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肉火龙果的授粉方法

文档序号:8436556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肉火龙果的授粉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植物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肉火龙果的授粉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火龙果是仙人掌科多年生攀缘性多肉质植物,形状似橄榄。按果皮果肉颜色可分为红皮红肉、红皮白肉、黄皮白肉三大类,目前作为经济栽培的火龙果主要是红皮红肉和红皮白肉两类。其中,红皮红肉火龙果中含有大量花色苷,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但是,红肉火龙果存在自花不亲和现象,授粉成功率较低,结实率较低,需要用白肉火龙果花粉进行人工授粉。
[0003]在种植红皮红肉火龙果时,现有技术一般选择与主栽品种(即红皮红肉火龙果)授粉亲和力强、花粉量大且成熟期一致的授粉品种(一般为红皮白肉火龙果)对其进行人工授粉,火龙果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配置比例一般为4?6:1。在种植红肉火龙果时,需要间种20%左右的白肉火龙果,授粉时先收集白肉火龙果的花粉,然后将该花粉蘸取到红肉火龙果的柱头上完成授粉。但是,该种方法对授粉品种要求严格,必须与主栽品种花期一致,否则无法进行授粉;而且,采用这种方法授粉后,红肉火龙果的结实率依然较低,且产量较低。
[0004]申请人经过大量研宄发现,目前业内普遍认为的“红肉火龙果存在自花不亲和现象”并不准确,通过特定的授粉方法即可实现红肉火龙果的自花授粉,提高其授粉成功率,进而提高红肉火龙果的结实率和产量。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肉火龙果的授粉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授粉方法可实现红肉火龙果的自花授粉,授粉成功率可达95%以上,进而能够提高红肉火龙果的结实率和产量。
[000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肉火龙果的授粉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天亮后收集红肉火龙果雄蕊上的花粉,将得到的花粉送入雌蕊柱头的孔口,完成授粉。
[0008]在四川盆地的大棚栽培火龙果一般从5月中下旬开始陆续出现花蕾,6月中旬开花后即可进行授粉。本发明在红肉火龙果花盛开时期,每天天亮后收集红肉火龙果雄蕊上的花粉,然后将其送入雌蕊柱头的孔口,即可完成授粉。
[0009]火龙果花瓣一般从傍晚19点左右陆续开放,至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逐渐萎蔫。常规授粉要求在花瓣盛开后就开始收集白肉火龙果花粉并对红肉火龙果进行授粉,耗工耗时。而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无需种植白肉火龙果,只需每天天亮后,差不多6:30左右开始收集红肉火龙果的花粉并进行授粉即可,对花粉收集时间没有特殊要求。
[0010]本发明优选使用花粉收集授粉器进行花粉的收集以及授粉。在本发明中,所述花粉收集授粉器为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的一端设置有收集口,另一端设置有授粉口,所述授粉口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塞子。
[0011]本发明提供的花粉收集授粉器的收集口用于收集花粉,盛放于中空腔体内,然后由授粉口进入柱头的孔口,实现人工授粉。
[0012]参见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花粉收集授粉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I为中空斜圆台,2为收集口,3为授粉口。
[0013]所述花粉收集授粉器为中空斜圆台I,其一个底面上设置有收集口 2作为花粉收集端。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集口由去掉所述圆台的底面形成。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集口由去掉所述圆台的底面形成,且其为斜口,所述斜口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左右。
[0014]所述花粉收集授粉器的另一个底面上设置有授粉口 3作为授粉端,所述授粉口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塞子,塞子的作用一是防止收集花粉时漏失,二是疏通受潮引起的堵塞。在一个实施例中,授粉口 3的孔径为3?5mm ;另一个实施例中,授粉口 3的孔径为3mm。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塞子为软塑料钉。
[0015]为了便于花粉的收集和人工授粉,收集口的口径大于授粉口的口径。
[0016]每天天亮后,采用花粉收集授粉器的花粉收集端收集雄蕊上的花粉,采用上述花粉收集授粉器进行收集时,具体操作是将花粉收集端插入盛开花朵的雄蕊花丝和其下的花瓣之间,振动花粉收集授粉器使雄蕊花丝上的花粉落入花粉收集端。
[0017]收集到花粉后,开启花粉收集授粉器授粉端授粉口上的塞子,将花粉收集授粉器的授粉端插入红肉火龙果雌蕊柱头的孔口,振动花粉收集授粉器将花粉收集授粉器内的花粉抖入雌蕊柱头内,使花粉与柱头紧密结合,完成授粉。在授粉过程中,优选将授粉端插入雌蕊柱头的花粉管口处,振动使花粉直接落入花粉管中。
[0018]在本发明中,优选在花瓣萎蔫前完成花粉的采集和授粉工作,更优选在上午10点半之前完成花粉的采集和授粉工作。
[0019]在授粉过程中,遇到花瓣萎蔫的花朵,可以将花瓣和柱头切开,按照上述方法将花粉送入柱头后用花瓣覆盖即可。具体而言,可以用刀将花瓣和柱头切开,露出柱头花粉管进行授粉。
[0020]本发明天亮后收集红肉火龙果雄蕊上的花粉,将得到的花粉送入雌蕊柱头的花粉管口,完成授粉,这种方法可实现红肉火龙果的自花授粉,授粉成功率可达95 %以上,从而提高其结实率和产量。另外,由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实现自花授粉,无需按比例种植白肉火龙果,从而使单位面积上的红肉火龙果种植株数提高20%左右,产量也相应提高20%左右。
[0021]另外,本发明提供的花粉收集授粉器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使用方便,以花粉收集授粉器进行花粉收集和人工授粉,能够尽快完成人工授粉,而且能够大幅降低劳动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表,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3]实施例1
[0024]用一张半径23cm,弦长22cm的扇形塑料片卷成一圆锥,接口用不干胶粘接;圆锥底面开口端剪成斜口,该斜口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左右,作为花粉收集授粉器的收集口 ;圆锥顶部剪出一小孔,作为花粉收集授粉器的授粉口,孔径3_左右,授粉口用一大小与授粉口一致的软塑料钉封口 ;为减少花粉附着,粘接部位位于斜口上端,距离授粉端长17cm。
[0025]实施例2
[0026]5月中下旬开始,火龙果陆续现花蕾,6月中旬开花即可授粉。每天6点半天亮后,用实施例1的花粉收集授粉器的收集口插入花瓣与雄蕊花丝之间,振动花粉收集授粉器,花粉掉入花粉收集授粉器内;拔下授粉口封口塑料钉,从授粉端将花粉抖入柱头的花粉管口处,振动,使花粉与花粉管壁结合紧密;然后给下一朵花授粉,直至收集的花粉用完,擦干授粉端口,插上塑料钉。按上述步骤进行下一轮花粉收集和授粉。授粉工作在10点半花瓣萎蔫前完成。如有部分未及时授粉的,切开花瓣和柱头,将花粉抖入切开的柱头花粉管内,并用花瓣覆盖。
[0027]实施例3
[0028]2013年5月15日红肉火龙果开始现花蕾,共124朵,6月7日?12日后陆续盛开,其中50朵花按常规方法收集花粉和授粉,方法如下:用毛笔将花粉扫到盘子中,混合花粉,再用毛笔蘸取花粉授到柱头的触须上;另外50朵花按实施例2的方法收集花粉和授粉。6月22日,按常规方法授粉的有28朵花的基部变黄即授粉未成功,其成功率只有44% ;而按实施例2的方法授粉的只有13朵花的基部变黄,成功率达到74%。
[0029]8月18日?22日期间盛开1750朵花,按实施例2公开的方法进行人工授粉,有1667朵花授粉成功,成功率为95.3%。
[0030]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红肉火龙果的授粉方法,包括: 天亮后收集红肉火龙果雄蕊上的花粉,将得到的花粉送入雌蕊柱头的孔口,完成授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授粉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花粉收集授粉器的花粉收集端收集火龙果雄蕊上的花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授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花粉收集端插入盛开花朵的雄蕊和下部花瓣之间,通过振动收集花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授粉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花粉收集授粉器的授粉端插入雌蕊柱头的孔口,通过振动使花粉与柱头结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授粉方法,其特征在于,红肉火龙果的花瓣萎蔫时,将花瓣和柱头切开,将花粉送入切开的柱头的花粉管内,再用花瓣覆盖保护。
6.一种花粉收集授粉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的一端设置有收集口,另一端设置有授粉口,所述授粉口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塞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花粉收集授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腔体为中空圆台,所述中空圆台的一个底面设置有收集口,另一个底面设置有授粉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花粉收集授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授粉口的孔径为3?5mm,所述收集口的口径大于所述授粉口的口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花粉收集授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塞子为软塑料钉。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花粉收集授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口由去掉所述圆台的底面形成,所述收集口为斜口。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红肉火龙果的授粉方法,包括:天亮后收集红肉火龙果雄蕊上的花粉,将得到的花粉送入雌蕊柱头的孔口,完成授粉。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花粉收集授粉器,包括:中空腔体,所述中空腔体的一端设置有收集口,另一端设置有授粉口,所述授粉口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塞子。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实现红肉火龙果的自花授粉,授粉成功率可达95%以上,且结实率可提高至95%以上。另外,本发明提供的花粉收集授粉器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使用方便,以花粉收集授粉器进行花粉收集和人工授粉,能够尽快完成人工授粉,而且能够大幅降低劳动强度。
【IPC分类】A01H1-02
【公开号】CN104756858
【申请号】CN201510196939
【发明人】张其坤, 雷欣, 汪学明
【申请人】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张其坤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