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果蔬育苗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98426发布日期:2024-02-22 20:55阅读: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育苗,具体涉及一种智能果蔬育苗工艺。


背景技术:

1、在果蔬栽培过程中,果蔬育苗是必不可少的工艺。该育苗是在苗圃、温床或温室里培育种苗,以备移植至土地里去栽种。过去的育苗方式采用的是露地直播的方式或采用阳畦、改良阳畦和日光温室育苗。该方法育苗苗龄长、质量差、大小不齐,而且成本高,还往往会因冻害或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造成缺苗,该方法难以推广和掌握,产生的作物苗稳定性差。目前采用的室温育苗通常以日光灯为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果蔬育苗工艺,解决了现有育苗效率低下的问题,利用光源作为辅助手段,提高种子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达到提升育苗的效果。

2、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智能果蔬育苗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4、步骤1,将选好的番茄种子加入温水中浸泡48-60h,所述温水每隔12h变换一次,且白天温水的温度为30-40℃;晚上温水温度为25-30℃;种子在浸泡过程中受到温水的侵袭,从而形成浸透膨胀的效果,且该浸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其浸泡效果越好,相应的其膨胀更大;然而,在实际处理过程中,种子外壳是在浸透过程中形成胀大化,在白天与晚上温度转化过程中,能够给予种子外壳缓冲时间,实现外壳膨胀的均质化,需要注意的是,种子外壳属于不溶解性膨胀,是物理性的膨胀;

5、步骤2,将第一聚丙烯酸薄膜平铺在育苗床上,然后将浸好的种子平铺在第一聚丙烯酸薄膜表面,并在种子表面覆盖有第二聚丙烯酸薄膜,持续浇水保温直至种子吐芽;所述第一聚丙烯酸薄膜的平铺量为5-10g/cm2,且第一聚丙烯酸薄膜在使用前进行腐殖酸预处理,所述种子的平铺量为1-3g/cm2,所述第二聚丙烯酸薄膜的平铺量为2-4g/cm2,所述浇水保温的温度为20-30℃,且浇水以表面湿润为准;该步骤利用第一聚丙烯酸薄膜和第二聚丙烯酸薄膜的吸水性能够保证其吸收水分后形成膨胀,达到液膜结构提高足够的种子吐芽所需水资源,并且聚丙烯酸属于膨胀型液膜,表面含有一定的孔隙,该孔隙保证空气的进入,从而保证了吐芽过程中种子的空气需求,满足种子吐芽的稳定性;

6、步骤3,将吐芽种子取出,并与基质混合,得到混合料,然后将基质平铺在育苗床上,并在基质表面平铺混合料,喷水保温至表面冒芽;所述吐芽种子与基质的质量比为3:1-2,混合的搅拌速度为10-30r/min,所述基质在育苗床的平铺量为15-20g/cm2,所述混合料在育苗床上的平铺量是2-5g/cm2,所述喷水保温的温度为35-40℃,每小时喷水量为1-2ml/cm2;该步骤利用基质在育苗床上平铺,形成稳定的营养土层,并将基质和吐芽种子混合的过程中,确保基质将吐芽种子包裹,形成稳定的外部营养物质吸收,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混合料位于基质层上表面,且周边的基质与吐芽种子形成松散结构,不影响吐芽种子的生长;

7、步骤4,将上述育苗床光照处理,所述光照处理采用lp-pe300bf型光催化反应光源;所述光照处理的温度控制在28-30℃;所述光照处理包括初期光照、中期光照和后期光照;其中初期光照的光照强度为1000-1100lux,每天光照时间为10-12h;光照2-3天;中期光照的光照强度为4000-4500lux,每天光照时间为13-15h,光照3-5天;后期光照的光照强度为6000-8000lux,光照时间为14-15h;光照直至形成3叶1心的番茄幼苗;所述光照处理还定期喷雾营养液,所述营养液为硝酸钾、硝酸铵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且硝酸钾的浓度为3.0-4.0mmol/l,硝酸铵的浓度为3.5-4.6mmol/l,所述氯化钠的浓度为0.3-0.6mmol/l;所述营养液的加入量是含吐芽种子的混合料质量的20-24%;该步骤利用梯度升高的光照来满足育苗床吐芽种子逐步提升的营养需求,且光照能够对基质内的营养物形成促进分解作用,提高了吐芽种子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促进育苗速度;同时营养液能够形成快速渗透,且营养液在基质中被均质吸收,能够均匀分布在这个体系中,有助于育苗过程根系吸收;该光照处理采用的光源能够模拟太阳光,为种子发芽提供足够的光源,并且该光源能够与基质内的材料形成协同作用,提高根系吸收效果;

8、步骤5,将光照结束的番茄苗取出,采用蒸馏水去除根系的大部分基质,得到根系完整的番茄苗。

9、所述步骤2中的第一聚丙烯酸薄膜和第二聚丙烯酸薄膜的质量配比均为:聚丙烯酸20-30份、硫酸亚铁1-3份、草炭5-10份、明胶1-2份、蒸馏水8-12份;所述上述质量配比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1,将聚丙烯酸加入至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形成粘稠浆料,然后将明胶加入并超声处理20-30min,得到混合浆料,所述搅拌均匀的搅拌速度为200-400r/min,温度为20-30℃;所述超声处理的超声频率为60-80khz,温度为20-30℃;该步骤利用聚丙烯酸在水中溶解度,形成良好的溶解分散性,得到粘稠浆料,同时利用明胶在水中的可溶性,经超声处理的方式将明胶分子链打开,从而形成共混,实现了稳定性,a2,将硫酸亚铁和草炭混合均匀形成混合固体,并放入混合浆料中,得到预制浆料,所述混合均匀采用机械搅拌,搅拌速度为200-300r/min,a3,将预制浆料低温纺丝并混编形成纤维膜,所述低温纺丝的温度为2-8℃,纺丝的电压为15-20kv,推送距离为20-40cm。该工艺利用梯度混合的方式将明胶加入至聚丙烯酸中,实现了共混效果,同时利用可溶性亚铁离子在溶解过程中产生的孔隙,保证气体渗透性,提高了液膜渗透性,进一步而言,孔隙结构的形成为聚丙烯酸和明胶的膨胀空间;在该配比中的硫酸亚铁能够形成快速溶解,并将亚铁离子携带至种子表面,起到促进发芽的作用。

1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的腐殖酸预处理的步骤包括:b1,将腐殖酸加入至蒸馏水中,超声分散处理,形成浆料,所述腐殖酸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1:3-5,超声分散处理的超声频率为60-80khz,温度为20-30℃;b2,缓慢滴加盐酸,调节ph,得到酸性浆料,所述缓慢滴加的速度为1-3ml/min,酸性浆料的ph为6.8-6.9;b3,将酸性浆料喷雾至第一聚丙烯酸薄膜表面,得到腐殖酸改性第一聚丙烯酸;所述喷雾的量为3-8ml/cm2,温度为40-50℃;该工艺利用腐殖酸在水中的超声形成均质分散,然后将喷雾在聚丙烯酸薄膜表面,此时聚丙烯酸能够吸收水分子,将其腐殖酸固定在聚丙烯酸薄膜,从而形成腐殖酸的单面负载,在使用过程中,种子平铺在负载有腐殖酸的聚丙烯酸单面上。腐殖酸自身含有酚羟基与羧基,表现出一定的弱酸性,随着盐酸加入,能够保证酸性增加,提高酚羟基和羧基的活性,从而在后续沉积过程中,聚丙烯酸薄膜不仅能够实现物理膨胀后的固化,同时其表面基团能够腐殖酸固化,需要注意的是,硫酸亚铁位于聚丙烯酸薄膜内,能够与腐殖酸形成络合效果。在本技术方案中,腐殖酸的加入能够有效的提升聚丙烯酸薄膜的营养成分,能够在种子发芽阶段形成内外营养物质,为发芽提供足量营养物质,确保嫩芽稳定性,快速度过因营养物质不够带来的虚弱期。

11、所述步骤3中的基质采用含有二氧化硅颗粒的基质材料,所述基质的质量配比包括:蛭石2-6份、活性炭2-4份、硝酸铁2-4份、菇渣5-9份、明胶5-8份、腐殖酸20-25份、二氧化硅颗粒10-20份、二氧化钛2-3份,所述二氧化硅颗粒的粒径为0.5-1.5mm;在该基质配比中,二氧化硅颗粒作为填料均质分散在整个体系中,形成稳定的光照分散体系,光线直接分散至整个基质中,配合基质中的少量二氧化钛形成光照与光响应的复合体系,能够对腐殖酸形成分解化,将高分子腐殖酸转化为小分子腐殖酸,从而达到辅助吐芽种子的吸收,同时随着光照强度的提升,腐殖酸内的小分子不断产生,确保其在在非光照阶段的稳定吸收,从整体上提高了种子对外部营养物质的吸收,也确保了得到的番茄苗根系分明,成活率高。所述基质的制备方法包括:c1,将蛭石、活性炭、硝酸铁、菇渣、明胶和腐殖酸共混搅拌形成混合料,搅拌速度为200-300r/min;c2,将二氧化硅采用ph为5的盐酸喷雾酸化处理,200℃下烘干得到酸化二氧化硅,然后将二氧化钛与酸化二氧化硅形成混合得到第二混合料;c3,将混合料和第二混合料低速搅拌混合,得到基质材料;该工艺制备的二氧化硅经过预处理,提高表面的活性,并在与二氧化钛形成稳定连接,从而达到二氧化硅表面固化效果,在光照过程中提升了二氧化硅与二氧化钛的协同作用,有效的提升其对腐殖酸等有机营养物质的降解小分子化,提高育苗效率。

12、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发明具备以下优点:

13、1.本发明解决了现有育苗效率低下的问题,利用光源作为辅助手段,提高种子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达到提升育苗的效果。

14、2.本发明利用腐殖酸的可降解性,提升了腐殖酸的小分子化效率,配合光照循环的智能控制,有效的迎合种子的呼吸与营养需求,大大提升了幼苗的营养吸收率,同时也提高了种子的存活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