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技术涉及绿化带灌溉领域,尤其是涉及绿化带智能节水的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2.道路绿化带和园区绿化带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分布广泛。绿化带可以起到美化城市、吸收有害气体、降低噪音和减轻行人司机的视觉疲劳等作用。绿化带需要定期进行浇灌,常见的灌溉方式有洒水车洒水或者人工漫灌。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随着城市发展越发迅速,绿化带的建设也越来越多,洒水车灌溉或人工漫灌这两种常见的灌溉方式会通常需要外调水来进行灌溉,导致浪费大量的水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在浇灌绿化带时能节约水资源,本技术提供一种绿化带智能节水的灌溉系统。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绿化带智能节水的灌溉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绿化带智能节水的灌溉系统,包括水泵和盖板,绿化带下方设置有蓄水坑,所述盖板盖在蓄水坑上,并且所述盖板支撑着绿化带,所述盖板上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水泵设置在蓄水坑内,所述水泵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穿过排水孔并伸出绿化带。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绿化带下方土层内的水汇集到蓄水坑内,水泵启动时,蓄水坑内的水通过排水管排至绿化带进行灌溉,盖板防止绿化带坍塌到蓄水坑,从而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需要外调水源进行灌溉的情况,节约了绿化带灌溉用水。
8.可选的,所述蓄水坑内设置有若干立杆,所述立杆支撑着盖板。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杆加强了对盖板的支撑,减少了绿化带压着盖板导致盖板变形的情况。
10.可选的,所述蓄水坑的侧壁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上开设有若干透水孔。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土层内的水通过若干透水孔流入蓄水坑,挡板具有挡土作用,降低蓄水坑出现坍塌的可能。
12.可选的,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喷洒套管,所述喷洒套管上转动连接有喷洒头,所述喷洒头侧面设置有若干喷洒口,若干所述喷洒口沿着喷洒头的周面等距分布,各个所述喷洒口均顺着同一时针方向与喷洒头的周面相切。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进入排水管后,水排进喷洒套管,然后水从喷洒套管排至喷头内,随后从喷洒口排出,当水排出喷洒口时,水对喷洒口起到反推力作用,从而使喷头旋转,进而使水能均匀地灌溉在绿化带上。
14.可选的,所述绿化带内设置有土壤湿度传感器。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土壤湿度传感器能监控绿化带土壤内的湿度,方便人们能随时根据土壤的湿度情况对绿化进行及时灌溉,提高了对绿化带植物的保护。
16.可选的,所述绿化带上设置有用于给水泵供电的太阳能面板。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太阳能面板为水泵提供电能,减少在使用水泵时需要外接电源的情况,起到了节约用电的作用。
18.可选的,绿化带两侧设置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设有坡度,所述排水沟的放坡方向从排水沟中部指向排水沟两端,所述排水沟的两端开设有排水口,所述盖板上开设有两个进水口,两个所述排水口分别与两个进水口相对,两个所述进水口均与蓄水坑连通。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雨时,雨水汇集至排水沟的两端,然后从排水沟的两端通过排水口储存至蓄水坑内,从而实现将雨水回收并利用雨水进行绿化带灌溉的作用,提高了水循环利用。
20.可选的,所述排水沟上设置有落水箅子,所述落水箅子盖住排水沟。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汽车或行人陷入排水沟内,提高了排水沟的安全性。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在绿化带下方设置蓄水坑,在蓄水坑内设置水泵,从而在灌溉绿化带时可以采用绿化带下方土层内的水直接进行灌溉,减少了需要外调水源进行灌溉的情况,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约灌溉绿化带的用水;
24.2.通过在绿化带上设置太阳能面板,通过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水泵的运作,起到了节约用电的作用。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排水孔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进水口和排水口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1、水泵;11、排水管;12、喷洒套管;13、喷洒头;131、喷洒口;2、盖板;21、排水孔;22、进水口;3、蓄水坑;4、排水沟;41、排水口;42、落水箅子;5、土壤湿度传感器;6、太阳能面板;7、挡板;71、透水孔;8、立杆;01、绿化带;02、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绿化带智能节水的灌溉系统。
31.如图1、图2和图3,绿化带智能节水的灌溉系统包括水泵1和盖板2,绿化带01两端的下方土层02内均开设有蓄水坑3,水泵1设置在蓄水坑3内,水泵1连接有排水管11,排水管11从绿化带01伸出。盖板2将蓄水坑3开口盖住,盖板2上开设有排水孔21,排水管11从排水孔21穿过。
32.绿化带01的两侧沿着其长度方向均设置有排水沟4,排水沟4的设置有坡度,排水沟4的放坡方向从排水沟4中间指向排水沟4的两端,排水沟4中部的标高高于排水沟4两端的标高,排水沟4的两端开设有排水口41,盖板2上开设有两个进水口22,进水口22与排水口41一一对应,进水口22与排水口41连通,两个进水口22均与蓄水坑3连通。排水沟4上满铺有落水箅子42。
33.在使用过程中,雨水经过落水箅子42流入排水沟4内,随后雨水汇集到排水沟4的
两端并从排水口41排入到蓄水坑3内,同时蓄水坑3周边土层02的水汇集到蓄水坑3内。当启动水泵1时,蓄水坑3内的水排出至绿化带01,从而实现了绿化带01的灌溉,进而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起到了绿化带01灌溉节约用水的效果。
34.如图1和图3,排水管11伸出绿化带01的一端连接有喷洒套管12,喷洒套管12与排水管11连通,喷洒套管12转动连接有喷洒头13,喷洒头13侧面开设有若干喷洒口131,若干喷洒口131沿着喷洒头13的周面等距分布,若干喷洒口131均与沿着同一时针方向与喷洒头13相切。
35.在使用过程中,水经过喷洒套管12流入喷洒头13,当水从喷洒头13流出喷洒口131时,水对喷洒头13有反作用力的作用,从而使喷洒头13绕着喷洒套管12旋转,喷洒口131将水均匀的喷洒在排水管11的四周,从而增加了绿化带01的灌溉的面积。
36.如图2,绿化带01上设置有用于给水泵1供电的太阳能面板6,绿化带01内设置有土壤湿度传感器5。
37.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土壤湿度传感器5显示的数值,当土壤湿度不足时可以及时启动水泵1对绿化带01进行灌溉,起到了对绿化植物的保护。太阳能面板6为水泵1供电,减少水泵1需要通过外部接电来运转,从而节约了水泵1的用电。
38.如图1,蓄水坑3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挡板7,挡板7的底部嵌入蓄水坑3内底壁下方的土层02内,挡板7上开设有若干透水孔71。蓄水坑3内设置有若干立杆8,若干立杆8的一端均埋设在蓄水坑3内底壁下方的土层02内,若干立杆8远离蓄水坑3内底壁的一端均支撑着盖板2。
39.在使用过程中,挡板7对蓄水坑3的内侧壁有阻挡作用,减少蓄水坑3出现坍塌的情况,同时水通过透水孔71汇集至蓄水坑3,使蓄水坑3能正常蓄水。立杆8对盖板2起到支撑作用,减少了绿化带01将盖板2压变形的可能性。通过立杆8和挡板7的设置,提高了蓄水坑3整体的稳固性。
40.本技术实施例实施原理为:通过在绿化带01两端的下方开设有蓄水坑3,并在蓄水坑3内设置水泵1,然后在蓄水坑3上盖上盖板2,水泵1连接有排水管11,排水管11穿过盖板2并从绿化带01伸出。然后在绿化带01的两侧设开设排水沟4,排水沟4两端开设与蓄水坑3连通的排水口41,在盖板2上开设进水口22。雨水流过排水沟4并汇集至蓄水坑3内,绿化带01下方土层02内的水汇集至蓄水坑3内,然后通过水泵1将蓄水坑3排出,最后水通过排水管11排出从而实现对绿化带01的灌溉。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了绿化带01在灌溉时需要外调水源的情况,从而节约了绿化带01的灌溉用水。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