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00855发布日期:2022-09-14 08:4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部上端设置有打捆单元(2),所述外壳(1)前端设置有输送单元(3),所述外壳(1)两侧转动连接有转轮(4),所述输送单元(3)两侧固定安装有皮带机(5),所述输送单元(3)前端设置有送料单元(6),所述打捆单元(2)下端且位于外壳(1)内部设置有下料块(7)。所述打捆单元(2)包括保护壳体(21),所述保护壳体(21)位于外壳(1)内部,且与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壳体(21)内部上端滑动插接有电动伸缩杆(22),所述电动伸缩杆(22)端固定安装有打捆挤压单元(23),所述保护壳体(21)侧面开设有进料口(24),所述保护壳体(21)下端活动安装有出料运输单元(25)。所述打捆挤压单元(23)包括有外包壳(231),所述外包壳(231)上端与电动伸缩杆(22)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外包壳(231)外表面与保护壳体(21)内壁相接触,所述外包壳(231)下端滑动插接有压力块(233),所述压力块(233)与外包壳(231)树脂方向上大于(24)竖直方向上的尺寸,所述外包壳(231)与压力块(233)之间固定安装有缓冲弹簧(232),所述压力块(233)内部开设有导向滑槽(234),所述导向滑槽(234)内部插接有插接紧密单元(235),所述插接紧密单元(235)下端位于打捆挤压单元(23)下端。所述插接紧密单元(235)包括有压缩弹簧(2351),所述压缩弹簧(2351)上端与外包壳(231)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压缩弹簧(2351)下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柱(2352),所述移动柱(2352)下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353),所述限位块(2353)下端固定连接有插杆(2354),所述插杆(2354)下端位于打捆挤压单元(23)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运输单元(25)包括有残齿轮(251),所述残齿轮(251)两端与保护壳体(21)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残齿轮(251)表面啮合连接有齿条带(252),所述齿条带(252)贯穿保护壳体(21)下侧,所述保护壳体(21)内壁且位于齿条带(252)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底座(253),所述支撑底座(253)u打捆挤压单元(23)尺寸相同,所述齿条带(252)右侧位于下料块(7)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单元(6)包括有转筒(61),所述转筒(61)两端与外壳(1)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筒(61)轴心处设置有凸轮(62)所述凸轮(62)两端与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转筒(61)内部设置有抬料单元(6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抬料单元(63)包括有定位单元(631),所述定位单元(631)位于转筒(61)与凸轮(62)之间,所述定位单元(631)远离凸轮(62)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盘(632),所述固定盘(632)表面与转筒(61)内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盘(632)轴心处转动连接有外臂单元(633),所述转筒(61)表面开设有安置槽,安置槽尺寸大于外臂单元(633)尺寸。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单元(631)包括有滚轮(6311),所述滚轮(6311)与凸轮(62)表面相互抵接,所述滚轮(6311)远离凸轮(6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连接块(6312),所述连接块(6312)远离滚轮(63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6313),所述复位弹簧(6313)远离连接块(63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外框(6314),所述限位外框(6314)外部与转筒(61)内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6312)远离滚轮(63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聚能弹簧(6315),所述聚能弹簧(6315)位于限位外框(6314)内部,所述连接块(6312)远离滚轮(6311)的一端且位于两聚能弹簧(6315)
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柱(6316),所述聚能弹簧(6315)远离连接块(63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6317),所述支撑柱(6316)远离连接块(6312)的一端滑动插接在卡块(6317)内部,所述卡块(6317)远离聚能弹簧(63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插接限位柱(6318),所述插接限位柱(6318)位于限位外框(6314)内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臂单元(633)包括有转轴柱(6331),所述转轴柱(6331)与固定盘(632)轴心处转动连接,所述转轴柱(6331)位于固定盘(632)内部,所述转轴柱(6331)内部开始有插接槽(6332),所述插接槽(6332)靠近转轴柱(6331)表面为圆台形开口,所述插接槽(6332)内部尺寸大于插接限位柱(6318)尺寸,所述转轴柱(6331)表面固定安装有弯板(6333),所述弯板(6333)位于转筒(61)外部,所述转轴柱(6331)呈圆弧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单元(3)包括有限位挡块(31),所述限位挡块(31)与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挡块(31)两侧与皮带机(5)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挡块(31)内部滑动连接有输送带(32),所述输送带(32)表面固定连接有拦截块(33),所述输送带(32)中部设置有分料块(34),所述分料块(34)上端与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分料块(34)从靠近送料单元(6)的一端到靠近打捆单元(2)的一端宽度逐渐增大,所述输送带(32)靠近打捆单元(2)的一侧设置有输送板(35),所述输送板(35)与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输送板(35)远离输送带(32)的一侧与保护壳体(21)外壁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水稻秸秆打捆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上端设置有打捆单元,所述外壳前端设置有输送单元,所述外壳两侧转动连接有转轮,所述输送单元两侧固定安装有皮带机,所述输送单元前端设置有送料单元,所述打捆单元下端且位于外壳内部设置有下料块,所述打捆单元包括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位于外壳内部。通过转筒在转动时,带动抬料单元一起转动,从而对水稻秸秆尽心运输,在抬料单元将水稻秸秆运输到输送带下端时,抬料单元绕转轴柱转动,自动调整与输送带之间的空间位置,从而在设计上减小转筒表面与输送带之间的间隙,防止水稻秸秆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遗留的效果。止水稻秸秆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遗留的效果。止水稻秸秆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遗留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祖海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徐州华汇生物资源催化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7.05
技术公布日:2022/9/1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