桥垂直绿化的自动灌溉。同时垂直绿化的灌溉水管5的另一端与落水管2重新相连通,实现多余雨水的重复利用。
34.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初期雨水弃流井11设有溢流管9,溢流管9的高度高于收集水管8的高度。当出现暴雨情况,初期雨水弃流井11的水量急剧上升时,可通过溢流管9释放过量雨水。
35.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灌溉机构还包括绿化带,绿化带与桥墩6的侧壁固定连接,灌溉口与绿化带对应设置。
36.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绿化带包括墙体种植袋4,墙体种植袋 4与桥墩6的侧壁固定连接,墙体种植袋4内设有装钵植株,灌溉口与装钵植株对应设置。成品的墙体种植袋4可以通过高强度粘贴或者防水钉固定于桥墩6上,铺设灌溉水管5形成灌溉管网,将培育好的装钵植株放入墙体种植袋4内,经初期雨水弃流井11处理后的雨水从灌溉水管5的灌溉口内滴入墙体种植袋4内的装钵植株中,从而实现高架桥垂直绿化的自动灌溉。
37.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灌溉口设有喷头,通过喷头可以向一个或多个种植袋喷水,以达到更好的灌溉效果。
38.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灌溉水管5上设有阀门。阀门可以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阀门的启闭以控制灌溉水管5的灌溉。
39.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初期雨水弃流井11上设有检查口,检查口上设有井盖13,以备维护和定期清理。
40.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初期雨水弃流井11的侧壁上设有抢修工作梯12,以备维护和定期清理。
41.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装置具有以下优点:通过高架桥雨水回收和再利用的灌溉模式,缓解了高架桥垂直绿化的灌溉难度较大的现状,也有利于桥下垂直绿化在城市内的有效推广。通过高架桥雨水回收和再利用的灌溉模式降低了高
架桥垂直绿化灌溉的人工成本和用水成本,且由于雨水是天然水源,相比自来水,不容易造成土壤板结,有利于植物的健康成长。
42.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系统,包括的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装置。由于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系统与高架路雨水回用浇灌装置具有相同的优势,在此不再赘述。
4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4.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