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脉红螺稚螺成活率的方法

文档序号:9356370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提高脉红螺稚螺成活率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脉红螺苗种与其动物生物饵料培育的控制方法,尤其是指脉红螺苗种与其双壳贝类动物生物饵料苗种同步培育的控制方法。
[0002]
【背景技术】
[0003]脉红螺(RajOafla vanosa)俗称红螺,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日本沿海和朝鲜半岛沿海分布也比较丰富。脉红螺营养价值丰富,味道鲜美,为现代家庭、宾馆餐桌颇受欢迎的美味佳肴,常用于代替鲍鱼。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捕捞过度,脉红螺自然资源几近枯竭,其市场价格一路攀升。为满足市场需求,恢复脉红螺资源,开展和推广脉红螺的人工繁育和养殖迫在眉睫。
[0004]脉红螺的受精卵需经不同的幼虫时期,食性也会由浮游植物食性转变为动物食性,其中双壳贝类的稚贝是脉红螺动物食性稚螺的最佳生物饵料。在自然海域中脉红螺的繁育基本和同海域双壳贝类的繁育过程相吻合,附着变态的双壳贝类稚贝为脉红螺稚螺的动物饵料提供了保障,从而保证了脉红螺在自然海域生物种群的数量。
[0005]在脉红螺人工育苗中,生物饵料包括前期的植物饵料和后期的动物饵料,其中植物性饵料微藻繁殖周期短、条件易控制、培养方法成熟,因此依赖于植物性饵料的脉红螺的幼虫发育时期成活率、变态率都比较高,然而当脉红螺变态为动物食性的稚螺后,生鲜饵料或配合饵料造成水质恶化严重影响稚螺的存活率,因此保证脉红螺的稚螺期充足的动物生物饵料一一双壳贝类稚贝是保证脉红螺最终出苗量的关键。各类双壳贝类的培养方法已比较成熟,但双壳贝类的繁育周期相对较长,脉红螺幼体发育时间也比较长,因此如何控制脉红螺的产卵及发育时间保证其与双壳贝类生物饵料的发育同步性是保证脉红螺稚螺存活率的关键。
[0006]
【发明内容】
:为了保证脉红螺稚螺期动物生物饵料的充足供应,提高脉红螺人工育苗稚螺的成活率,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动物生物饵料幼体发育状况控制脉红螺幼体发育时间的方法,使脉红螺幼体和动物生物饵料同步发育,以确保脉红螺幼体发育到稚螺后动物生物饵料的充足供应,使脉红螺稚螺的成活率大幅提高。
[0007]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a、脉红螺苗种培育水深不高于80cm,双壳贝类生物饵料苗种培育水体体积不低于脉红螺苗种培育水体体积的5倍;b、脉红螺雌雄亲体隔离育肥至充分性成熟;c、双壳贝类生物饵料亲体育肥开始产卵受精时,将充分性成熟雌雄隔离培育的脉红螺亲螺混合即能马上交配产卵;d、双壳贝类生物饵料受精卵孵化温度控制在14-16°C,浮游幼体培育温度16-18°C,匍匐变态培育温度14_16°C,稚贝期培育温度10-16°C ;e、脉红螺受精卵孵化温度24-26°C,初孵幼体到3螺层幼体初期的培育温度24-28°C,3螺层幼体中期到后期培育温度16-22°C,稚螺期温度14_18°C ;f、双壳贝类动物生物饵料浮游幼体培育密度8-15个/ml,单胞藻投喂量:0.3?5.0X 14个/ml日,匍匐变态到稚贝,单胞藻投喂量:5.0?10.0X 14个/ml日,每日分1_6次投喂,连续充气,日换水1-3次,每次量50-100% ;g、脉红螺浮游幼体培育密度3-8个/ml,单胞藻投喂量:1.0?8.0 X 14个/ml日,每日分1-6次投喂,连续充气,H换水1-3次,每次量50-100% ;f、脉红螺3螺层游幼体培育密度2-4个/ml,单胞藻投喂量:8.0?10.0 X 14个/ml日,每日分6-8次投喂,连续充气,日换水1-3次,每次量50-100% ;h、脉红螺3螺层幼体后期,幼体时游时沉,水体密度0.1-1个/ml,池底密度2-5个/cm2,单胞藻投喂量:8.0?10.0X 14个/ml日,每日分6-8次投喂,当水体中3螺层幼体密度减少到200个/I时,按池底面积投入双壳贝类稚贝生物饵料0.2-0.3个/cm2,连续充气,日换水1-3次,每次量50-100% ;h、脉红螺稚螺期,稚螺密度1-2个/cm2,每日双壳贝类稚贝生物饵料投喂量按池底面积的0.4-1.0个/cm2,连续充气,日换水1-3次,每次量50-100%,3-5天倒池I次。
[000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保证脉红螺由植物食性到动物食性期饵料的充足供应,有效避免了以往培育池中使用生鲜饵料或配合饵料等引起的水质腐败,稚螺变态率高、幼螺生长快、商品苗健壮、成活率高。
[0009]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I月8日亲螺入池育肥,亲螺培育池0.8 X 4 X 3 m3,培育水深0.7m,水体8.4m3,共2个,I个池养雌性亲螺30个,I个池养雄性亲螺30个,3日内经逐级提温使亲螺培育水温15°C,投入活牡蛎和扇贝作为饵料,饵料投入量以有活体残饵剩余为宜,每日清理粪便及死残饵料,育肥时间2个月后;2月28日海湾扇贝入池育肥,亲贝育肥池1.8X5X3 m3,水体22 m3,共2个,育肥温度18°C,4月13日,海湾扇贝亲贝开始排精产卵,严格将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时的温度控制在14°C,2天后海湾扇贝浮游幼体孵出,移入海湾扇贝幼体培育池中培育,开始海湾扇贝浮游幼体的培育,幼体培育池:0.8X5X3 m3,育苗水体10 m3,共20个培育池,温度稳定在16°C,21天出现眼点,开始投棕绳附着基,温度稳定在16°C,5天后出现部分稚贝,8天后全部变态为稚贝,温度下降到irC ;在进行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管理的同时,将所有脉红螺亲螺移入脉红螺孵化池,孵化池0.8 X 5 X 3 m3,育苗水体10 m3,水温当日逐级提高到26°C,4月15日亲螺开始大量产出卵袋,维持温度在26°C,4天后幼体孵出;开始脉红螺幼体培育,幼体培育池:0.8 X 5 X 3 m3,育苗水体10 m3,共10个培育池,浮游幼体培育密度5个/ml,幼体培育温度为27-28°C,幼体孵出当天开口,单胞藻投喂量为1.0 X 14个 /ml.日,第 2 天投喂 2.0X 14个 /ml,第 3 天 2.5X 10 4个 /ml,第 3 天 2.8X 10 4个 /ml,第 4 天 2.8 X 14个 /ml,第 5 天 3.0 X 10 4个 /ml,第 6 天 3.2 X 10 4个 /ml,第 7 天 3.5 X 10 4个/ml,第 8 天 3.8X 14个 /ml,第 9 天 4.2X10 4个 /ml,第 10 天 4.2X10 4个 /ml,第 11 天4.8X104个 /ml,第 12 天 4.8X10 4个 /ml,第 13 天 5.IX 10 4个 /ml,第 14 天 5.5X10 4个 /ml,第15天5.6X 14个/ml,第16-24天5.8X 10 4个/ml,每天分4-6次投喂,连续充气,日换水量1/2,每天20-21:00换水;培养到25天出现部分3螺层幼体,浮游密度I个/ml,池底密度I个/cm2,水温逐渐下降到22°C,每天每池投入0.3万海湾扇贝稚贝,单胞藻的投喂量8.0XlO4个/ml,50天左右即可发育成5螺层幼螺,约3mmX2.2mm,具有成螺形态特征,贝壳坚硬,壳面有斑纹,并出现褶状突起,出现稚螺后每天每池投入5万海湾扇贝稚贝,单胞藻的投喂量8.0X 14个/ml,水温逐渐下降到17°C,稚螺密度I个/ cm 2,脉红螺产量15万个/池。
【主权项】
1.一种提高脉红螺稚螺成活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脉红螺苗种培育水深不高于80cm ; 双壳贝类动物生物饵料的培育水体为脉红螺苗种培养水体的5倍以上; 脉红螺亲螺提前育肥达充分性成熟,雌雄隔离,当双壳贝类生物饵料亲体产卵受精时,脉红螺雌雄亲螺混合交配; 双壳贝类生物饵料受精卵孵化温度控制在14-16°C,浮游幼体培育温度16-18°C,匍匐变态培育温度14_16°C,稚贝期培育温度10-16°C ; 脉红螺受精卵孵化的培育温度24-26°C,孵浮游幼体到3螺层幼体初期培育温度24-28°C,3螺层幼体中期到后期培育温度16-22°C,稚螺期温度14_18°C ; 脉红螺发育到3螺层幼体,按育苗池底面积投喂双壳贝类稚贝生物饵料0.1-0.3个/cm2; 脉红螺发育到5螺层稚螺时,按育苗池底面积投喂双壳贝类稚贝生物饵料0.4-1.0个/cm2; 稚螺期,每3-5天倒池I次。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脉红螺人工育苗领域,具体地说一种提高脉红螺稚螺成活率的方法。脉红螺亲螺雌雄隔离,育肥达充分性成熟,当双壳贝类动物生物饵料亲体产卵受精时,使脉红螺雌雄亲螺混合交配产卵;双壳贝类动物生物饵料受精卵孵化温度控制在14-16℃,浮游幼体培育温度16-18℃,匍匐变态培育温度14-16℃,稚贝期培育温度10-16℃;脉红螺受精卵孵化的培育温度24-26℃,孵浮游幼体到3螺层幼体初期培育温度24-28℃,3螺层幼体中期到后期培育温度16-22℃,稚螺期温度14-18℃;脉红螺发育到3螺层幼体,按育苗池底面积每日投喂双壳贝类稚贝生物饵料0.1-0.3个/cm2;脉红螺发育到5螺层稚螺时,按育苗池底面积投喂双壳贝类稚贝生物饵料0.4-1.0个/cm2,脉红螺稚螺每3-5天倒池1次。
【IPC分类】A01K61/00
【公开号】CN105075956
【申请号】CN201510596598
【发明人】张小葵, 胡晓丽, 齐琳, 王茜
【申请人】山东大学(威海)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