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毒杀幼龄福寿螺的方法_4

文档序号:9384198阅读: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毒杀 幼龄福寿螺的方法,其特征是:具体由以下步骤组成: 1. 1材料: 1. 1. 1实验植物:马樱丹的叶、软枝黄蝉的叶、软枝黄蝉的花; 1. 1. 2福寿螺:幼龄螺采自水田中,螺均取自2.Og~3.Og之间,螺壳完整无损、健康的 幼龄福寿螺;采集后带回实验室,饲养两天后用于实验; 1. 1. 3仪器设备包括: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高速万能粉碎机、20目过滤筛、30目过滤筛、40目过滤筛、50目 过滤筛、60目过滤筛、夹子、塑料盆、加盖圆桶、网布、玻璃棒、500mL烧杯、一次性塑料杯、封 口袋、电子分析天平、冰箱; 1. 2实验方法: 1. 2. 1植物样品的提取: 有目的地采集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分别用清水清洗后,各自 放入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内,设置在60°C恒温下烘干24h后,取出,用高速万能粉碎机将烘 干的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分别粉碎成粉末;将软枝黄蝉叶的粉末用 20目过滤筛、30目过滤筛、40目过滤筛、50目过滤筛、60目过滤筛依次过筛,获得五种软枝 黄蝉叶的粉末,各自装入封口袋中,做上标记,以备用;软枝黄蝉花粉末和马缨丹叶粉末均 按处理软枝黄蝉叶粉末的要求处理; 1.2. 2福寿螺的饲养: 把采集的幼龄螺置于水桶中,加入去氯水或自来水静置48h,水深25cm,并加入适量的 饲料,本实验所用的饲料为生菜;每天早晚投喂足量的饲料;为保持水质清新,每天更换一 次水; 饲养期间确保水质清新和环境安静; 1. 2. 3植物粉末溶剂室内杀螺试验: 用电子分析天平称取〇. 5g软枝黄蝉花的粉末,并用500mL烧杯量取500mL清水,与其 一起倒入塑料盆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成lg/L的软枝黄蝉花粉溶剂;于塑料盆的溶剂中 放入20个幼龄福寿螺,之后盖上网布,夹上夹子封好,以防其逃逸;再用软枝黄蝉花粉末如 上操作配制成3g/L、6g/L、9g/L、12g/L、15g/L、19g/L、21g/L的溶剂,在加一个清水对照组, 也于各种溶剂和清水的盆中各放入20个幼龄福寿螺,用网布封口;软枝黄蝉叶的粉末和马 缨丹叶的粉末叶如上操作,各配制成lg/L、3g/L、6g/L、9g/L、12g/L、15g/L、19g/L、21g/L溶 剂和清水对照组,都放入20个幼龄福寿螺,用网布封口;在处理后24h、48h、72h和96h统计 各塑料盆中幼螺的死亡数量,并计算不同时间各种处理螺的死亡率;试验期间不再投食喂 养福寿螺,室内温度为28 ± 2°C; 1. 2. 4福寿螺死活鉴定标准: 处理后24h、48h、72h、96h,取出各处理中的怀疑死螺,分别放养在清水中观察,24h内 不能开厣活动的为死亡,并统计死亡数量; 2结果分析: 2. 1软枝黄蝉叶的粉末溶剂室内杀螺试验: 表1~5所示为软枝黄蝉叶片经过不同孔隙的筛子后,所获得的粉末溶于水后对福寿 螺的毒杀实验,从数据可得出,软枝黄蝉叶的粉剂在浓度为21g/L时,48h的杀螺率就达到 100%,72h时,软枝黄蝉叶的粉剂在各目各浓度下的杀螺率均在72%以上,各目粉剂12g/L 以上浓度杀螺率均达到100% ;同一处理时间下,随着植物粉末溶剂浓度的增加,杀螺效果 越明显;而在同一质量浓度下,浸杀福寿螺的时间越长,杀螺率越高,如20目筛处理后的软 枝黄蝉叶的粉剂在lg/L的浓度下,24h后的杀螺率为0 %,48h后为38. 75 %,72h后为80 %; 6g/L的浓度下,24h后的杀螺率为1. 25%,48h后为67. 5%,72h后为100% ;不同筛目颗粒 的软枝黄蝉叶的粉剂的杀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2. 2软枝黄蝉花的粉末溶剂室内杀螺试验: 表6~10所示为软枝黄蝉花经过不同孔隙的筛子后,所获得的粉末溶于水后对福寿 螺的毒杀实验,从数据可得出,软枝黄蝉花的粉剂浓度在21g/L下,72h时杀螺率可达到 100% ;同一处理时间下,随着植物粉末溶剂浓度的增加,杀螺效果越明显;而在同一质量浓 度下,浸杀福寿螺的时间越长,杀螺率越高,如20目筛处理后的软枝黄蝉花的粉剂在lg/L 的浓度下,24h后的杀螺率为1. 25%,48h后为8. 75%,72h后为41. 25% ;6g/L的浓度下, 24h后的杀螺率为1. 25%,48h后为20%,72h后为80% ;不同筛目颗粒的软枝黄蝉花的粉 剂的杀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2. 3马缨丹叶的粉末溶剂室内杀螺试验 表11~15所示为马缨丹叶经过不同孔隙的筛子后,所获得的粉末溶于水后对福寿螺 的毒杀实验,从数据可知,72h下,马缨丹叶的粉剂浓度在18g/L杀螺率就能达到100% ;同 一处理时间下,随着植物粉剂浓度的增加,杀螺效果越明显;而在同一质量浓度下,浸杀福 寿螺的时间越长,杀螺率越高,如20目筛处理后的马缨丹叶的粉末溶剂在lg/L的浓度下, 24h后的杀螺率为0 %,48h后为3. 75 %,72h后为22. 5 % ;6g/L的浓度下,24h后的杀螺率 为0%,48h后为53. 75%,72h后为78. 75% ;不同筛目颗粒的马樱丹叶的粉剂的杀螺率存 在一定的差异; 2. 4软枝黄蝉叶和花及马缨丹叶的粉剂毒杀幼螺的半致死浓度 表16所示为三种植物器官的粉剂毒杀福寿螺在48h和72h的半致死浓度,从数据可 知,各处理72h半致死浓度均比48h的要小,说明各植物器官粉剂对福寿螺幼螺的毒杀作用 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强;软枝黄蝉叶粉剂在72h时的最小半致死浓度是50目时的0. 34g/L, 软枝黄蝉花和马樱丹叶粉剂在72h时均是40目时具有最小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 95g/L 和1. 07g/L;不同植物器官的粉剂,在相同时间和颗粒大小情况下,软枝黄蝉叶的半致死浓 度最大,软枝黄蝉花的次之,最小的为马缨丹叶的粉剂,说明软枝黄蝉叶的粉末溶剂对福寿 螺幼螺毒杀作用最强,软枝黄蝉花的次之,而马缨丹叶的则相对较弱; 3、总结: 清水对照组各时间的螺的死亡率都很小,甚至为零,说明饥饿并不是导致幼螺死亡的 主要原因,所以忽略; 本研究从软枝黄蝉和马缨丹当中寻找具有杀螺活性的植物;实验研究表明软枝黄蝉叶 和花与马缨丹叶的粉剂在24h时杀螺率较小,而随时间延长都变得愈来愈大,毒杀效果也 变得愈来愈明显有效;粉末溶剂的质量浓度越高,杀螺率也越高,在较高质量浓度时杀螺效 果十分明显;三种植物器官粉剂毒杀福寿螺的半致死浓度随毒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小,说明 粉剂的毒性愈大;毒杀幼龄福寿螺的效果以软枝黄蝉叶的粉剂最好,软枝黄蝉花的粉剂次 之,而马缨丹叶的粉剂则最弱; 软枝黄蝉叶和花的粉末溶剂在24h时的杀螺率都较小,而48h时则出现了较大的提升, 从实验观察中看出可能由于软枝黄蝉叶的粉末溶剂在24h后,溶剂表面会形成一层绿色胶 状的表层,表层物质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厚,表层愈厚,幼螺的生活空间就愈小,水中含氧量 也变少,表层物质在24h内尚未形成,而是在24h之后才开始形成;软枝黄蝉花的粉剂表 面则是形成一层薄薄的黄色粉状分块的表层物质,可能粉剂漂浮的表层物质会使水中含氧 量变少,导致48h后幼螺的死亡率比24h后的死亡率显著增加;相同筛目数时,48h后软枝 黄蝉叶的粉剂对福寿螺的致死率比软枝黄蝉花的更大,可能是因为软枝黄蝉叶的粉剂形成 的表层是胶状,相同浓度时,厚度远甚于软枝黄蝉花的,软枝黄蝉花的表层搅拌后会部分溶 解,但软枝黄蝉叶的难以溶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毒杀 幼龄福寿螺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表1~5 : 表1过20目筛的软枝黄蝉叶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注:表中同列数据后标注的字母表示在P= 0. 05水平上的显著性差异,具有相同字母 表示差异不显著,以下同 表2过30目筛的软枝黄蝉叶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表3过40目筛的软枝黄蝉叶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表4过50目筛的软枝黄蝉叶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表5过60目筛的软枝黄蝉叶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毒杀 幼龄福寿螺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表6~10 : 表6过20目筛的软枝黄蝉花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表7过30目筛的软枝黄蝉花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表8过40目筛的软枝黄蝉花的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毒杀 幼龄福寿螺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表11~15 : 表11过20目筛的马缨丹叶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表14过50目筛的马缨丹叶粉末对福寿螺的平均死亡率(%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毒杀 幼龄福寿螺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表16 : 表16软枝黄蝉叶和花及马缨丹叶的粉末溶剂毒杀福寿螺的半致死浓度(g/L)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毒杀幼龄福寿螺的方法,采用马樱丹的叶或软枝黄蝉的叶或软枝黄蝉的花这三种植物器官做为实验原料,在实验室内通过烘干粉碎过筛制成大小不同规格的粉末,并用清水配制成1g/L、3g/L、6g/L、9g/L、12g/L、15g/L、18g/L、21g/L不同浓度的粉剂,分别对2.0g~3.0g幼龄福寿螺进行室内毒杀,结果表明:三种植物的粉剂对幼龄福寿螺均有较强的杀螺活性,其中软枝黄蝉叶的粉剂对幼龄福寿螺的毒性最强,其次是软枝黄蝉的花,而马缨丹的叶粉剂相对较弱。
【IPC分类】A01P9/00, A01N65/08
【公开号】CN105104436
【申请号】CN201510422274
【发明人】朱丽霞, 张泽宏, 章家恩, 陈清森, 胡俊西, 李声鑫, 陈鹏, 杨长春, 杨彬, 何婉青
【申请人】闽南师范大学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0日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