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00855发布日期:2022-09-14 08:49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水稻秸秆打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


背景技术:

2.水稻在我国大量种植,来满足人们需要,随着现在国家禁止对水稻秸秆等农作物进行焚烧,以减小大自然污染,从而导致水稻秸秆堆积在田地,为对农作物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现代研发了水稻秸秆打捆机,对水稻秸秆进行打捆回收。
3.水稻秸秆打捆机通过对田地里覆盖的水稻秸秆进行输送压缩,从而将水稻秸秆聚集成方便打包的圆柱形或者方形,但在对水稻秸秆进行打捆运输时,因机器设备内部运转过程中需要留有一定空间位,防止出现移动空间位置上的重合,导致零部件之间出现碰撞,因此运输零部件在传递到下一个输送单元时,会存在一定的预留孔空隙,因此水稻秸秆在输送过程中存在通过空隙造成输送上的遗漏,导致收割不均匀,同时在对水稻秸秆进行压缩打捆时,只是简单的对水稻秸秆进行压缩,随着压缩后水稻秸秆与外部环境发生碰撞,容易造成水稻秸秆打捆散开,造成二次打捆加工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上端设置有打捆单元,所述外壳前端设置有输送单元,所述外壳两侧转动连接有转轮,所述输送单元两侧固定安装有皮带机,所述输送单元前端设置有送料单元,所述打捆单元下端且位于外壳内部设置有下料块。
5.所述打捆单元包括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位于外壳内部,且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壳体内部上端滑动插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端固定安装有打捆挤压单元,所述保护壳体侧面开设有进料口,所述保护壳体下端活动安装有出料运输单元。
6.所述打捆挤压单元包括有外包壳,所述外包壳上端与电动伸缩杆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外包壳外表面与保护壳体内壁相接触,所述外包壳下端滑动插接有压力块,所述压力块与外包壳树脂方向上大于竖直方向上的尺寸,所述外包壳与压力块之间固定安装有缓冲弹簧,所述压力块内部开设有导向滑槽,所述导向滑槽内部插接有插接紧密单元,所述插接紧密单元下端位于打捆挤压单元下端。
7.所述插接紧密单元包括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上端与外包壳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压缩弹簧下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柱,所述移动柱下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下端固定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下端位于打捆挤压单元下端。
8.进一步的,所述出料运输单元包括有残齿轮,所述残齿轮两端与保护壳体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残齿轮表面啮合连接有齿条带,所述齿条带贯穿保护壳体下侧,所述保护壳体内壁且位于齿条带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u打捆挤压单元尺寸相同,所述齿条带右侧位于下料块内部。
9.进一步的,所述送料单元包括有转筒,所述转筒两端与外壳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筒轴心处设置有凸轮所述凸轮两端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转筒内部设置有抬料单元。
10.进一步的,所述抬料单元包括有定位单元,所述定位单元位于转筒与凸轮之间,所述定位单元远离凸轮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表面与转筒内部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盘轴心处转动连接有外臂单元,所述转筒表面开设有安置槽,安置槽尺寸大于外臂单元尺寸。
11.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单元包括有滚轮,所述滚轮与凸轮表面相互抵接,所述滚轮远离凸轮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远离滚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远离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外框,所述限位外框外部与转筒内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远离滚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聚能弹簧,所述聚能弹簧位于限位外框内部,所述连接块远离滚轮的一端且位于两聚能弹簧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聚能弹簧远离连接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支撑柱远离连接块的一端滑动插接在卡块内部,所述卡块远离聚能弹簧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插接限位柱,所述插接限位柱位于限位外框内部。
12.进一步的,所述外臂单元包括有转轴柱,所述转轴柱与固定盘轴心处转动连接,所述转轴柱位于固定盘内部,所述转轴柱内部开始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靠近转轴柱表面为圆台形开口,所述插接槽内部尺寸大于插接限位柱尺寸,所述转轴柱表面固定安装有弯板,所述弯板位于转筒外部,所述转轴柱呈圆弧形。
13.进一步的,所述输送单元包括有限位挡块,所述限位挡块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挡块两侧与皮带机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挡块内部滑动连接有输送带,所述输送带表面固定连接有拦截块,所述输送带中部设置有分料块,所述分料块上端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分料块从靠近送料单元的一端到靠近打捆单元的一端宽度逐渐增大,所述输送带靠近打捆单元的一侧设置有输送板,所述输送板与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输送板远离输送带的一侧与保护壳体外壁固定连接。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5.一、本发明通过转筒在转动时,带动抬料单元一起转动,从而对水稻秸秆尽心运输,在抬料单元将水稻秸秆运输到输送带下端时,抬料单元绕转轴柱转动,自动调整与输送带之间的空间位置,从而在设计上减小转筒表面与输送带之间的间隙,防止水稻秸秆在运输过程中出现遗留的效果。
16.二、本发明通过分料块将输送带分成两部分,从而水稻秸秆分成两部分进入打捆单元内部,因打捆单元为菱形,从而在水稻秸秆通过打捆单元相邻面进入打捆单元内部时,此时进入打捆单元内部的水稻秸秆交叉叠加,从而在压缩时水稻秸秆内部联系更为紧密的效果。
17.三、本发明通过电动伸缩杆带动打捆挤压单元向下移动,从而对保护壳体内部的水稻秸秆进行压缩时,通过插杆提前对水稻秸秆在竖向上进行填充水稻秸秆,从而在压缩水稻秸秆时,通过竖向水稻秸秆的填充,使得水稻秸秆打捆后其内部联系进一步加强,防止在对打捆后的水稻秸秆运输时,水稻秸秆因其内部连接疏松,造成水稻秸秆散开,增加输送难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立体图。
19.图2为本发明分料块结构俯视图。
20.图3为本发明转筒结构局部剖视图。
21.图4为本发明在图3中b处结构局部放大图。
22.图5为本发明保护壳体结构局部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在图5中a处结构局部放大图。
24.图中:1、外壳;2、打捆单元;21、保护壳体;22、电动伸缩杆;23、打捆挤压单元;231、外包壳;232、缓冲弹簧;233、压力块;234、导向滑槽;235、插接紧密单元;2351、压缩弹簧;2352、移动柱;2353、限位块;2354、插杆;24、进料口;25、出料运输单元;251、残齿轮;252、齿条带;253、支撑底座;3、输送单元;31、限位挡块;32、输送带;33、拦截块;34、分料块;
25.35、输送板;4、转轮;5、皮带机;6、送料单元;61、转筒;62、凸轮;63、抬料单元;631、定位单元;6311、滚轮;6312、连接块;6313、复位弹簧;
26.6314、限位外框;6315、聚能弹簧;6316、支撑柱;6317、卡块;6318、插接限位柱;632、固定盘;633、外臂单元;6331、转轴柱;6332、插接槽;6333、弯板;7、下料块。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请参阅图1,一种水稻秸秆再利用加工用自动打捆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内部上端设置有打捆单元2,外壳1前端设置有输送单元3,外壳1两侧转动连接有转轮4,输送单元3两侧固定安装有皮带机5,输送单元3前端设置有送料单元6,打捆单元2下端且位于外壳1内部设置有下料块7。
29.工作开始时,此时随着水稻秸秆打捆机在田间对水稻秸秆进行收集打捆时,首先打开外部驱动源,使得皮带机5内部内部皮带带动送料单元6开始转动,通过送料单元6与放置在田野的水稻秸秆相接触,从而运送到输送单元3内部,此时输送单元3内部通过皮带机5内部传送带的传送,从而输送到打捆单元2内部,通过打捆单元2对水稻秸秆进行压缩编织,使得水稻秸秆压缩编织成带状,通过下料块7对外输送,从而形成带状水稻秸秆,方便外部打捆的效果,同时防止水稻秸秆松散,增加打捆难度。
30.请参阅图3,送料单元6包括有转筒61,转筒61两端与外壳1内壁转动连接,转筒61轴心处设置有凸轮62凸轮62两端与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转筒61内部设置有抬料单元63。
31.请参阅图2,输送单元3包括有限位挡块31,限位挡块31与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限位挡块31两侧与皮带机5外壁固定连接,限位挡块31内部滑动连接有输送带32,输送带32表面固定连接有拦截块33,输送带32中部设置有分料块34,分料块34上端与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分料块34从靠近送料单元6的一端到靠近打捆单元2的一端宽度逐渐增大,输送带32靠近打捆单元2的一侧设置有输送板35,输送板35与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输送板35远离输送带32的一侧与保护壳体21外壁固定连接。
32.在送料单元6与水稻秸秆相接触时,随着转筒61受到皮带机5的皮带传动从而绕自身轴转动,进而带动抬料单元63随着一起转动,此时因抬料单元63最先与水稻秸秆相接触,从而抬料单元63对水稻秸秆进行运输,逐渐运输到输送带32上侧,通过输送带32表面的拦截块33对水稻秸秆进行限位,防止水稻秸秆出现滑落,与停留原地造成堆积的情况,通过分料块34对输送带32上侧的水稻秸秆在移动时进行限位,通过输送板35的运输,从而通过打捆单元2两侧进入打捆单元2内部,从而被打捆单元2压缩打捆。
33.请参阅图4,抬料单元63包括有定位单元631,定位单元631位于转筒61与凸轮62之间,定位单元631远离凸轮62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盘632,固定盘632表面与转筒61内部固定连接,固定盘632轴心处转动连接有外臂单元633,转筒61表面开设有安置槽,安置槽尺寸大于外臂单元633尺寸。
34.请参阅图4,定位单元631包括有滚轮6311,滚轮6311与凸轮62表面相互抵接,滚轮6311远离凸轮62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连接块6312,连接块6312远离滚轮63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6313,复位弹簧6313远离连接块63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外框6314,限位外框6314外部与转筒61内部固定连接,连接块6312远离滚轮63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两个聚能弹簧6315,聚能弹簧6315位于限位外框6314内部,连接块6312远离滚轮6311的一端且位于两聚能弹簧6315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柱6316,聚能弹簧6315远离连接块63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6317,支撑柱6316远离连接块6312的一端滑动插接在卡块6317内部,卡块6317远离聚能弹簧63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插接限位柱6318,插接限位柱6318位于限位外框6314内部。
35.请参阅图4,外臂单元633包括有转轴柱6331,转轴柱6331与固定盘632轴心处转动连接,转轴柱6331位于固定盘632内部,转轴柱6331内部开始有插接槽6332,插接槽6332靠近转轴柱6331表面为圆台形开口,插接槽6332内部尺寸大于插接限位柱6318尺寸,转轴柱6331表面固定安装有弯板6333,弯板6333位于转筒61外部,转轴柱6331呈圆弧形。
36.在对水稻秸秆进行运输时,随着抬料单元63的转动,此时弯板6333最先与水稻秸秆相接触,此时通过弯板6333的弧形面,可以有效防止水稻秸秆脱落,随着抬料单元63逐渐转动到凸轮62右侧时,也就是外臂单元633将要与输送带32相接触时,此时滚轮6311不再受到输送带32的挤压,从而在复位弹簧6313的弹力作用下,滚轮6311带动连接块6312、聚能弹簧6315、卡块6317与插接限位柱6318脱离插接槽6332,从而使得转轴柱6331能够自由在固定盘632轴心处转动,从而在弯板6333与输送带32相接触时,此时因输送带32与转筒61距离过近,从而弯板6333在与输送带32接触后绕转轴柱6331轴心转动,同时弯板6333所输送的水稻秸秆完整的传递到输送带32上侧,从而防止水稻秸秆在传递输送过程中存在部分遗漏,同时随着转筒61的继续转动,从而带动抬料单元63逐渐转动到凸轮62下侧,此时凸轮62对滚轮6311有个推动力,使得滚轮6311受力向远离凸轮62轴心处移动,从而带动连接块6312对复位弹簧6313进行压缩,与此同时,连接块6312通过聚能弹簧6315带动卡块6317与插接限位柱6318向转轴柱6331周心处移动,因弯板6333暂时未恢复初始位置,从而让在插接限位柱6318抵接在转轴柱6331外壁,随着滚轮6311的进一步移动,从而导致聚能弹簧6315进行压缩,从而达到一个缓冲的目的,同时加强插接限位柱6318插入插接槽6332时的紧密程度,随着抬料单元63的继续转动,此时弯板6333受到重力影响,从而绕转轴柱6331转动,当转动到初始位置时,此时插接限位柱6318插入插接槽6332内内部,从而对转轴柱6331
与弯板6333进行限位,方便对水稻秸秆的输送。
37.请参阅图5,打捆单元2包括保护壳体21,保护壳体21位于外壳1内部,且与外壳1内壁固定连接,保护壳体21内部上端滑动插接有电动伸缩杆22,电动伸缩杆22端固定安装有打捆挤压单元23,保护壳体21侧面开设有进料口24,保护壳体21下端活动安装有出料运输单元25。
38.请参阅图5,出料运输单元25包括有残齿轮251,残齿轮251两端与保护壳体21内壁转动连接,残齿轮251表面啮合连接有齿条带252,齿条带252贯穿保护壳体21下侧,保护壳体21内壁且位于齿条带252内侧固定连接有支撑底座253,支撑底座253与打捆挤压单元23尺寸相同,齿条带252右侧位于下料块7内部。
39.随着水稻秸秆输送到打捆单元2内部时,因保护壳体21为菱形,同时水稻秸秆通过保护壳体21两个相邻面进入保护壳体21内部时,水稻秸秆之间呈相互交叉叠加的方式一层一层的覆盖在保护壳体21内部,同时电动伸缩杆22受外部驱动源通过伸缩杆带动打捆挤压单元23整体向下移动,通过打捆挤压单元23与支撑底座253的共同作用,从而对水稻秸秆进行压缩,进而进行二次编织,使得压缩后的水稻秸秆之间打捆更为紧密,因残齿轮251处于持续转动状态,同时残齿轮251表面只有部分齿牙,从而残齿轮251在带动齿条带252移动时,通过残齿轮251与齿条带252之间的间歇性啮合,使得当打捆挤压单元23下压时齿条带252停止移动,同时通过支撑底座253对水稻秸秆底部进行支撑,方便打捆挤压单元23对水稻秸秆的作用力,同时在打捆挤压单元23向上移动时齿条带252在残齿轮251的带动下向外输送打捆后的水稻秸秆,同时,从而完成水稻秸秆打捆工作。
40.请参阅图5,打捆挤压单元23包括有外包壳231,外包壳231上端与电动伸缩杆22下端固定连接,外包壳231外表面与保护壳体21内壁相接触,外包壳231下端滑动插接有压力块233,压力块233与外包壳231树脂方向上大于24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外包壳231与压力块233之间固定安装有缓冲弹簧232,压力块233内部开设有导向滑槽234,导向滑槽234内部插接有插接紧密单元235,插接紧密单元235下端位于打捆挤压单元23下端。
41.请参阅图6,插接紧密单元235包括有压缩弹簧2351,压缩弹簧2351上端与外包壳231下端固定连接,压缩弹簧2351下端固定连接有移动柱2352,移动柱2352下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353,限位块2353下端固定连接有插杆2354,插杆2354下端位于打捆挤压单元23下端。
42.随着外包壳231向下移动,使得插杆2354最先与交叉叠加后的水稻秸秆相接触,从而插杆2354通过下端分叉端最先将疏松的水稻秸秆中部分水稻秸秆竖直插入水稻秸秆内部,同时在外包壳231向下移动时通过缓冲弹簧232带动压力块233对水稻秸秆进行压缩,同时随着压力块233的乡向下移动,水稻秸秆内部逐渐紧密,此时插杆2354难以继续擦插入,从而使得插杆2354向上移动,同时带动限位块2353与移动柱2352对压缩弹簧2351进行压缩缓冲,同时在压力块233的压力下,插杆2354所残留下的孔洞将被水稻秸杆填充,此时水稻秸秆在交叉叠加的基础上增加了竖向水稻秸秆插入,从而在压缩过后,水稻秸秆之间内部联系更为紧密,防止出现打捆后随着运输逐渐散开,增大搬运难度。
43.工作原理:工作开始时,此时随着水稻秸秆打捆机在田间对水稻秸秆进行收集打捆时,首先打开外部驱动源,使得皮带机5内部内部皮带带动送料单元6开始转动,通过送料单元6与放置在田野的水稻秸秆相接触,从而运送到输送单元3内部,此时输送单元3内部通
过皮带机5内部传送带的传送,从而将水稻秸秆输送到打捆单元2内部,通过打捆单元2对水稻秸秆进行压缩编织,使得水稻秸秆压缩编织成块状,同时加强水稻秸秆其内部之间的连接联系进而通过下料块7对外输送,从而形成块状水稻秸秆,方便外部输送的效果,同时防止水稻秸秆松散,增加打捆难度。
4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5.本发明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
46.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