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椰幼苗培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34468发布日期:2023-03-14 20:54阅读:25来源:国知局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红树林苗木培育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椰幼苗培育系统。


背景技术:

2.水椰是热带海岸沼泽土生长的半红树、红树林的建群种。水椰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以及生态环保价值,但是由于过度砍伐和采摘果实,水椰林林相及天然分布受到极大影响,已成为渐危种。为了恢复水椰的种群生态,现已开展水椰的人工繁育试验。
3.为了使得人工繁育的水椰幼苗,在移栽到海岸潮间带后能够及时适应环境,正常成长,在水椰幼苗培育过程中,要尽量使得水椰幼苗不时接触类似海水淹没的环境。现有的水椰幼苗培育,一种是每天用稀释海盐水浇灌,但是这种方法十分费时费力,且浇灌的方式,不符合野外的水椰幼苗的正常生长环境,故采用该种方式培育长大的水椰幼苗,移栽后容易不适应正常的红树林环境,成活率低:而另一种水椰幼苗的培育方式,是将水椰幼苗的苗床设置在天然海岸的低潮位,这种方式,一是处在野外,容易受到台风、虫害、海鸟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二是天然潮水对水椰幼苗的影响,比如水淹时间、海水品质、水淹高度等完全不可控,培育过程中容易产生意外,故使用该种方式培育水椰幼苗,水椰幼苗的最终成活率十分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椰幼苗培育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水椰幼苗的成活率。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水椰幼苗培育系统,包括:水椰幼苗培育装置,包括育苗筒、水淹筒、进水管、溢流管和出水管,所述育苗筒的筒壁上设置有多个通水孔,所述育苗筒设置在所述水淹筒内,所述水淹筒的上端连接有所述溢流管,所述溢流管与所述水淹筒连通,所述水淹筒的下端连接有所述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淹筒连通,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水淹筒的上方。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水椰幼苗培育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方便在水椰幼苗培育过程中模拟红树林生态环境,使用简单方便;且模拟过程中,水淹时长、海水品质、海水浓度等条件均可人为控制,提高了水椰幼苗培育、移栽的成活率;而且水椰幼苗处在育苗筒、水淹筒的保护内,也有利于提高水椰幼苗培育过程中的成活率。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椰幼苗培育装置还包括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设置在所述溢流管与所述水淹筒的连通处,所述第二过滤网设置在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水淹筒的连通处。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淹筒包括水淹部、聚泥部和排泥部,所述水淹部和所述排泥部均为圆管状,所述聚泥部为由上至下逐渐缩小的锥形套筒状,所述水淹部的下端与所述聚泥部的上端连接,所述水淹部与所述聚泥部连通,所述聚泥部的下端与所述排泥部的上端连接,所述聚泥部与所述排泥部连通,所述育苗筒设置在所述水淹部内,
所述进水管位于所述水淹部的上方,所述溢流管设置在所述水淹部的上端,所述溢流管与所述水淹部连通,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聚泥部的上端,所述出水管与所述聚泥部连通,所述排泥部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封堵件。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椰幼苗培育装置还包括高度调节组件,所述高度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水淹筒上,所述高度调节组件连接所述育苗筒,所述高度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育苗筒相对所述水淹筒的高度。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度调节组件包括固定座、调节杆和固定销,所述固定座设置在所述水淹筒上,所述固定座设置有滑动通孔,所述滑动通孔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调节杆的上端滑动连接在所述滑动通孔内,所述调节杆的下端和所述育苗筒连接,所述调节杆上沿竖直方向均布有多个固定通孔,所述固定座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销穿过一个所述固定通孔插接在所述固定孔内。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调节杆的下端和所述育苗筒可拆卸连接。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椰幼苗培育装置还包括遮阳组件,所述遮阳组件设置在所述水淹筒上,所述遮阳组件位于所述育苗筒的上方。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遮阳组件包括转动座、转动轴、转动套筒、遮阳网栅和紧定螺钉,所述转动座设置在所述水淹筒上,所述转动轴设置在所述转动座上,所述转动套筒套设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转动套筒和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套筒的下端抵接所述转动座,所述遮阳网栅连接所述转动套筒,所述遮阳网栅用于遮挡在所述育苗筒的上方,所述转动套筒的侧壁设置有螺纹通孔,所述紧定螺钉螺纹连接在所述螺纹通孔内,所述紧定螺钉的一端抵接所述转动轴。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上储液池、下储液池、提升泵、出水阀和进水阀,所述水椰幼苗培育装置设置有多个,所述出水阀的进水端与所有所述水椰幼苗培育装置的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出水阀的出水端与所述下储液池连通,所述水椰幼苗培育装置的所述溢流管与所述下储液池连通,所述进水阀的出水端与所有所述水椰幼苗培育装置的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进水阀的进水端与所述上储液池连通,所述提升泵的进水端连通所述下储液池,所述提升泵的出水端连通所述上储液池,所述上储液池的高度高于所有所述水椰幼苗培育装置的所述水淹筒的高度,所述下储液池的高度低于所有所述水椰幼苗培育装置的所述水淹筒的高度。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储药罐和放药阀,所述水椰幼苗培育装置还包括喷头,所述喷头位于所述育苗筒的上方,所述水椰幼苗培育装置设置有多个,所述放药阀的进水端与所述储药罐连通,所述放药阀的出水端与所有所述水椰幼苗培育装置的所述喷头连通,所述储药罐的高度高于所有所述水椰幼苗培育装置的所述喷头的高度。
1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椰幼苗培育装置的整体装配示意图;
19.图2为图1所示水椰幼苗培育装置去掉一侧遮阳网栅后的整体装配示意图;
20.图3为图1所示水椰幼苗培育装置去掉两侧遮阳网栅后的整体装配示意图;
21.图4为图3所示水椰幼苗培育装置的剖面结构轴测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水椰幼苗培育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23.附图标记:
24.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
25.育苗筒1110、通水孔1111、水淹筒1120、水淹部1121、聚泥部1122、排泥部1123、封堵件1124、进水管1130、溢流管1140、出水管1150;
26.第一过滤网1210、第二过滤网1220;
27.高度调节组件1300、固定座1310、固定孔1311、滑动通孔1312、调节杆1320、固定通孔1321、固定销1330;
28.遮阳组件1400、转动座1410、转动轴1420、转动套筒1430、遮阳网栅1440、紧定螺钉1450;
29.喷头1500;
30.上储液池2100、下储液池2200、提升泵2300、出水阀2400、进水阀2500;
31.储药罐3100、放药阀3200。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尖”、“内”、“外”、“轴向”、“径向”、“周向”、“四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侧壁表示左侧壁和/或右侧壁。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a设置在b上”、“b上设置有a”,表述a与b之间的连接关系或者位置关系,而不代表a一定在b的上方。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活动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螺栓连接”和“螺钉连接”可以等同替换。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
含义。
37.参照图3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椰幼苗培育系统,包括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
38.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包括育苗筒1110、水淹筒1120、进水管1130、溢流管1140和出水管1150,育苗筒1110的筒壁上设置有多个通水孔1111,育苗筒1110设置在水淹筒1120内,水淹筒1120的上端连接有溢流管1140,溢流管1140与水淹筒1120连通,水淹筒1120的下端连接有出水管1150,出水管1150与水淹筒1120连通,进水管1130设置在水淹筒1120的上方。
39.育苗筒1110用于装载育苗袋,育苗袋内装有适于水椰种子成长的土壤,土壤中装有一个水椰种子。水椰种子的收集,可以在3~5月份,用网兜套在水椰即将成熟的果实上,待果实成熟掉落到网兜内后进行收集。通水孔1111可以在育苗筒1110的侧壁以及底壁上均设置有;通水孔1111用于方便水淹筒1120内的液体进入到育苗筒1110内,同时在水淹筒1120排水时,育苗筒1110内的积水也能够及时排出。
40.育苗筒1110设置在水淹筒1120内,方便催芽以及模拟水椰的天然生长环境。具体的,催芽时,可以将收集的种子放入育苗筒1110内,而在水淹筒1120内引入浓度为100~200mg/l的吲哚乙酸水溶液,使得种子在吲哚乙酸水溶液中浸泡45~60分钟,吲哚乙酸水溶液温度可以为25~35℃。而在水椰果实发芽后,可以将水椰幼苗置于装有土壤的育苗袋内,再将育苗袋置于育苗筒1110内,每天在水淹筒1120内灌满稀释的海水一定的时间,淹没育苗筒1110以及其内的水椰幼苗部分组织,之后放掉水淹筒1120内稀释的海水,使水椰幼苗不再处于水淹状态;需要理解的是,可以在水椰幼苗培育过程中适当调整每日水淹的时长以及稀释海水的浓度,具体的,比如在刚刚发芽时,水淹时长可以较短,稀释海水的浓度可以较稀,防止水椰幼苗来不及适应环境,而在之后的培育过程中,逐渐增加水淹时长以及海水浓度,逐步让水椰幼苗适应正常的红树林生态环境,从而既能保证水椰幼苗在培育过程中的成活率,也能保证在将培育完成的水椰幼苗移栽到野外红树林生态环境,能够尽快适应,提高移栽后的水椰幼苗的成活率。
41.进水管1130用于向水淹筒1120内灌入吲哚乙酸水溶液、稀释海水等各种液体,使得水淹筒1120内的液体淹没育苗筒1110以及其内的水椰幼苗组织。溢流管1140用于及时排出可能的过量液体,防止灌入水淹筒1120内的液体溢出,既浪费水资源,不利于循环使用,同时会造成环境破坏;且设置溢流管1140,不需要精确控制进水管1130的进水量,方便实际使用、管理。出水管1150用于排出水淹筒1120内的液体,使得水淹筒1120内的液体不再淹没育苗筒1110以及其内的水椰幼苗组织。
42.本实用新型的水椰幼苗培育系统,方便在水椰幼苗培育过程中模拟红树林生态环境,使用简单方便;且模拟过程中,水淹时长、海水品质、海水浓度等条件均可人为控制,提高了水椰幼苗培育、移栽的成活率;而且水椰幼苗处在育苗筒1110、水淹筒1120的保护内,也有利于提高水椰幼苗培育过程中的成活率。
43.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还包括第一过滤网1210和第二过滤网1220,第一过滤网1210设置在溢流管1140与水淹筒1120的连通处(或者说连接处),第二过滤网1220设置在出水管1150与水淹筒1120(聚泥部1122)的连通处(或者说连接处)。
44.设置第一过滤网1210和第二过滤网1220,防止大型杂物进入到管道系统(进水管1130、溢流管1140、出水管1150以及其他输水管道)内,降低管道输水效率,甚至阻塞管道;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过滤作用,降低了水中的杂质含量,有利于海水的循环使用。
45.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水淹筒1120包括水淹部1121、聚泥部1122和排泥部1123,水淹部1121和排泥部1123均为圆管状,聚泥部1122为由上至下逐渐缩小的锥形套筒状,水淹部1121的下端与聚泥部1122的上端连接,水淹部1121与聚泥部1122连通,聚泥部1122的下端与排泥部1123的上端连接,聚泥部1122与排泥部1123连通,育苗筒1110设置在水淹部1121内,进水管1130位于水淹部1121的上方,溢流管1140设置在水淹部1121的上端,溢流管1140与水淹部1121连通,出水管1150设置在聚泥部1122的上端,出水管1150与聚泥部1122连通,排泥部1123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封堵件1124。
46.需要理解的是,由于育苗筒1110内含有培育水椰幼苗的土壤,在模拟水淹生态环境时,育苗筒1110内一部分土壤、空气中的尘土等均可能散入到海水中。而设置锥形套筒状的聚泥部1122,方便海水中的泥土等杂质聚集到聚泥部1122下端以及排泥部1123中;特别的,出水管1150设置在聚泥部1122的上端,既能保证水淹部1121的海水完全排出,同时海水中的杂质不容易聚集到出水管1150的进水口(杂质容易顺着锥形面滑下),防止杂质堆积阻塞出水管1150的进水口;设置水淹部1121,而育苗筒1110设置在水淹部1121内,保证模拟水淹生态环境的真实度;设置排泥部1123,排泥部1123的下端可拆卸连接有封堵件1124,方便将水淹筒1120的积累的杂质排出;特别的,可以在每次水椰幼苗培育完成后,打开封堵件1124,进水管1130放水,彻底清洗水淹筒1120。
47.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还包括高度调节组件1300,高度调节组件1300设置在水淹筒1120上,高度调节组件1300连接育苗筒1110,高度调节组件1300用于调节育苗筒1110相对水淹筒1120的高度。
48.设置高度调节组件1300,方便调节育苗筒1110以及其内的水椰幼苗组织的水淹高度;具体的,可以在培育过程中逐渐降低育苗筒1110的高度,从而逐渐增强水椰幼苗的水淹适应性,比如辅助水椰幼苗生出气根;同时,由于种子大小、育苗袋放置等实际情况的不同,初始的育苗筒1110高度位置可能不太合适,此时,通过高度调节组件1300,也可以将育苗筒1110人为调节到合适的高度,方便进行培育。
49.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高度调节组件1300包括固定座1310、调节杆1320和固定销1330,固定座1310设置在水淹筒1120上,固定座1310设置有滑动通孔1312,滑动通孔1312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调节杆1320的上端滑动连接在滑动通孔1312内,调节杆1320的下端和育苗筒1110连接,调节杆1320上沿竖直方向均布有多个固定通孔1321,固定座1310设置有固定孔1311,固定销1330穿过一个固定通孔1321插接在固定孔1311内。
50.固定座1310为高度调节组件1300零部件安装固定的基础载体,主要起到固定与支撑的作用。调节杆1320相对固定座1310可以上下滑动,而固定销1330穿过固定通孔1321插接在固定孔1311内,可以将调节杆1320相对固定座1310的高度位置固定下来。调节杆1320上设置有多个固定通孔1321,使得育苗筒1110具有多个高度位置可以固定,同时通过该种方式进行固定,更加牢固稳定。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销1330的直径比固定孔1311、固定通孔1321的直径均要小,方便将调节杆1320固定在固定座1310上。
51.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调节杆1320的下端和育苗筒1110可拆卸连接。
52.调节杆1320和育苗筒1110可拆卸连接,方便将育苗筒1110拆卸下来;特别是在水椰幼苗培育完成后,为了不损伤水椰幼苗的根系,可以不将水椰幼苗从育苗筒1110内取出,而是直接将育苗筒1110连同水椰幼苗一起移栽,也方便在移栽后水椰幼苗在一段时间内仍可以处在其幼苗原生土壤环境中,让其自身根系逐渐探出到外界,便于水椰幼苗的环境适应;更进一步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育苗筒1110可以采用易降解的材料制成,方便在育苗筒1110埋设到野外后,逐渐降解消失,不影响环境,不影响水椰幼苗的正常生长。在本实施例中,调节杆1320和育苗筒1110通过螺栓连接。
53.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还包括遮阳组件1400,遮阳组件1400设置在水淹筒1120上,遮阳组件1400位于育苗筒1110的上方。
54.设置遮阳组件140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水椰幼苗的光照情况,特别是在光照太强时,可以阻挡阳光对水椰幼苗的伤害,防止水椰幼苗晒伤;且可以适当模拟红树林中的阳光遮挡情况,使得水椰幼苗提前进行适应。故设置遮阳组件1400,可以提高水椰幼苗培育、移栽的成活率。
55.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遮阳组件1400包括转动座1410、转动轴1420、转动套筒1430、遮阳网栅1440和紧定螺钉1450,转动座1410设置在水淹筒1120上,转动轴1420设置在转动座1410上,转动套筒1430套设在转动轴1420上,转动套筒1430和转动轴1420转动连接,转动套筒1430的下端抵接转动座1410,遮阳网栅1440连接转动套筒1430,遮阳网栅1440用于遮挡在育苗筒1110的上方,转动套筒1430的侧壁设置有螺纹通孔,紧定螺钉1450螺纹连接在螺纹通孔内,紧定螺钉1450的一端抵接转动轴1420。
56.转动座1410为遮阳组件1400零部件安装固定的基础载体,主要起到固定与支撑的作用。转动套筒1430、遮阳网栅1440相对转动轴1420可以转动,从而方便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对育苗筒1110内的水椰幼苗进行遮阳处理,同时也方便在进行其他工作时(比如测量水椰幼苗的高度),将遮阳网栅1440转动移开,避免遮阳网栅1440的阻碍;而设置紧定螺钉1450,可以将遮阳网栅1440的位置固定下来,防止因为重力、风吹等原因,遮阳网栅1440的位置随意变动,造成不良后果。需要理解的是,可以在遮阳网栅1440上覆盖不同透光度的遮阳网、遮阳棉等物体,从而形成不同的遮光度。
57.参照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上储液池2100、下储液池2200、提升泵2300、出水阀2400和进水阀2500,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设置有多个,出水阀2400的进水端与所有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的出水管1150连通,出水阀2400的出水端与下储液池2200连通,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的溢流管1140与下储液池2200连通,进水阀2500的出水端与所有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的进水管1130连通,进水阀2500的进水端与上储液池2100连通,提升泵2300的进水端连通下储液池2200,提升泵2300的出水端连通上储液池2100,上储液池2100的高度高于所有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的水淹筒1120的高度,下储液池2200的高度低于所有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的水淹筒1120的高度。
58.设置上储液池2100、下储液池2200、出水阀2400和进水阀2500,在给水淹筒1120内灌入海水、以及排出水淹筒1120内的海水时,不需要精确控制操作,即可对所有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进行灌水、排水处理;且通过重力自然灌水、放水,节省能源,方便使用。具体使
用水椰幼苗培育系统,比如灌水时,可以打开进水阀2500一定时间,即可保证所有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的水淹筒1120内灌满海水,同时由于溢流管1140、下储液池2200的设置,也不需要担心海水溢出、浪费,之后即可关闭进水阀2500;而在排水时,可以打开出水阀2400一定时间,即可保证所有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的水淹筒1120的海水均被排出,在排水完成后,既可关闭出水阀2400。而设置提升泵2300,可以将下储液池2200的海水抽送到上储液池2100内,实现海水的循环使用,增加了海水利用率,节省水资源与生产成本。需要理解的是,在水椰幼苗的培养过程中,可以不时对上储液池2100、下储液池2200的海水进行处理,比如在海水中逐渐增加盐分,还比如不时对海水进行消毒处理,杀死海水中可能积累的病菌、虫害等。需要理解的是,在上储液池2100、下储液池2200之间,还可以设置其他设施,比如过滤器、沉淀池等,对海水进行进一步处理。
59.参照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储药罐3100和放药阀3200,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还包括喷头1500,喷头1500位于育苗筒1110的上方,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设置有多个,放药阀3200的进水端与储药罐3100连通,放药阀3200的出水端与所有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的喷头1500连通,储药罐3100的高度高于所有水椰幼苗培育装置1000的喷头1500的高度。
60.设置储药罐3100、放药阀3200和喷头1500,方便对水椰幼苗进行其他护理,比如喷洒植物成长需要的微量元素,给水椰幼苗补充养分;还比如喷洒激素等物质,调节水椰幼苗的生长状况;还比如喷洒杀虫杀菌药剂,防止病虫害侵害水椰幼苗。
61.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