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引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08阅读:6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引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拖拉机牵引的耙,特别是带有多个耙体的机引耙。
中国专利1991年12月4日公告了一种“多用钉齿耙”公告号为CN2089687U,其可与手扶拖拉机或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使用,由挂接器、牵引架、框架、钉齿等组成,牵引架与挂接器以水平轴相铰结,挂接器上有垂直插孔与拖拉机的牵引插销相铰结,钉齿具有向后的倾斜角,框架上有载重装置可加载重物。该耙具有工作阻力小,作业效率高的特点。从其基本结构来看,框架是一个长宽比很大的矩形架,这种结构有如下缺陷,其一,遇有在一个耙幅内土地不平的情况时,该耙将无法使凹陷区耙透,即形成耙地死区,这会严重地影响作物的出芽率,降低产量;其二,由于其框架横向尺寸很大,一般约3米以上,耙在狭窄的田间小路中运输及贮存收放时都及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机引耙,遇有一幅不平的田地耙能自行调节,较好地消除死区,同时,运输及收放能大大减少整个耙体的最大尺度,给用户带来便利。
显然,耙的最大尺度是其宽度尺寸,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在宽度方向将耙体分为三段,并通过活铰加以联接,即中间的主耙前端设置与四轮拖拉机或手扶拖拉机联接的挂接机构,主耙的左右两端各铰接一个副耙。
每个副耙都通过铰轴水平布置的铰与主耙铰接,这样,副耙可以在铅垂面内转动。
因此,遇到凹凸不平的耕地如地边田埂、丘岭地、墒沟、时,副耙可相对主耙绕铰仿地形转动一个角度,使耕地被相对耙平。转移地块或收放耙时,可方便地将两个副耙向上折起,使耙缩成与拖拉机相近的宽度。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示图;图3是图1的B向放大图。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为能清楚地反映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图1中略去了主、副耙上的配重及收放时使用的索具,主耙和副耙均由三道横梁2及两端的封头板1构成,横梁2间还设置纵向布置的数道隔肋板3以加强耙的总体刚性,由于本实施例与四轮拖拉机配套使用,所以挂接机构由牵引架和悬挂架构成,牵引架4、6焊在主耙的前横梁2上,悬挂架5也装在主耙的前横梁2上,如果与手扶拖拉机配套使用,可将挂接机构设计成与其配套的挂接头。索具环7、13分别焊在两个副耙的中横梁2上,索具环10、12焊在主耙的中横梁2上,主、副耙各横梁2上均布固定耙齿8,主耙与两副耙之间通过六只铰9铰接,拉杆11一端与悬挂架5销接,另一端的U型叉与焊在后横梁2上的耳板销接。
参见图2,前、中、后横梁2之间焊有纵向布置的隔助板3,横梁2采用角钢且直角朝耙的前方,耙齿8垂直地焊在角钢的两个翼板上。
参见图3,主、副耙相邻处的封头板1一面与横梁2焊接,另一面与铰9的铰座焊接,铰轴穿过固定在主、副耙上的两个铰座构成一只铰9,这样的铰9每台耙有六只。图3中实线所示的是副耙折起的收放状态,其中左边的是副耙,右边的是主耙,折起后可用钢索套入索具环将耙锁定;虚线所示的是副耙放下且耙一幅凸地的工作状态。
权利要求1.机引耙,主耙的前端设有与拖拉机挂接的挂接机构,其特征在于主耙左右两端各铰接一个副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引耙其特征在于每只副耙都通过铰轴水平布置的铰(9)与主耙铰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拖拉机牵引的耙,特别是带有多个耙体的机引耙,遇有一幅不平的田地耙能自行调节,较好地消除死区,同时,运输及收放能大大减少整个耙体的最大尺度,其技术方案是在宽度方向将耙体分为三段,并通过活铰加以联接,即中间的主耙前端设置与拖拉机联接的悬挂架和牵引架,主耙的左右两端各铰接一个副耙,每个副耙都通过水平布置的铰与主耙铰接,这样,副耙可以在铅垂面内转动,提高了作业质量,同时缩小了收放体积。
文档编号A01B21/00GK2318799SQ9723639
公开日1999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1997年6月24日 优先权日1997年6月24日
发明者吴德华, 吴群华, 吴为华, 杨国会 申请人:吴若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