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种植用稻苗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39430发布日期:2023-03-14 22:03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稻种植用稻苗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水稻种植用稻苗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稻的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低于玉米和小麦,但能维持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联合国将2004年定为“国际稻米年”,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考证,早在六七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种植水稻。
3.目前,现有的水稻种植用稻苗转运装置在对稻苗进行转运时,因在对稻苗的转运过程中需要对稻苗进行实时补水保湿,保证稻苗的存活,然而,传统式的转运装置在长时间运输过程中因地面不平会导致水分流失,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并且传统的转运装置固定的稻苗盘的尺寸一般都是固定的,对不同尺寸的稻苗盘进行固定时需要更换支架,操作繁琐,浪费大量时间;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水稻种植用稻苗转运装置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水稻种植用稻苗转运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稻种植用稻苗转运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水箱,所述水箱的上方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过滤箱,所述过滤箱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集水斗,所述集水斗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于支撑柱的外表面,所述过滤箱的底面固定连接于水箱的外表面,所述过滤箱的内壁滑动连接有过滤屉,所述过滤屉的内壁安装有第一过滤层,所述过滤屉的内壁安装有第二过滤层,所述底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四个万向轮,所述底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柱,所述底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手推部。
6.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上方设置有两组连接板,且连接板的两端固定连接于支撑柱外表面,所述底板的上方设置有两组方形板,且方形板的两端固定连接于支撑柱的外表面,所述连接板的外表面均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插孔、滑孔和放置架,所述放置架的外表面安装有稻苗盘,所述稻苗盘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聚水块,所述方形板的外表面均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滑槽。
7.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两端固定连接于支撑柱的外表面,所述水箱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一输水管。
8.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的外表面安装有第二输水管,所述第一输水管的外表面贯穿于固定板的外表面延伸至第二输水管的外表面,且第一输水管的内壁连通于第二输水管的内壁。
9.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等距排列的喷洒头,所述喷洒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于第二输水管的外表面。
10.进一步的,所述插孔的内壁开设于连接板的上表面,所述滑孔的内壁开设于连接板的外表面,所述滑孔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板,所述滑板的外表面开设有孔槽,所述插孔的内壁连通于滑孔的内壁。
11.进一步的,所述孔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插杆,所述插杆的外表面滑动连接于插孔的内壁,所述孔槽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于放置架的外表面,所述放置架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滑杆,所述滑杆的外表面均滑动连接于滑槽的内壁。
12.与现有技术相比,该一种水稻种植用稻苗转运装置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水箱、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限位机构以及集水斗的配合设置,利用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的作用,能够对水进行过滤,避免泥水流入水箱中,堵塞水泵无法抽水,利用限位机构的作用,能够对不同尺寸的稻苗盘进行固定,利用集水斗的作用,能够对因地面不平造成的流出的泥水进行收集,流入过滤屉中对泥水进行过滤。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滑板、孔槽、插杆、放置架以及滑杆的配合设置,利用孔槽、插杆的配合作用,能够对滑板进行限位,并根据需要调整滑板的长度,对不同尺寸的稻苗盘进行固定,利用放置架的作用,能够对稻苗盘进行固定,利用滑杆的作用,能够对放置架平衡并分担稻苗盘的重力,避免在承载稻苗盘的重力时对限位机构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稻苗盘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过滤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底板;2、水箱;3、过滤机构;301、过滤箱;302、过滤屉;303、第一过滤层;304、第二过滤层;4、万向轮;5、支撑柱;6、手推部;7、连接板;8、限位机构;801、插孔;802、滑孔;803、滑板;804、孔槽;805、插杆;806、放置架;807、滑杆;9、方形板;10、滑槽;11、稻苗盘;12、集水斗;13、固定板;14、水泵;15、第一输水管;16、第二输水管;17、喷洒头;18、聚水块。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稻种植用稻苗转运装置,该装置用于在水稻稻苗的转运过程中对流出的水进行过滤,通过设置的第一过滤层303、第二过滤层304的作用,能够对水进行过滤,避免泥水流入水箱2中,堵塞水泵14无法抽水。
24.参见图1~图6,一种水稻种植用稻苗转运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水箱2,水箱2的上方设置有过滤机构3,过滤机构3包括过滤箱301,过滤箱30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集水斗12,集水斗1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于支撑柱5的外表面,过滤箱301的底面
固定连接于水箱2的外表面,过滤箱30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过滤屉302,过滤屉302的内壁安装有第一过滤层303,过滤屉302的内壁安装有第二过滤层304。
25.在本实施例第一过滤层303的材质有选为过滤纱,将泥土进行一次过滤,将水中大块的泥土以及石子进行隔离,第二过滤层304的材质优选为石英砂,将泥水进行二次过滤。
26.底板1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四个万向轮4,底板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四个支撑柱5,底板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手推部6,通过万向轮4、手推部6的配合作用,能够便于人工推动转运装置。
27.底板1的上方设置有两组连接板7,且连接板7的两端固定连接于支撑柱5外表面,两组连接板7的前后两端均固定连接支撑柱5。
28.底板1的上方设置有两组方形板9,且方形板9的两端固定连接于支撑柱5的外表面,两组方形板9的左右两端均固定连接支撑柱5。
29.连接板7的外表面均设置有限位机构8,限位机构8包括插孔801、滑孔802和放置架806,插孔801的内壁开设于连接板7的上表面,滑孔802的内壁开设于连接板7的外表面,滑孔802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板803,滑板803的外表面开设有孔槽804,插孔801的内壁连通于滑孔802的内壁,通过滑孔802、滑板803的作用,人工调整滑板803的长度后能够带动放置架806移动。
30.孔槽804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插杆805,通过孔槽804、插杆805的作用,当手动将插杆805插入并贯穿插孔801并插入孔槽804中,能够对滑板803进行限位。
31.插杆805的外表面滑动连接于插孔801的内壁,孔槽80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于放置架806的外表面,放置架80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相对称的滑杆807,滑杆807的外表面均滑动连接于滑槽10的内壁,通过滑杆807的作用,能够将放置于放置架806上稻苗盘11的重力分散,避免在承载稻苗盘11的重力时对限位机构8造成伤害。
32.放置架806的外表面安装有稻苗盘11,稻苗盘11的底面均固定连接有聚水块18,通过聚水块18的作用,能够将洒出的水进行汇聚并流入下方,方形板9的外表面均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滑槽10。
33.底板1的上方设置有固定板13,且固定板13的两端固定连接于支撑柱5的外表面,水箱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水泵14,水泵14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一输水管15。
34.固定板13的外表面安装有第二输水管16,第一输水管15的外表面贯穿于固定板13的外表面延伸至第二输水管16的外表面,且第一输水管15的内壁连通于第二输水管16的内壁,固定板1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等距排列的喷洒头17,喷洒头1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于第二输水管16的外表面,通过水泵14、第一输水管15、第二输水管16以及喷洒头17的配合作用,能够将水箱2内部的水抽出,并将水通过第一输水管15、第二输水管16传入喷洒头17喷洒出,对稻苗盘11进行增湿补水。
35.工作原理: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转运稻苗时,首先,利用孔槽804、插杆805的配合作用,当手动将插杆805插入并贯穿插孔801并插入孔槽804中,能够对滑板803进行限位,并根据需要调整滑板803的长度,带动放置架806移动,能够放置不同尺寸的稻苗盘11,利用放置架806的作用,能够对稻苗盘11进行固定,利用滑杆807的作用,能够将放置于放置架806上稻苗盘11的重力分散,避免在承载稻苗盘11的重力时对限位机构8造成伤害,然后,在运输过程中所洒出的水流入在集水斗12中,在流入过滤箱301中,利用第一过滤层303、第二过
滤层304的作用,能够对水进行过滤,避免泥水流入水箱2中,堵塞水泵14无法抽水,最后,过滤后的水流入水箱2中,经水泵14抽水经过第一输水管15、第二输水管16传入喷洒头17洒出,对第一层稻苗盘11实时洒水,避免稻苗干枯,当水超过稻苗盘11的储水高度后,流出的水经过聚水块18进行汇集并流入下方稻苗盘11,最后一层的稻苗盘11流出的水流入集水斗12中。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