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串联式池塘开展文蛤苗标粗及养成的高效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500650发布日期:2022-09-14 08:44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串联式池塘开展文蛤苗标粗及养成的高效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串联式池塘开展文蛤苗标粗及养成的高效方法。


背景技术:

2.文蛤(meretrix meretrix)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双壳类经济贝类品种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海区。江苏沿海因其资源最为丰富,历史至今是我国文蛤的主产区之首与主要销售集散地。“如东文蛤”地理标志品牌驰名中外,域内从业人数众多,养殖、加工、销售生产门类齐全,文蛤产业兴旺。随着池塘立体养殖观念的深入人心,水中养虾蟹鱼、池底养贝类成为养殖户提高池塘养殖效益的常用方法。众所周知,虾蟹鱼池塘养殖因为各种饵料高投入导致养殖水体n、p超标,普遍呈现养殖水体富营养化。贝类以生物滤食作用,通过n、p

微藻

贝类这一食物链过程对养殖水体进行了净化,实现了营养物质高效转化利用,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减少养殖尾水氮磷排放。因此,当前渔业高质量发展及池塘生态化改造的浪潮进一步助推了文蛤作为一种高值贝类在海水池塘开展大规模养殖的需求。江苏现有45.89万亩海水池塘为推进文蛤池塘养殖的新业态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3.目前,适合池塘养殖的文蛤新品种选育工作已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良种配套的养殖良法尚未建立。影响良种优势发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现有海水池塘多以养殖海水虾类品种为主,如脊尾白虾、日本对虾、中国对虾等,其中绝大部分是脊尾白虾和三疣梭子蟹的混养。养殖户擅长于脊尾白虾养殖,养殖3mm左右小规格的文蛤存活率不高,并影响到文蛤良种的当年养成上市,而养殖1cm以上大规格苗种会减轻虾蛤混养的技术难度,反到受到养殖户青睐,所以文蛤大规格种苗供应不足能够得到解决将会提振池塘养殖,激发普通养殖户的热情。2、滤食性的文蛤与肥水养殖的虾类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品种冲突,只有少数经验丰富的养殖户才能在同池混养过程中很好地实现平衡,并取得成功,多数养殖户遇到的问题是要么因为文蛤旺盛的过滤造成水体过度清瘦,而影响脊尾白虾养殖,要么水体过肥造成文蛤受高密度饵料应激出现滞长甚至死亡。目前已有脊尾白虾养殖户通过套养文蛤来提高脊尾白虾养殖塘口的效益,但直接投放的人工苗种因为规格较小养殖成活率不多,或者投放及管理不当很难养成较好的上市规格,从而总体效益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串联式池塘开展文蛤苗标粗及养成的高效方法,通过设计一种串联式池塘系统,将文蛤小苗进行大规格标粗,并利用脊尾白虾养殖池塘养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肥水”充足投喂文蛤苗种,通过串联式池塘系统的串水、调水实现脊尾白虾、文蛤的高效养殖,显著提高养殖效益和养殖环境效益。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串联式池塘开展文蛤苗标粗及养成的高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6.(1)设置由相邻两排四个池塘相互串联的多个养殖单元,组成串联式池塘系统,所
述池塘分为养虾池和文蛤标粗池,四周具有平台,中间具有深水槽;
7.(2)3月上旬之前完成池塘的清淤、翻耕、暴晒后,开始对养虾池蓄水,并施用生物有机肥和微生态制剂进行肥水;
8.(3)当养虾池的水体培养成黄绿色或者黄褐色时,将养虾池的水体与文蛤标粗池进行调水和串水,保持养虾池和文蛤标粗池水位平衡;
9.(4)3月底4月初完成3mm文蛤稚贝的播种,按照50~60万粒/亩将文蛤稚贝播种在文蛤标粗池的平台上,使养殖水体透明度大于60cm,并根据透明度的大小对文蛤标粗池进行串水和调水;
10.(5)在投放脊尾白虾的抱卵种虾前7天用透明度板测试水体透明度,使水体透明度在40~50cm,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早晨或傍晚投放抱卵种虾,抱卵种虾按照每亩1斤投放,并进行饵料投喂和日常管理;
11.(6)6月份到达1cm以上的文蛤可以进行疏苗,通过文蛤标粗池进行疏苗操作后即从标苗功能转化成养成功能,将文蛤苗种按照250~300粒/m2播种在全池40%的面积上,继续调用虾塘水继续开展商品规格养成。
12.其中,所述步骤(1)中设置的串联式池塘系统由相邻两排四个池塘组成的养殖单元通过进出水总管串联而成,所述养殖单元包括窖井和导水管,所述窖井分别通过导水管与池塘连接,所述导水管呈角度倾斜,上端与窖井底部连接,下端与池塘底部连接;
13.所述窖井底部中央设有分离式连接的第一进排水插管,所述第一进排水插管通过三通与进排水总管相连;所述导水管下端通过弯头与第二进排水插管分离式连接,所述第二进排水插管上方还设有与第二进排水插管分离式连接的第三进排水插管。
14.其中,所述养殖单元还包括设于池塘内的网片,所述网片设于第二进排水插管和第三进排水插管的一侧,使进排水插管与池塘分隔。
15.其中,所述网片采用80~150目,高度高出正常蓄水水位20~30cm。
16.其中,所述步骤(1)中养虾池为中间深水槽,四周平台,深水槽正常蓄水3~4m以上,平台宽2~3m,平台面积为养虾池总面积的10%,正常蓄水水位不超过1m;所述文蛤标粗池为中间深水槽,四周平台,平台面积为文蛤标粗池总面积的50%,平台设有旋耕机粉碎并泥浆化的贝埕。
17.其中,所述步骤(2)中,蓄水的具体步骤为:拔除养虾池内的进第三排水插管及对应养殖单位内窨井的第一进排水插管,关闭进排水总管下游阀门,打开提水泵进水,池塘进水至第二进排水插管的上沿即可,通过调节窨井的第一进排水插管实现单池进水或者多池进水。
18.其中,所述步骤(3)、(4)中,串水和调水的具体步骤为:关闭进排水总管上下游阀门,选择一口养虾池和文蛤标粗池,各自拔出第二进排进水插管和第三排进水插管,拔出对应窨井内的第一进排水插管,以实现虾蛤池塘的水位平衡。
19.其中,所述步骤(4)中,透明度与文蛤规格的控制关系为:文蛤1cm以下时,透明度控制在不低于50~60cm;文蛤1.5~2cm时,水体透明度保持在40~50cm;文蛤2.5cm以上时,透明度不低于30~40cm。
20.其中,所述步骤(5)还包括以下步骤:
21.养殖池内插入第三进排水插管,水体继续抬升,蓄水至正常水位,一般距离网片上
沿20~30cm即可,新增水体继续肥水。
22.其中,所述步骤(6)中,疏出的苗种有一部分按照15~20万粒/亩密度播种在串联式系统内的养虾池塘的平台上养成商品规格。
23.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24.本发明通过设计一种串联式池塘系统以及养殖方法,使各养殖池塘便于相互串水、调水开展文蛤苗标粗,之后通过文蛤大规格苗种重新播种分别开展脊尾白虾和文蛤混养、文蛤精养和虾贝串联养殖,提供一种新的养殖思路,解决脊尾白虾单养效益低和文蛤小苗养殖成活率低的问题,从而使脊尾白虾养殖效果、文蛤养殖效果都有显著提高,最终使得养殖户增产增收,另外,串联式池塘系统标粗后的文蛤苗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养殖需求,还能提供给周边养殖户,特别是在标粗文蛤良种后再结合养殖良法可显著带动周边的脊尾白虾养殖户共同增收致富。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发明中串联式池塘系统中池塘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发明中串联式池塘系统的示意图;
27.图3为本发明中串联式池塘系统中养殖单元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窖井;2、导水管;3、第一进排水插管;4、第二进排水插管;5、第三进排水插管;6、网片;7、进排水总管;71、上游进排水总管;72、下游进排水总管;8、养虾池;9、文蛤标粗池;10、池塘。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1.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串联式池塘开展文蛤苗标粗及养成的高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2.(1)设置由相邻两排四个池塘相互串联的多个养殖单元,组成串联式池塘系统,所述池塘分为养虾池和文蛤标粗池,四周具有平台,中间具有深水槽;
33.(2)3月上旬之前完成池塘的清淤、翻耕、暴晒后,开始对养虾池蓄水,并施用生物有机肥和微生态制剂进行肥水;
34.(3)当养虾池的水体培养成黄绿色或者黄褐色时,将养虾池8的水体与文蛤标粗池进行调水和串水,保持养虾池和文蛤标粗池水位平衡;
35.(4)3月底4月初完成3mm文蛤稚贝的播种,按照50~60万粒/亩将文蛤稚贝播种在文蛤标粗池的平台上,使养殖水体透明度大于60cm,并根据透明度的大小对文蛤标粗池进行串水和调水;
36.(5)在投放脊尾白虾的抱卵种虾前7天用透明度板测试水体透明度,使水体透明度在40~50cm,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早晨或傍晚投放抱卵种虾,抱卵种虾按照每亩1斤投放,并进行饵料投喂和日常管理;
37.(6)6月份到达1cm以上的文蛤可以进行疏苗,通过文蛤标粗池9进行疏苗操作后即
从标苗功能转化成养成功能,将文蛤苗种按照250~300粒/m2播种在全池40%的面积上,继续调用虾塘水继续开展商品规格养成。
38.其中,所述串联式池塘系统由相邻两排四个池塘10组成的养殖单元通过进出水总管串联而成,所述养殖单元包括窖井1和导水管2,所述窖井1分别通过导水管2与池塘连接,所述导水管2呈角度倾斜,上端与窖井1底部连接,下端与池塘10底部连接;
39.所述窖井1底部中央设有分离式连接的第一进排水插管3,所述第一进排水插管3通过三通与进排水总管7相连,所述进排水总管7包括用于进水的上游进排水总管71和用于排水的下游进排水总管72;所述导水管2下端通过弯头与第二进排水插管4分离式连接,所述第二进排水插管4上方还设有与第二进排水插管分离式连接的第三进排水插管5。
40.所述养殖单元还包括设于池塘内的网片6,所述网片6设于第二进排水插管4和第三进排水插管5的一侧,使进排水插管与池塘分隔。所述网片6采用80~150目,高度高出正常蓄水水位20~30cm。
41.所述步骤(1)中养虾池为中间深水槽,四周平台,深水槽正常蓄水3~4mm以上,平台宽2~3m,平台面积为养虾池总面积的10%,正常蓄水水位不超过1m;所述文蛤标粗池为中间深水槽,四周平台,平台面积为文蛤标粗池总面积的50%,平台设有旋耕机粉碎并泥浆化的贝埕,用于方便播种文蛤小苗。
42.所述步骤(3)、(4)中,串水和调水的具体步骤为:关闭进排水总管7上下游阀门,选择一口养虾池和文蛤标粗池,各自拔出第二进排进水插管4和第三排进水插管5,拔出对应窨井1内的第一进排水插管3,利用连通器原理实现虾蛤池塘的水位平衡。
43.所述步骤(4)中,透明度与文蛤规格的控制关系为:文蛤1cm以下时,透明度控制在不低于50~60cm;文蛤1.5~2cm时,水体透明度保持在40~50cm;文蛤2.5cm以上时,透明度不低于30~40cm。
44.所述步骤(5)还包括以下步骤:
45.养殖池内插入第三进排水插管5,水体继续抬升,蓄水至正常水位,一般距离网片上沿20~30cm即可,新增水体继续肥水。
46.所述步骤(6)中,疏出的苗种有一部分按照15~20万粒/亩密度播种在串联式系统内的养虾池塘的平台上养成商品规格。
4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48.实施例:
49.在某养殖户的养殖场利用现有的脊尾白虾池塘进行串联式改造后开展文蛤苗种标粗及脊尾白虾、文蛤成品养成,一种利用串联式池塘开展文蛤苗标粗及养成的方法如下:
50.(1)串联式池塘系统构建:将面积差不多的池塘(1#~10#)分成多个养殖单元,每个养殖单元由相邻的两排4个池塘组成,如1#、2#、3#、4#组成一个养殖单元,共用一个窨井。窨井内插入第一进排水插管,窨井分别通过一个导水管连通一个池塘,导水管呈一定角度倾斜,上方与窨井底部连通,下方深入到池塘内,并通过一个弯头连接第二进排水插管和第三进排水插管。采用80~150目的网片将第二进排水插管和第三进排水插管从整个池分隔开,网片一般高出正常蓄水水位20~30cm;同上所述,3#、4#、5#、6#组成一个单元,共用一个窨井;5#、6#、7#、8#组成一个单元,共用一个窨井;7#、8#、9#、10#组成一个单元,共用一个窨井,一条进排水总管分别连通各个窨井,上下游各设一个阀门,上游通过一台提水水泵与水
源相连,下游与排水渠与外界相连;
51.(2)养殖池塘准备:脊尾白虾养殖池塘按照如下标准:中间深水槽,四周平台,深水槽正常蓄水3~4m以上,平台宽2~3m,平台面积控制在池塘总面积的10%,正常蓄水水位不超过1m;文蛤标粗池9塘按照如下标准:中间深水槽,四周平台,平台面积控制在池塘总面积的50%,平台设贝埕,旋耕机粉碎并泥浆化用于播种文蛤小苗;
52.(3)3月10日前完成池塘的清淤、翻耕、暴晒后开始蓄水并作饵料培养。选择要进水的养虾池8,拔除池塘内的第三进排水插管及对应养殖单位内窨井的第一进排水插管,关闭下游阀门,打开提水泵进水,池塘进水至第二进排水插管的上沿即可,通过调节窨井的第一进排水插管实现单池进水或者多池进水。进水完成后,通过施肥、微生态制剂将养殖水体培养成黄绿色或者黄褐色,保证水体的肥、活、嫩、爽;
53.(4)池塘串水与调水:当养虾池塘的水体培养成黄绿色或者黄褐色可向文蛤池进行调水,关闭进排水总管上下游阀门,选择一口养虾池和文蛤养殖池,各自拔出第二进排水插管和第三进排水插管,拔出对应窨井内的第一进排水插管,利用连通器原理实现虾蛤池塘的水位平衡,通过串联式池塘系统可实现1对1、1对多、多对多的池塘间串水与调水;串水与调水后,养虾池插回第二进排水插管,文蛤标粗池插回第二进排水插管和第三进排水插管,打开进排水总管上游阀门及提水泵,将养虾池的水位补回原位,即第二进排水插管上沿,继续培水以备后用;
54.(5)4月初选择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培育的文蛤新品系3mm左右的人工苗播种,按照50~60万粒/亩播种在文蛤标粗池的平台上,养殖水体透明度控制在大于60cm;播种1个月内每天观察文蛤苗的存活与生长情况,2~3天用透明度板测量一下水体透明度,根据透明度进行串水与调水:文蛤1cm以下透明度控制在不低于50~60cm,1.5~2cm水体透明度保持在40~50cm,2.5cm以上透明度不低于30~40cm;
55.(6)4月中旬,养虾池插入第三进排水插管,通过系统抬升水位至养殖水位,一般距离网片上沿20~30cm即可,选择早晨或傍晚天气晴好时,在养虾池塘内按照1斤/亩投放脊尾白虾种虾,按照传统养殖方法进行饵料投喂和日常管理;
56.(7)标粗后的文蛤苗继续养殖:6月29日文蛤苗达到1~1.3cm以上即可全部起捕,文蛤标粗池按照250~300粒/m2播种在全池40%的面积上继续开展商品规格养成,其余大规格苗种一部分按照15~20万粒/亩密度播种在串联式系统内的养虾池塘的平台上,另一部分出售给周边的脊尾白虾养殖户,推荐上述同样模式养殖;文蛤标粗池由此转变成文蛤养成池,根据文蛤的长势,通过串联式池塘系统进行串水、调水满足文蛤对饵料的需求,养殖池被文蛤池调走的水要通过进排水总管及时补充,文蛤池水位过高时及时通过进排水总管向系统外排水,如此反复,系统内的各养殖池形成活水,提高养殖效果。
57.(8)养殖结果与效益:根据实际起捕数量计算,1~1.3cm左右文蛤标粗苗的产量约为3810kg,其中1170kg按照市场价3万元/吨出售其他脊尾白虾养殖户,在其脊尾白虾池塘内套养文蛤,共计出售3.5万元;其余苗种均自用,分别为文蛤标粗池存塘苗自养(3#、4#、7#、8#),脊尾白虾池套养文蛤标粗苗640kg(1#、2#、5#、6#)。另外9#、10#单养脊尾白虾。养殖成本与传统脊尾白虾养殖成本基本一致,以每亩4500元,目前塘租3000元合计每亩成本7500元,该养殖户共计获利77.88万元,文蛤标粗产量估计和脊尾白虾、文蛤养成上市产值如表1、表2所示。
58.通过比较发现,9#、10#单养脊尾白虾代表着目前脊尾白虾养殖户的现状,反映出其主要的养殖收益情况。本发明通过串联式池塘设计,实现了文蛤苗种,特别是文蛤养殖良种的苗种标粗并利用养虾肥水实现了高效养殖,当年文蛤上市规格可达到25~35头/斤,同时通过串水、调水使整个系统的水体成为活水,也有利于脊尾白虾养殖,整体亩效益可达9500元。
59.表1文蛤标粗产量估计
[0060][0061]
表2脊尾白虾、文蛤养成上市产值
[0062][0063]
由此可见,本发明解决脊尾白虾单养效益低和文蛤小苗养殖成活率低的“两大”问题,通过设计一种串联式池塘系统,将文蛤小苗进行大规格标粗,并利用脊尾白虾养殖池塘养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肥水”充足投喂文蛤苗种,通过串联式池塘系统的串水、调水实现
脊尾白虾、文蛤的高效养殖,显著提高养殖效益和养殖环境效益。本发明利用现有脊尾白虾养殖资源建立一套串联式池塘系统,首先通过各养殖池塘便于相互串水、调水开展文蛤苗标粗,之后通过文蛤大规格苗种重新播种分别开展脊尾白虾和文蛤混养、文蛤精养和虾贝串联养殖。在串联式池塘系统内继续开展的脊尾白虾混养、文蛤混养可继续利用串联式系统虾塘水自由串水、调水,既满足了文蛤精养池塘对饵料的需求,又在频繁调水中使脊尾白虾养殖池的水体流动起来,水活了有利于养虾;按照每次调水20%计算,经过5次调水,虾塘里的水体等于100%全池换了一次水,而传统养虾塘基本上在养殖前进一次水,养殖过程中除蒸发少量补水外基本不换水。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养殖方法将对脊尾白虾养殖效果、文蛤养殖效果都会有显著提高,最终使得养殖户增产增收。另外,串联式池塘系统标粗后的文蛤苗不仅可以满足自身的养殖需求,还能提供给周边养殖户,特别是在标粗文蛤良种后再结合养殖良法可显著带动周边的脊尾白虾养殖户共同增收致富。
[0064]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