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粮仓卸粮装置及玉米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88839发布日期:2022-06-04 14:03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粮仓卸粮装置及玉米收获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玉米收获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玉米收获机卸粮装置。


背景技术:

2.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近年来,我国市场上主流的玉米茎穗兼收收获机大多是采用草仓后置、剥皮机横置且粮仓置于整机侧面的结构,此种结构限制了粮仓的有效容积及卸粮距离,尤其是现在用户为了节省运输玉米果穗的时间,逐渐将玉米果穗运输车大型化,车斗不断加高,以致玉米收获机将粮仓内的果穗卸到玉米果穗运输车上时越加困难,甚至无法卸到玉米果穗运输车上。为了提高粮仓容积和整机收获效率,人们研制出了可以将粮仓升高的升高系统,但是现有的升高系统卸粮不够稳定且卸粮速和卸粮效率较低,因此升高系统的结构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粮仓卸粮装置,结构简单,卸料时更稳定,卸粮速度和卸粮效率提高,便于安装与维修,同时也方便玉米果穗运输车的运输。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粮仓卸粮装置,包括固定架、滑动架和粮仓,所述粮仓与所述滑动架上端通过旋转轴连接,所述滑动架通过升降机构可相对所述固定架上下升降,所述粮仓与所述滑动架间设有翻转机构,可使粮仓相对所述滑动架转动,所述固定架的两侧设有滑道,所述滑道上设有第一滚动件,所述滑动架两侧设有与所述滑道配合的导轨,所述导轨上设有第二滚动件,所述滑动架通过所述第一滚动件和所述第二滚动件沿着所述滑道上下移动。
5.优选地,所述滑道为u型的槽型滑道,所述两个滑道的u型槽口相对,所述槽口方向朝向所述粮仓侧,所述第一滚动件设于滑道的上端,所述第二滚动件设于导轨的下端。
6.优选地,所述滑道包括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一侧部平行的第二侧部和与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固定连接的底部,所述第一滚动件连接在所述第一侧部的上端,所述导轨的一侧面通过第二滚动件沿着所述第二侧部上下移动,所述导轨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一滚动件接触并上下移动。
7.优选地,所述滑道的底部上设有润滑油杯。
8.优选地,所述第一滚动件和所述第二滚动件均为轴承,所述第一滚动件和第二滚动件的中心轴平行设置。
9.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为升降油缸,所述升降油缸下端转动连接在固定架上,所述升降油缸的活塞杆自由端转动连接在滑动架上,所述升降油缸设置为两个,所述升降油缸分别设置在所述固定架和所述滑动架两侧的外部。
10.优选地,所述升降油缸的中心轴线位于所述两个滑道的中心平面上。
11.优选地,所述翻转机构为翻转油缸,所述翻转油缸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滑动架上,所述翻转油缸的活塞杆自由端转动连接在所述粮仓上,在粮仓未打开时,所述两个滑道所
在平面与所述粮仓底面呈钝角设置。
12.优选地,还包括用于安装固定架的第一横梁以及设置在第一横梁下侧的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用来对所述滑动架下移过程中的限位。
1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玉米收获机,包括如上所述的粮仓卸粮装置。
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粮仓卸粮装置,收获机卸粮时更稳定,结构简单,卸粮速度和卸粮效率提高,另外对于运输车的要求不再严格,提高了玉米收获机的适应性,提高收获效率。
附图说明
15.图1为玉米收获机收获状态时粮仓安装示意图;
16.图2为玉米收获机粮仓提升状态的示意图;
17.图3为玉米收获机粮仓卸粮状态的示意图;
18.图4滑动架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固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图5的a处的放大图;
21.图7为粮仓卸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图7的左视图;
23.图9为粮仓卸粮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24.图10为图7的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一个,例如一个,两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8.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
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29.如图1-图7、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粮仓卸粮装置,包括固定架1、滑动架2和放置在收获机的机架后端的粮仓3,固定架1安装在收获机机架的两根第一横梁4上;粮仓3设置在滑动架2上,粮仓3与滑动架2上端通过旋转轴5连接,旋转轴5设置在固定架1侧;滑动架2通过升降机构可相对固定架1上下升降;粮仓3与滑动架2间设有翻转机构,可使粮仓3相对滑动架2转动;固定架1的两侧设有滑道11,滑道11上端设有第一滚动件12,滑动架2两侧设有与滑道11配合的导轨21,导轨21下端设有第二滚动件22,滑动架2通过第一滚动件12和第二滚动件22沿着滑道11上下移动;工作过程中,为了防止滑动架2在升降过程中偏离固定架1,在固定架1两侧设有滑道11,滑动架2两侧设有与滑道11配合的导轨21,可使滑动架2沿着固定架1两侧的滑道11上下移动,也就是利用提升机构使滑动架2和粮仓3沿着滑道11实现同时向上移动,在粮仓3和滑动架2上升的过程中,因粮仓3本身和果穗的重力迫使上升过程中滑动架2有向粮仓3箱体侧倾的趋势,此时第一滚动件12和第二滚动件22同时对滑动架2起到支撑的作用,保证了滑动架2上升的稳定性;然后再通过翻转机构使粮仓3绕旋转轴5相对滑动架2进行翻转,从而实现卸粮的目的;卸粮完成后,粮仓3和滑动架2通过翻转机构复位,粮仓3和滑动架2通过升降机构和收获机机架横梁限位的共同作用,实现准确有效的复位。通过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收获机卸粮时更稳定,结构简单,卸粮速度和卸粮效率提高,另外对于运输车的要求不再严格,提高了玉米收获机的适应性,提高收获效率。
30.图4-图7所示,滑道11为u型的槽型滑道,两个滑道11的u型槽口相对,槽口方向朝向所述粮仓3侧;两个槽口方向相对设置,保证了滑道11受力时的牢固性;具体地,滑道11包括第一侧部111、与第一侧部111平行的第二侧部112和与第一侧部111和第二侧部112固定连接的底部113,第一滚动件12连接在第一侧部的111上端,导轨21的一侧面211通过第二滚动件22沿着第二侧部112上下移动,导轨21的另一侧面212与第一滚动件12接触并上下移动;进一步地,滑道11的底部113上设有润滑油杯6,起到对滑道11和导轨21的润滑作用,保证了导轨21在滑道11里上下移动的顺畅;进一步地,第一滚动件12和第二滚动件22均为轴承,第一滚动件12和第二滚动件22的中心轴平行设置,利用提升机构使滑动架2和粮仓3沿着滑道11实现同时向上移动,在粮仓3和滑动架2上升的过程中,上下轴承同时对导轨21起到支撑的作用,保证了导轨21上升的稳定性,即保证了滑动架2上升的稳定性。
31.图1及图7-图10所示,升降机构为升降油缸7,升降油缸7下端铰接在固定架1底部,升降油缸7的活塞杆自由端转动连接在滑动架2上部,升降油缸7设置为两个,升降油缸7分别设置在固定架1和滑动架2两侧的外部,方便拆卸和维修;进一步地,升降油缸7的中心轴线位于两个滑道11的中心平面上,在合理利用收获机整机空间布置的情况下,保证了升降油缸7与固定架1和滑动架2连接后受力的稳定性,保证卸粮装置更牢固;进一步地,翻转机构为翻转油缸8,翻转油缸8一端转动连接在滑动架2上,翻转油缸8的活塞杆自由端转动连接在粮仓3上,在粮仓3未打开时,两个滑道11所在平面与粮仓3底面呈钝角设置;两个滑道11所在平面与粮仓3底面所在平面呈钝角,可方便升降油缸7顶升滑动架2和粮仓3,也就是粮仓3平行于两滑道11所在平面的一侧与粮仓3底面呈钝角,更方便将粮仓3内的粮食倾倒干净。进一步地,收获机机架包括第二横梁9,第二横梁9设置在第一横梁4的下侧,用来对所述滑动架2下移过程中的限位,为了对粮仓3和滑动架2的下行程进行限位,也就是在收获机
机架上设置两根第二横梁9,在粮仓3翻转复位时,粮仓3底部先与两根第二横梁9接触,此时滑动架2下端还未与固定架1发生接触,避免滑动架2与固定架1发生刚性接触而损坏。
3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粮仓卸粮装置的玉米收获机,如图1所示,该玉米收获机包括剥皮机10,收获机作业时,经过剥皮机10剥好的果穗进入粮仓3,采用该粮仓卸粮装置的玉米收获机,不仅实现了粮仓2高度的调节控制,而且粮仓卸粮时整机更稳定,卸粮装置结构简单,卸粮速度和卸粮效率提高,另外对于运输车的要求不再严格,提高了玉米收获机的适应性,提高收获效率。
3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显见,可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旨在使本实用新型覆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技术方案范围内的对本实用新型的修改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