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田中华鳖自繁自养方法

文档序号:31946354发布日期:2022-10-26 04:39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稻田中华鳖自繁自养方法

1.本发明涉及稻鳖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稻田中华鳖自繁自养方法。


背景技术:

2.鳖和水稻共生养殖时,鳖可以采食稻田里、稻叶上的虫、蛙、螺、草籽,同时,鳖的粪便、饲料残饵、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作为水稻种植的养分,提高了水稻的品质。然而,在实际养殖的过程中,并不能直接在稻田当中进行养殖,需要提前对稻田进行筛选以及改造,尤其是需要在稻田布置用于防止中华鳖逃离的隔离机构以及避免中华鳖被盗取的防护机构,但是现有的防隔离和防护机构结构单一,防护功能单一,尤其是长时间在稻田使用,容易出现安装松动隔离机构间隙增大,中华鳖逃离的情况发生,安装操作不便,为此需要一种稻田中华鳖自繁自养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容易出现安装松动隔离机构间隙增大,中华鳖逃离的情况发生,安装操作不便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稻田中华鳖自繁自养方法。
4.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稻田中华鳖自繁自养系统,包括用于养殖用的稻田、设置在稻田内的养殖池以及与养殖池连通的田间沟和养殖沟、设置在稻田田埂上的防护支撑组件;防护支撑组件包括由弯曲板和直板合围形成的隔离机构、设置在隔离机构外侧的防护机构以及设置在防护机构与隔离机构之间的衔接机构;所述衔接机构包括用于对隔离机构固定连接的锁定单元以及与防护机构连接的支撑单元。
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田埂上安装防护支撑组件的过程中:将弯曲板和直板沿田埂方向依次预埋在田埂上,同时将弯曲板布置在田埂拐弯处;之后将防护机构布置在由弯曲板和直板合围的隔离机构外侧,并将衔接机构与弯曲板以及直板进行加固连接,利用防护支撑组件安装在田埂上既能够防止中华鳖逃逸,还能有效避免中华鳖被盗。
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定单元包括u型结构的对接板、设置在对接板内部的卡接条一、固接在卡接条一上与对接板活动套接的调节杆、滑动套接在对接板外侧且与调节杆螺纹套接的活动管、固接在活动管另一端的锁紧板,以及设置在锁紧板两侧与对接板外侧壁固接的定位块,对接板开口处的两侧侧边均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引导通道,两组引导通道均滑动套接有与支撑单元固接的活动杆,活动杆的外圈固定套接有两组限制盘,锁紧板靠近活动管的一侧两端固接有拉紧柱。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锁定单元在对接过程中能够将相邻的弯曲板和直板以及相邻的直板之间进行拉紧锁定,避免弯曲板和直板以及相邻的直板之间在长期使用后出现间隙,中华鳖从间隙逃离,提高养殖安全性,同时与支撑单元进行卡紧锁定,便于安装调整。
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单元包括与锁定单元固接的支撑管以及滑动套接在支撑管两端的推动杆,两组推动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固接有与支撑管连接的调整机构,两组推动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接有位于支撑管端部的扇形结构的锁紧板,与防护机
构相邻的锁紧板的一侧固接有与锁紧板同轴设置的圆弧形结构的挤压板;
9.在调整支撑单元推动杆的过程对锁定单元以及防护单元进行同时卡紧锁定,调整简单方便,便于安装操作,同时能够使防护单元锁定,连接稳定牢固。
10.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整机构包括与支撑管螺纹套接的t型结构的转动架,转动架伸入至支撑管的一端活动套接有转接盘,转接盘的两侧铰接有与相邻推动杆铰接的拉杆。
11.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防护机构包括布置在隔离机构外围的立柱、相邻立柱之间连接有网格单元,立柱靠近支撑单元的一侧两端固接有连接板,两组连接板之间固接有与相邻支撑单元活动套接的固定轴,连接板的底部安装有与立柱滑动套接的活动框架,活动框架的顶部固接有延伸至两组连接板之间的l型结构的接触杆,活动框架的底部两侧均安装有与立柱固接的插接板,插接板贯穿有插接孔,两组插接板位于立柱上与连接板相邻的侧面上,立柱与连接板相间的侧面上固接有延伸板,延伸板固接有套接管,活动框架的两侧均安装有可延伸至插接孔内部的锁紧杆一,活动框架靠近套接管的一端固接有可延伸至套接管内部的锁紧杆二,两组连接板之间安装有与立柱固接的卡接条二,套接管套接有l型结构的固定杆。
1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网格单元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支撑柱、固接在两组支撑柱之间的格网以及两组支撑柱相互远离一侧均固接有l型结构的插接柱,插接柱的底部横截面与插接孔横截面一致且均为正多边形结构。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首先能根据稻田实际情况调整网格单元的状态尤其是在稻田转弯处进行连接安装,在安装完成后对网格单元以及用于固定的固定杆和直到单元进行锁定。
14.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框架沿延伸板至卡接条二的方向滑动,活动框架与卡接条二相邻的一侧内侧壁固接有与立柱外侧壁固接的弹簧一。
15.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弯曲板和直板的两侧侧边均开设有两组对接槽,两组对接槽远离其开口处的一侧均开设有贯穿位于其上的弯曲板和直板上的定位孔。
1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养殖池位于稻田的田埂内侧0.8-1.5m,养殖池深度为1.4-1.5m,养殖池的面积为稻田总面积的5%-6%;田间沟的沟宽为50-60cm、沟深为40-50cm;养殖沟为“回”型、“u”型、“l”型和“一”字型结构中的任意一种,养殖沟的沟坡面呈65-80度、上宽3.8-4.2m,沟深1.0-1.2m。
17.一种稻田中华鳖自繁自养系统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8.s1稻田工程建设:选择合适的稻田并对稻田进行改造,之后在改造的稻田上布置防护支撑组件用于安全防护;
19.s2稻鳖种养管理:在改造后的稻田当进行水稻种植以及中华鳖的养殖管理;
20.s3中华鳖稻田繁育:根据需要对中华鳖进行亲鳖选择、亲鳖强化培育、亲鳖产卵、人工孵化、稚鳖暂养和稚鳖培育养殖管理;
21.采用该方式进行稻鳖混养,利用鳖稻同时生产、生长,充分发挥鳖稻共生的除草、除虫、驱虫、肥田等的优势,实现有机、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生产,提高中华鳖和水稻的品质,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养殖水体污染,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2.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23.1、本发明采用组合式设计,便于在稻田当中组装安装用于防护的机构,首先能够在田埂上形成一个合围的隔离机构有效的避免养殖的中华鳖逃离,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养殖的中华鳖被盗取,组装操作方便;
24.2、在不使用的时候折叠收纳起来,便于转运输送,在安装的过程中利用相互抵触锁紧方式,首先对隔离机构进行支撑,同时在隔离机构各个单元之间进行拉紧,避免隔离机构个单元之间长时间使用后间隙变大,导致中华鳖逃逸,提高安装后的稳定牢固性能;
25.3、采用该方式进行稻鳖混养,利用鳖稻同时生产、生长,充分发挥鳖稻共生的除草、除虫、驱虫、肥田等的优势,实现有机、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生产,提高中华鳖和水稻的品质,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养殖水体污染,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稻田中华鳖自繁自养系统衔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稻田中华鳖自繁自养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实施例一提供的防护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对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实施例四提供的防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弯曲板和直板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实施例三提供的支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实施例四提供的网格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4.主要符号说明:
35.1稻田、2养殖池、3田间沟、4养殖沟、5防护支撑组件、6弯曲板、7直板、8防护机构、9衔接机构、21对接板、22调节杆、23卡接条一、24活动管、25锁紧板、26定位块、27引导通道、28活动杆、29限制盘、31立柱、32连接板、33固定轴、34活动框架、35接触杆、36插接板、37插接孔、39延伸板、310套接管、311锁紧杆一、312锁紧杆二、313卡接条二、41支撑管、42推动杆、43调整机构、44锁紧板、45挤压板、51支撑柱、52格网、53插接柱、61对接槽、62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7.实施例一:
38.请结合图2-3,本实施例的一种稻田中华鳖自繁自养系统,包括用于养殖用的稻田1、设置在稻田1内的养殖池2以及与养殖池2连通的田间沟3和养殖沟4、设置在稻田1田埂上的防护支撑组件5;防护支撑组件5包括由弯曲板6和直板7合围形成的隔离机构、设置在隔离机构外侧的防护机构8以及设置在防护机构8与隔离机构之间的衔接机构9;衔接机构9包括用于对隔离机构固定连接的锁定单元以及与防护机构8连接的支撑单元。
39.在田埂上安装防护支撑组件5的过程中:将弯曲板6和直板7沿田埂方向依次预埋在田埂上,同时将弯曲板6布置在田埂拐弯处;之后将防护机构8布置在由弯曲板6和直板7
合围的隔离机构外侧,并将衔接机构9与弯曲板6以及直板7进行加固连接,利用防护支撑组件5安装在田埂上既能够防止中华鳖逃逸,还能有效避免中华鳖被盗。
40.实施例二:
41.参照图1和图4,锁定单元包括u型结构的对接板21、设置在对接板21内部的卡接条一23、固接在卡接条一23上与对接板21活动套接的调节杆22、滑动套接在对接板21外侧且与调节杆22螺纹套接的活动管24、固接在活动管24另一端的锁紧板25,以及设置在锁紧板25两侧与对接板21外侧壁固接的定位块26,对接板21开口处的两侧侧边均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引导通道27,两组引导通道27均滑动套接有与支撑单元固接的活动杆28,活动杆28的外圈固定套接有两组限制盘29,锁紧板25靠近活动管24的一侧两端固接有拉紧柱;
42.锁定单元在对接过程中能够将相邻的弯曲板和直板以及相邻的直板之间进行拉紧锁定,避免弯曲板和直板以及相邻的直板之间在长期使用后出现间隙,中华鳖从间隙逃离,提高养殖安全性,同时与支撑单元进行卡紧锁定,便于安装调整。
43.实施例三:
44.参照图1和图7,支撑单元包括与锁定单元固接的支撑管41以及滑动套接在支撑管41两端的推动杆42,两组推动杆42相互靠近的一端固接有与支撑管41连接的调整机构43,两组推动杆42相互远离的一端均固接有位于支撑管41端部的扇形结构的锁紧板44,与防护机构8相邻的锁紧板44的一侧固接有与锁紧板44同轴设置的圆弧形结构的挤压板45;
45.调整机构43包括与支撑管41螺纹套接的t型结构的转动架,转动架伸入至支撑管41的一端活动套接有转接盘,转接盘的两侧铰接有与相邻推动杆42铰接的拉杆;
46.支撑单元对防护机构进行连接锁定,将防护单元上的网格单元以及用于固定的固定杆进行卡紧,提高安装的稳定性,同时安装对接操作方便。
47.实施例四:
48.参照图1、5和图8,防护机构8包括布置在隔离机构外围的立柱31、相邻立柱31之间连接有网格单元,立柱31靠近支撑单元的一侧两端固接有连接板32,两组连接板32之间固接有与相邻支撑单元活动套接的固定轴33,连接板32的底部安装有与立柱31滑动套接的活动框架34,活动框架34的顶部固接有延伸至两组连接板32之间的l型结构的接触杆35,活动框架34的底部两侧均安装有与立柱31固接的插接板36,插接板36贯穿有插接孔37,两组插接板36位于立柱31上与连接板32相邻的侧面上,立柱31与连接板32相间的侧面上固接有延伸板39,延伸板39固接有套接管310,活动框架34的两侧均安装有可延伸至插接孔37内部的锁紧杆一311,活动框架34靠近套接管310的一端固接有可延伸至套接管310内部的锁紧杆二312,两组连接板32之间安装有与立柱31固接的卡接条二313,套接管310套接有l型结构的固定杆;
49.网格单元包括两组平行设置的支撑柱51、固接在两组支撑柱51之间的格网52以及两组支撑柱51相互远离一侧均固接有l型结构的插接柱53,插接柱53的底部横截面与插接孔37横截面一致且均为正多边形结构;
50.活动框架34沿延伸板39至卡接条二313的方向滑动,活动框架34与卡接条二313相邻的一侧内侧壁固接有与立柱31外侧壁固接的弹簧一。
51.实施例五:
52.参照图6,弯曲板6和直板7的两侧侧边均开设有两组对接槽61,两组对接槽61远离
其开口处的一侧均开设有贯穿位于其上的弯曲板6和直板7上的定位孔62;
53.养殖池2位于稻田1的田埂内侧0.8-1.5m,养殖池2深度为1.4-1.5m,养殖池2的面积为稻田1总面积的5%-6%;田间沟3的沟宽为50-60cm、沟深为40-50cm;养殖沟4为“回”型、“u”型、“l”型和“一”字型结构中的任意一种,养殖沟4的沟坡面呈65-80度、上宽3.8-4.2m,沟深1.0-1.2m。
54.实施例六:
55.一种稻田中华鳖自繁自养系统的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6.s1稻田工程建设:选择合适的稻田并对稻田进行改造,之后在改造的稻田上布置防护支撑组件5用于安全防护;
57.在进行稻田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采用以下步骤:
58.a1稻田选择:
59.养殖稻田选择在地面开阔、地势平坦、避风向阳、清净无扰的地方,稻田面积10~30亩为宜,底质以壤土为好;稻田进排水方便,不易干旱或内涝,看护方便;灌溉养殖用水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
60.a2稻田改造:
61.中华鳖繁育田改造:
62.在稻田田埂内侧1m处开挖方形养殖池,池坡面呈60度、上宽下窄,深度1.5m,养殖池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开挖“丁”字型田间沟,沟宽60cm、沟深50cm,与养殖池垂直的田间沟通过养殖池内埂进行连通,方便中华鳖进入稻田摄食、活动、休息,还可以起到除草捕虫的作用;沿着养殖池开挖侧的田埂预设进水管,田间沟的另一侧设置排水管;利用挖沟的泥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加高、加宽时,泥土要打紧夯实,确保堤埂不裂、不垮、不漏水,以增强田埂的保水和防逃能力;
63.中华鳖养殖田改造:
64.在稻田田埂内侧开挖供中华鳖摄食、活动、休息的养殖沟,养殖沟可挖成“回”型、“u”型、“l”型和“一”字型沟,沟坡面呈75度左右、上宽下窄,上宽4m,沟深1.5m;开挖“十”字型田间沟。养殖沟和田间沟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利用挖沟的泥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田埂加高、加宽时,泥土要打紧夯实,确保堤埂不裂、不垮、不漏水,以增强田埂的保水和防逃能力;
65.增设饵料台:
66.在养殖池、养殖沟中放置木板(或竹板等),作为中华鳖的饵料台,平时可兼做晒背台;木板(竹板)宽0.6~0.8m、长1.5~1.8m,一端固定在田埂上,另一端没入水中15cm左右,坡度45度左右,不宜过陡;繁育田养殖池按照每亩投放两块饵料台为宜;养殖田养殖沟每隔10m放置饵料台;
67.防逃设施安装:
68.沿田埂内侧将防护支撑组件(5)安装在田埂上,将防护支撑组件(5)埋入田埂泥土中0.2m,露出地面0.5m以上:
69.s2稻鳖种养管理:在改造后的稻田当进行水稻以及中华鳖的养殖管理,其包括以下步骤:
70.b1水稻种植与管理:
71.水稻宜选择米质优、抗倒伏、分蘖强、抗病力强的品种;
72.水稻移栽前施1次基肥(复合肥20~30kg/亩或蚯蚓粪400~500kg/亩),期间追施化肥2次,第1次在移栽后7天,第2次在第30~35天,每次5~8kg;水稻采用大垄双行栽插技术,6月前后种植的水稻每亩1~1.2万穴左右,一般机插秧的行距固定在25~30cm,株距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调整,以15~20cm左右为宜,以便鳖在秧苗行株距中爬行活动;
73.根据水稻不同生长期对水位的要求控制好稻田水位,前期以浅水为主,9月中旬以后以灌满深水为主,此时也是对水稻危害最严重的稻纵卷叶螟和褐稻虱高峰期时,水灌满让中华鳖把虫吃掉;后期开通排水沟,根据水稻收割时间及时烤田;为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在田间安装太阳能灭虫灯,每天开10小时左右;慎用农药,必要时尽量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安全用药量;
74.b2中华鳖养殖:
75.中华鳖宜选择生长速度适中、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的品种;
76.水稻移栽结束15~20天后投放鳖种。在鳖种投放前10天,每亩用生石灰150kg进行养殖沟池消毒,放养规格及密度见表1;鳖种要求选择体质健壮、健康无伤病、活动力强、规格统一的苗种入田,并且在放养前苗种用15~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8分钟;
[0077][0078]
b3中华鳖饲养管理:
[0079]
选择优质中华鳖配合饲料,将粉状料和水按照5:4的比例搅拌后制作成团状投放在饵料台上;饵料投喂严格遵守四定原则,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分别在上午8:00~9:00、下午16:00~17:00;按照鳖体重的3%~5%日投喂率投喂,具体投喂量视当天情况(天气、水温、活饵)而定,一般以1小时左右吃完为宜;种养过程中,可在稻田内投放一些田螺、鱼虾类等活饵供鳖食用,以利于提高中华鳖的品质和节省饲料成本;
[0080]
b4日常生产管理:
[0081]
一是每天早晚巡视2次;观察中华鳖吃食情况,适时调整投饲量,及时捞取病死中华鳖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保持水位稳定。注意养殖沟池及田面水位变化情况,特别是夏天水分蒸发快,要及时补充新水;加注新水温差不能太大,一般不要超过4~5℃,避免因温差大对鳖产生伤害;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可适当加深稻田水位,一般水深在15~
20cm;三是做好防病消毒工作。可在饲料中定期拌喂维生素c、e及免疫多糖等动保产品;养殖沟池每半个月用漂白粉2~3g/m3或15~20g/m3生石灰化成浆泼洒进行水体消毒;
[0082]
b5收获:
[0083]
水稻可采用收割机收割,收割前放干田面水至田面干裂为好,促使中华鳖回到养殖沟池中,方便水稻收割后采取人工抓捕,可以选择干池(沟)或者下地笼捕获;
[0084]
s3中华鳖稻田繁育:根据需要对中华鳖进行亲鳖选择、亲鳖强化培育、亲鳖产卵、人工孵化、稚鳖暂养和稚鳖培育养殖管理,其步骤为:
[0085]
c1亲鳖选择:
[0086]
选择肢体完整、活动力强、抗病力强的亲鳖;雄鳖体重在1.5kg以上,雌鳖体重在1.2kg以上;
[0087]
c2亲鳖强化培育:
[0088]
水稻收获后将中华鳖亲本转至繁育田强化培育,放养密度为每亩投放200只,雌、雄鳖的放养比例5:1为宜,个体大小不应悬殊过大;
[0089]
c3亲鳖产卵:
[0090]
春季自然水温上升至20℃时,亲鳖开始发情,雄鳖追逐雌鳖进行交配,雌鳖自交配受精后20天后进入产卵场进行产卵;
[0091]
c4人工孵化:
[0092]
收集产卵场的鳖蛋放入孵化室,孵化过程要做到控温(气温33℃)、控湿(相对湿度80%~85%)、通气、防震、防敌害生物(蚊子、蛇、老鼠等)侵袭等措施;
[0093]
c5稚鳖暂养:
[0094]
将孵化出壳的稚鳖转移至暂养池暂养;池底铺细砂3cm,保持水深5~7cm,每平方米可暂养500只左右稚鳖,待脐带脱落后投喂熟蛋黄、稚鳖配合饲料等开口饵料;每12小时换水一次;暂养时间2~4天;
[0095]
c6稚鳖培育:
[0096]
选择选择体色鲜亮、反应灵敏、无伤无病害,体重达到3g的鳖苗进行培育,同一稚鳖池内的稚鳖规格应相近;
[0097]
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投放70~80只;投喂的稚鳖配合饲料的投喂量为鳖体重的8%~10%,上下午各投一次,并搭配投喂新鲜鱼肉等;根据中华鳖规格、天气和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
[0098]
秋后停食前适当增加饲料投喂量,强化培育,为冬眠做准备;池底铺细砂20cm,保持水深1m左右;气温较低时,鳖池需加设塑料薄膜等保温隔热材料,防止鳖池出现结冰现象;
[0099]
到次年4月,水温上升至16℃时,池内水位降至10cm左右;自然水温稳定在18℃时,可投喂饲料,投喂量为鳖体重的5%~8%;等水稻移栽后,按照幼鳖进行放养;
[0100]
在田埂上安装防护支撑组件5的过程中:将弯曲板6和直板7沿田埂方向依次预埋在田埂上,同时将弯曲板6布置在田埂拐弯处;之后将防护机构8布置在由弯曲板6和直板7合围的隔离机构外侧,并将衔接机构9与弯曲板6以及直板7进行加固连接;
[0101]
在安装防护机构8的过程中,首先将立柱31沿隔离机构外侧依次插入稻田当中,并将网格单元与相邻的立柱31对接,此时支撑柱51上的插接柱53伸入至立柱31上的插接孔37
当中,同时将固定杆沿套接管310向下插入田间进行固定;之后转动衔接机构9将衔接机构9与弯曲板6和直板7进行加固连接;
[0102]
在衔接机构9与弯曲板6和直板7进行加固连接的过程中,首先将对接板21上其中一组与立柱31上方连接板32连接的支撑管41沿引导通道27向上滑动,另一组与立柱31下方连接板32连接的支撑管41沿引导通道27向下滑动,将两组支撑管41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对接板21向远离立柱31的方向运动,此时对接板21与弯曲板6或直板7外侧面贴合,位于对接板21外侧面上的定位块26伸入至定位孔62当中,同时锁紧板25从定位孔62伸出,从弯曲板6或直板7的一侧伸入至另一侧,然后转动锁紧板25将由竖直状态转变为水平状态,之后转动位于对接板21内部的卡接条一23,此时卡接条一23带动调节杆22转动,在螺纹作用下活动管24调动锁紧板25向对接板21方向运动,直到锁紧板25与弯曲板6或直板7的表面贴合,此时锁紧板25上的拉紧柱伸入至弯曲板6或直板7上的定位孔62当中,对相邻的弯曲板6、直板7或相邻的直板7进行拉紧;
[0103]
在固定的过程中,转动位于支撑管41的调整机构43上的转动架,转动架在螺纹作用下沿支撑管41的直径方向运动,然后转接盘带动拉杆运动,从而将两组推动杆42向相互远离的一侧推动,此时其中一个推动杆42上的锁紧板44向对接板21上的卡接条一23方向运动,锁紧板44与卡接条一23卡接,另一端的锁紧板44向立柱31上的卡接条二313方向运动,锁紧板44与卡接条二313卡接;同时随锁紧板44运动,其上的挤压板45推动接触杆35运动,然后活动框架34运动,使活动框架34上的锁紧杆一311伸入至插接孔37对插接柱53进行抵触卡接,锁紧杆二312伸入至套接管310内与固定杆抵触卡接,与此同时卡接条二313与锁紧板44卡接,安装上述方式完成衔接机构9对防护机构8以及弯曲板6以及直板7的连接支撑操作;
[0104]
该设计采用组合式设计,便于在稻田当中组装安装用于防护的机构,首先能够在田埂上形成一个合围的隔离机构有效的避免养殖的中华鳖逃离,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养殖的中华鳖盗取,组装操作方便,在不使用的时候折叠收纳起来,便于转运输送,在安装的过程中利用相互抵触锁紧方式,首先对隔离机构进行支撑,同时在隔离机构各个单元之间进行拉紧,避免隔离机构个单元之间长时间使用后间隙变大,导致中华鳖逃逸,提高安装后的稳定牢固性能;采用该方式进行稻鳖混养,利用鳖稻同时生产、生长,充分发挥鳖稻共生的除草、除虫、驱虫、肥田等的优势,实现有机、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生产,提高中华鳖和水稻的品质,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养殖水体污染,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0105]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