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九棘鲈苗种工厂化培育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175893发布日期:2024-03-01 12:28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九棘鲈苗种工厂化培育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海水鱼类养殖育种,特别是涉及一种红九棘鲈苗种工厂化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1、红九棘鲈(cephalopholissonnerati),又称宋氏九刺鮨、网纹鲙、红瓜子斑,隶属鲈形目鲈亚目鮨科九棘鲈属。鱼体呈鲜红色,体侧上半部及头部具有许多深红色圆斑。幼鱼时体侧散布黑色斑点。红九棘鲈为热带沿岸珊瑚礁鱼类,栖息于水深10~100米以上礁石区及外礁斜坡处之海域,幼鱼则巡游于海绵或珊瑚礁头,以小鱼、虾、蟹及节肢动物为食物。

2、红九棘鲈作为我国一种名贵的海水养殖鱼类,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野生红九棘鲈种群数量因过度捕捞而大幅下降,且我国红九棘鲈人工育苗技术尚未获得突破。目前尚未见红九棘鲈工厂化苗种培育成功的报道,也未见红九棘鲈人工繁育苗种的报道。工厂化育苗具有水质条件稳定、单位水体育苗产量高、养殖病害发生率低的特点。育苗期间可有效把控鱼苗生长和健康情况,能够实现大规模高效率的鱼苗生产,提供稳定的鱼苗供应,对于推动养殖业的发展和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突破红九棘鲈苗种人工繁育技术、建立工厂化苗种培育方法,实现人工繁育苗种的规模化养殖,成为石斑鱼养殖业中亟待攻克的重大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九棘鲈苗种工厂化培育方法,该培育方法具有育苗技术稳定、育苗流程简便等特点,可以批量培育红九棘鲈,实现红九棘鲈苗种工厂化繁育和养殖。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九棘鲈苗种工厂化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1)将红九棘鲈亲鱼在水温为25~29℃和流水条件下依次进行食料驯化和营养强化,得到性腺发育成熟亲鱼;

5、所述食料驯化包括:所述红九棘鲈亲鱼入池后5日,饲喂鲜活鱼,待状态稳定后,鲜活鱼替换为新鲜鲣鱼切片;

6、所述营养强化包括:选择体重为2~5斤亲鱼,每日投喂2次高蛋白新鲜饲料;

7、2)将所述步骤1)性腺发育成熟亲鱼进行自然产卵授精,得到受精卵;

8、3)将所述步骤2)得到的受精卵进行孵化至肌节发生期后,在孵化袋中进行孵化,得到仔鱼;

9、所述受精卵进行孵化至肌节发生期的条件包括:受精卵的密度为200万粒/m3,水温为26~28℃,盐度为32‰,ph值为7.6~8.0;

10、4)对所述步骤3)得到的仔鱼投喂生物饵料,布卵20d后得到鱼苗;

11、当所述仔鱼为3~7日龄时,每日投喂ss型轮虫或桡足类无节幼体,投喂密度为3~5个/ml;

12、当所述仔鱼为8~12日龄时,投喂l型轮虫,投喂密度为2~3个/ml;

13、当所述仔鱼为13~18日龄时,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密度为1~2个/ml;

14、当所述仔鱼在18~24日龄时,投喂桡足类无节幼体,投喂密度为1~2个/ml;

15、当所述仔鱼25~34日龄时,投喂卤虫和桡足类无节幼体,投喂密度为1~2个/ml;

16、当所述仔鱼35日龄后,投喂卤虫和桡足类无节成虫,投喂密度为1~2个/ml;

17、5)将所述步骤4)得到的鱼苗暂养1d后进行室内车间人工培育,包括:

18、a车间养殖条件:

19、养殖用水为经沉淀、过滤、消毒后的新鲜海水,定期对养殖用水进行病原及水质检测,防止携带病原体或水质不达标的养殖用水影响鱼苗养殖;水质指标控制为:ph为7.5~7.9,溶解氧≥5mg/l,氨氮≤0.5mg/l,亚硝酸盐≤0.05mg/l;

20、育苗池采用规格为4×4×1.2m方形抹角水泥池,水深不低于1m,采用中央充气,流水养殖,日换水量不低于总水体体积的200%;

21、育苗期间,养殖车间、鱼苗、育苗用具及育苗工人需进行严格的消毒,避免病害发生;

22、b鱼苗选择方法

23、将室外池塘中培育的红九棘鲈鱼苗转移至室内车间后,放置在水泥池中的网箱里暂养并停食1天,在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缓解鱼苗在运输期间的应激;暂养期间观察鱼苗活力及游动情况,及时将体表明显有伤、畸形及状态较差的个体挑出;每池抽样检测鱼苗,用pcr法检测神经坏死病毒,选择健康无病、色泽正常、游动自如的红九棘鲈鱼苗进行培育;

24、c鱼苗筛苗与分池方法

25、鱼苗45日龄后,鱼苗体长3~5cm时,每隔7天筛分1次,后期分苗间隔天数逐步增长;筛苗分池调整放养密度,改善鱼苗生活环境;分池前后需做好抗应激及消毒工作,降低鱼苗因应激或鱼体刮伤感染病原出现死亡;筛选后的幼鱼按规格分别倒入池中进行中间培育过程;

26、d鱼苗标准化培育方法

27、培育环境:鱼苗培育期间采用自然光照节律,水温在26~29℃,持续流水饲养;

28、饵料投喂:在鱼苗体长达到2cm之前,饵料为桡足类成虫和卤虫成虫;待池中鱼苗聚群后,向鱼苗密集处投喂饵料;投喂量遵循少量多次原则,避免影响水质;鱼苗体长在2~3cm时,饵料为配合饲料搭配桡足类和卤虫成虫,投喂时先投喂少量配合饲料,再投喂卤虫等;鱼苗体长达到3cm后,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8%~10%;

29、日常管理:育苗期间注意外界环境对鱼苗的刺激,避免噪音、灯光影响鱼苗的摄食;每日两次对育苗池进行除污换水,将池底残饵、排泄物排出,避免导致水质恶化,影响鱼苗存活与发育;

30、病害防控:育苗工具每日严格消毒,专人专用,固定位置摆放;定期检查鱼体及养殖用水中的常见病原,做到尽早防控;及时将育苗池中出现明显症状的病鱼挑出淘汰,并定期全池泼洒电解多维、芽孢杆菌,增加鱼体免疫力;淘汰鱼苗和死亡鱼苗要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传染健康鱼苗。

31、优选的,所述步骤1)红九棘鲈亲鱼在陆基水泥池中进行食料驯化和营养强化,所述陆基水泥池的规格为8m×8m×1.5m,水深1.2m;

32、所述红九棘鲈亲鱼的养殖密度为1~3尾/m3。

33、优选的,所述步骤1)红九棘鲈亲鱼入池后停食2~3d,期间全池电解多维,所述电解多维的使用量为0.2g/m3;

34、所述鲜活鱼的体长为10cm;

35、所述鲜活鱼和新鲜鲣鱼切片的投喂量都为红九棘鲈亲鱼体重的3~5%。

36、优选的,所述步骤1)水温为26℃时进行营养强化;

37、所述高蛋白新鲜饲料包括鱿鱼、鲣鱼和去壳牡蛎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高蛋白新鲜饲料的投喂量为红九棘鲈亲鱼体重的3~4%。

38、优选的,所述步骤3)受精卵进行孵化至肌节发生期的条件还包括:孵化过程中,每2小时停气静置一次,排出底部下沉死卵和杂物,并补充新水至原水位。

39、优选的,所述步骤4)仔鱼在仔鱼培育池塘中投喂生物饵料,所述仔鱼培育池塘先消毒处理和肥水;

40、所述消毒处理包括:清除塘壁、塘底和增氧机上的附着物后,暴晒5~7天;

41、清理排出塘底沙层中的黑色有机物和青苔颗粒后,按照30kg/亩的计量配置漂白粉溶液,均匀泼洒在塘壁和塘底,排出漂白粉溶液并加注海水;

42、所述肥水包括:向池塘中加入新鲜小球藻,使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5~40cm;定期添加生物有机肥和em菌;水质指标控制为:水温25~29℃,海水比重为1.022~1.024,ph为7.5~7.8,溶解氧≥5mg/l,氨氮≤0.5mg/l,亚硝酸盐≤0.05mg/l。

43、优选的,所述仔鱼进入仔鱼培育池塘前12h,全塘泼洒终浓度为0.8~1ppm的电解多维或维生素c。

44、优选的,所述步骤5)鱼苗暂养时,在水中加入电解多维,所述电解多维的加入量为0.2g/m3。

45、所述红九棘鲈亲鱼为南沙群岛引进2-5龄野生红九棘鲈。

46、在本发明中,所述布卵时间为受精后14-16h,显微镜镜检为肌节发生期。上浮受精卵比例80-85%。在本发明中,所述排出死卵与杂物方法:停止孵化桶内的氧气供应,发育正常的受精卵会上浮至水面,而未受精的卵、死卵以及杂物会下沉至孵化桶底部。将孵化桶底部排水阀打开,将未受精的卵、死卵以及杂物排出后,添加新水至原水位,并恢复充气。

47、本发明有益效果为:

48、1.本发明方法通过对亲本严格挑选,保证了种质优良;定期检查受精卵孵化情况及仔鱼发育情况,并优化孵化环境,调控水质条件,降低仔稚鱼应激死亡情况,有效提高了红九棘鲈仔鱼的成活率。

49、2.本发明方法通过在红九棘鲈仔稚鱼期各阶段投喂不同类型、不同密度的饵料,有效减少仔稚鱼摄入过多导致肠炎或着摄入过少导致互相残食存活率下降的问题。

50、3.本发明方法通过工厂化车间培育期间采取严格的鱼苗品质控制及疫病防控措施,有效优化鱼苗的生长条件,提高鱼苗的生长速度、健康状况和适应性,同时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通过标准化的养殖管理和技术手段,能够控制鱼苗的生长环境和饲养管理,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51、4.本发明方法所培育红九棘鲈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活力强、肉质鲜美、市场前景好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