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6231943发布日期:2023-12-01 04:50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生态改良,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1、乌玛高速以西的贺兰山东麓青铜峡段区域常年风沙较大,表层土壤为红粘土,厚度约为0.5m,红粘土遇水易板结,透水性差,其上植被生长难度较大。

2、根据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的技术经济条件,按照“整体生态功能恢复”和“景观相似性”原则,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注重成效,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恢复治理措施,恢复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区域的总体恢复方向为草地。

3、通过调查发现,各区域均有植被覆盖,但植被分布极不均匀,其中,长势最好的草种为沙蒿和冰草,其中沙蒿在区域内大面积分布,冰草在区域东北部略有分布,仅通过单一的措施无法达到最终恢复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通过覆土和土壤改良结合的方式改善植被生长立地条件,解决本发明区域内植被覆盖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1)土壤分区工程

5、分区,将土壤改善区域划分为若干治理区,所述治理区包括重点治理区和一般治理区;

6、(2)土壤改善工程

7、覆土,将土壤运输至若干治理区,再进行平整;

8、或土壤改良,将农家肥均匀撒播于若干治理区,翻耕;

9、(3)生态恢复工程

10、播种,将草籽撒播于改善后的若干治理区中;

11、耙地,对撒播后的草籽进行耙地覆土;

12、(4)管护工程

13、浇水,所述浇水的水量为每公顷100-300m3,管护期内所述浇水的次数为4-10次。

14、优选的,在上述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中,若干所述治理区之间设置有排水沟,所述覆土厚度为15-30cm。

15、优选的,在上述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中,所述重点治理区的土壤开挖剖面0-50cm表层以红土为主,缺少腐殖质土。

16、优选的,在上述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中,所述一般治理区的土壤中含腐殖质土量少、含盐量高。

17、优选的,在上述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中,所述翻耕采用小型旋耕机,所述农家肥的用量为每亩地900-1100kg。

18、优选的,在上述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中,所述农家肥为熟化牛粪、作物秸秆、落叶、枯枝、草炭中的一种或几种。

19、优选的,在上述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中,所述翻耕的深度为20-35cm。

20、优选的,在上述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中,所述重点治理区的草籽撒播量为每公顷35-50kg,所述一般治理区的草籽撒播量为每公顷10-25kg。

21、优选的,在上述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中,所述草籽为白杆沙蒿、扁穗冰草、短花针茅、偃麦草、草原三号杂花苜蓿比例为2-5:2-10:2-5:2-10:2-9的混合草籽。

22、优选的,在上述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中,所述管护期为2年,所述重点治理区中浇水次数分别为在第一年4月浇灌2次,5-8月各浇灌1次,第二年4-7月各浇灌1次。

23、优选的,在上述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中,所述一般治理区中浇水次数分别为在每年的4月、5月各浇灌1次。

24、优选的,在上述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中,所述管护工程还包括施肥、病虫害防治、补植和更新,且所述管护工程第一年植被成活率和第二年植被成活率均不低于85%。

2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26、(1)本发明通过覆土和土壤改良结合的方式改善植被的生长立地条件,再对治理区进行生态恢复,并且加以管护,提高了土壤肥力,确保在区域内较快形成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解决了本发明区域内植被覆盖度较低的问题;

27、(2)本发明的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简单且不需要添加其他的化学溶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节约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治理区之间设置有排水沟,所述覆土厚度为15-3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点治理区的土壤开挖剖面0-50cm表层以红土为主,缺少腐殖质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耕采用小型旋耕机,所述农家肥的用量为每亩地900-1100kg。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农家肥为熟化牛粪、作物秸秆、落叶、枯枝、草炭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点治理区的草籽撒播量为每公顷35-50kg,所述一般治理区的草籽撒播量为每公顷10-25kg。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草籽为白杆沙蒿、扁穗冰草、短花针茅、偃麦草、草原三号杂花苜蓿、朝牧一号稗子、狗牙根、百喜草、早熟禾、马尼拉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草籽;比例为2-5:2-10:2-5:2-10:2-9的混合草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护期为2年,所述重点治理区中浇水次数分别为在第一年4月浇灌2次,5-8月各浇灌1次,第二年4-7月各浇灌1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护工程还包括施肥、病虫害防治、补植和更新,且所述管护工程第一年植被成活率和第二年植被成活率均不低于85%。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生态改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生态系统改良修复方法,解决了区域内植被覆盖度较低的问题,提高土壤肥力,加快形成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具体采用覆土和土壤改良结合的方式对治理区含腐殖质土量极少和含腐殖质土量少且含盐量高的土壤进行改善,提升土壤的肥力,再对治理区进行生态恢复工程和管护工程,选取适宜生长的多种草籽进行混合播种并加以管护,提高草籽的成活率,有利于快速成坪,延长草坪寿命,提高草坪的抗逆性,使草坪更加健康。该方法简单,有效增加土壤的营养,进一步提高植被的产量,改善植被的品质,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曹乃虹,许建国,严亮,童彦,马玉祥,云海波,魏璐宁,贾鸿飞,邵博文,许斌,赵康乐,王祯哲,王小龙,周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夏青铜峡市华能雷避窑光伏发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