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鲆鲽类人工育苗手持可调流吸污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57810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鲆鲽类人工育苗手持可调流吸污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鲆鲽类人工育苗手持可调流吸污器。
【背景技术】
[0002]在鲆鲽类人工育苗过程中,特别是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的初期,由于不能换水或换水量较少,育苗池的池底会出现大量的粪便、残饵、死苗、泥沙等污物沉淀,这些污物极容易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污染水质,滋生细菌,引发病害,轻则影响鱼苗成活率,严重时会使整池鱼苗死亡。鲆鲽类的生态特点是营底栖生活,要求池底特别干净;因此,需要及时清除池底污物。目前采取的处理办法基本有三种:大量换水、药物处理和吸污器吸底。在仔、稚鱼期和幼鱼初期,由于其泳动能力和耐药性差,大量换水和药物处理均不是较好的办法,都会对鱼苗造成大量的损伤及生物饵料的流失和死亡等,较好的方法则是采用吸污器吸底;通常使用的吸污器采用虹吸的原理,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比如吸污器从一个池子移到另一个池子时,会因为吸污器头部离开水面而导致吸污器内的水断流;更重要的是目前使用的吸污器均不能调节水流流量,在吸除底污的同时会吸出大量鱼苗;此外,由于吸污头部位与池底是硬接触,刮擦底污不干净。因此需要开发新型的池底污物清除装置,提高鲆鲽类人工育苗成活率。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鲆鲽类人工育苗手持可调流吸污器,在吸污器接近鱼苗时,可使吸入水流流量变小或停止,以解决鲆鲽类人工育苗过程中既能有效清除池底污物又可以调节水流量避免吸出鱼苗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是按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鲆鲽类人工育苗手持可调流吸污器,它包括吸污头、手柄吸管和软管。所述的吸污头由2个水平硬管、2个管帽、变径三通和海绵条组成,管帽套在水平硬管的一端,堵住水平硬管的一端开口,变径三通连通2个水平硬管和手柄吸管,所述的水平硬管和变径三通的管壁上具有一轴向开口的进水缝,2个水平硬管和变径三通上的进水缝在一条直线上,进水缝位于水平硬管远离手柄吸管的管壁上,在使用状态时,吸污头触底的位置,海绵条平行于水平硬管和变径三通的轴向并固定在吸污头上,在使用状态时,海绵条刮擦池底;所述的手柄吸管包括2节硬管和球形阀门,手柄吸管前端插入变径三通,手柄吸管的另一端连接软管;在使用状态时,海绵条刮擦掉的池底污物随水流从吸污头的进水缝进入,从软管末端流出;手柄吸管上的球形阀门能够控制吸入水流的大小。
[0006]进一步,所述的吸污头总长300mm,水平硬管外径63mm、壁厚3.0mm,单个水平硬管长140mm ;
[0007]进一步,所述的变径三通水平轴向内径63mm,垂直轴向变径的内径40mm ;
[0008]进一步,所述的进水缝宽6mm、长300mm、与吸污头长度相等;
[0009]进一步,所述的海绵条长300mm、宽15mm、厚15mm;
[0010]进一步,所述的手柄吸管的硬管外径40mm、壁厚2.4mm,I节长2.10m、另I节长
0.40m ;球形阀门插口内径40_ ;
[0011]进一步,所述的软管为塑料钢丝软管,长4.0Om,内径40mm。
[00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0013]使用时,手持吸污器手柄吸管,将吸污头插入育苗池内,进水缝朝下并触及池底,利用虹吸原理引出水流,轻推池底污物处,吸污头前端的海绵条轻轻刮擦起污物,污物随水流被吸出,根据需要,通过调节球形阀门控制水流流量,最终由尾软管排出污物。
[0014]根据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鲆鲽类人工育苗手持可调流吸污器有以下优点:
[0015]1、本装置所有的结构均可采用市售标准管件,价格低廉、取材方便,构造简单、易于制作、便于推广;
[0016]2、手柄吸管上装有球形阀门,便于控制水流流量,操作方便,在鱼群密集处可调小或关闭球形阀门,避免或减少了吸出鱼苗,减少了对鱼苗的伤害;通过开关球形阀门,可以随时控制吸污的进行或暂停;在操作过程中,如需换到下一个育苗池吸除底污,只需关闭球形阀门,轻轻提起吸污器头部,放入另一育苗池,打开球形阀门,继续吸污,不必重新引流;
[0017]3、吸污头前侧绑有一块海绵条,吸污头贴在池底缓慢移动时,与池底软接触的海绵条将粘附池底的污物轻轻刮擦掉,并被进入进水缝的水流带出育苗池,吸污干净、彻底。
【附图说明】
[0018]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1.吸污头,2.手柄吸管,3.球形阀门,4.软管,5.海绵条,6.进水缝;
[0019]图2:吸污头结构示意图:5.海绵条,6.进水缝,7.变径三通,8.水平硬管,9.管帽。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一种鲆鲽类人工育苗手持可调流吸污器,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指的一种鲆鲽类人工育苗手持可调流吸污器,它的结构包括吸污头1、手柄吸管2、球形阀门3、海绵条5、进水缝6和软管4。如图2所示,所述的吸污头I由2个水平硬管8、2个管帽9、变径三通7、进水缝6和海绵条5组成,管帽9套在水平硬管8的一端,堵住开口,变径三通7连通2个水平硬管8和手柄吸管2,水平硬管8和变径三通7的管壁上具有一轴向开口的进水缝6,2个水平硬管8和变径三通7上的进水缝6在一条直线上,进水缝6位于水平硬管8远离手柄吸管2的管壁上,在使用状态时,吸污头I触底的位置;海绵条5平行于水平硬管8和变径三通7的轴向并固定在吸污头I上,在使用状态时,海绵条刮擦池底;所述的手柄吸管2包括2节硬管和球形阀门3,手柄吸管2的前端插入变径三通7,手柄吸管2另一端连接软管4,在使用状态时,海绵条5刮擦掉的池底污物随水流从吸污头I的进水缝6进入,从软管4末端流出;手柄吸管2上的球形阀门3能够控制吸入水流的大小。
[0022]所述的吸污头I总长300mm,水平硬管8外径63mm、壁厚3.0mm,单个水平硬管8长140mm,2个水平硬管8分别插入变径三通7的2个水平开口,水平硬管8另外开口端分别用管帽9封闭。
[0023]所述的进水缝宽6mm、长300mm、与吸污头I长度相等。
[0024]所述的海绵条5长300mm、宽15mm、厚15mm。
[0025]所述的手柄吸管2总长2.50m,手柄吸管2包括两节硬管和球形阀门3,外径40mm、壁厚2.4mm,I节长2.1Om,另I节长0.40m,内径40mm的球形阀门3安装在手柄吸管2的两节硬管之间,长2.1Om的硬管前端插入变径三通7,另一端插入球形阀门3,长0.40m的硬管前端插入球形阀门3,另外一端连接软管4。
[0026]以上管件均为PVC材料。
[0027]所述的软管4为塑料钢丝软管,长4.0Om,内径40mm。
[0028]本实验新型的使用方法是:使用时,手持吸污器手柄吸管2,将吸污头I插入育苗池内,进水缝6朝下并触及池底,利用虹吸原理引出水流,轻推池底污物处,吸污头I前侧的海绵条5轻轻刮擦起污物,污物随进入进水缝6的水流被吸出,根据需要,通过调节球形阀门3控制水流流量,最终由尾软管4排出污物。
[0029]在鲆鲽类人工鱼苗生产中,本实用新型与原有的未加球形阀门3和海绵条5的吸污器相比,鱼苗吸出率降低80%左右,池底净化程度大大提高。
[003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鲆鲽类人工育苗手持可调流吸污器,其特征在于它的结构包括吸污头(I)、手柄吸管(2)、球形阀门(3)、海绵条(5)、进水缝(6)和软管(4),所述的吸污头(I)由2个水平硬管(8)、2个管帽(9)、变径三通(7)、进水缝(6)和海绵条(5)组成,管帽(9)套在水平硬管(8)的一端,堵住开口,变径三通(7)连通2个水平硬管(8)和手柄吸管(2),水平硬管(8)和变径三通(7)的管壁上具有一轴向开口的进水缝出),2个水平硬管(8)和变径三通(7)上的进水缝(6)在一条直线上,进水缝(6)位于水平硬管(8)远离手柄吸管(2)的管壁上,在使用状态时,吸污头(I)触底的位置;海绵条(5)平行于水平硬管(8)和变径三通(7)的轴向并固定在吸污头(I)上,在使用状态时,海绵条刮擦池底;所述的手柄吸管(2)包括2节硬管和球形阀门(3),手柄吸管(2)的前端插入变径三通(7),手柄吸管(2)另一端连接软管(4),在使用状态时,海绵条(5)刮擦掉的池底污物随水流从吸污头(I)的进水缝(6)进入,从软管(4)末端流出;手柄吸管(2)上的球形阀门(3)能够控制吸入水流的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污头(I)总长300_,水平硬管(8)外径63mm、壁厚3.0mm,单个水平硬管长140mm,两个水平硬管分别插入变径三通(7)的两个水平开口,水平硬管(8)另外开口端分别用管帽(9)封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缝(6)宽6_、进水缝(6)的长度与吸污头的长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绵条长300mm、宽15mm、厚.1 5mm η
【专利摘要】一种鲆鲽类人工育苗手持可调流吸污器,属于水产养殖设备领域,它包括吸污头、手柄吸管和软管。所述的吸污头由2个水平硬管、2个管帽、变径三通和海绵条。在使用状态时,海绵条刮擦掉的池底污物随水流从吸污头的进水缝进入,从软管末端流出;手柄吸管上安装有球形阀门,球形阀门能够控制吸入水流的大小。本实用新型既能有效清除池底污物又可以调节水流量避免吸出鱼苗。
【IPC分类】A01K61-00, A01K63-04
【公开号】CN204466633
【申请号】CN201520109164
【发明人】史宝, 孙中之, 柳学周, 徐永江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7月15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