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刀鲚人工繁育的当年鱼种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9624233阅读:28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刀鲚人工繁育的当年鱼种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刀鲚养殖,尤其是刀鲚人工繁育的当年鱼种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刀鲚(Coilia ectenes),属鲱形目、鍉科、鲚属,俗称刀鱼、毛刀鱼、毛花鱼、胡子鱼、鲚鱼。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东海一带,凡通海的江河如辽河、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均能见到,其以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著称,是享有“长江三鲜”美誉之一的名贵洄游性鱼类。近几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及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刀鲚资源急剧衰退,而市场需求却有增无减,甚至到了有价无市的窘境,2012年的清明前后,三两左右规格的刀鲚市场售价高达9000元/斤。目前,为了逐步恢复长江刀鲚资源,渔政部门每年安排资金进行该鱼的增值放流,由于刀鲚增值放流地点一般在长江口,鱼种被放流后,洄游到海洋自然生境中,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复杂,为保证鱼苗在自然界的成活数量,就要求放流鱼种有较强的抗逆能力,所以一般要求刀鲚鱼种放流规格在体长8-10cm,与此同时,国内刀鲚养殖户为缩短养殖周期也需要这样的当年大规格鱼种,因此,国内刀鲚当年大规格鱼种的需求量较大,而且这些鱼种还要能适应长途运输的应激反应。但集约化批量生产刀鲚当年大规格鱼种的技术还没有成熟,目前,刀鲚当年鱼种的养殖均采用池塘养殖和室内水泥池低密度养殖,这些养殖模式暴露了一些缺点:1)池塘养殖方法养殖出来的当年鱼种,野性强、性情暴躁、不宜人为操作,造成运输活体运输死亡率高,不适宜长时间运输;2)室内水泥池低密度养殖方法,虽然养殖出来的鱼种应激适应性较好,也能长途运输,但养殖密度太低(5-10尾/m2),单位产很低,经济效益差,不能批量提供大规格苗种。所以,需要研发一种养殖技术,既能批量生产刀鲚当年大规格鱼种,又能使生产出来的刀鲚鱼种适应长途运输。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刀鲚人工繁育的当年鱼种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养殖方法。
[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放养前准备、鱼种放养、养殖前期管理、养殖中期管理、养殖后期管理和收获组成,其特征是采用长方形水泥养殖池,养殖池水位为90?120cm,采用浅蓝色水泥油漆涂抹养殖池池壁和池底,保持表面光滑;然后用淡水浸泡养殖池1-2周,在放养前3?5天用20ppm漂白精溶液浸泡24h,漂白精有效氯含量在65 %以上,之后冲洗干净,干池1?2天,用清水浸泡、充气,直至无有效氯残留;放养前1天,养殖池进水,用水采用经过24小时沉淀和150目筛絹网过滤的当地淡水;用鼓风机和30号金刚砂散气石连续充气增氧,气石密度为0.5个/m2,气量呈现微波状;夏季室内水温27?30°C,将人工繁育的刀鲚鱼种从苗种培育池中拉网分出进行当年鱼种的养殖;苗种拉网分池前1-2天,进行拉网锻炼,用80目软筛絹网,拉网时缓慢拉网到池一边后,将筛絹网两侧慢慢收拢形成网围,将鱼苗集中于网围内,让鱼苗在较小的活动空间内适应2-3分钟,然后网围放开一口,让鱼苗自由游出网围,这样连续锻炼2-3次,使鱼苗适应拉网操作;苗种拉网锻炼后,进行分池拉网操作,分池前停食24小时,然后采用60目软质筛絹网将苗种培育池中的鱼苗围隔在小范围内,用水盆将鱼苗g到预备的养殖池中,整个过程鱼苗不离水,放养规格体长2.5-3.5cm,平均3.0cm,放养密度在180-200尾/m2;养殖管理分三个阶段:养殖前期管理、养殖中期管理和养殖后期管理:养殖前期管理鱼苗较小,平均体长在3.0-7.0cm,期间饵料为淡水养殖池塘中的天然活体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饵料采用80目筛絹网捞取,用20目的网片过滤掉杂质和敌害生物,每天投喂2次,以第二次投喂时有少量剩料为准;每天吸底1次,每周换水2次,每次换水2/3,用水采用经过24小时沉淀和150目筛絹网过滤的当地淡水,每隔25-30天,移池1次;养殖中期管理是前后两个养殖阶段的过渡期,鱼种平均体长
7.0-8.0cm,期间饵料由淡水活饵料逐渐向半咸水大个体活饵料转变,淡水活饵料主要是大规格的枝角类、桡足类和水生昆虫幼体,半咸水活饵料主要是桡足类、脊尾白虾幼体以及小规格糠虾,饵料均采用60目筛絹网捞取,20目的网片过滤掉杂质和敌害生物,每天投喂2次,以第二次投喂时有少量剩料为准,先淡水饵料为主,半咸水饵料为辅,再两种活饵料各半,最后半咸水饵料为主,淡水饵料为辅;每天吸底1次,每周换水2次,每次换水2/3,每次换水时逐步升盐度,每次升盐度2-3%。,到盐度保持在8-10,用水采用经过24小时沉淀和150目筛絹网过滤;养殖中期随鱼种生长,需要及时分池,把鱼种养殖密度降低到120-150尾/m2,移分池的拉网操作参照苗种放养时的操作;养殖后期管理,鱼种平均体长8cm以上,期间饵料主要为海水养殖池塘中的天然活体饵料,如:大规格糠虾、脊尾白虾幼体及仔虾,饵料采用60目筛絹网捞取,每天投喂2次,以第二次投喂时有少量剩料为准;隔天吸污1次,每周换水2次,每次换水2/3,用水采用经过24小时沉淀和150目筛絹网过滤的河口区半咸水,盐度为8-10,每隔30-40天,移池1次;拉网收获一般在12月,室内水温在8_12°C范围内,刀鲚鱼种规格为体重2.0-3.0g/尾、体长为9-1 lcm,养殖成活率为75-85%。
[0005]本发明相对于现有野生刀鲚室内水泥池养殖技术和人工繁育的当年鱼种池塘养殖技术的突出特点是:1)人工繁育的当年鱼种室内水泥池养殖密度(120-200尾/m2)相对于现有野生刀鲚室内水泥池养殖密度(5-10尾/m2)和人工繁育的当年鱼种池塘养殖密度(2-3尾/m2)高了很多,解决了当年鱼种集约化、规模化批量生产的瓶颈,这也节约了养殖空间、提高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2)本方法的养殖成活率(75-85% )明显比池塘养殖的(40-60% )高了,与现有水泥池低密度养殖(5-10尾/m2)的成活率(70-90% )相当;3)本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多次拉网移池及分池的应激适应,缓解了池塘养殖的刀鲚野性强、性情暴躁、不宜人为操作、批量运输成活率的问题,此方法养殖出来的刀鲚当年鱼种,经5个小时的运输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可以用于大规格鱼种远距离运输,如;增值放流和向外地出售鱼种。本发明操作简便,易于被人们接受和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0006]本发明生产技术包括如下步骤:
[0007]放养前准备:采用长方形水泥养殖池,面积20-25m2,养殖池水位不宜过高(一般为90?120cm),采用浅蓝色水泥油漆涂抹养殖池池壁和池底,保存表面光滑;然后用淡水浸泡水泥池1-2周,在放养前3?5天用20ppm漂白精(有效氯含量在65%以上)溶液浸泡24h,之后冲洗干净,干池1?2天,用清水浸泡、充气,直至无有效氯残留。放养前1天,养殖池进水,用水采用经过24小时沉淀和150目筛絹网过滤的当地淡水。用鼓风机和30号金刚砂散气石连续充气增氧,气石密度为0.5个/m2,气量呈现微波状;
[0008]鱼种放养:以江浙地区为例,在7月中旬,室内水温27?30°C,将人工繁育的刀鲚鱼种从苗种培育池中拉网分出进行当年鱼种的养殖。苗种拉网分池前1-2天,进行拉网锻炼,用80目软筛絹网,拉网时缓慢拉网到池一边后,将筛絹网两侧慢慢收拢形成网围,将鱼苗集中于网围内,让鱼苗在较小的活动空间内适应2-3分钟,然后网围放开一口,让鱼苗自由游出网围,这样连续锻炼2-3次,使鱼苗适应拉网操作;苗种拉网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