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立体种植方法

文档序号:166513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植物立体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植物立体种植方法。
众所周知,通常的植物种植方法,是采用将地平面挖成畦,沿畦种植农作物,所谓土耕栽培法或称平面种植法,这种方法不能有效地利用空间,难于使有限的土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植物立体种植方法,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实现本发明目的主要技术方案在种植场地,设置具有一定间隔距离的一排排立柱,立柱上分布多层种植带,使植物种植在立柱的植物带上。
本发明的具体种植方法1、设置立柱在种植场地设置立柱,立柱的密度为每亩300--3000个柱,柱间距离应使柱的最下层的光照强度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即使最下层光照强度至少超过所种植物的光补偿点(而趋近其光饱和点),立柱上分布3-15层种植带;2、充填基质、种植苗株在立柱上的确定的各层种植带充填基质,种植苗株。
3、作物管理对于矮生型植物按常规方法管理,高大型植物选育好的苗株定植,在形成1-3个结果层位时掐头封顶以控制生产高度,采收后进行下茬生产;4、灌溉将水或营养液用泵提升到柱的最上层,使其自然流下并通过种植带的溢流口逐层向下灌溉,或采用高于柱的蓄水池依重力自然逐级下溢实现灌溉。
本发明所述的立柱是植物多层立体种植的载体,它是由包括塑料、水泥、木材在内的材料制成,每个立柱上有多层种植带,种植带有溢流口与下一层种植带相通,可使上层种植带的多余水分通过溢流口流入下层种植带。对于立柱的高度没有严格规定,以方便管理为原则,有时为了更好地采光,柱的高度可以由南向北,逐排升高,前后排立柱上种植带相差1-4层即可。柱的密度,东西间距满足枝叶伸展以后,中间仍可以使人自由通过,便于管理;南北间距满足植物枝叶伸展后不互相遮盖。柱的形状可采用组合式,如用多个独立种植盆摞成立柱或通过支架将种植盆一层层架起形成立柱,还可以在一根立柱上摞成若干层穴状形的种植带。


图1为多个独立种植盆摞成的立柱的示意图。由
图1可知,1为种植盆;2为溢流口;3为种植带。
图2和图3为支架架起的多层种植盆所形成的立柱示意图。由图2和图3所示,3为种植带,4为支架,图2中支架4也可与种植盆连成一体。
图1-图3种植盆上大下小,盆口形状包括图形、椭圆形、多边形、花瓣形。种植盆上至少有一个溢流口,可设在侧面或底部。种植盆的各层植物带的上层植物所处的方位和下一层植物的方位交错。
图4为穴状形的种植带示意图。由图4可知,5为立柱,6为穴形种植带。
所述的种植植物的苗株密度根据植物带的面积及植物种类对株距要求来定对矮生植物包括生菜、芹菜、空心菜、草霉、小白菜、菠菜、油菜、小麦、水稻、韭菜、豆角,通常种植带的直径20-50cm,上下层种植带间距10-50cm,立柱的南北方向间距30-100cm,东西方向间距60-150cm,柱的层数3-15层,每层种植带植苗密度与平面种植相同;对于高大型植物包括蕃茄、茄子、黄瓜,通常种植带的直径20-80cm,上下层种植带间距15-60cm,立柱的南北方向间距50-120cm,东西方向间距100-200cm,每层种植带植苗密度一平面种植相同。所述的种植带基质包括土壤、沙、砾、珍珠岩、泥炭中的一种或其两种以上混合物。
所述的作物管理,对于高大型植物,人们习惯采取单干整枝,多留结果层位以提高产量,但这样由于植株高大不利于立体种植,而且上下位果实争夺养分,延长果实生产期,不利于早熟,一年不能多茬生长,而且株龄较长,易发生病虫害,本发明采取掐头封顶,控制植物生长高度,使其变成矮型植物,这样一方面方便立体种植,提高单位面积植株数量,另一方面矮株迅速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产,养分集中供应果实,实现早熟,缩短生长期,可以一年生产多茬,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所述的掐头封顶是掐掉顶端生长点,使其不能继续长高,如西红柿留1-2穗果,果上留两片叶后掐头;茄子留2-3个果,坐果后将顶芽掐掉;黄瓜4节左右掐掉顶尖。
所述的灌溉,是在种植场所上空,每两排立柱中间架设一条输水管线,输水管与下方立柱对应方位引出滴灌管,滴灌管的出水口落在立柱最上一层的植物带,如果是组合式,滴灌管出水口则落在上层的盆上。输水管与贮水池有水泵相连,开启水泵时,水或营养液就进入输水管,然后通过滴灌管进入每个柱的上层植物带,然后通过柱上溢流口逐级下溢。
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本发明由于采用立柱种植,种植的株数比平面种植每亩要多几倍,如种植韭菜,在直径25cm、高度为17cm的种植盆上,植苗71080株/亩,比平面种植8420株/亩,要提高近7.5倍,又如种植西红柿,采用掐头封顶方法,每亩共有26320穗果,一年可种五茬,每亩一年可以生产131600穗果,而平面种植一年仅24000穗果,因此,本发明可充分利用空间,在有限的占地面积上,提高植物的种植株数,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很多倍;另外,本发明由于柱上植物带种植植物的密度与平面种植相近,而柱间的的距离远大于平面种植时植物的株行距,因而通风、光照要大大优于平面种植,同时本发明还有效地解决、灌溉等问题。
下面通过实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特点。
实例1本实例是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种植西红柿。
选用盆口直径为25cm、盆底直径为13cm、盆高为17cm的种植盆,盆内填满体积比为1∶1的砂与珍珠岩混合物,然后每十盆一组摞成立柱,南北共33排,东西共19排,占地面积635m2,共有柱627个柱。
柱的密度可采用南北间距75cm,东西间距135cm。将柱灌足水后备用。育苗与常规方法相同,待苗已现蕾时定植在柱上,每盆沿四周均匀植四珠苗,上下盆苗所处的方位交错,此时的管理方法与常规种植相同。
待第一穗果坐果后,其上长出两片叶时将顶尖掐掉。以后管理方法与常规种植相同。
定植后,一般在8周左右可采收完毕,而育苗到现蕾时间为6周左右。所以,在定植到2周时开始育下茬苗,这样,当柱上采收完毕时,下茬苗正好现蕾,又可开始定植。如此反复每年可种植5茬,每茬可收获6270穗果,一年可收获31350穗果,共25080公斤西红柿。在此场地上,平面种植,二茬,年产量为13000公斤。
实例2本实例是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种植韭菜。
在直径25cm、高度17cm的种植盆上,每盆植苗4株,每柱有10个盆组成,柱的南北间距50cm、东西间距75cm,南北向50排、东西向35排,656m2可分布1750柱,共植苗70000株,一茬,产量17500公斤,而在同样占地面积上平面种植8420株,一茬,产量仅2105公斤。
权利要求
1.一种植物立体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1)设置立柱在种植场地上设置密度为300-3000个柱/亩,立柱上分布3-15层种植带;(2)充填基质、种植苗株在立柱上种植带充填基质,种植育好的苗株,苗株的间距根据种植带的面积和植物种类来决定;(3)作物管理对于高大型植物在形成1-3个结果层位时要掐头封顶,控制植物生长高度;(4)灌溉将水或营养液用泵提升到柱的最上层,使其自然流下并通过种植带的溢流口逐层向下灌溉或采用高于柱的蓄水地,依重力自然逐级下溢实现灌溉。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形状可采用组合式即多个独立种植盆摞成立柱或通过支架将种植盆一层层架起形成立柱,还可以在一根立柱上摞成若干层穴状形的种植带。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多边形、花瓣形,可用的材料包括塑料、水泥、木材。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种植矮状植物时,种植带的直径20-50cm、上下层种植带间距10-50cm、立柱的南北方向间距30-100cm、东西方向间距60-150cm、柱的层数3-15层,每层种植带植苗密度与平面种植相同。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种植高大型植物时,种植带的直径20-80cm、上下层种植带间距15-60cm、立柱的南北方向间距50-120cm、东西方向间距100-200cm、每层种植带植苗密度与平面种植相同。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立柱高度由南向北逐排升高,前后排立柱上种植带相差1-4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植物立体种植方法,其特点是在种植场地设置具有一定间隔距离的一排排特定的立柱,立柱上分布多层种植带,使植物种植在立柱的植物带上。本发明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在有限的占地面积上,提高植物的种植株数,从而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而且有效地解决植物的光照、通风、灌溉等问题。
文档编号A01G9/00GK1247693SQ9811933
公开日2000年3月22日 申请日期1998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1998年9月17日
发明者郭嘉胤 申请人:郭嘉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