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少番茄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149069发布日期:2023-08-18 05:31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少番茄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番茄栽培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少番茄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1、番茄是一种在我国广泛种植的果蔬,其经济效益高,也是我国重要的高经济作物之一。但在番茄的栽培生产过程中,番茄存在连作障碍,番茄的土传病害发生频繁的问题。其中,番茄青枯病、番茄枯萎病、根结线虫病都是通过土壤传播的病害,是为害番茄地下根部的主要病害,容易导致番茄栽培过程中出现烂根、死苗现象。同时,番茄的土传病害还是重茬病害,连作番茄都会发生病害,防止难度较大;且一旦发病,就无法治愈,导致栽培生产者损失惨重。

2、现有技术中,针对番茄土传病害通常采用福尔马林溶液、甲基溴、氰氨化钙等化学品试剂对土壤进行处理。但是,福尔马林溶液有一定的刺激性,在施用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存在不利影响;同时,福尔马林会破坏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影响土壤肥力,还会影响后续栽培的番茄的生长速度及产量。采用甲基溴对土壤进行熏蒸处理的方法,虽然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但甲基溴为剧毒物质,进入生态循环后,其不仅会破坏大气臭氧层,还存在有土壤破坏及残留等问题。同时,氰氨化钙对人体、牲畜、植物均有毒副作用,可导致人或牲畜黏膜肿胀,以及植物叶片发黄、脱落等问题,也会影响后续栽培的番茄的生长速度及产量。进一步的,现有的降低番茄土传病害的方法,对番茄栽培的土壤进行处理后,有效成分持效期较短,处理后的土壤存在再次被病害微生物侵染的风险,无法有效降低番茄土传病害的发生。

3、由此,现有的降低番茄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无法在降低对生物及土壤不良影响,降低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不良影响的同时,降低番茄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番茄栽培成活率,提高番茄生长速度及产量;也无法实现对番茄土传病害的长效防治。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少番茄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能够在降低对生物及土壤不良影响,降低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不良影响的同时,降低番茄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番茄栽培成活率,提高番茄生长速度及产量;以及实现对番茄土传病害的长效防治。

2、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减少番茄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预处理、一次处理、二次处理、后处理。

4、所述预处理,清理土壤中残留的植株残体和主根,土壤经打散、旋耕后,均匀撒施钙镁磷肥,控制每亩中钙镁磷肥用量为10-15kg,并再次旋耕后,喷施预处理液,控制每亩中预处理液施用量为20-25kg,预处理液喷施完成3-5天后,旋耕1-2次,保持土壤松散、平整。

5、所述预处理中,预处理液为将壳寡糖、腐植酸钠、牛至提取物、蛇床子提取物、吐温-80投入至纯化水中,分散均匀制得。其中,壳寡糖、腐植酸钠、牛至提取物、蛇床子提取物、吐温-80、纯化水的重量份比值为0.8-1.2:8-10:1-2:1-2:0.1-0.2:100-110;

6、牛至提取物的规格为80-100目,提取比例为10-20:1;

7、蛇床子提取物的规格为80-100目,提取比例为10-20:1。

8、所述一次处理,向预处理后的土壤中均匀撒施复合生物菌剂,控制每亩中复合生物菌剂的施用量为2-3kg,旋耕后均匀喷水,控制每亩中喷水量为25-35kg;静置5-7天,完成一次处理。

9、所述一次处理中,复合生物菌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哈茨木霉菌(拉丁文学名:trichoderma harzianum)3-4份、地衣芽孢杆菌(拉丁文学名:bacilluslicheniformis3-4份、淡紫拟青霉菌(拉丁文学名:paecilomyces lilacinus)1-2份、枯草芽孢杆菌(拉丁文学名:bacillussubtilis)1-2份;

10、哈茨木霉菌的有效活菌数为5×108-5.5×108cfu/g,地衣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4×1010-5×1010cfu/g,淡紫拟青霉菌的有效活菌数为7×109-8×109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为8×1010-10×1010cfu/g。

11、所述二次处理中,向一次处理后的土壤中均匀喷施二次处理液,控制每亩中二次处理液的施用量为35-45kg,覆盖tif膜2-3天后,揭膜敞气,加入有机肥和复合肥后,旋耕、打畦,完成二次处理。

12、所述二次处理中,二次处理液的制备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制备改性粉体、制液。

13、所述制备改性粉体,将凹凸棒土、沸石粉、硅藻土混合均匀,投入至6-8倍重量的盐酸溶液中,搅拌5-8h后滤出,105-115℃干燥至恒重后,转入球磨机内,并将硅烷偶联剂kh-550、纯化水投入球磨机,控制球料比为5-7:1,球磨温度40-50℃,球磨转速200-300rpm,球磨处理2-3h后,获得球磨处理物;依次采用8-10倍体积的无水乙醇、纯化水洗涤球磨处理物,105-115℃干燥4-6h,制得改性粉体。

14、所述制备改性粉体中,凹凸棒土、沸石粉、硅藻土、硅烷偶联剂kh-550、纯化水的重量份比值为4-6:3-5:1-2:2-2.5:8-10;

15、盐酸溶液的浓度为8-10wt%。

16、所述制液,将改性粉体、壳寡糖、植酸钠、蒲公英提取物、艾草提取物、荷叶提取物、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投入至纯化水中,分散均匀,制得二次处理液。

17、所述制液中,改性粉体、壳寡糖、植酸钠、蒲公英提取物、艾草提取物、荷叶提取物、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纯化水的重量份比值为25-30:3-4:3-4:6-8:6-8:2-3:0.8-1:0.5-0.8:140-150;

18、蒲公英提取物的规格为80-100目,提取比例为10-20:1;

19、艾草提取物的规格为80-100目,提取比例为10-20:1;

20、荷叶提取物的规格为80-100目,提取比例为10-20:1。

21、所述后处理,番茄种子经消毒、催芽、育苗后获得番茄幼苗,将番茄幼苗定植于二次处理后的土壤中,采用双行错位定植,并控制定植行距为48-50cm,定植株距为37-39cm;待番茄幼苗移栽成活后6-7天,采用稀释液对番茄植株进行灌根,控制每亩中稀释液用量为18-20kg。同时,灌根后间隔8-10天,重复灌根操作;完成灌根6-7次后,每30天重复灌根操作一次。

22、所述后处理中,稀释液为,将壳寡糖、植酸钠、蒲公英提取物、艾草提取物、荷叶提取物、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投入至纯化水中,分散均匀,制得原液后,稀释4-5倍制得。

23、所述原液中壳寡糖、植酸钠、蒲公英提取物、艾草提取物、荷叶提取物、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纯化水的重量份比值为3-4:3-4:6-8:6-8:2-3:0.4-0.5:0.2-0.3:140-150。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5、(1)本发明的减少番茄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通过在预处理步骤中,采用钙镁磷肥与预处理液配合,结合特定原料组成的预处理液,对土壤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特定菌种组成的复合生物菌剂对土壤进行一次处理后,采用特定的二次处理液对土壤进行处理后,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以及在番茄幼苗定植后,定期采用特定的稀释液对番茄植株进行灌根处理;能够在降低对生物及土壤不良影响,降低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不良影响的同时,降低番茄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番茄栽培成活率,提高番茄生长速度及产量;以及实现对番茄土传病害的长效防治。

26、(2)本发明的减少番茄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番茄幼苗定植30天时成活率可达100%;番茄幼苗定植至番茄采摘过程中土传病害发病率为0%,番茄亩产量为7108-7364kg,番茄幼苗定植至番茄成熟天数为78-81d,有效降低番茄土传病害的发生,提高番茄栽培成活率,提高番茄生长速度及产量。

27、(3)本发明的减少番茄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经试验,栽培收获的番茄中,维生素c含量为612-637mk/kg,番茄红素含量为0.527-0.541μg/ml,氨基酸含量为55.2-58.4μg/g,可溶性糖含量为3.94-4.18%,能够有效提高番茄营养,提高番茄商品性。

28、(4)本发明的减少番茄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能够在降低对生物及土壤不良影响,降低对土壤中有益微生物不良影响,能够在灭杀土传病害病菌及根结线虫的同时,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经试验,在后处理过程中,连续灌根6-7次完成后的第5天,每克干土中有益微生物总数为441-469×104个。

29、(5)本发明的减少番茄土传病害的栽培方法,对番茄土传病害的防治持效期为170-183d,能够实现对番茄土传病害的长效防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