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共生生态设计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37594676发布日期:2024-04-18 12:30阅读:5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共生生态设计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循环共生生态设计技术和渔菜共生产品,具体为一种循环共生生态设计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1、现阶段庭院、公园的假山等景观建设应用,自然维护运行成本及可持续性弱等特征。现阶段水族馆鱼缸景观,使用广泛但一直依靠频繁换水来解决水体发腥发臭和死鱼问题。现阶段盆景绿植行业,一直无法解决重复劳动和频繁使用一次性使用塑料道具等的现象。现阶段鱼菜共生产品应用,要体现在uvr深水栽培系统和砾培等系统。uvr深水栽培型系统:养殖桶(提供鱼类生长的场所)、生化过滤槽、水培种植床形成循环,回流至养殖桶。主要通过外添加营养液等元素完成维持生长,并难以解决水体体积、养殖密度和种植面积平衡问题。

2、现阶段庭院、公园假山等景观假设应用,大多数因运行成本及不可持续性原因,基本都是开张运行庆贺后停止运行的状态,或耗费众多资源维护以确保重要节假日继续运行。现阶段传统水族馆鱼缸,忍受频繁换水的困扰也无法解决水体发腥发臭和频繁死鱼的现象。现阶段传统盆景绿植的方式,花期短暂并一直存在一次性资源浪费的现象。现阶段uvr深水栽培等运行模式系统:目前多数呈现养殖与种植配比不协同导致水产发病存活率低,依靠外加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等手段维持运行。因为药物元素使得种养环境无法达到生态平衡,导致植物营养元素不均衡,主要通过外添加营养液等元素来平衡植物生长保持运行。施药和添加破坏微生物元素的平衡繁殖,导致系统无法保持平衡生态,进一步导致恶化水质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2、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循环共生生态设计方法和应用,遵循微生物自然平衡繁衍的生态核心原则,实现了自适应、可持续的自然平衡微生态系统,应用的渔菜共生系统,解决之前渔菜共生的养殖水体体积、密度与种植面积难以平衡问题,并养出了没黑膜的鱼,真正做到养鱼不用换水、种植不用施肥浇水的运行模式,实现食品安全自主把控;根据自然本位的科创理念,遵循微生物自然平衡繁衍的生态核心原则,运用自然生态运行的原理模式结合现代科学的技术(比如现代制造工业、电器控制、智能互联网等),巧妙的设计出可移动、可复制、可再生的微型生态(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设计),助力填补了生态资源的稀缺,又实现了自适应、可持续的自然平衡微生态系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在预设的环境内平衡发展和谐共生,人造自然让假山成真,并重新定义了渔菜共生:颠覆性自我修复的自适应模式解决之前渔菜共生的养殖水体体积、密度与种植面积难以平衡问题。

3、(二)技术方案

4、为实现上述长期保持平衡生态运行,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循环共生生态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模块:水产养殖区(桶)模块;初级沉淀分离净化区(桶)模块;循环共生运行控制模块;沉淀分离清水储存和虹吸供给、其它动力供给集成区(箱)模块;驱虫、降雨、生态补给集成区(箱)模块;净化生态水回水储存区(床)模块;水处理分解转化和种植生态结合区(床)模块;微生物平衡繁衍专区(层)模块;种植生态区(床)模块;贯通供给装置的连通管组模块;由以上十个模块组成多路融合生态循环运行模式,包括以下步骤:

5、s1、微生物平衡繁衍的循环回路(回路一)

6、养殖区(桶)水体上层带微小颗粒的面水→贯通供给装置的连通管组→水处理区(床)或其它水培、沙培、基质培等生态种植区(床)底部的微生物平衡繁衍区(层)模块→贯通循环回水的连通管组→回流到净化生态水体的回水储存区→动力控制循环回流到养殖区(桶)→启动二次活水共享生态循环;

7、s2、沉淀清水的供给和生态种植净化结合的循环流程(回路二)

8、养殖区(桶)水体内水产排泄颗粒的污水→污水沉淀分离的初级净化区(桶)装置→经过初级沉淀分离在上层的带微小颗粒较的清水体→贯通或满溢相连的供给储存区(比如虹吸运行储存箱、电器动力驱动储存箱、重力外流储存箱)→贯通供给装置的连通管组→喷淋或滴灌渗透到水处理床的水处理区(床)或拓展的水培、沙培、基质培等生态种植区(床)的种植生态区→贯通循环回水的连通管组→回流到净化生态水体的回水储存区→动力控制循环回流到养殖区(桶)→启动二次活水共享生态循环;

9、s3、沉淀污水的供给和生态净化分解的循环流程(回路三)

10、养殖区(桶)水体内水产排泄颗粒的污水→污水初级分离的沉淀净化区(桶)装置→经过初级沉淀分离在底层(或专区)的带较大颗粒的废污水体→通过沉淀区设置的供给系统装置(比如电器动力驱动装置、重力排泄控制装置等)→贯通供给装置的连通管组→喷淋或滴灌渗透到水处理床的水处理区(床)或拓展的水培、沙培、基质培等生态种植区(床)的种植生态区→贯通循环回水的连通管组→回流到净化生态水体的回水储存区→动力控制循环回流到养殖区(桶)→启动二次活水共享生态循环(该回路可在共享闭环运行、分享独立闭环运行、分享外循环运行三种运行模式中自由切换);

11、s4、实施生态区驱虫、降雨、有机补给的循环流程(回路四)

12、驱虫、降雨、营养补给动力供给集成区(箱)→通过驱虫、降雨、营养补给动力供给集成箱的供给系统装置(比如电器动力驱动装置、重力排泄控制装置等)→贯通供给装置的连通管组→喷淋或滴灌渗透到水处理床的水处理区(床)或拓展的水培、沙培、基质培等生态种植区(床)的种植生态区→贯通循环回水的连通管组→回流到净化生态水体的回水储存区→动力控制循环回流到养殖区(桶)→启动二次活水共享生态循环(该回路可在共享闭环运行、分享独立闭环运行、分享外循环运行三种运行模式中自由切换)。

13、优选的,所述步骤s1、s2、s3、s4中,所述回路一、回路二、回路三、回路四均可在共享闭环运行、分享独立闭环运行、分享外循环运行三种运行模式中自由切换。

14、优选的,所述步骤s1中,所述养殖区(桶)水体上层带微小颗粒的面水,该水体主要是游离漂浮的油污水体;所述微生物平衡繁衍区(层)模块:该设置既可独立设置,也通常为节约空间和能源,一般可设计在水处理区(床)和其它水培、沙培、基质培等生态种植区(床)底部,该区仿照地下河的自然生态原理设计,设置有珊瑚石、螺贝类壳体、矿物沙石、生化球等混合专用09号基质,并预留足够的水体循环通路,既有适合微生物繁衍的环境,又起到生态种植根系等堵塞及洪暴雨情况时,起到应急通道回路的功能;同时将该区设置在种植生态区的底层的设计,结合上层虹吸补给水流的涨潮退潮效应,具有补充该区氧份的同时又增强了自然生态繁殖的功能,有效保障生态平衡循环的功能。

15、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所述养殖区(桶)水体内水产排泄颗粒的污水:该水体主要是指投喂水产粮食,所产生水产物大量排泄的较大颗粒混合的废污水体;所述沉淀分离在上层的带微小颗粒的较清水体:该水体主要是指沉淀分离在上层、独立区域内的清水或带微小颗粒的水产养殖水;所述贯通或满溢相连的供给储存区(比如虹吸运行储存箱、电器动力驱动储存箱、重力外流储存箱):经过沉淀分离的清水或带微小颗粒的水产水体,通过设置的供给装置将该水体输送到规划预定区域;所述贯通供给装置的连通管组:该连通管组是指,沉淀后的清水或带微小颗粒的水体储存区贯通该水体消化分解区的连通管路装置;所述底部大颗粒废污储集区(层):该区设置主要功能是汇集水产物排泄的较大颗粒混合的污水,实行初级沉淀分离,实现较大颗粒污秽沉淀集中储存与水体明显的分层分离,达到初级净化水体的功能,并便于实现控制污水定时定量输送到污秽消化分解的专区内。

16、优选的,所述步骤s2中,所述喷淋或滴灌到水处理床的水处理区和拓展的水培、沙培、基质培等生态种植区(床)的种植生态区:水处理床设置有水体分解处理和种植生态结合区、微生物平衡繁衍区(层)两部分组成,水处理和种植生态区,设置有火山石、陶粒、矿物石生态发酵的树枝、稻杆植物素等等混合组成的专用05号或03号基质(水处理区主要选10mm—30mm直径范围规格、种植生态区主要选择3mm—10mm直接范围规格,既能保障水体有效畅通,又尽可能增大污水的有效消化面积),该区按仿照自然生态原理设置的专用基质,起到植物的扶植功能,又具有丰富矿物质的补充功能,同时还具备营造微生物平衡繁衍的优良环境和分解转化生态水体的功能;该区循环的水产养殖水体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和氨氮等营养补给,水体通过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繁衍基质的分解转化后,深度净化成水产养殖的活力生态水,该回路的水处理床的水处理区和拓展的水培、沙培、基质培等生态种植区(床)的种植生态区的两端,设置预留有溢流回路孔,重点起到洪暴雨溢流和植物根系发达导致回路堵塞导致断循环,发生系统崩溃的事故现象(断循环属于渔菜共生运行零容忍的事故)。

17、优选的,所述步骤s4中,所述驱虫、降雨、营养补给动力供给集成箱:该区设置有水位自动控制补水的市政供水装置,有驱动补给的动力供给装置和水体储存的专用区域。

18、优选的,所述步骤s3中,所述通过驱虫、降雨、营养补给动力供给集成箱的供给系统装置(比如电器动力驱动装置、重力排泄控制装置等):该设置在有足够落差高度的区域条件下(指养殖沉淀装置区与种植生态区之间的高度差),尽可能采用节约能源型的重力排泄控制装置,没有落差高度的环境下就采用电器动力驱动装置等模式。

19、优选的,所述步骤s1、s2、s3、s4中,共享闭环运行模式的动力回路:设置有运行泵1和运行泵2两个水泵,当运行1泵故障时,启用运行泵2,确保循环回路;并设置规划成运行泵1和运行泵2定时轮换运行,以避免造成水泵长时间不运行而加速折损或死机,导致运行泵故障时时无法应急启动的功能,同时设置有备用电源接口,拓展后以便市政停电时转换不间断应急电源启用,市政恢复后回归备用状态,并设置规划定时使用备用电源放电使用,确保长时间停用备用电源而加速折旧受损。

20、优选的,所述步骤s1、s2、s3、s4中多路融合循环生态运行模式中,所述净化生态水的回水储存区(床)模块设置有动力水泵隔离专业区、龟类休憩沙石矿物存放预留隔离区、黄鳝泥鳅洞穴管道预留隔离区,该设置遵循了自然生态运行规则仿照水库生态区的功能,既加强了缺水缓冲性又进一不巩固了系统循环生态的自然平衡性;设置的动力水泵隔离专业区,以便分享模式等功能拓展的需要时,可增加水泵等电器的安装专区,以防止回水净化区的动物、水生植物等影响破坏动力装置的运行,又不影响动物、水生植物的的生长环境;设置的龟类休憩沙石矿物存放预留隔离区,根据空间位置和水位仿照沙石滩的设计,丰富平衡系统的生态循环进一步保障水质又确保回水通畅;设置有黄鳝泥鳅洞穴管道预留隔离区,营造黄鳝泥鳅的宜居环境,丰富平衡系统的生态循环进一步保障水质又确保回水通畅。

21、一种循环共生生态设计的应用,将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循环共生生态设计方法应用于渔菜共生产品。

22、(三)有益效果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循环共生生态设计方法和应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4、1、该循环共生生态设计方法和应用,遵循微生物自然平衡繁衍的生态核心原则,实现了自适应、可持续的自然平衡微生态系统,应用的渔菜共生系统,解决之前渔菜共生的养殖水体体积、密度与种植面积难以平衡问题,并养出了没黑膜的鱼,真正做到养鱼不用换水、种植不用浇水的运行模式,既实现食品安全自主把控。

25、2、该循环共生生态设计方法和应用,根据自然本位的科创理念,遵循微生物自然平衡繁衍的生态核心原则,运用自然生态运行的原理模式结合现代科学的技术(比如现代制造工业、电器控制、智能互联网等),巧妙的设计出可移动、可复制、可再生的微型生态(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设计),实现了自适应、可持续的自然平衡微生态系统,让动物、植物、微生物在预设的环境内平衡发展和谐共生,人造自然让假山成真,助力填补了生态资源的稀缺,并重新定义了渔菜共生:自我修复的自适应模式解决之前渔菜共生的养殖水体体积、密度与种植面积难以平衡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