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317阅读:18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
背景技术
“养鱼先养水”,良好的水质是鱼类健康、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养鱼前的水质必须要注意水体各种指标参数的总和,包括酸碱度、硬度、盐度、水温、溶氧量、氨氮浓度等指标,还要从环保、节能多方面考虑。现有技术中有不少养鱼池的结构和工艺形式,各具特点,但各有利弊。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1504489U涉及的一种隔板沉淀式循环水养鱼池,包括过滤箱,过滤棉,支架,水管,潜水泵,出水管,养鱼池,饵料台,隔板,池底,阀门,集污管,养鱼池内放置有饵料台、隔板,在隔板上放置一台潜水泵,鱼池的池底呈向下40度角的圆锥形,且池底中间连接集污管,集污管中部装有阀门。这种结构无法做到对水的循环利用。又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1204872Y的一种网箱式多级自净循环水养鱼池,由净化池、养鱼池、水泵、水管、过滤棉、细石、阀门、尼龙网组成,特征是养鱼池靠近底部处水平地挂一层尼龙网,养鱼池与净化池的底面呈向下45度角的圆锥 形,中间接着集污管,集污管的底部装有阀门,净化池靠近底部处装有钻细孔的底板,底板上铺细石,细石上铺过滤棉,在净化池上部养殖具生物净化作用的鱼类,净化池与养鱼池相邻,底部有涵洞相通,净化池上部装水泵,使净化池与养鱼池的水体形成循环水。这种结构对鱼有特殊要求,且增氧只能用增氧设备。再如专利公告开号为CN2652132Y提供一种采用物理、生物净化、循环增氧、气水反冲洗、旋流集粪(杂质)的高密旋流循环净水养鱼池装置方案,特征是旋流鱼池是一个圆或椭圆的锥形体鱼池,旋流鱼池的上边缘内有一个沿着该池的圆周切线方向把清水送入池中的清水口,清水口外连接一条清水管,清水管的另一端连接于增氧自清终端家庭净水器的出水口,旋流鱼池的锥底有一个吸水口和一条吸水管,吸水管沿旋流鱼池内边缘向外连接于水泵,水泵上还有一条压水管连接于增氧自清终端家庭净水器。对于增氧自清终端家庭净水器的配置只能适合住宅附近或家庭用的小型养鱼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陆地养鱼池自动检测水质、无设备增气、水循环利用及排出水环保的问题,提供一种布置合理,有效排污、净化水质、落差流水增氧,循环利用水源的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包括养殖场区,其特征是:在养殖场区入水口设计一处蓄水预警池,养殖场区分为上半区和下半区,经蓄水预警池的水进入养殖场区的上半区,所述的上半区与下半区的高度差大于等于I米,上半区设有回水渠,回水渠的未端设有回水处理池,所述的回水处理池为圆形池,回水处理池高度方向的中间部位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上方设有砂石层,回水处理池旁设有缓冲池,缓冲池的底部通向下半区。养殖场区入水口即初水口,无论是外接管道供水或水库引水等方式即把进水先注入蓄水预警池,蓄水预警池经检测合格后流出。上半区、下半区养殖区可利用当地地势高低进行设计,I米以上的水流经冲击后可增氧2倍以上,增氧后的水从缓冲池的底部可再设置流水道,进行一次增气,流水道内可适当设置撞水石。回水渠流进圆形回水处理池的水沿池边的切线方向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增氧方式,一次养殖水在回水处理池中进行充分沉淀,沉淀物经回水处理池底排污口排出。作为优选,所述的回水渠的未端通向回水处理池中支撑架的下方。由于支撑架上设有钢丝板、鹅卵石等过滤体,一次养殖水进入回水处理池后,以支撑架为过滤层,从下而上渗透而出,进行高净度的净化。作为优选,所述的蓄水预警池设有水质安全监控、预警装置。通过蓄水预警池的设计,对有害物质进入水池后立即进行稀释和缓冲,确保整个养殖场区生物资产的安全。作为优选,所述 的养殖场区设有若干个养鱼池,若干个养鱼池分布在上半区和下半区中。上半区和下半区中的养鱼池合理分布能充分利用循环水。作为优选,所述的上半区还设有回水插管,回水插管设置在集水井中,回水插管的底部与养鱼池的下段连通,集水井的底部与下半区的养鱼池之后设有的沉淀池相通。回水插管利用连通器原理,把养鱼池底部的水引到回水渠或直接排到集水井,回水插管设计成可插移动形式。即拔掉回水插管,水直接流入集水井,从集水井下的废水渠流向沉淀池中,比如若某个鱼池内的鱼出现严重病变,则将水直接排掉,不再二次利用,以防止污染;二是插上回水插管,一次养殖用水可通过回水渠流向回水处理池。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撑架上方设有钢丝网层,砂石层设置在钢丝网层上方。支撑架可直接与回水处理池的池壁浇注成一体,钢丝网层用来支承过滤用的石子。作为优选,所述的支撑架为水平布置的网格结构。为了支撑架具有足够的支承强度,也避免钢丝网层因自重或砂石重量下压,支撑架采用网格结构。作为优选,所述的缓冲池底部设有块石,缓冲池的底部通过渠道连接下半区。缓冲池的底部渠道中也可设置若干处块石,以增加水的冲击性。一次养殖水跌落缓冲池,自动增氧后进入下半区再次使用。块石采用硬石,具有耐水冲击、耐磨性。作为优选,所述的回水处理池的底部为弧形锅底,回水处理池底部最低位置设有排污口,排污口与排污通道相通,排污通道上设有阀门、清理装置。弧形锅底既能进行顺利的沉淀物排放,又具有较好的支承面,对地基要求不会太严格。排污通道上的阀门在不排放时关闭,清理装置设有侧管三通冲洗,即采用主排污管一侧朝物质流动方向沿一斜角接入分管进行高压水冲洗。作为优选,所述的经下半区养殖后的排出水流向沉淀池,根据水质检测结果确定再次利用方向。下半区使用后的养殖用水,一般来说,由于溶氧、氨氮等养殖指标都无法再满足养殖需求,因此不再循环使用,其养殖废水通过埋于地下的回水渠进入沉淀池,经沉淀池无害化处理后排出,用于农业灌溉等。如果有可再次循环使用的价值,也可以再次增氧养殖利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进水自动检测水质,保证了整个工艺系统的用水安全;充分利用自然落差冲击性流水增氧,节省增气设备的使用成本,增氧效果明显,循环利用水资源,环保节能。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养鱼池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图1的集水井部位附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回水处理池结构示意图。图中:1.缓冲池,2.溢流水道,3.砂石层,4.钢丝网层,5.支撑架,6.回水处理池,
7.排污通道,8.块石,9.养鱼池,10.集水井,11.回水渠,12.回水插管。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本实施例一种落 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首先在养殖场区接入水口位置设置蓄水预警池,蓄水预警池设有水质安全监控、预警装置,起到对养殖水源的安全监控、预警和有毒物质进入后的稀释与缓冲作用。养殖场区分为上半区和下半区,经蓄水预警池的水进入养殖场区的上半区,上半区与下半区的高度差为1.5米,上半区设有回水处理池,下半区的排放水进入沉淀池。其中上半区的每个养鱼池9的一侧均设有一个深度与养鱼池9相同的集水井10,集水井10旁边设一条回水渠11,集水井底部设有废水渠,参见图1。回水插管12设置在集水井10中,如图2所示。回水插管12的底部均与养鱼池9的下段连通,回水插管12的上端搁置在回水渠11侧壁上。集水井10的底部直接流向沉淀池。回水渠的未端通向回水处理池6中。回水处理池6为圆形池,回水处理池6高度方向的中间部位设一与池壁浇为一体水平状的支撑架5,支撑架5为网状结构,支撑架5上辅设钢丝网层4,钢丝网层4上面堆置砂石层3,参见图3,回水处理池6旁设有一个深度为1.5米的缓冲池1,回水处理池6朝缓冲池I 一侧的上端设有溢流水道2,溢流水道2与缓冲池I形成一个小型瀑布状,缓冲池I底面上装有硬块石8,缓冲池I底部的水通过渠道流向下半区的养鱼池。经下半区养鱼池使用后的水流向沉淀池,使养殖排泄物在沉淀池中沉淀,沉淀后的水达标排放或灌溉,养殖沉淀物定期集中处理。回水处理池6的底部为弧形锅底,锅底最低位置设有排污口,排污口与排污通道7相通,排污通道7上装有阀门和清理装置,清理装置设有一支侧管三通冲洗,即在主排污管一侧朝管内物质流动方向,沿40度斜角接入一支分管进行高压水冲洗。工作时,外接水源首先进入蓄水预警池,通过安全监控后流向上半区的养鱼池9,上半区的养鱼池9通过回水渠11流至回水处理池6,当上半区的养鱼池9使用过的水无循环利用价值时,拔掉回水插管12,使水直接排到沉淀池中处理,回水处理池6的水通过沉淀过滤从上端的溢流水道2冲到缓冲池I内增氧,增氧后的水流到下半区的养鱼池再进行利用,下半区养鱼池使用后排出水送至沉淀池。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说明,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任何对本发明的简单变换后的工艺、结构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包括养殖场区,其特征是:在养殖场区入水口设计一处蓄水预警池,养殖场区分为上半区和下半区,经蓄水预警池的水进入养殖场区的上半区,所述的上半区与下半区的高度差大于等于I米,上半区设有回水渠(11),回水渠的未端设有回水处理池(6),所述的回水处理池(6)为圆形池,回水处理池(6)高度方向的中间部位设有支撑架(5),支撑架(5)上方设有砂石层(3),回水处理池(6)旁设有缓冲池(1),缓冲池(I)的底部通向下半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水渠的未端通向回水处理池(6)中支撑架(5)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蓄水预警池设有水质安全监控、预警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养殖场区设有若干个养鱼池(9),若干个养鱼池(9)分布在上半区和下半区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半区还设有回水插管(12),回水插管(12)设置在集水井(10)中,回水插管(12)的底部与养鱼池(9)的下段连通,集水井(10)的底部与下半区的养鱼池之后设有的沉淀池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5)上方设有钢丝网层(4),砂石层(3)设置在钢丝网层(4)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5) 为水平布置的网格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池(I)的底部设有块石(8),缓冲池(I)的底部通过渠道连接下半区。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水处理池(6)的底部为弧形锅底,回水处理池(6)底部最低位置设有排污口,排污口与排污通道(7)相通,排污通道(7)上设有阀门、清理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其特征在于经下半区养殖后的排出水流向沉淀池,根据水质检测结果确定再次利用方向。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落差循环式陆地池养鱼工艺,为了解决陆地养鱼池自动检测水质、无设备增气、水循环利用及排出水环保的问题,包括养殖场区,其特征是在养殖场区入水口设计一处蓄水预警池,养殖场区分为上半区和下半区,经蓄水预警池的水进入养殖场区的上半区,上半区与下半区的高度差大于等于1米,上半区设有回水渠,回水渠的未端设有回水处理池,回水处理池为圆形池,回水处理池高度方向的中间部位设有支承架,支承架上方设有砂石层,回水处理池旁设有缓冲池,缓冲池的底部通向下半区。用水安全,增氧效果明显,循环利用水资源,环保节能。
文档编号A01K63/04GK103181358SQ20121038418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1日
发明者朱宏有, 毛小宝, 夏永涛, 王斌 申请人: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