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毒杀幼龄福寿螺的方法_2

文档序号:9384198阅读:来源:国知局
螺率就能达到 100% ;同一处理时间下,随着植物粉剂浓度的增加,杀螺效果越明显;而在同一质量浓度 下,浸杀福寿螺的时间越长,杀螺率越高,如20目筛处理后的马缨丹叶的粉末溶剂在lg/L 的浓度下,24h后的杀螺率为0 %,48h后为3. 75 %,72h后为22. 5 % ;6g/L的浓度下,24h后 的杀螺率为〇%,48h后为53. 75%,72h后为78. 75% ;不同筛目颗粒的马樱丹叶的粉剂的 杀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0032] 2. 4软枝黄蝉叶和花及马缨丹叶的粉剂毒杀幼螺的半致死浓度
[0033] 表16所示为三种植物器官的粉剂毒杀福寿螺在48h和72h的半致死浓度,从数据 可知,各处理72h半致死浓度均比48h的要小,说明各植物器官粉剂对福寿螺幼螺的毒杀作 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强;软枝黄蝉叶粉剂在72h时的最小半致死浓度是50目时的0. 34g/ L,软枝黄蝉花和马樱丹叶粉剂在72h时均是40目时具有最小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 95g/ L和1. 07g/L;不同植物器官的粉剂,在相同时间和颗粒大小情况下,软枝黄蝉叶的半致死 浓度最大,软枝黄蝉花的次之,最小的为马缨丹叶的粉剂,说明软枝黄蝉叶的粉末溶剂对福 寿螺幼螺毒杀作用最强,软枝黄蝉花的次之,而马缨丹叶的则相对较弱;
[0034] 3、总结:
[0035] 清水对照组各时间的螺的死亡率都很小,甚至为零,说明饥饿并不是导致幼螺死 亡的主
[0036] 要原因,所以忽略;
[0037] 本研究从软枝黄蝉和马缨丹当中寻找具有杀螺活性的植物;实验研究表明软枝黄 蝉叶和花与马缨丹叶的粉剂在24h时杀螺率较小,而随时间延长都变得愈来愈大,毒杀效 果也变得愈来愈明显有效;粉末溶剂的质量浓度越高,杀螺率也越高,在较高质量浓度时杀 螺效果十分明显;三种植物器官粉剂毒杀福寿螺的半致死浓度随毒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说明粉剂的毒性愈大;毒杀幼龄福寿螺的效果以软枝黄蝉叶的粉剂最好,软枝黄蝉花的粉 剂次之,而马缨丹叶的粉剂则最弱;
[0038] 软枝黄蝉叶和花的粉末溶剂在24h时的杀螺率都较小,而48h时则出现了较大的 提升,从实验观察中看出可能由于软枝黄蝉叶的粉末溶剂在24h后,溶剂表面会形成一层 绿色胶状的表层,表层物质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厚,表层愈厚,幼螺的生活空间就愈小,水中 含氧量也变少,表层物质在24h内尚未形成,而是在24h之后才开始形成;软枝黄蝉花的粉 剂表面则是形成一层薄薄的黄色粉状分块的表层物质,可能粉剂漂浮的表层物质会使水中 含氧量变少,导致48h后幼螺的死亡率比24h后的死亡率显著增加;相同筛目数时,48h后 软枝黄蝉叶的粉剂对福寿螺的致死率比软枝黄蝉花的更大,可能是因为软枝黄蝉叶的粉剂 形成的表层是胶状,相同浓度时,厚度远甚于软枝黄蝉花的,软枝黄蝉花的表层搅拌后会部 分溶解,但软枝黄蝉叶的难以溶解。
[0039] 所述的表1~5 :
[0040] 表1过20目筛的软枝黄蝉叶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41] CN105104436Ab/iy贝
[0042] 注:表中同列数据后标注的字母表示在p = 0.05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具有相同 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以下同
[0043] 表2过30目筛的软枝黄蝉叶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44]
[0046] 表3过40目筛的软枝黄蝉叶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47]
[0048] 表4过50目筛的软枝黄蝉叶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49]
[0050] 表5过60目筛的软枝黄蝉叶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51]
[0052] 表 6 ~10 :
[0053] 表6过20目筛的软枝黄蝉花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54]
[0055]
[0056] 表7过30目筛的软枝黄蝉花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57]
[0058] 表8过40目筛的软枝黄蝉花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59]
[0060] 表9过50目筛的软枝黄蝉花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61]
[0063] 表10过60目筛的软枝黄蝉花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64]
[0065] 所述的表11~15 :
[0066] 表11过20目筛的马缨丹叶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67]
[0068] 表12过30目筛的马缨丹叶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69]
[0070] 表13过40目筛的马缨丹叶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71]
[0073] 表14过50目筛的马缨丹叶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74]
[0075] 表15过60目筛的马缨丹叶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
[0076]
[0077] 所述的表16 :
[0078] 表16软枝黄蝉叶和花及马缨丹叶的粉末溶剂毒杀福寿螺的半致死浓度(g/L)
[0079]
[0081] 发明的有益效果:
[0082] 采用材料为植物来源的天然药物,具有化学药物无法比拟的优势:来源丰富、成本 低廉、在自然环境中易降解、对环境的污染小。
[0083] 本发明进行了植物源杀螺药物的筛选试验,得出软枝黄蝉叶的粉剂对福寿螺幼螺 的毒性最强,软枝黄蝉花的次之,而马缨丹叶的则相对较弱;实验表明在控制福寿螺幼螺 上,软枝黄蝉叶是比较理想的备选植物,应用植物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杀灭害螺的研究,有效 地减轻了化学杀螺药物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因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利用丰富 的植物资源用于福寿螺防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为仿生药物合成提供材料。
[0084] (1)植物材料马樱丹、软枝黄蝉为华南地区的常见植物,获取容易。
[0085] (2)处理方法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的程序,便于在田间操作,节约成本,降低污染。
[0086] (3)有利于控制入侵动物福寿螺,并且为植物的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于 入侵生态学及生物入侵控制技术的研究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0087] (4)具有环境污染效应相对较小等特点;劳动强度低,应用范围广泛,工作效率 尚。
【具体实施方式】
[0088] 实施例:
[0089] 利用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毒杀幼龄福寿螺的方法:
[0090] 采用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这三种植物器官做为实验原料, 在实验室内通过烘干粉碎过筛制成大小不同规格的粉末,并用清水配制成lg/L、3g/L、6g/L、9g/L、12g/L、15g/L、18g/L、21g/L不同浓度的粉剂,分别对2. 0g~3. 0g幼龄福寿螺进行 室内毒杀,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植物的粉剂对幼龄福寿螺均有较强的杀螺活性,其中软枝黄 蝉叶的粉剂对幼龄福寿螺的毒性最强,其次是软枝黄蝉的花,而马缨丹的叶粉剂相对较弱; 虽前24h三种植物器官的粉剂在不同浓度下的杀螺率均小于23%,但48h后福寿螺死亡率 显著增加,到72h时,软枝黄蝉叶的粉剂在各目各浓度下的杀螺率均在72%以上,而在21g/ L的浓度下,各器官粉剂的杀螺率均能达到100% ;各植物器官粉末的颗粒大小也会影响各 器官的杀螺活性,72h时,软枝黄蝉叶的粉剂在50目筛时具有最小的半致死浓度0. 34g/L, 而软枝黄蝉的花和马樱丹的叶的粉剂均在40目时具有最小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 95g/L 和1. 07g/L,超过50目或小于40目杀螺活性均会降低。
[0091] -种利用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毒杀幼龄福寿螺的方法,具 体由以下步骤组成:
[0092] 1. 1 材料:
[0093] 1. 1. 1实验植物:马樱丹的叶、软枝黄蝉的叶、软技黄蝉的花;
[0094] 1. 1. 2福寿螺:幼龄螺采自水田中,螺均取自2. 0g~3. 0g之间,螺壳完整无损、健 康的幼龄福寿螺;采集后带回实验室,饲养两天后用于实验;
[0095] 1. 1. 3仪器设备包括:
[0096]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高速万能粉碎机、20目过滤筛、30目过滤筛、40目过滤筛、 50目过滤筛、60目过滤筛、夹子、塑料盆、加盖圆桶、网布、玻璃棒、500mL烧杯、一次性塑料 杯、封口袋、电子分析天平、冰箱;
[0097] 1. 2实验方法:
[0098] 1. 2. 1植物样品的提取:
[0099] 有目的地采集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分别用清水清洗后, 各自放入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内,设置在60°C恒温下烘干24h后,取出,用高速万能粉碎机 将烘干的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分别粉碎成粉末;将软枝黄蝉叶的粉 末用20目过滤筛、30目过滤筛、40目过滤筛、50目过滤筛、60目过滤筛依次过筛,获得五种 软枝黄蝉叶的粉末,各自装入封口袋中,做上标记,以备用;软枝黄蝉花粉末和马缨丹叶粉 末均按处理软枝黄蝉叶粉末的要求处理;
[0100] 1. 2. 2福寿螺的饲养:
[0101] 把采集的幼龄螺置于水桶中,加入去氯水或自来水静置48h,水深25cm,并加入适 量的饲料,本实验所用的饲料为生菜;每天早晚投喂足量的饲料;为保持水质清新,每天更 换一次水;
[0102] 饲养期间确保水质清新和环境安静;
[0103] 1. 2. 3植物粉末溶剂室内杀螺试验:
[01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