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钓线转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342阅读:5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钓线转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钓线转环,尤指一种管状转环主体二端各枢套一包覆挂环体的固定套筒,藉由固定套筒中的凸端延转环主体两端制成的[J]型状沟槽,相互枢套配合作用,使钓者可视不同钓场中鱼类的觅食习性与体积大小,快速更换系绑母线、子线与钓钩挂环体,且其整体的装设、更换快速,可缩短换线时间,避免剪线的情况发生。
随着经济的持续成长,国民所得的逐年提高,良好的生活品质亦渐成国人追求的目标,而健康的休闲活动不啻是消除工作与日常生活中压力的最佳方式,故自政府开放海钓后,钓鱼人口日渐增加。
而现有的钓竿转环在实际使用时,常会使钓者在下竿时发生钓线缠绕在钓竿上的情形,或是在挂铒时铅块未能固定在转环主体而上下移动,或是在鱼儿吃铒后发生断线断钩的情形,而未能使钓者迅速更换钓线,并且系绑钓钩的子线、或母线尚须剪断才能重新紧绑钓钩的情形,形成钓者在钓鱼时的诸多困扰。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有鉴于上述习用钓竿转环的使用情形,针对其缺失症结之所在,开始着手加以谋求改善,补其所缺,经过多次研析、试作后,终而设计出本实用新型的钓线转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钓线转环,这种钓线转环能使钓鱼者在钓鱼时,快速更换系绑母线、子线与钓钩挂环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其转环主体二端分别套入一包覆挂环体的固定套筒,挂环体一端则供紧绑钓线之用,另一端则设有一档板,以接触压缩弹簧端部,再以二固定套筒中的凸端延转环主体二端制成的[J]形状沟槽,枢套配合固定,防止包覆挂环体的固定套筒,自转环主体滑动脱落,藉由转环主体,固定套筒的相互枢套配合作用,可使钓者视不同钓场中鱼类的觅食习性与体积大小,快速更换紧绑母线、子线的挂环体,以掌握最佳钓鱼时机,且其整项结构简易确实,操作过程迅速方便,可缩短钓者换线时间,和避免剪线的情事发生。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可行实施例并配合图面详述如后,俾使审查委员对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更易于了解。
图示简单说明


图1是现有的二向式转环立体外观图。
图2是现有的三向式转环立体外观图。
图3是本实施例二向式转环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施例二向式转环的组立剖视图。
图5是本实施例二向式转环与钓竿的实际使用状态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三向式转环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三向式转环的组立剖视图。
图8是本实施例三向式转环的实际使用图。
1~11转环主体12沟槽13凸点14凸柱2~21固定套筒22凹口23凸端3~31挂环体32档板4~41环套片5~52压缩弹簧A钓竿B尼龙绳C母线D子线E铅片FPu像皮筋G钓钩首先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向式转环的主体分解图。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向式转环的组立剖视图。本实施例主要是由转环主体1、固定套筒2、挂环体3、环套片4等构件所组成,在呈管状形的转环主体1上下二端由底部延轴向管壁各制成一[J]形状的沟槽12,以卡设固定套筒2的凸端23之用,然转环主体1及沟槽12是由金属片预先裁切并经模具冲压成型制成圆筒状,复在沟槽12固定套筒2凸端23的固定位置处的下方两侧,各设一凸点13,再于转环本体1两端约沟槽12下方各套入一环套片4以打点固定,形成一挂铅片E区域,并同时藉环套片4的包覆,防止转环主体1在拉鱼时迸裂;挂环体3其是由圆柱形金属铁线并经加工制成,一端制呈圆环状,再于相接处缠绕固定,以供系绑钓线之用,另一端则制呈一直径小于固定套筒2下端外径的圆片形档板32形成延伸一长体,防止挂环体3脱离于固定套筒2,两挂环体3的档板32之间立设一压缩弹簧5,以产生推顶效果;固定套筒2是由一金属片,依所需材料大小,形状预先裁切后,再将制成的挂环体3两端之间长体置入其中,复于模具冲压制呈包覆挂环体3置轴向中央的圆筒形固定套筒3,形成挂环体3与固定套筒2一体状;而挂环体3的两端显露于固定套筒2的两端,藉由固定套筒2的内径包覆,可活动旋转,则固定套筒2中的凸端23及凹口22是于裁切冲压时同时制成;然因挂环体3呈圆环状的一端,于相接缠绕固定时,则形成较大的直径区域,因此固定套筒2的上端是制呈一较大直径的圆筒,其内径以能套入挂环体3圆环端相接所构成的较大直径,形成一上下活动区域;当固定套筒2的凸端23,延转环主体1的沟槽12口向下套入到沟槽12底部后,略为将固定套筒2本体向右旋转,复往上拉起到固定位置;因固定套筒2本体体积较小,操作不便,则可利用挂环体3的圆环向下卡入固定套筒2上端的相对凹口22操作,由于圆环面较大,操作方便;又沟槽12中的固定位置处下方两侧各设有凸点13,因此当固定套筒2的凸端23置于固定位置处时,藉由凸点13抵住,以防止固定套筒2于使用时有滑动脱离现象发生,再则凸点13的一侧是呈单一杆状,藉金属的弹性作用,使用者只须稍加轴向施力即可将固定套筒2取出或安装;俾便于钓者可视不同钓场中鱼类的觅食性,或发生断线、断钩的情形时,得以缩短换线时间,以供钓者掌握最佳的钓鱼时机。
请参阅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向式转环与钓竿的实际使用状态图。在转环主体1的二端可制呈轴向延伸形成一呈波浪的凸柱14,该凸柱14是粘套于呈中空状的尼龙绳B内,该尼龙B则是粘贴于钓竿A的最前端;而母线C是系绑于挂环体3一端的圆环上,以供在发生断线、或需要换母线C、子线D的情况时,得以迅速脱离转环主体1以便于更换钓线。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三向式转环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三向式转环的组立剖面图。本实施例的转环主体11、固定套筒21、挂环体31等构件(如图所示)亦同时可作三向式转环的制作,其中转环主体11轴向中段是呈内凹圆形状,再制一较短的转环主体11呈一大一小的挂环体31圆环,该小圆环内径与转环主体11外径相等,再延转环主体11套入中段内凹圆内,并于转环主体11内凹圆的两端各套设一环套片41,防止径向的转环主体11脱落,并藉由环套片41的包覆,防止转环主体11于拉鱼时力量过大而造成迸裂现象,如此则形成一三向式转环,以供母线、子线紧绑及连结之用,再则该转环主体11中段套入的小圆环时,形成具有活动的区域,以避免现有一体成型的[ ]形状的三向式转环,在三向同具拉力时,造成迸裂及断折现象。(三向式转环的转环的转环本体、固定套筒、挂环体、配合方式与二向式转环的配合方式相同,因此不再叙述)。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向式转环的实际使用图。本实施例主要是供海钓时,散尾并钓或倒吊并钓之用,母线C的末端系绑于二向式转环主体1上端的挂环体3上,转环主体1底端的挂环体3上紧绑Pu橡皮筋F,该Pu橡皮筋F的末端系绑于另一二向式转环主体1上端挂环体3上,该转环体主体1下端的挂环体3系绑子线D,该子线D的末端系绑于三向式转环11轴向主体11轴向主体上端具有的挂环体31上,该三向式转环主体11中段径延伸主体前端的挂环体31上另系绑一绑有钓钩G的子线D,其轴向主体底端的挂环体31上系绑一子线D,该子线D的末端复系绑于另一三向式转环主体11轴向主体上挂环体31,如此相互重复系绑,以供钓者于散尾并钓或倒吊并钓时,可视不同鱼类的觅食习性、体积大小,可快速更换先行系绑于挂环体31上的母线C、或子线D,并可随意增加或缩减子线D上所紧绑的三向式转环主体5。
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钓线转环,藉由转环主体、固定套筒、挂环体与环套片间之相互作用,使设有挂环体的固定套筒可套嵌于转环体内,可供钓者视不同钓场中鱼类的觅食习性与体积大小,进行快速换线,或在发生断线、脱钩的情事时,亦可将先行系绑好母线、子线(紧绑好钓钩)的备用固定套筒迅速换上,以利钓者掌握最佳钓鱼时机,而经由环套片的保护作用,亦可避免在钓鱼时,转环主体迸裂情事发生;其整体结构简易确实,操作过程迅速方便,可节省钓者换线时间,避免剪线的情况发生,理已具有″实用性″的要件,爰此依法提出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钓线转环,包括一转环主体,是为一长圆筒,两端设有[
]形状沟槽,沟槽底端两侧设有凸点;两固定套筒,是为内部中空上端呈较大直径的圆体,中段具一凸端,包覆挂环体于中空部分;两挂环体,是一端为圆环,底端呈圆片档板,以卡抵固定套筒底端;两环套片,是中空的薄圆片,套设于转环主体上下两端;其特征在于该转环主体上下两端各套入一环套片形成的挂铅片区域,并藉其环覆于转环主体,加强转环主体的径向强度,复于转环主体两端制呈的[
]形状沟槽,以导入固定套筒的凸端至固定位置,该凸端是藉包覆于固定套筒中的挂环体往上拉起,嵌入凸点的上方相卡抵固定;而挂环体是藉一端为圆环、另一端为圆片档板,延伸成一长体,被包覆于固定套筒的轴向中央,成一体状,藉由固定套筒的内径包覆,形成一可活动旋转状态,上下挂环体的档板之间立设一压缩弹簧,以产生推顶效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钓线转环,其特征在于该轴环主体轴向中段呈内凹圆形状,以套入另一转环的小圆环,进而使转环主体成[1]形状态,复在转环主体中段内凹圆两端,各套入环套片,防止径向转环的小圆环脱落,并藉环套片环覆于转环主体上,增加转环主体的径向强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钓线转环,其特征在于该转环主体中段套入一环套片,以便于转环主体粘套于钓竿前端中空尼龙绳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钓线转环,乃专供钓竿、钓线系绑钓线之用,其主要是由管状转环主体、固定套筒、挂环体及环套等构件所组成,转环主体上下各置一环套片,形成一铅片固定区域,藉由转环主体、固定套筒间的相互枢套配合作用,使钓者可视不同钓场中鱼类的觅食习性与体积大小,快速更换紧绑母线、子线或钓钩的固定套筒组,以掌握最佳钓鱼时机,并且其整体构造简易确实,操作过程迅速方便,可缩短钓者换线时间,和避免剪线的情况发生。
文档编号A01K91/00GK2146856SQ922387
公开日1993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1992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1992年10月30日
发明者陈昭明 申请人:陈昭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