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壳山核桃幼林与薄荷复合种植的方法

文档序号:32530629发布日期:2022-12-13 22:09阅读:69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薄壳山核桃幼林与薄荷复合种植的方法。


背景技术:

2.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又名美国山核桃、长山核桃,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是世界上著名的高档干过、油料和果材兼用优良树种。我国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对薄壳山核桃进行引种栽培,截止2021年全国薄壳山核桃种植面积约为120万亩,主要集中在安徽、云南和江苏等地。但薄壳山核桃树生长缓慢,童期较长,2年生嫁接苗定植后,8-10年才进入盛产期,前期效益回报低下;薄壳山核桃幼林行间距内空间较大、土地裸露严重,易生杂草,徒增除草成本,且杂草与薄壳山核桃树体争肥,影响树体生长。
[0003]
薄荷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适应能力较强,能够生长在多种土壤中,在海拔 300-2 000 m 处均可种植。薄荷喜阳,最宜在湿润温暖的气候条件下种植,最适宜地茎生长的温度约为25 ℃,茎叶可承受的温度在30 ℃以上,地下茎则具有较强的耐寒性,但不耐涝。薄荷的药用价值较高,可全草入药,具有气味温辛、性凉、无毒等特性,并具有疏散表里、清热解毒、清咽利喉等功效,适用于治疗头痛、外感发热、风热所致的咽喉红肿疼痛等病症。
[0004]
薄壳山核桃种植主要是单一种植和复合套种。单一种植的果园容易出现病虫害,林下空间利用率较低,裸露的土地易长杂草,增加除草投入,且杂草的生产与果树争肥,增加肥料损耗。复合套种对于改善园区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积极作用,该模式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土地产值,改善果林的生态结构。套种作物必须选择能与薄壳山核桃共生互惠,易管理、病虫害少,植株低矮,适宜当地种植并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植物。薄壳山核桃属于深根系高大落叶乔木,与薄荷间作可产生有利于两者的效应,将会对两种植物的生长起到一种优化及改良的作用。因此,制定科学的定植方案,保证薄壳山核桃树和薄荷相互促进生长,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产值,是本领域的迫切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一)本发明目的本发明基于薄壳山核桃幼龄林的生长期较长,且林下土地、空间利用效率较低、前期效益回报低下等问题,提供一种薄壳山核桃与薄荷复合套种的生产方法。
[0006]
(二)解决的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薄壳山核桃幼林与薄壳复合套种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整地施肥选择栽植1-10年的幼龄薄壳山核桃果园,行距为6-10 m,2-3月清理果园杂草,施入完全腐熟农家肥3500-5000 kg/667m2,或商品有机肥3000-4000 kg/667m2,并施配方肥a,
土壤进行耕翻20-25cm,并剔除杂木、草根、石子,耙细整平后做畦,畦宽200-300cm,畦间距30-40 cm,畦高15-20cm,以行距30-40cm开沟,沟深8-12cm ;二、薄荷种苗繁育(1)育苗圃整理当年4
ꢀ‑ꢀ
5月,将育苗圃设置在排灌方便的地块,施入复合肥30-40kg/亩,耕细耙平后,整成宽100-150m的平畦,畦埂宽6-10 cm,畦高10-15 cm;(2)扦插育苗选取生长健壮、无病害的母株,短截为10-15 cm,上端留1-2 片叶片,前插前800-1200mg/l abt生根粉浸泡扦穗根部1-4h,50%多菌灵1000-1500倍浸泡扦穗根部30s,按照行株距5-8cm
×
2-5cm进行扦插繁殖,扦插后浇大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15-20天即可移栽;三、移栽及栽后管理(1)移栽选择阴天天气进行移栽,薄荷需栽植在薄壳山核桃树冠垂直投影线以外行距内,按株距 15-20cm 将薄荷苗根均匀摆放栽植沟内,覆土镇压。栽后大水浇灌一次,栽植15天后及时补换死苗。
[0007]
(2)中耕除草苗齐后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之后视田间杂草情况中耕除草2-3次,5-6月份薄荷植株生长旺盛时要及时摘除顶芽,清除下部的枯叶,远距离销毁或就地深埋。
[0008]
(3)肥水管理苗高10-15cm时开沟追施尿素追施专用肥b。若天气干旱时间隔15-20天浇1次水,植株封垄后适量轻浇;雨水较多时,及时排水。收割前20-25天停止浇水。
[0009]
(4)病害防治使用防治剂c进行病虫害防治。
[0010]
四、采收每年收获两次,第一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不得迟于7月中旬;第二次收获在10月上旬。收割后的薄荷,摊放在无直射光的地面上阴干至七八成,再扎成小把置阴凉通风处继续干燥;(三)有益效果本发明公开了具体的薄壳山核幼树和薄荷的复合种植技术,可使薄壳山核桃树投产前获得经济效益,是提高薄壳山核桃林下土地利用率、尽快获得经济效益回报的一个技术;同时还可以防止薄壳山核桃林下杂草丛生,改善薄壳山核桃树根际环境和果园生态,该栽培方法薄荷移栽成活率、病虫害防有很好的效果,经估算,经过该薄壳山核幼树和薄荷的复合种植技术,减少了薄壳山核桃投入,提高了经济收入,使薄荷增产8~10%,每亩增产4500-5500元(利润)。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0012]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
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0013]
实施例1:2年薄壳山核桃幼林和薄荷复合套种模式如下步骤所述:(1)整地施肥,于2019年早春在江苏宿迁龙河镇进行复合套种,薄壳山核桃幼林行距为6m,2-3月清理园区杂草,施入完全腐熟农家肥3500kg/667m2,并施入配方肥a,土壤进行耕翻20cm,并剔除杂木、草根、石仔,耙细整平后做畦,畦宽200cm,畦间距 30cm,畦高15cm,以行距30m开沟,沟深8cm ;(2)薄荷种苗繁育当年4-5月,将育苗圃设置在排灌方便的地块,施入复合肥30kg/亩,耕细耙平后,整成宽100cm的平畦,畦埂宽6 cm,畦高10cm,选取生长健壮、无病害的母株,短截为10cm,上端留1-2片叶片,前插前800-1200mg/l abt生根粉浸泡扦穗根部1h,50%多菌灵1000-1500倍浸泡扦穗根部30s,按照行株距7cm
×
3cm进行扦插繁殖,扦插后浇大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15天进行移栽;(3)移栽及栽后管理薄荷栽植在薄壳山核桃树冠垂直投影线以外行距内,按株距15cm 进行栽植,栽后大水浇灌一次,栽植15天后及时补换死苗,中耕除草2次,5-6月份摘除顶芽,清除下部的枯叶,苗高10cm时开沟追施专用肥b。使用病虫害防治剂c防治锈病、斑枯病及银纹夜蛾;(4)采收每年收获两次,在6月和10月上旬各采后一次,收割后的薄荷,摊放在无直射光的地面上阴干至七八成,再扎成小把置阴凉通风处继续干燥;实施例2:5年薄壳山核桃幼林和薄荷复合套种模式如下步骤所述:(1)整地施肥于2020年早春在江苏宿迁市泗洪县四河乡栽植5年薄壳山核桃幼林进行复合套种,薄壳山核桃幼林行距为8 m,2-3月清理园区杂草,施入完全腐熟农家肥4000kg/667m2,并施入配方肥a,土壤进行耕翻22cm,并剔除杂木、草根、石仔,耙细整平后做畦,畦宽250cm,畦间距35cm,畦高17 cm,以行距35m开沟,沟深10cm ;(2)薄荷种苗繁育当年4-5月,将育苗圃设置在排灌方便的地块,施入复合肥35kg/亩,耕细耙平后,整成宽125cm的平畦,畦埂宽8 cm,畦高13cm,选取生长健壮、无病害的母株,短截为10cm,上端留1-2片叶片,前插前800-1200mg/l abt生根粉浸泡扦穗根部2.5h,50%多菌灵1000-1500倍浸泡扦穗根部30s,按照行株距7cm
×
3cm进行扦插繁殖,扦插后浇大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17天进行移栽;(3)移栽及栽后管理薄荷栽植在薄壳山核桃树冠垂直投影线以外行距内,按株距18cm 进行栽植,栽后大水浇灌一次,栽植15天后及时补换死苗,中耕除草2-3次,5-6月份摘除顶芽,清除下部的枯叶,苗高13cm时开沟追施专用肥b。使用病虫害防治剂c防治锈病、斑枯病及银纹夜蛾;(4)采收每年收获两次,在6月和10月上旬各采后一次,收割后的薄荷,摊放在无直射光的地面上阴干至七八成,再扎成小把置阴凉通风处继续干燥;
实施例3:7年薄壳山核桃幼林和薄荷复合套种模式如下步骤所述:(1)整地施肥于2020年早春在江苏宿迁市泗洪县魏营镇栽植7年薄壳山核桃幼林进行复合套种,薄壳山核桃幼林行距为10 m,2-3月清理园区杂草,施入完全腐熟农家肥5000kg/667m2,并施入配方肥a,土壤进行耕翻25cm,并剔除杂木、草根、石仔,耙细整平后做畦,畦宽300 cm,畦间距40 cm,畦高20 cm,以行距40m开沟,沟深12cm ;(2)薄荷种苗繁育当年4-5月,将育苗圃设置在排灌方便的地块,施入复合肥40 kg/亩,耕细耙平后,整成宽150 cm的平畦,畦埂宽10 cm,畦高15cm,选取生长健壮、无病害的母株,短截为10cm,上端留1-2片叶片,前插前800-1200mg/l abt生根粉浸泡扦穗根部1-4h,50%多菌灵1000-1500倍浸泡扦穗根部30s,按照行株距7cm
×
3cm进行扦插繁殖,扦插后浇大水一次,保持土壤湿润, 20天进行移栽;(3)移栽及栽后管理薄荷栽植在薄壳山核桃树冠垂直投影线以外行距内,按株距20cm 进行栽植,栽后大水浇灌一次,栽植15天后及时补换死苗,中耕除草2-3次,5-6月份摘除顶芽,清除下部的枯叶,苗高15cm时开沟追施专用肥b。使用病虫害防治剂c防治锈病、斑枯病及银纹夜蛾;(4)采收每年收获两次,在6月和10月上旬各采后一次,收割后的薄荷,摊放在无直射光的地面上阴干至七八成,再扎成小把置阴凉通风处继续干燥;通过以上实施例的实验,对实施例1至实施例3种植得到的薄荷,进行投入、产量、销售单价、销售额和利润测量统计等实验,得到以下数据:表1薄荷扦插育秧繁育、直接扦插繁殖、播种繁殖成活率比较
繁殖方法播种/扦插株数(株)播种/扦插株数成活株数(株)播种/扦插成活率(%)移栽大田成活株数(株)移栽成活率(%)实例150047595.0a46998.7a实例250048396.6a48099.3a实例350046993.8a46198.2a常规扦插繁殖50043687.2b36984.6b 播种繁殖50035771.4c28680.1b
从表1看出实例1、2、3的扦插成活率在93%以上,显著高于常规扦插繁殖育苗和播种繁殖育苗的成活率,这说明扦插繁殖时使用生根粉浸泡扦穗根部处和多菌灵消毒处理可以提高扦插成活率。实例1、2、3的移栽成活率在98%以上,显著高于常规扦插繁殖育苗和播种繁殖育苗的移栽成活率,说明扦插繁殖时使用生根粉浸泡扦穗根部处和多菌灵消毒处理可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0014]
表2 薄荷扦插育秧繁育、直接扦插繁殖、播种繁殖生长量比较(移植后30天时)繁殖方法高度(cm)径粗(mm) 生物量(g/株)实例1 21.1a19a 98.6a实例2 21.5a18a 97.3a实例3 20.8a18a 96.7a常规扦插繁殖 16.3b14b 65.7b 播种繁殖 15.4b13b 56.3b从表2看出移栽大田生长30天后实例1、2、3 的薄荷秧苗的高度、径粗和生物量平
均为21.13cm、18.33mm和97.53g,显著高于常规扦插繁殖育苗和播种繁殖育苗的薄荷秧苗的高度、径粗和生物量,这说明整地施肥和栽后管理时施用配方肥a和配方肥b可以显著提高薄荷的高度、径粗和生物量。
[0015]
表3薄壳山核桃套种小麦、薄荷投入和利润统计比较
薄壳山核桃复合套种品种投入(元)产量(kg/667m2)单价(元/kg)销售额(元)利润(元)小麦(对比)500450a31350a850a实例12000800b97200b5200b实例21950785b97065b5115b实例31900730b96570b4670b
从表3看出薄壳山核桃复合套种薄荷亩产量、销售额及利润平均为 771.67kg/667m2、6945元和4995元,显著高于薄壳山核桃复合套种的亩产量、销售额及利润,这说明薄壳山核桃复合套种薄荷的亩产量、销售额及利显著高套种小麦。
[0016]
本发明的基本教导已加以说明,对具有本领域通常技能的人而言,许多延伸和变化将是显而易知者。由于说明书揭示的本发明可在未脱离本发明精神或大体特征的其它特定形式来实施,且这些特定形式的一些形式已经被指出,所以,说明书揭示的实施例应视为举例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所附的申请专利范围界定,而不是由上述说明所界定,对于落入申请专利范围的均等意义与范围的所有改变仍将包含在其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