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虾池培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78388发布日期:2023-01-12 19:42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虾池培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虾池培藻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对虾养殖时,需要在虾池中培养藻群,即“养水”。虾池中培藻可保持养殖水体中高含量的溶解氧;消除水体中的有害因子,平衡水体酸碱度;营造良好的水色和合适的透明度,抑制底生丝藻、有害藻类和寄生虫的繁殖;为虾苗提供优良活饵料,提高虾苗-幼虾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在培藻的初期,由于虾池内营养素分布不均、虾池内有害物质含量较大或温度环境不稳定等影响,容易导致培藻失败。只能通过先建立小型的培藻池,在培养一定规模的藻群后,将培藻池中的水引入虾池中。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培藻池,成本较高,且培藻后的饮水操作也存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虾池培藻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可在下池中提供良好的培藻环境,并且在培藻后快速与虾池中的水体结合,培藻和放藻操作便捷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虾池培藻装置,包括浮板和筒型的培养部,所述培养部的顶部与所述浮板的顶部卡接配合,该培养部的底部贯穿浮板后延伸至该浮板的下方;
6.所述培养部包括柔性的培养罩,该培养罩为筒型结构,且顶部设置有柔性挡圈,所述浮板上成型有通孔,所述培养罩经该通孔贯穿至所述浮板的下方,所述通孔的顶部外侧成型有卡槽,所述柔性挡圈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且小于所述卡槽的直径。
7.作为优选,所述浮板为中空塑料板或泡沫板。
8.作为优选,所述培养罩为柔性的塑料布筒,所述柔性挡圈为橡胶圈,所述培养罩的顶部边沿与所述柔性挡圈缝制配合。
9.作为优选,所述培养罩由双层塑料布叠合而成。
10.作为优选,所述培养部的底部设置有配重部,该配重部与所述培养罩的底部边沿固定连接。
11.作为优选,所述配重部通过拉绳与所述浮板的顶部连接,所述配重部上设置有下定位环,所述浮板上设置有上定位环,所述拉绳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连接所述上定位环和所述下定位环。
12.作为优选,所述配重部为配重板,该配重板为圆形板,且该配重板的直径不大于所述柔性挡圈的内径。
13.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培养部与浮板的配合,可在虾池中形成稳定的培养环境,减少虾池水体中污染物或菌类对藻类培养的影响,提高藻类的培养速度;
14.2、藻类培养完成后,将柔性挡圈拆下后经卡槽插入浮板下方,使其自然下沉,同时
拉动拉绳,提升配重板,将配重板经柔性挡圈拉出,即可将培养罩内的藻类连同培养水体与虾池中的水体融合,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培养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4.1、浮板;2、培养部;21、培养罩;22、柔性挡圈;3、配重板;4、拉绳;5、上定位环;6、卡槽;7、下定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6.参见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虾池培藻装置,包括浮板 1和筒型的培养部2,所述浮板1为中空塑料板或泡沫板,浮板1用于承载柔性挡圈22,且保证柔性挡圈22在水体中浮在水体表面,从而使得培养罩21与外部水体形成隔离,从而保证培养罩21内部环境的稳定;所述培养部2的顶部与所述浮板1的顶部卡接配合,该培养部2的底部贯穿浮板1后延伸至该浮板1的下方;培养部2为培藻容器,其配合浮板1后,可在虾池的水体中形成相对封闭的培养空间,在内部注水后,由于隔绝了其内部水体与虾池水体的水、营养物质交换,因此可保证稳定的培藻环境,以利于藻类的快速繁殖;
27.所述培养部2包括柔性的培养罩21,该培养罩21为筒型结构,且顶部设置有柔性挡圈22,柔性挡圈22在无受力状态下可保证圆环形的形态,且在手拉或手压时可产生形变,所述浮板1上成型有通孔,所述培养罩21 经该通孔贯穿至所述浮板1的下方,所述通孔的顶部外侧成型有卡槽6,所述柔性挡圈22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且小于所述卡槽6的直径,即常规状态下柔性挡圈22卡在卡槽6内,培藻完成后,可压缩柔性挡圈 22,并将其从通孔塞至浮板1的下方,使其自然漂浮在虾池水体中,此时培养罩21内的培藻水体即可与虾池水体进行自由的水体交换,即培养好的藻类可进入虾池中。
28.所述培养罩21为柔性的塑料布筒,所述柔性挡圈22为橡胶圈,柔性挡圈22的平均
密度大于水体密度,其在放入虾池水体后可自然下沉,所述培养罩21的顶部边沿与所述柔性挡圈22缝制配合;培养罩21为柔性,可方便展开和收纳,也可通过拉动配重板3后使培养罩21中的培藻水体与虾池水体进行快速的水体交换;所述培养罩21由双层塑料布叠合而成,采用双层塑料布制作培养罩21,可提高培养罩21的隔温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培养罩21内部环境的稳定;
29.所述培养部2的底部设置有配重部,该配重部与所述培养罩21的底部边沿固定连接;由于培养罩21为柔性,若其在虾池的水体中自然漂浮,会导致其内部的培藻水体体积压缩而减小,而设置配重部后,可保证培养罩21充分展开,保证培藻水体体积稳定;所述配重部通过拉绳4与所述浮板 1的顶部连接,所述配重部上设置有下定位环7,所述浮板1上设置有上定位环5,所述拉绳4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连接所述上定位环5和所述下定位环7;拉动拉绳4将配重部的自柔性挡圈22拉出,可将培养罩21中的水体倾倒至虾池水体中,完成藻类与虾池水体的混合,在此过程中,将柔性挡圈22自卡槽6中拆下并置于虾池的水体中,可进一步提高培养罩21内外水体的交换效率;所述配重部为配重板3,该配重板3为圆形板,且该配重板3的直径不大于所述柔性挡圈22的内径,配重板3可保证培养部2 的底部可完全展开,并配合柔性挡圈22后形成筒状结构,以形成较大的内部培藻空间。
30.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培养部2与浮板1的配合,可在虾池中形成稳定的培养环境,减少虾池水体中污染物或菌类对藻类培养的影响,提高藻类的培养速度;藻类培养完成后,将柔性挡圈22拆下后经卡槽6插入浮板1 下方,使其自然下沉,同时拉动拉绳4,提升配重板3,将配重板3经柔性挡圈22拉出,即可将培养罩21内的藻类连同培养水体与虾池中的水体融合,操作便捷。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