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甘蔗的全自动打捆装置

文档序号:30400320发布日期:2022-06-14 22:34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甘蔗的全自动打捆装置

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打捆机,尤其涉及一种甘蔗自动打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甘蔗的全自动打捆装置。


背景技术:

2.关于甘蔗打捆的机械设备,现有的甘蔗打捆收割机是将甘蔗收割与甘蔗打捆的功能进行集成,适用于大面积收割甘蔗,并进行打捆,以便于后续的集中运输。
3.甘蔗在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和云南等南方热带地区广泛种植。这些地区丘陵居多,一体化的大型甘蔗打捆收割机较难运作,需要将其功能进行拆分,分步骤进行,现有甘蔗打捆收割机的缺点在于:体型过大,过于一体化,并且打捆机构繁琐,且成本高。
4.现有的小型甘蔗田间打捆机,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适用于甘蔗收割完成后,人工进行打捆的装置。其通过设置连接杆、支撑臂、收束带和固定带,向下踩动踏板,支撑臂带动收束带,使得多个收束带的另一端相互交叉,并向两侧移动,从而对甘蔗进行收紧束缚;由于支撑臂的弓形设置,使得甘蔗位于两侧支撑臂之间,且并不与支撑臂接触,而是被交叉的收束带和固定带收紧捆绑吊起,完成对甘蔗的收紧束缚,从而避免甘蔗出现挤压破损,进而收割人员利用线绳对其打结固定,拉绳收束。
5.以上所述小型甘蔗田间打捆机需要人工操作,不能够实现自动化,并且涉及到的打结部分的步骤,仍需要收割人员进行拉绳收束。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实现甘蔗收割完成后的打捆自动化的设备,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甘蔗进行自动打捆,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大型收割打捆集成设备对一些特殊地区、地形或情形不适用的问题,提供一种实现单独对甘蔗自动打捆的低成本设施,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适用于甘蔗的全自动打捆装置,包括:滚筒1、驱动装置 12、滑块传动系统、塑料带卷系统、底箱8、缓冲坡架3、转轴支架系统和驱动装置支架系统;
8.所述滑块传动系统、塑料带卷系统、缓冲坡架3、转轴支架系统和驱动装置支架系统均安装在底箱8上;
9.所述驱动装置12安装在驱动装置支架系统上,所述驱动装置12 通过转轴支架系统与滚筒1连接;
10.所述底箱8的前后两端开口,在底箱8的顶面的中间沿长度方向开口;
11.在所述滚筒1的末端设圆底,所述滚筒1在沿长度的方向为半筒结构;
12.所述缓冲坡架3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缓冲坡架3包括:立板和斜板;所述立板和斜板固定连接;
13.两个缓冲坡架3的立板的下端分别安装在底箱8的顶面开口的两侧;
14.两个缓冲坡架3的斜板均向内下倾斜,两个缓冲坡架3的斜板分别与所述滚筒1的半筒结构的两直线边缘接触。
1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塑料带卷系统包括:卷带轴4、塑料带5和塑料带卷支架6;
16.所述塑料带卷支架6的数量为四个,分别安装在底箱8的顶面开口的两侧,且位于所述两个缓冲坡架3的立板内;所述卷带轴4的数量为四个,分别安装在四个塑料带卷支架6的上端,所述塑料带5的数量为四个,分别安装在四个卷带轴4上。
1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滑块传动系统包括:传压力板 2、滑轨7、滑块18、扭转弹簧19、凸出加热装置11和凹陷加热装置10;
18.所述滑轨7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滑轨7分别安装在底箱8 顶面开口前端的两边,且位于所述两个缓冲坡架3的立板内;另外两个滑轨7分别安装在底箱8顶面开口靠近末端的两边,且位于所述两个缓冲坡架3的立板内;
19.所述滑轨7的轨向与底箱8的长度方向垂直;
20.在每个滑轨7内设置一个滑块18;
21.所述传压力板2的数量为两个,
22.两个传压力板2的前端分别通过一个扭转弹簧19与底箱8顶面开口前端左右两侧的一个滑块18连接;
23.两个传压力板2的后端分别通过一个扭转弹簧19与底箱8顶面开口后端左右两侧的一个滑块18连接;
24.所述传压力板2的上端向内下弯曲,所述两个传压力板2的上端弯曲部分分别与所述滚筒1的半筒结构的两侧弧形底面接触;
25.在位于左侧的两个滑块18的内端分别安装一个凸出加热装置 11;
26.所述凸出加热装置11为凸台结构,凸台的长度方向与底箱8的长度方向平行;
27.在位于右侧的两个滑块18的内端分别安装一个凹陷加热装置 10;
28.所述凹陷加热装置10为凹槽结构,凹槽的长度方向与底箱8的长度方向平行;
29.所述凸出加热装置11的凸台结构能够嵌入所述凹陷加热装置10 的凹槽结构中;
30.所述传压力板2用于:当甘蔗落入滚筒1后,传压力板2受滚筒1的压力作用而发生弹性形变,并将压力传给滑块18,进而使滑块 18沿着滑轨7向中间靠拢;
31.所述扭转弹簧19用于:在滚筒1转动后,滚筒1的半筒结构的弧形底面上翻时,传压力板2不受压力,此时,扭转弹簧19使得滑块18均回归两侧;
32.所述凸出加热装置11与凹陷加热装置10用于:当滑块18向中间靠拢时,其对甘蔗两侧的两根塑料带5进行加热,使得两根塑料带5融化,并粘连成结;随着所述凸出加热装置11的凸台结构嵌入所述凹陷加热装置10时,并使得两根塑料带5在粘连处被切断。
3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传压力板2与滑块18连接的位置与滑块18内端的距离大于底箱8顶面开口的宽度的一半。
3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传压力板2为弹性构件。
3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轴支架系统包括:转轴17、轴套21、内环弹簧20和转轴支架13;
36.所述转轴17的一端安装在滚筒1的圆底,所述轴套21外套于转轴17上;
37.所述转轴支架13的上部为短圆筒,转轴支架13的下部为两个外分的支腿一,两个支腿一的上端与短圆筒固定连接;两个支腿一的下端分别安装在底箱8顶面开口靠近末端的两边,且所述两个支腿一分别位于末端两个滑轨7的后方;
38.所述轴套21的外壁通过内环弹簧20与转轴支架13的短圆筒的内壁连接;
39.所述内环弹簧20用于:当甘蔗落入滚筒1后,转轴17也同时受向下的冲击力,内环弹簧20缓冲转轴17受到的冲击力,并使得转轴 17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位移,避免滚筒1被固定。
4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驱动装置支架系统包括:驱动装置支架14、驱动装置底板15和底板弹簧16;
41.所述驱动装置12安装在驱动装置底板15上;
42.所述驱动装置底板15通过底板弹簧16与驱动装置支架14连接;
43.所述驱动装置支架14的下部为两个外分的支腿二,
44.两个支腿二的下端分别安装在底箱8顶面开口靠近末端的两边,且所述两个支腿二分别位于两个支腿一的后方;
45.所述底板弹簧16用于:当甘蔗落入滚筒1后,驱动装置12也同时受到向下的冲击力,底板弹簧16缓冲驱动装置12受到的冲击力,并使得驱动装置12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位移,避免滚筒1被固定。
4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内环弹簧20和底板弹簧16为:若干并联的压缩弹簧。
4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驱动装置12为:电机驱动装置,所述电机驱动装置固定连接在驱动装置底板15上。
4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电机驱动装置采用单相异步电机。
4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50.本技术所述适用于甘蔗的全自动打捆装置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甘蔗进行自动化打捆,有效地降低人力成本;有利于解决大型收割打捆集成设备对一些特殊地区、地形或情形不适用的问题,实现单独对甘蔗进行低成本自动打捆。
附图说明
51.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5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适用于甘蔗的全自动打捆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一;
53.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适用于甘蔗的全自动打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54.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适用于甘蔗的全自动打捆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55.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适用于甘蔗的全自动打捆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56.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适用于甘蔗的全自动打捆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57.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滑块传动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58.图7为转轴支架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9.附图标记:
60.1、滚筒;2、传压力板;3、缓冲坡架;4、卷带轴;5、塑料带;6、塑料带卷支架;7、滑轨;8、底箱;10、凹陷加热装置; 11、突出加热装置;12、驱动装置;13、转轴支架;14、驱动装置支
架;15、驱动装置底板;16、底板弹簧;17、转轴;18、滑块; 19、扭转弹簧;20、内环弹簧;21、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61.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做具体的描述。
62.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实现甘蔗收割完成后的打捆自动化的设备,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甘蔗进行自动打捆,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大型收割打捆集成设备对一些特殊地区、地形或情形不适用的问题,提供一种实现单独对甘蔗自动打捆的低成本设施。
63.如图1-7所示,一种适用于甘蔗的全自动打捆装置,包括:滚筒 1、驱动装置12、滑块传动系统、塑料带卷系统、底箱8、缓冲坡架 3、转轴支架系统和驱动装置支架系统;
64.所述滑块传动系统、塑料带卷系统、缓冲坡架3、转轴支架系统和驱动装置支架系统均安装在底箱8上;
65.所述驱动装置12安装在驱动装置支架系统上,所述驱动装置12 通过转轴支架系统与滚筒1连接。
66.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滑块传动系统包括:传压力板 2、滑轨7、滑块18、扭转弹簧19、凸出加热装置11和凹陷加热装置10;
67.所述滑轨7共四个,分别对称安装在底箱8的顶面两侧;所述传压力板2共两个,对称分布在底箱8的顶面两侧;所述滑块18共四个,分别安装在四个滑轨7中;所述传压力板2共两个,分别通过四个扭转弹簧19与四个滑块18连接;所述凸出加热装置11共两个,分别安装在左侧两个滑块18上;所述凹陷加热装置10共两个,分别安装在右侧两个滑块18上;
68.所述凹陷加热装置10为凹槽结构,凹槽的长度方向与底箱8的长度方向平行;
69.所述凸出加热装置11的凸台结构能够嵌入所述凹陷加热装置10 的凹槽结构中;
70.所述传压力板2用于:当甘蔗落入滚筒1后,传压力板2受滚筒 1的压力作用发生弹性形变,并将压力传给滑块18,进而使滑块18 沿着滑轨7向中间靠拢;
71.所述扭转弹簧19用于:在滚筒1转动后,滚筒1的半筒结构的弧形底面上翻时,传压力板2不受压力,此时,扭转弹簧19可以使得滑块18均回归两侧。
72.所述凸出加热装置11与凹陷加热装置10用于:当滑块18向中间靠拢时,其对甘蔗两侧的两根塑料带5进行加热,使得两根塑料带5融化,并粘连成结;随着所述凸出加热装置11的凸台结构嵌入所述凹陷加热装置10时,并使得两根塑料带5在粘连处一分为二,被切断。
7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塑料带卷系统包括:卷带轴4、塑料带5和塑料带卷支架6;
74.所述塑料带卷支架6共四个,分别安装在底箱8的顶面两侧,所述卷带轴4共四个,分别安装在四个塑料带卷支架6的上端,所述塑料带5共四个,分别安装在四个卷带轴4上。
7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轴支架系统包括:转轴17、轴套21、内环弹簧20和转轴支架13;
76.所述转轴17安装在滚筒1末端(即滚筒1的圆底),所述轴套 21外套于转轴17上,所述轴套21通过内环弹簧20与转轴支架13 连接,所述转轴支架13安装在底箱8上;
77.所述内环弹簧20用于:当甘蔗落入滚筒1后,转轴17也同时受向下的冲击力,内环弹簧20缓冲转轴17受到的冲击力,并使得转轴 17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位移,避免滚筒1被固定。
78.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驱动装置支架系统包括:驱动装置支架14、驱动装置底板15和底板弹簧16;
79.所述驱动装置12安装在驱动装置底板15上;
80.所述驱动装置支架14安装在底箱8的顶面上;所述驱动装置底板15通过底板弹簧16与驱动装置支架14连接;
81.所述底板弹簧16用于:当甘蔗落入滚筒1后,驱动装置12也同时受到向下的冲击力,底板弹簧16缓冲驱动装置12受到的冲击力,并使得驱动装置12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位移,避免滚筒1被固定。
82.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驱动装置12为:电机驱动装置,所述电机驱动装置固定连接在驱动装置底板15上;
8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电机驱动装置采用单相异步电机。
84.本技术所述适用于甘蔗的全自动打捆装置的工作流程如下:
85.将甘蔗沿着缓冲坡架3的侧壁连续置入,甘蔗沿着其侧壁缓缓滚入,进入滚筒1,当滚筒1装达一定量的时候,滚筒1被甘蔗压力的作用向下移动,同时与其相连的转轴17和驱动装置12也会跟随滚筒1向下移动(转轴17和驱动装置12的下方都有弹簧,因此可以发生移动);这时,滚筒1压在传压力板2上,传压力板2发生一定量的弹性变形,并使得下方与其相连的滑块18向中间靠拢,使得两侧塑料带5被对齐挤压,经过滑块18上的凹陷加热装置10与凸出加热装置11加热,使得甘蔗两侧的两根塑料带5被挤压,部分融为一体,并粘连成结;随着所述凸出加热装置11的凸台结构嵌入所述凹陷加热装置10时,并使得两根塑料带5在粘连处被切断;装满一筒后,驱动装置15驱动滚筒1转动,甘蔗滚落入前后已经融合的塑料带5上,与此同时,由于滚筒1的底部转到上方,传压力板2不受压,在扭转弹簧19的作用下,滑块18均回归两侧;这时,由于重力作用,甘蔗和塑料带5一并下落,等甘蔗全都落到比滑块18水平位置低的时候,驱动装置15再次驱动滚筒1转动,滚筒1再次装入甘蔗并受压,像之前一样,两侧滑块18向中间靠拢,并对塑料带5再次进行左右两侧的融合与分割,这时刚刚的甘蔗已经打捆成功并落入底箱8;继续甘蔗的打捆,重复上述流程便可。
8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关键点和欲保护点如下:
87.1.滚筒式将甘蔗转入塑料带5上再进行打捆。
88.2.每次甘蔗被转下之前,传压力板2受压,使得滑块18聚拢,对塑料带5进行加热融合与上下分割操作,每次甘蔗被转下之后,传压力板2不受压,扭转弹簧19使得滑块18回归两侧,使得甘蔗和塑料带5可以下落。
89.3.每进行完一次打捆后,两侧塑料带5都处于已经融合成一体的状态,以备下一筒甘蔗落入。
90.4.每次滚筒1受压后,与其同一轴线的转轴17的轴套21外有一圈弹簧(即内环弹簧20),弹簧与外侧的转轴支架13相连,转轴支架13固定在底箱8上,这样使得转轴17也可以与滚筒1一起保持在同一轴线被下压移动。
91.5.每次滚筒1受压后,与其同一轴线的驱动装置12固定在驱动装置底板15上,驱动
装置底板15通过底板弹簧16与驱动装置支架14相连,这样使得驱动装置12可以与滚筒1一起保持在同一轴线被下压移动。
92.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前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可扩展到任何在本说明书中展示的新特征或任何新的组合,以及展示的任一新的方法或过程的步骤或任何新的组合。
93.本说明书中未做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