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蚁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340863发布日期:2022-06-08 07:59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白蚁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白蚁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白蚁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2.白蚁是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能够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昆虫之一,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有翅亚纲,网翅总目,是一种半变态完全社会性昆虫。白蚁能蛀食多种大田作物、经济作物、林木、果树和种苗。
3.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0550171.7的“一种防治白蚁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在说明书中记载有“该防治白蚁的组合物的组成成分包括如下重量份数原料:苦楝油15-25份、印楝素15-25份、川楝素15-25份、北细辛提取物5-11份、辣蓼提取物4-8份、生物添加剂4-8份、半夏6-10份、软水90-100份;其中,辣蓼提取物的提取工艺为:将辣蓼风干后用粉碎机打碎,过90-100目筛并加入玻璃容器中,加入4-5倍于辣蓼粉末质量的95%乙醇,浸提24h,取一次滤液,再加入2-3倍于滤渣质量的95%乙醇,浸提24h,取二次滤液,合并两次滤液,混合均匀后静置24h,即得辣蓼提取物。本发明制得的防治白蚁的组合物具有无毒、高效、易降解、无残留等优良特性,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理念”,上述专利虽然能够起到防治白蚁的效果,但是其通过各种植物提取物制备实现的,整个制备过程复杂,对于白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不佳,同时,对于各植物进行提取,也会增加成本,无法满足对于白蚁病虫害防治的需求。
4.综上所述,研发白蚁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仍是白蚁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在于提供白蚁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本发明从植物获取内生菌,并通过高温下进行培育,首先筛选出具有活性的耐高温内生菌,然后筛选出具有优异防治白蚁病虫害的内生菌,作为防治菌株,通过将该菌株与木屑混合,制得防治白蚁病虫害的组合物,可以起到对于白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且不会受到高温环境的影响。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7.白蚁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1)取扁柏树皮,切割为厚度为4mm,长宽为1cm的皮块,将皮块用75%的乙醇清洗三次,每次6-10min,再用蒸馏水冲洗两次,每次3-5min;
9.(2)将步骤(1)处理后的树皮置于培养基中培育,培育至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后,划线分离出8株内生菌;
10.(3)将8株内生菌分别稀释成每毫升5
×
106的菌液,筛选出白蚁致死率效果最好的内生菌作为防治菌株;
11.(4)取红豆杉木块,置于粉碎机中粉碎,过筛后获得红豆杉木屑,向红豆杉木屑内
加入步骤(3)筛选出的防治菌株溶液,搅拌混合均匀,制得防治白蚁病虫害的组合物,施用于白蚁群即可。
12.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2)中,所述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
13.按照质量比为2:1:2的比例取胰蛋白胨、酵母膏和琼脂,将胰蛋白胨和酵母膏溶于10倍双蒸水中,充分搅拌后,122℃高压灭菌20min,再加入琼脂混合均匀,置于4℃环境下保存。
14.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2)中,所述培育温度为28-30℃。
15.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3)中,所述筛选是将稀释的菌液喷洒到含有30只白蚁的培养皿中,挑选白蚁死亡率最高的内生菌,作为防治菌株。
16.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4)中,所述粉碎机的转速为460-600r/min,粉碎时间为20-30min。
17.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4)中,所述过筛是将红豆杉木块粉碎后,过80目筛。
18.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4)中,所述防治菌株溶液中防治菌株的数目为10
7-108数量级每毫升。
19.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4)中,所述红豆杉木屑的含水率为40-50%。
20.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在步骤(4)中,所述防治菌株溶液的添加量为红豆杉木屑的10%。
21.有益效果
22.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3.本发明从植物获取内生菌,并通过高温下进行培育,首先筛选出具有活性的耐高温内生菌,然后筛选出具有优异防治白蚁病虫害的内生菌,作为防治菌株,通过将该菌株与木屑混合,制得防治白蚁病虫害的组合物,将该组合物施用于白蚁群,可以起到对于白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且不会受到高温环境的影响,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发明正常温度下各组白蚁的死亡率的统计图;
25.图2为本发明高温下各组白蚁的死亡率的统计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28.实施例1:
29.白蚁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0.(1)取扁柏树皮,切割为厚度为4mm,长宽为1cm的皮块,将皮块用75%的乙醇清洗三次,每次6min,再用蒸馏水冲洗两次,每次3min。
31.(2)将步骤(1)处理后的树皮置于培养基中培育,培育至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后,划线分离出8株内生菌。
32.进一步的,培养基的制备方法为:
33.按照质量比为2:1:2的比例取胰蛋白胨、酵母膏和琼脂,将胰蛋白胨和酵母膏溶于10倍双蒸水中,充分搅拌后,122℃高压灭菌20min,再加入琼脂混合均匀,置于4℃环境下保存。
34.进一步的,培育温度为28℃。
35.(3)将8株内生菌分别稀释成每毫升5
×
106的菌液,筛选出白蚁致死率效果最好的内生菌作为防治菌株。
36.进一步的,筛选是将稀释的菌液喷洒到含有30只白蚁的培养皿中,挑选白蚁死亡率最高的内生菌,作为防治菌株。
37.(4)取红豆杉木块,置于粉碎机中粉碎,过筛后获得红豆杉木屑,向红豆杉木屑内加入步骤(3)筛选出的防治菌株溶液,搅拌混合均匀,制得防治白蚁病虫害的组合物,施用于白蚁群即可。
38.进一步的,粉碎机的转速为460r/min,粉碎时间为20min。
39.进一步的,过筛是将红豆杉木块粉碎后,过80目筛。
40.进一步的,防治菌株溶液中防治菌株的数目为107数量级每毫升。
41.进一步的,红豆杉木屑的含水率为40%。
42.进一步的,防治菌株溶液的添加量为红豆杉木屑的10%。
43.实施例2:
44.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白蚁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大致和实施例1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
45.在步骤(1)中,乙醇清洗每次8min,蒸馏水冲洗每次4min;
46.在步骤(2)中,培育温度为29℃;
47.在步骤(4)中,粉碎机的转速为530r/min,粉碎时间为25min,防治菌株溶液中防治菌株的数目为108数量级每毫,红豆杉木屑的含水率为45%。
48.实施例3:
49.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白蚁病虫害生物防治方法大致和实施例1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
50.在步骤(1)中,乙醇清洗每次10min,蒸馏水冲洗每次5min;
51.在步骤(2)中,培育温度为30℃;
52.在步骤(4)中,在粉碎机的转速为600r/min,粉碎时间为30min,防治菌株溶液中防治菌株的数目为108数量级每毫,红豆杉木屑的含水率为50%。
53.性能测试
54.取实施例防治白蚁的组合物1-3所制备的防治白蚁病虫害的组合物,另取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0550171.7的防治白蚁病虫害的组合物。
55.(1)对于白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56.实验物种:白蚁;
57.实验方法:取160只成年白蚁,随机将160只成年白蚁分为4组,分别命名为实验1
组、实验2组、实验3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分别喷洒实施例1-3中的防治白蚁的组合物,对照组喷洒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0550171.7的防治白蚁病虫害的组合物,在温度为16℃条件下,喷洒12d后,统计各组白蚁的死亡率,记录于表1。
58.表1:各组白蚁的死亡率记录表
59.组别n死亡率(%)实验1组2098实验2组2099实验3组2097对照组2086
60.由表1和图1可知,实验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白蚁死亡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之间的死亡率差异并不明显(p>0.05)。本发明所提供的白蚁病虫害防治方法,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
61.(2)高温条件下对于白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62.实验物种:白蚁;
63.实验方法:取36只成年白蚁,随机将36只成年白蚁分为3组,分别命名为实验1组、实验2组和实验3组。其中,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分别喷洒实施例1-3中的防治白蚁的组合物,在温度为29℃条件下,喷洒12d后,统计各组白蚁的死亡率,记录于表2。
64.表2:各组白蚁的死亡率记录表
[0065][0066][0067]
由表2和图2可知,各实验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在高温环境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的防治白蚁病虫害的效果,且各实验组之间死亡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发明所提供的白蚁病虫害防治方法,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所筛选的内生菌的活性,保证了对于白蚁的防治效果。
[0068]
本发明筛选的防治菌株与木屑混合,制得防治白蚁病虫害的组合物,将该组合物施用于白蚁群,可以起到对于白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且不会受到高温环境的影响。
[0069]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