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养殖机构、操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125882发布日期:2022-08-13 03:24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养殖机构、操作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水下养殖领域,具体指有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养殖机构、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2.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在快速发展、人口众多的中国更是如此,而水产养殖业也成为很多老百姓的致富之路。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水下养殖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贝类养殖、虾类养殖、蟹类养殖等。
3.牡蛎、扇贝等水产,其生活习性为滤食性,能够摄取悬浮在水中的活性和惰性颗粒。在养殖过程中,其主要滤食水中含有的浮游生物,这类水产的特点是行动缓慢或几乎不行动,同时具有坚硬且庞大的外壳。藤壶是水下常见的附着性生物,其外套壁向外分泌的钙质板从而不断增长,常常附着在牡蛎、扇贝等水产的外壳,以及附着在对应的养殖设施(养殖笼、网衣等)上。藤壶的附生对水产养殖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一来藤壶的食物来源也是水中的浮游生物,会与养殖的水产争夺食物,二来藤壶寄生在水产的外壳后会限制、扭曲水产的外壳,使得水产的外观不佳或者限制水产的个头,三来,封堵养殖设施孔隙,造成养殖设施内部水体交换不畅,现有的养殖设备或养殖技术采用框体养殖笼或围网养殖笼,尚无法对藤壶进行防治。
4.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养殖机构、操作方法是本发明研究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养殖机构、操作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6.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包括:
8.若干层养殖分笼,每一所述养殖分笼均设置有鱼道,若干所述养殖分笼通过所述鱼道依次连通;
9.围网,围设于若干层养殖分笼的外围;
10.第一鱼类,可通过所述鱼道自由活动养殖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之间,并且通过所述围网限制活动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之内。
11.进一步地,所述养殖分笼包含层板,所述层板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在其外围设置有一圈挡板,所述连通孔和一圈所述挡板组成所述鱼道,所述围网固定设置于所述层板的边缘。
12.进一步地,若干所述养殖分笼从上往下依次间距设置,所述挡板的高度小于相邻的所述层板之间的间距。
13.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纵向设置有若干隔板,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养殖分笼区分为
若干养殖区。
14.进一步地,包含储水机构,设置于最底层的所述养殖分笼的下侧,所述储水机构与所述鱼道相通。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鱼类为以污损生物为食的鱼类。
16.进一步地,所述围网对应每一层养殖分笼均设置有可开关的出口。
17.进一步提供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机构,包含:
18.若干所述的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
19.主梗绳,两端固定连接于相应的固定点,若干所述水下养殖系统悬挂于所述主梗绳;
20.若干浮球,悬挂于所述主梗绳。
21.进一步提供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机构的操作方法,
22.提供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机构;
23.养殖生产时,将养殖对象通过所述出口放置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放入所述第一鱼类,关闭所述出口并将所述水下养殖机构布置在水下养殖区域;
24.日常管理水产时,将所述水下养殖系统从水下养殖区域缓慢地提起并暴露于水面上,使所述第一鱼类移动至所述储水机构内,再对所述养殖对象进行操作。
25.进一步地,所述使所述第一鱼类移动至所述储水机构内包括:
26.将所述水下养殖系统从水下养殖区域缓慢地提起并暴露于水面上的过程中,驱赶所述第一鱼类移动至所述储水机构内,或者将所述第一鱼类人工抓取并投放至所述储水机构内。
27.因此,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效果和/或优点:
28.本发明通过所述鱼道使第一鱼类可自由活动养殖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之间,并且通过所述围网使第一鱼类限制活动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之内,从而能够在养殖笼内部养殖一条以附着生物为食的鱼类,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控制围网养殖笼内的附生、污损生物的生长,降低污损生物的附着情况,改善网体内部水体流通状况,避免因污损生物过度生长,导致养殖笼水体交换弱,养殖对象收到影响,造成进食难,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的问题。减少围网养殖笼附着物,极大减轻将养殖笼从海中提出水面的劳动强度,便于日常生产管理作业,在养殖笼内实现生物防治污损生物的效果。
29.本发明设置有挡板,将每一层养殖分笼内的层板空间分割成若干块,避免养殖对象在海浪、水流等作用下拥挤在一起,造成互相碰撞损伤,拥挤在一起影响进食等问题,确保养殖对象位置稳定,足够的生存空间。
30.每层层板设置鱼道,遇到通过围板的设置增高围挡设置,打通了养殖笼内部,让鱼可以游动至养殖笼任意位置,同时又可以避免养殖对象从鱼道内掉落至下一层。
31.围网养殖笼底部设置储水机构,满足日常管理作业将养殖笼提出海面,在离水的状态下,储水机构内的水可为鱼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不会因为日常管理作业需离水而死亡。
32.应当明白,本发明的上文的概述和下面的详细说明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且意在提供对如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33.图1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层养殖分笼的结构示意图。
35.图3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现将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应了解到,在本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步骤,除特别说明其顺序的,均可依实际需要调整其前后顺序,甚至可同时或部分同时执行,
37.参考图1-2,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包括:
38.若干层养殖分笼1,每一所述养殖分笼1均设置有鱼道102,若干所述养殖分笼1通过所述鱼道102依次连通;
39.本实施例中,由于本实施例所养殖的水产对象为牡蛎、扇贝等不具备很强的活动能力的水产,而且该水产具有较庞大的硬质身躯从而容易成为藤壶等水下生物的附身对象,因此本技术通过在养殖分笼1设置鱼道102,鱼道102 是供鱼类洄游的通道。养殖分笼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只要能够通过鱼道102 连通在一起即可,也就是说,鱼体能够在各个养殖分笼1之间通过鱼道102 自由地移动。
40.围网2,围设于若干层养殖分笼1的外围。
41.本实施例中,围网2包裹在多个若干层养殖分笼1的外围,从而与若干层养殖分笼1组成一个完整的养殖笼,若干层养殖分笼1除了提供养殖空间外,还能通过围网2够保持内部的养殖对象无法脱离养殖笼。
42.第一鱼类(未画出),可通过所述鱼道102自由活动养殖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1之间,并且通过所述围网2限制活动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1之内。
43.第一鱼类为本技术的核心技术特征。第一鱼类用于捕食养殖笼内的藤壶等附生生物,根据藤壶的身躯大小以及养殖对象的大小,优选地需要采用幼年期的第一鱼类,也就是1kg以内的第一鱼类,这个时期的第一鱼类可以捕食身躯较小的藤壶而还无法捕食或破坏养殖笼内的养殖对象,可以发挥最大的优势。
44.通过鱼道102的设置,使得第一鱼类可自由活动养殖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1之间,对第一鱼类提供了在各个养殖分笼1之间自由活动的结构基础,通过围网2的设置,使得第一鱼类限制活动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1之内,防止第一鱼类脱离养殖笼从而使得本技术失效。
45.进一步地,所述养殖分笼1包含层板101,所述层板101设置有连通孔1021,所述连通孔1021在其外围设置有一圈挡板1022,所述连通孔1021和一圈所述挡板1022组成所述鱼道102,所述围网2固定设置于所述层板101的边缘,所述底板101纵向设置有若干隔板103,通过所述隔板103将所述养殖分笼区 1分为若干养殖区。
46.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连通孔1021,使得各个养殖分笼1可以通过连通孔1021 连通在一起,第一鱼类可以通过连通孔1021在各个养殖分笼1之间自由地游动从而对各个养殖分笼1内的藤壶进行捕食。并且,为了放置养殖分笼1内的养殖对象通过连通孔1021被海水推动并掉落到下一层养殖分笼1,本实施例设置了一圈挡板1022另活动能力差的养殖对象无
法通过连通孔1021。隔板 103的设置可以简单地将养殖对象隔开,防止养殖对象过于密集,提高养殖对象的生长速度。
47.进一步地,若干所述养殖分笼1从上往下依次间距设置,所述挡板1022 的高度小于相邻的所述层板101之间的间距。
48.本实施例的养殖分笼1从上往下依次间距设置,横向上如何设置本实施例不做限制。挡板1022具有限制养殖对象的活动空间的功能之外,还应该方便第一鱼类活动,因此本技术的所述挡板1022的高度小于相邻的所述层板101 之间的间距,从而挡板1022与上一层的底板101之间还留有间隙,可以领第一鱼类通过从而到达各个层的各个位置。
49.进一步地,包含储水机构3,设置于最底层的所述养殖分笼1的下侧。,所述储水机构3与所述鱼道102相通。
50.本实施例中,储水机构3可以是水兜、水桶、水箱等任意结构,只要能够盛放水即可。通过最底层的养殖分笼1设置的鱼道102,养殖笼内的肉食性鱼体也可以到达储水机构3内。设置储水机构3的目的是,养殖笼需要定期通过机器或者人工将其提起到水面之上,从而方便养殖人员对养殖笼内的养殖对象进行清洗、分苗、剔除死亡个体等等操作。当提起到水面之上后,养殖笼内的第一鱼类离开水体后难以生存,而贝类等养殖对象仍然可以在离开水体后生存一段时间,因此设置储水机构3便于在提起到水面之上后以对第一鱼类提供赖以生存的水,延长操作人员可操作的时间。
5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鱼类为以污损生物为食的鱼类,如斑石鲷、泥猛鱼其中的一种或多种。
52.斑石鲷,学名:oplegnathus punctatus(temminck et schlegel,1846),是属于石鲷科石鲷属的一种鱼类,俗称黑金鼓、斑鲷。体黑褐色,有不规则黑斑。
53.泥猛又名褐篮子鱼,俗名:篮子鱼、泥猛、臭肚、象鱼、雉鱼、羊婴、娘呙(闽南叫法),是辐鳍鱼纲鲈形目蓝子鱼科篮子属的一个种。产地及产期:泥猛是广盐、广温、植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生息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礁石和珊瑚中。喜食海藻、海中浮游生物和附着物。
54.斑石鲷、泥猛鱼均能够很好地捕食藤壶等附生生物,并且尽可能地减少肉食类鱼类对养殖对象的捕食或破坏。
55.所述围网2对应每一层养殖分笼均1设置有可开关的出口(未画出)。出口的作用是方便养殖人员放入养殖对象或者对内部的养殖对象进行清洗分苗等操作。并且出口是可以关闭的。
56.实施例二
57.参考图3,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机构,包含:
58.若干实施例一所述的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系统100;
59.主梗绳200,两端固定连接于相应的固定点300,若干所述水下养殖系统 100悬挂于所述主梗绳200;
60.本实施例中,主梗绳200用于提供对若干所述水下养殖系统100的牵引作用,若干所述水下养殖系统100悬挂于所述主梗绳200并浸没于养殖区的水下。本实施例在海底设置有锚点,利用锚点作为固定点300固定主梗绳200 的两端,防止主梗绳200随海水飘走。水下养殖系统100在其顶部位置设置有支绳,从而可以连接到主梗绳200。
61.若干浮球400,悬挂于所述主梗绳。
62.本实施例的浮球400用于将主梗绳200牵拉于靠近水面的位置,方便养殖人员寻找水下养殖系统100。
63.实施例三
64.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机构的操作方法,
65.提供实施例二所述的一种减少生物附着的水下养殖机构;
66.养殖生产时,将养殖对象通过所述出口放置于若干层所述养殖分笼,放入所述第一鱼类,关闭所述出口并将所述水下养殖机构布置在水下养殖区域;本步骤在养殖笼每一隔层上放置适量的养殖对象,如牡蛎、扇贝等无需人工投食的养殖对象,再放入一条或多条肉食性鱼。鱼的品种主要是会以藤壶、藻类等养殖设施常见附着生物为食的鱼类,如斑石鲷、泥猛鱼等。然后将围网养殖笼的围网密封好,整个养殖笼通过支绳挂到延绳养殖系统的主梗绳上。
67.日常管理水产时,将所述水下养殖系统从水下养殖区域缓慢地提起并暴露于水面上,使所述第一鱼类移动至所述储水机构内,再对所述养殖对象进行操作。通过人工或者机械设备将主梗绳拉出水面,将养殖笼以竖直状态从海水中提出,放置在专用的操作台上,确保水兜内有水,同时观察内部鱼的位置,若鱼不在水兜内,及时解开养殖笼围网,将鱼移至水兜内。再根据生产作业的阶段,对围网养殖笼内的养殖对象进行必要的如清洗、分苗、剔除死亡个体等。完成生产管理作业后,将养殖笼放回海中,如此逐个的对养殖笼进行管理作业。
68.进一步地,所述使所述第一鱼类移动至所述储水机构内包括:
69.将所述水下养殖系统从水下养殖区域缓慢地提起并暴露于水面上的过程中,驱赶所述第一鱼类移动至所述储水机构内,或者将所述第一鱼类人工抓取并投放至所述储水机构内。
70.实验数据
71.采用实施例一提供的水下养殖系统或实施例二提供的水下养殖机构,搭配实施例三提供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与传统的水产养殖笼进行对比。传统的水产养殖笼未设置鱼道和第一鱼类。在福建省省莆田市的湄洲湾海域进行水下水产养殖,本次实验放置第一鱼类泥猛鱼,与传统养殖笼进行对比,经过 6月水下养殖后,放置泥猛鱼组的养殖笼污损生物附着情况优于未放置泥猛鱼组,单位面积平均附着物减少量为28.3%,相较于传统养殖笼,则单位面积平均附着物减少32.4%;本发明中放置泥猛鱼组比未放置组牡蛎平均成活率提高了10.6%,单个牡蛎平均带壳重量提升8.32%;相较于传统养殖笼,单位养殖面积牡蛎成活率提高13.2%,单个牡蛎平均带壳重量提高11.81%。说明本发明的生物防治法有较好的防污损生物效果。
72.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73.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74.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
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75.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应理解为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