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农用抗生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35069发布日期:2022-07-22 22:49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农用抗生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农业杀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农用抗生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背景技术:

2.氟茚唑菌胺,国际通用名:fluindapyr,cas号:1383809-87-7。氟茚唑菌胺是由意赛格公司和fmc公司联合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该杀菌剂杀菌谱广,持效期长,主要用于谷物、大豆、水稻、坚果树、葡萄、玉米等,防治由壳针孢属(septoria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核盘菌(sclerotonia spp.)、炭疽病菌(anthracnose spp.)、灰葡萄孢菌(botrytis spp.)、尾孢属(cercospora spp.)、棒孢属(corynespora spp.)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亚洲大豆锈病、(稻)瘟病、纹枯病、花腐病、白粉病、灰霉病、菌核病、炭疽病、疮痂病等。
3.多抗霉素(polyoxin),又称多氧霉素,是金色链霉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是一种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的肽嘧啶核苷类农用抗生素,具有内吸性和治疗作用及高度的靶标生物选择性。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真菌细胞壁几丁质合成,其结构与几丁质合成酶底物尿苷二磷酸氨基葡萄糖类似,属于竞争性抑制物。由于它是一种高效、低毒、无环境污染的安全农药,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粮食作物,特用作物,水果和蔬菜等多种重要病害的防治。
4.井冈霉素是通过吸水链霉菌井冈变种发酵产生的一种多元混和物,有效成分为井冈霉素a,主要用于防治水稻、小麦纹枯病和棉花、蔬菜、豆类等农作物的立枯病以及葡萄等果树的黑粉病等,是我国迄今为止应用最早、使用最广的廉价高效农用抗生素药物。
5.为了开发更安全有效的农业制剂,针对生物源药剂单一制剂防效不稳定和速效性差等问题,本发明利用农用抗生素和氟茚唑菌胺进行混配筛选,发现氟茚唑菌胺与农用抗生素(多抗霉素或井冈霉素a中的任一种)进行复配,对多种植物真菌性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克服了单一用药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6.基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农用抗生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剂,该杀菌组合物对多种植物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多种真菌性病害,尤其是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囊菌亚门真菌引起的病害的防治具有增效作用,能够有效控制致病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减少药剂的使用量,降低用药成本,对环境友好。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含农用抗生素的杀菌组合物,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包括活性成分a和活性成分b,所述的活性成分a为氟茚唑菌胺,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农用抗生素类杀菌剂,所述的农用抗生素类杀菌剂为多抗霉素或井冈霉素a中的任一种;
8.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15:1;
9.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1:20、1:15、1:10、1:7、
1:5、1:3、1:1、3:1、5:1、7:1、10:1、15:1;
10.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多抗霉素,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10:1;
11.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多抗霉素,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1:10、1:5、1:3、1:1、3:1、5:1、10:1;
12.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多抗霉素,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5:1;
13.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多抗霉素,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1:10、1:5、1:3、1:1、3:1、5:1;
14.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多抗霉素,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3:1;
15.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多抗霉素,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1:10、1:5、1:3、1:1、3:1;
16.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井冈霉素a,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7:1;
17.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井冈霉素a,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30、1:20、1:15、1:7、1:3、1:1、3:1、7:1;
18.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井冈霉素a,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0~7:1;
19.进一步地,所述的活性成分b为井冈霉素a,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的质量比为1:20、1:15、1:7、1:3、1:1、3:1、7:1;
20.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以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总重量占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的0.1%~90%;
21.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以100wt%计,所述的活性成分a与活性成分b总重量占杀菌组合物的总重量的1%~70%;
22.进一步地,所述的杀菌组合物除活性成分外还包括农业上允许的辅助成分,所述的辅助成分选自润湿剂、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崩解剂、防冻剂、消泡剂、溶剂、防腐剂、稳定剂、增效剂或载体中的一种或多种;
23.进一步地,所述的润湿剂选自润湿剂选自烷基苯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琥珀酸二辛脂磺酸钠、α-烯烃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烷基酚乙氧基化物、脂肪醇乙氧基化物、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蚕沙、皂角粉、无患子粉、sopa、净洗剂、乳化剂2000系列和湿润渗透剂f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24.所述的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萘磺酸盐、三苯乙烯基苯酚乙氧基化物磷酸酯、脂肪醇乙氧基化物、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醚缩合物硫酸盐、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聚羧酸盐类、聚丙烯酸类、磷酸盐类、eo-po嵌段共聚物和eo-po接枝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25.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聚乙烯醇、有机膨润土、硅酸镁铝、羧甲基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26.所述的崩解剂选自硫酸钠、硫酸铵、氯化铝、氯化钠、氯化铵、膨润土、葡萄糖、蔗
糖、淀粉、纤维素、尿素、碳酸钠、碳酸氢钠、柠檬酸和酒石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27.所述的乳化剂选自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脂肪醇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烷基苯磺酸盐、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酸聚氧乙烯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28.所述的消泡剂选自硅油、c
10
~c
20
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c
10
脂肪醇类化合物或硅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29.所述的防腐剂选自山梨酸、山梨酸钠盐、山梨酸钾盐、苯甲酸、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钠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30.所述的稳定剂选自磷酸氢二钠、草酸、丁二酸、己二酸、硼砂、2,6-二叔丁基对甲酚、环氧化植物油、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31.所述的增效剂选自增效磷、增效醚;和/或
32.所述的载体选自高岭土、膨润土、凹凸棒土、轻质碳酸钙、硅藻土、白炭黑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33.所述溶剂选自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柴油、n,n-二甲基甲酰胺、环己酮、乙酸乙酯、n-甲基吡咯烷酮、丙醇、丁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乙二醇甲醚、丁醚、溶剂油、植物油、植物油衍生物和去离子水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
34.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农业上允许的任意一种制剂剂型;
35.进一步地,所述的制剂剂型为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或种子处理制剂中的任一种;
36.进一步地,所述的固体制剂为直接使用固体制剂、可分散固体制剂或可溶固体制剂;
37.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直接使用固体制剂为粉剂、颗粒剂、球剂、片剂或条剂;
38.所述的可分散固体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油分散粉剂、乳粉剂、水分散粒剂、乳粒剂或水分散片剂;
39.所述的可溶固体制剂为可溶粉剂、可溶片剂或可溶粒剂;
40.进一步地,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溶液制剂、分散液体制剂、乳液制剂、悬浮制剂或多相制剂;
41.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溶液制剂为可溶液剂、可溶胶剂、油剂或展膜油剂;
42.所述的分散液体制剂为乳油、乳胶、可分散液剂或膏剂;
43.所述的乳液制剂为水乳剂、油乳剂、微乳剂或脂剂;
44.所述的悬浮制剂为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油悬浮剂或可分散油悬浮剂;
45.所述的多相制剂为悬乳剂、微囊悬浮-悬浮剂、微囊悬浮-水乳剂或微囊悬浮-悬乳剂;
46.进一步地,所述的种子处理制剂包括种子处理固体制剂或种子处理液体制剂;
47.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种子处理固体制剂为种子处理干粉剂或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48.所述的种子处理液体制剂为种子处理液剂、种子处理乳剂或种子处理悬浮剂;
49.进一步地,所述的固体制剂为水分散粒剂,所述的液体制剂为悬浮剂。
50.本发明还公开了如上所述的一种含农用抗生素的杀菌组合物和/或其制剂在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中的应用。
51.进一步地,所述的真菌性病害为由以下一种或多种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半知菌亚门真菌、担子菌亚门真菌、子囊菌亚门真菌、接合菌亚门真菌和/或鞭毛菌亚门真菌;
52.进一步地,所述的真菌性病害为由以下一种或多种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半知菌亚门真菌和/或子囊菌亚门真菌;
53.进一步地,所述的半知菌亚门真菌为水稻纹枯病菌,所述的子囊菌亚门真菌为苹果斑点落叶病菌和/或黄瓜白粉病菌;
54.进一步地,将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以有效剂量施用于需要控制的病菌或其生长介质上。
55.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的优点:
56.1)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对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囊菌亚门真菌等多种真菌性病害的防治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显著提高了防治效果;
57.2)相对于单剂,减少了农药使用量及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对环境友好;
58.3)两种作用机理不同的活性成分混配有效控制致病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可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59.为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目的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60.制剂制备例:
61.制备例1:24%氟茚唑菌胺
·
多抗霉素悬浮剂(1:5)(4%+20%)
62.配方:4%氟茚唑菌胺、20%多抗霉素、2%十二烷基硫酸钠、1%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0.2%黄原胶、1%硅酸镁铝、5%乙二醇、0.1%苯并异噻唑啉酮钾、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63.制备方法:按配方比例,将有效成分氟茚唑菌胺、多抗霉素、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依次置于反应釜中,加水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湿法砂磨,最后匀质过滤即得悬浮剂产品。
64.制备例2:20%氟茚唑菌胺
·
多抗霉素悬浮剂(1:3)(5%+15%)
65.配方:5%氟茚唑菌胺、15%多抗霉素、2%异构醇聚氧乙烯醚、1%聚羧酸钠、2%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3%三苯乙烯基苯酚乙氧基化物磷酸酯、0.5%硅酸镁铝、0.3%黄原胶、4%丙二醇、0.2%苯甲酸钾、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66.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67.制备例3:33%氟茚唑菌胺
·
多抗霉素水分散粒剂(1:10)(3%+30%)
68.配方:3%氟茚唑菌胺、30%多抗霉素、15%木质素磺酸盐、2%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3%十二烷基硫酸钠、7%白炭黑、高岭土补足余量。
69.制备方法:按实施例配方比例,将活性成分氟茚唑菌胺和多抗霉素加入载体中,并在其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功能性助剂,混合,经气流粉碎后加10~25%的水,然后经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制得水分散粒剂产品;或将粉碎过的粉体在沸腾造粒机中喷水、造粒、干燥,之后筛分制得产品。
70.制备例4:24%氟茚唑菌胺
·
井冈霉素a悬浮剂(1:7)(3%+21%)
71.配方:3%氟茚唑菌胺、21%井冈霉素a、2%异构十三醇聚氧乙烯醚、4%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2%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0.3%黄原胶、1%硅酸镁铝、5%丙二醇、0.3%苯甲酸钠、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72.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73.制备例5:22%氟茚唑菌胺
·
井冈霉素a悬浮剂(1:3)(5.5%+16.5%)
74.配方:5.5%氟茚唑菌胺、16.5%井冈霉素a、1%琥珀酸酯磺酸盐、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醚缩合物硫酸盐、3%烷基芳基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1%木质素磺酸钠、0.8%硅酸镁铝、0.1%羧乙基纤维素、0.1%黄原胶、2%山梨酸钠、5%丙二醇、0.5%硅油、去离子水补足余量;
75.制备方法:同制备例1。
76.制备例6:25%氟茚唑菌胺
·
井冈霉素a水分散粒剂(1:1)(12.5%+12.5%)
77.配方:12.5%氟茚唑菌胺、12.5%井冈霉素a、10%木质素磺酸钠、4%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1.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2%硫酸铵、高岭土补足余量。
78.制备方法:同制备例3。
79.室内毒力试验:
80.实施例1: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混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室内毒力试验
81.试验依据:试验参照ny/t 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ny/t 1156.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82.试验靶标: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mali)。
83.试验药剂:95%氟茚唑菌胺原药、34%多抗霉素原药,以上原药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84.药剂配制:将氟茚唑菌胺原药用丙酮进行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将多抗霉素原药剂用无菌水进行溶解稀释,分别配制成母液。根据混配的目的、药剂的活性设计不同配比,各组单剂及每组配比混剂按照等比的方法配制成所需系列质量浓度。
85.药剂处理: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入到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到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到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
86.接种: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面朝上,盖上皿盖,置于适宜温度的培养箱中培养。
87.计算方法:
88.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菌的生长情况调查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情况,用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每个菌落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定直径各一次,取其平均值。
89.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单位为百分率(%)。
90.d=d
1-d291.式中:
92.d——菌落增长直径;
93.d1——菌落直径;
94.d2——菌饼直径。
[0095][0096]
i——菌丝生长抑制率;
[0097]
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0098]dt
——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0099]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以下公式计算:
[0100][0101]
式中:
[0102]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0103]
s——标准杀菌剂的ec
50
,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0104]
m——混剂的ec
50
,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0105]
tti=tia*pa+tib*pb[0106]
式中:
[0107]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0108]
tia——a药剂毒力指数;
[0109]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0110]
tib——b药剂毒力指数;
[0111]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0112][0113]
式中:
[0114]
ctc——共毒系数;
[0115]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0116]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0117]
复配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0118]
采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计算试验结果,分别求出试验药剂单剂和不同配比混剂的毒力回归方程、ec
50
和相关系数r,并求两种药剂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ctc),筛选出试验药剂的最佳配比。
[0119]
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见下表:
[0120]
表1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混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室内毒力试验结果
[0121][0122][0123]
由表1室内毒力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混配,在质量比为1:30~10:1的范围内,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联合作用表现为增效;在质量比为1:10~3:1的范围内,共毒系数大于130,增效作用明显。
[0124]
实施例2: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混配对黄瓜白粉病室内毒力试验
[0125]
试验依据:试验参考ny/t 1156.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ny/t 1156.11-2008《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11部分:防治瓜类白粉病试验盆栽法》。
[0126]
试验靶标:黄瓜白粉病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菌种取自海利尔药业集团实验室。
[0127]
供试作物:选用感白粉病的黄瓜品种新泰密刺,盆栽培养至2~4片真叶期,编号备用。
[0128]
试验药剂:95%氟茚唑菌胺原药、34%多抗霉素原药,以上药剂均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0129]
药剂配制:将氟茚唑菌胺原药用丙酮进行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将多抗霉素原药用无菌水进行溶解稀释,分别配制成母液。根据混配的目的、药剂的活性设计不同配比,各组单剂及每组配比混剂按照等比的方法配制成所需系列质量浓度。
[0130]
孢子悬浮液制备:用含有吐温80的水溶液洗脱白粉病发病叶片上的孢子,用双层纱布过滤,配制成孢子浓度为1
×
105个/ml的悬浮液,备用。
[0131]
接种与培养:将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接种后的试材自然风干,然后移至温室,在温度20℃~24℃的条件下培养7天。
[0132]
药剂处理:用喷雾法将药剂均匀喷洒于备用的黄瓜苗上,自然晾干。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每处理3盆,4次重复。
[0133]
数据调查:根据空白对照发病情况分级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每处理调查40片叶子。
[0134]
分级标准为:
[0135]
0级:无病斑;
[0136]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
[0137]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15%;
[0138]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5%~25%;
[0139]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5%~50%;
[014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
[0141]
数据统计与分析:
[0142]
病情指数按公式(1)计算
[0143][0144]
式中:
[0145]
x—病情指数;
[0146]
ni—各级病叶数;
[0147]
i—相对级数值;
[0148]
n—调查总叶数。
[0149]
防治效果按公式(2)计算
[0150][0151]
式中:
[0152]
p——防治效果,单位为%;
[0153]
ck——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0154]
pt——药剂处理病情指数。
[0155]
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1156.11-2008,根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按式(3)、式(4)、式(5)计算。
[0156][0157]
式中:
[0158]
ati——混剂实测的毒力指数;
[0159]
s——标准药剂的ec
50
,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0160]
m——混剂的ec
50
,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0161]
tti==tia×
pa+tib×
pb..................................(4)
[0162]
式中:
[0163]
tti——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
[0164]
tia——a药剂的毒力指数;
[0165]
pa——a药剂在混剂中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0166]
tib——b药剂的毒力指数;
[0167]
pb——b药剂在混剂中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0168]
[0169]
式中:
[0170]
ctc——共毒系数;
[0171]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0172]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0173]
试验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式,计算药剂ec
50
值和共毒系数。
[0174]
试验结果见下表。
[0175]
表2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混配对黄瓜白粉病室内毒力试验结果
[0176]
供试药剂及配比回归方程式(y=)相关系数rec
50
(mg/l)共毒系数氟茚唑菌胺(a)y=5.1186+1.4902x0.99120.8325-多抗霉素(b)y=4.2060+1.1182x0.99745.1289-a:b 1:50y=4.3437+1.0609x0.99404.1559112.072a:b 1:30y=4.3860+1.0897x0.99673.6601120.131a:b 1:10y=4.6474+0.8648x0.99372.5567136.544a:b 1:5y=4.8103+0.8114x0.99401.7132160.942a:b 1:3y=4.7827+0.8965x0.99531.7472128.176a:b 1:1y=4.9432+0.8901x0.99201.1584123.661a:b 3:1y=5.0500+0.8773x0.99810.8770120.071a:b 5:1y=5.0512+0.8371x0.99610.8687111.384a:b 10:1y=5.0629+0.8291x0.99490.8397107.315a:b 30:1y=5.0303+0.8601x0.99730.922292.780a:b 50:1y=5.0270+0.9028x0.99460.933590.670
[0177]
由上表试验结果可知,氟茚唑菌胺对黄瓜白粉病菌的毒力较高,其ec
50
为0.8325mg/l。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复配对黄瓜白粉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当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的质量比在1:30~3:1的范围内,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联合作用均表现为增效。
[0178]
实施例3:氟茚唑菌胺与井冈霉素a混配对水稻纹枯病室内毒力试验
[0179]
试验依据:试验参考ny/t 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ny/t 1156.6-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6部分: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
[0180]
试验靶标: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分离鉴定并保存。
[0181]
试验药剂:95%氟茚唑菌胺原药、64%井冈霉素a原药,以上药剂均由海利尔药业集团研发中心提供。
[0182]
药剂配制:将氟茚唑菌胺原药用丙酮溶解,将井冈霉素a原药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再用0.1%的吐温80水溶液溶解,根据药剂活性设置所需系列质量浓度。
[0183]
药剂处理: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根据试验设置的处理将预先融化的灭菌培养基定量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一次定量吸取药液加入到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一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到上述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直径为
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
[0184]
接种:将培养好的菌株,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为5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饼,用接种器将菌饼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盖上皿盖,置于25℃条件下培养并观察。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菌丝的生长情况调查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情况,采用十字交叉法量取各处理菌落直径,计算菌落直径的平均值。
[0185]
数据统计与计算方法:根据调查结果,按以下公式计算各处理浓度对供试靶标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根据各药剂浓度对数值及对应的抑制几率值,用dps统计分析系统分析,求出毒力回归方程、ec
50
值及相关系数r,评价供试药剂对生物试材的活性。
[0186][0187]
式中:
[0188]
i—菌落生长抑制率;
[0189]
d0—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
[0190]dt
—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0191]
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评价联合作用类型。
[0192]
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ctc介于80和120之间表现为相加作用。
[0193]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下式计算:
[0194][0195]
式中:
[0196]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0197]
s——标准杀菌剂的ec
50
,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0198]
m——混剂的ec
50
,单位为毫克每升(mg/l)。
[0199]
tti=tia*pa+tib*pb[0200]
式中:
[0201]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0202]
tia——a药剂毒力指数;
[0203]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0204]
tib——b药剂毒力指数;
[0205]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0206][0207]
式中:
[0208]
ctc——共毒系数;
[0209]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0210]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0211]
室内试验结果见下表:
[0212]
表3氟茚唑菌胺与井冈霉素a混配对水稻纹枯病室内毒力试验结果
[0213]
供试药剂及配比回归方程式(y=)相关系数rec
50
(mg/l)共毒系数氟茚唑菌胺(a)y=5.1036+1.2044x0.99560.8203-井冈霉素a(b)y=3.2160+1.2922x0.992924.0222-a:b 1:50y=4.1990+0.6990x0.998013.9930110.429a:b 1:30y=4.2448+0.7537x0.994010.0460125.037a:b 1:20y=4.3568+0.7486x0.99257.2317141.540a:b 1:15y=4.4061+0.7985x0.99305.5443156.543a:b 1:7y=4.5542+0.9449x0.98772.9637178.709a:b 1:3y=4.7968+0.7552x0.99781.8582160.171a:b 1:1y=4.9977+0.9533x0.99551.0055157.775a:b 3:1y=5.1049+0.9692x0.99150.7795138.733a:b 7:1y=5.1547+0.9645x0.99650.6913134.954a:b 15:1y=5.1356+0.9091x0.99370.7093123.079a:b 30:1y=5.0823+0.8386x0.99400.7977106.140
[0214]
由上表室内联合毒力试验结果可知,氟茚唑菌胺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较高,其ec
50
为0.8203mg/l。当氟茚唑菌胺与井冈霉素a的质量比为1:50~30:1时,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联合作用表现为增效或相加,未出现拮抗;当氟茚唑菌胺与井冈霉素a的质量比为1:30~15:1时,其共毒系数大于120,联合作用表现为增效;当氟茚唑菌胺与井冈霉素a的质量比为1:20~1:1时,其共毒系数大于140,增效作用明显;当氟茚唑菌胺与井冈霉素a的质量为1:7时,其共毒系数最大,为178.709,表明在该质量比下,氟茚唑菌胺与井冈霉素a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活性最好。
[0215]
田间药效试验
[0216]
实施例4: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混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田间药效试验
[0217]
试验依据:试验参考gb/t 17980.124《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24部分:杀菌剂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
[0218]
试验靶标:苹果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 mali)。
[0219]
试验作物:苹果(红露)。
[0220]
试验地点:山东省日照市高新区河山镇草坡村苹果园。试验地苹果树树冠为小冠疏层形,试验地土壤为黄棕土,土壤干湿适宜,杂草较少,土壤肥力均匀,地势平坦,排灌方便。
[0221]
试验小区安排:试验地每个小区苹果株数为3株长势均匀一致的果树;每个处理重复4次。
[0222]
施药时间:在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生期间,使用sx-md18d背负式长杆电动喷雾器,采用全株茎叶均匀喷雾法进行处理,喷液量以均匀喷湿叶片正反面,药液下滴为度。2019年6月9日第一次施药,2019年6月17日第二次施药。试验于末次施药后10d调查防治效果。
[0223]
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2株,每株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各固定2个新梢,定期调查其全部叶片,记录总叶数、各级病叶数。
[0224]
按照以下叶片分级方法进行分级记录:
[0225]
0级:无病斑;
[0226]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0%以下;
[0227]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5%;
[0228]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6%~40%;
[0229]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41%~65%;
[023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6%以上。
[0231]
药效计算方法:
[0232][0233][0234]
式中:
[0235]
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0236]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0237]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0238]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0239]
表4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混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0240][0241]
由上表田间药效试验可知,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复配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各混配处理相较于单剂在用药量减少的情况下,防治效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0242]
实施例5: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混配对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0243]
试验依据:试验参考gb/t 17980.30-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
[0244]
实验地点: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镇温室大棚中,黄瓜前茬作物为西红柿,试验地水肥管理中等,所有试验小区栽培条件均匀一致,符合当地科学的农业实践。
[0245]
试验靶标:黄瓜白粉病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
[0246]
试验作物:黄瓜(津优一号)。
[0247]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及用药量见下表。
[0248]
试验设置:各药剂处理的小区按照随机区组分布,小区四周设保护行。每处理4次重复,每小区25m2。采用常规喷雾法,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喷雾,将药液均匀喷洒在黄瓜叶片的正反面,以叶面药液不滴落为宜。
[0249]
施药时间:在黄瓜白粉病发生初期(2019年4月7日)进行第一次喷药,此时全田病情指数较低,因此未做病情基数调查。第一次施药后间隔7天(2019年4月14日)再次施药,总共施药两次。最后一次施药7天和15天后进行发病情况调查。
[0250]
调查方法:每小区随机取样4点,每点调查2株的全部叶片,每片叶按照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进行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0251]
分级标准如下:
[0252]
0级:无病斑;
[0253]
1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5%以下;
[0254]
3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6%-10%;
[0255]
5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11%-20%;
[0256]
7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21%-40%;
[0257]
9级:病斑面积占整叶面积的40%以上。
[0258]
药效计算方法:
[0259]
用下式计算病指和防效:
[0260][0261][0262]
式中:ck—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0263]
pt—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0264]
安全性调查:试验期间,供试药剂没有对黄瓜植株和其他非靶标生物产生影响。
[0265]
试验结果及分析:
[0266]
表5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混配对黄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0267][0268]
由上表田间药效实验可知,氟茚唑菌胺与多抗霉素复配对黄瓜白粉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4%氟茚唑菌胺
·
多抗霉素悬浮剂(1:5)处理组药后15d防效达到92.05%,表现出良好的持效性。
[0269]
实施例6:氟茚唑菌胺与井冈霉素a混配对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0270]
试验依据:试验参照gb/t 17980.20-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
[0271]
试验靶标: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0272]
试验作物:水稻(籼优016)。
[0273]
试验地点:福建省福清市水稻田,试验地常年种植水稻,地势平坦,灌溉方便,肥力中等偏上,试验区内管理措施一致,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践。
[0274]
试验药剂:试验药剂及用药量见下表。
[0275]
施药器械:采用利农hd-400型背负式喷雾器均匀喷施药剂,用水量为750l/hm2。
[0276]
试验设计:小区处理采用随机排列,每个小区面积20m2,每处理重复4次。
[0277]
施药时间:试验于2019年7月13日第一次施药,2019年7月23日第二次施药。
[0278]
调查方法:于最后一次施药后14d进行调查,根据水稻叶鞘和叶片危害症状程度分级,以株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相连的5丛,共25丛,记录总株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0279]
病情分级标准:
[0280]
0级:全株无病;
[0281]
1级:第四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以剑叶为第一叶片);
[0282]
3级:第三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0283]
5级:第二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0284]
7级: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
[0285]
9级:全株发病,提前枯死。
[0286]
药效计算方法:
[0287][0288][0289]
式中:
[0290]
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0291]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0292]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0293]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0294]
安全性调查:试验期间进行田间观察,各处理水稻植株均长势良好,无明显药害发生。
[0295]
田间药效实验结果见下表:
[0296]
表6氟茚唑菌胺与井冈霉素a混配对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0297][0298][0299]
由上表田间药效试验可知,氟茚唑菌胺与井冈霉素a复配对水稻纹枯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第二次药后14d,24%氟茚唑菌胺
·
井冈霉素a悬浮剂(1:7)、22%氟茚唑菌胺
·
井冈霉素a悬浮剂(1:3)、25%氟茚唑菌胺
·
井冈霉素a水分散粒剂(1:1)的防治效果分
别为90.54%、85.82%、84.53%。
[0300]
综上所述,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可以看出本发明的含农用抗生素的杀菌组合物对植物真菌性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对靶标作物安全,防效显著,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延长持效性方面均优于单剂,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减少药剂残留。
[0301]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