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测报型性诱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32791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昆虫测报型性诱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昆虫性诱盆,具体是一种昆虫测报型性诱盆。
【背景技术】
[0002]性诱盆监测技术是预测预报害虫发生时期和发生程度、评估防治措施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制定害虫防治策略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使用的性诱盆存在鸟食诱盆内成虫导致计数不准、诱盆形状和结构变化影响数据的可比性、部分成虫沉入盆底清理计数困难、浮在水面的成虫清理计数时间长、水分蒸发导致诱芯与水面的距离变化影响诱虫数量、成本高等问题,为此,我们对已有的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改进,研制出昆虫测报型性诱盆,效果良好。
[0003]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一(桶形昆虫诱捕器,公开号:CN101347111,发明人:刘文旭;李建成;屈振刚;路紫云;冉红凡)
[0004]现有技术一的技术方案:该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桶形昆虫诱捕器,其具有一个瓶状容器,在所述瓶状容器的周侧开设有数个窗口,从所述瓶状容器的瓶口处向瓶底伸入一根导杆,导杆伸入瓶状容器内的部分设置有一个能够相对导杆滑动的浮体,在所述浮体的上表面固定有一个诱芯。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家庭桶装食用油的废弃油桶来制作所述瓶状容器,能够节约制作成本。而且,由于所述瓶状容器顶部被遮盖,蒸发出去的水分在顶部又再度凝结为水液并回流至底部,因此能够延缓水液流失速度;在水位下降的过程中,浮体与水面的相对高度始终保持不变,也不会影响杀虫效果;由于所述瓶状容器顶部被遮盖,即使遇到刮风或下雨,洗衣粉水的容积与浓度也不会有大的影响,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也较低。
[0005]现有技术一存在的问题:
[0006]1、麻雀取食诱盆内成虫导致计数不准。麻雀站在窗口边沿可以取食盆内水面上漂浮的成虫,统计数量小于实际诱到的成虫数量。
[0007]2、粘虫水面形状、面积及诱盆结构变化影响数据的可比性。与传统以盆为容器,诱芯用细铁丝横穿固定在水面上、盆中央的性诱盆相比,上被瓶状容器顶部遮盖、水面中央增加了导杆和浮体、粘虫水面形状和面积有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影响诱虫数量,所得数据与历史数据的可比性降低。
[0008]3、部分成虫沉入容器底部清理计数困难。部分成虫会沉入容器底部,需要用筷子一个一个夹取,如果底部有泥土等杂质,寻找识别沉入容器底部的成虫会更加困难。
[0009]4、浮在水面的成虫清理计数时间长。在成虫发生盛期,诱盆内成虫可以达到180头左右,一般用筷子或小型笊篱捞取,边清理,边计数,一次清理计数1-3头,清理计数一个盆需要30-40分钟,一般一个测报点设置5个性诱盆,共需2.5-3个小时。
[0010]与本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二(传统技术)
[0011]现有技术二的技术方案:用直径20厘米、深6.5厘米的塑料盆(陶瓷盆或不锈钢盆)做性诱盆。盆内放洗衣粉水,诱芯用细铁丝横穿固定在盆边上,诱芯位于水面上、盆中央,距水面I厘米,在盆壁上距盆上沿I厘米处扎一孔,防止下雨水面上升淹没诱芯。
[0012]现有技术二存在的问题:
[0013]1、水分蒸发导致诱芯与水面的距离变化影响诱虫数量。气温高、空气干燥时,盆内水分蒸发快,有时一个白天盆内水位会下降2厘米以上。这样诱芯与水面的距离可达到3厘米以上,显著影响诱虫数量。
[0014]2、成本高。直径20厘米、深6. 5厘米的塑料盆、陶瓷盆、不锈钢盆每个分别是I元、4元、5元,每亩分别是4-5元、16-20元、20-25元。塑料盆每个月更换一次,每年成本也达到16-20元。

【发明内容】

[0015]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昆虫测报型性诱盆。
[0016]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昆虫测报型性诱盆,包括水泥盆、诱芯和环形浮板,水泥盆内侧涂有密封涂料,所述的环形浮板包括KT板圆环和尼龙网,尼龙网覆盖在KT板圆环上,并与KT板圆环紧固连接;所述的诱芯架放在KT板圆环的圆心上方。
[0017]所述的诱芯上穿有一小孔,小孔内穿有铁丝,铁丝两端分别设有两个椭圆形环,椭圆形环向下弯折夹在KT板圆环边上。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9](1)、可防止麻雀取食诱盆内成虫。麻雀站在水泥盆边缘,距KT板圆环内成虫的最短距离为3厘米,麻雀嘴够不上。如果踩在KT板圆环,圆环会突然倾斜下沉入水,麻雀受惊吓飞走。
[0020](2)、可保持粘虫水面形状、面积及性诱盆结构与传统性诱盆的一致性,使测得数据与历史数据有可比性。KT板圆环内水面形状、面积与传统诱盆完全相同,诱芯放置方法与传统诱盆一致,测得数据的条件没有变化,可保证与历史数据具的可比性。如圆环内面积与以前诱盆不同,切割时内圆直径采用以前诱盆内径即可。
[0021](3)、诱得的成虫不会沉入盆底。圆环内的尼龙网在水面下O. I—O. 2厘米处,下沉的成虫最多只沉到尼龙网上,不会沉入盆底。
[0022](4)、清理计数时间显著缩短。环形浮板取出放平后,诱得的成虫分布在尼龙网上,处在同一平面,可用数码照相机拍摄,进而用专用软件分析计数。清理时翻转环形浮板用刷子刷2-3次即可清除干净。整个拍摄清理过程大约2-3分钟,是传统方式的1/20—1/15左右,而且所用时间长短与诱得的成虫数量关系不大。
[0023](5)可保持诱芯与水面的距离不变。KT板的密度是水密度的1/5左右,环形浮板可浮在水面上,浮板在水泥盆中的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变化,但入水深度始终不变,所以固定在浮板上的诱芯与水面的距离同样保持恒定。
[0024](6)降低了成本。水泥盆制作成本大约O. 3元,分别是塑料盆、陶瓷盆、不锈钢盆等的1/3、3/40、3/50。
【附图说明】
[0025]图I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不意图;
[0026]图2是水泥盆结构不意图;
[0027]图3是诱芯与铁丝连接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0029]I-诱芯,2-铁丝,3-水面,4-尼龙网,5-KT板圆环,6_椭圆形环,7_水泥盆,8_洗衣粉水。
【具体实施方式】
[0030](I)材料:325#水泥若干,砂子若干,水若干,细铁丝50厘米,性诱剂诱芯一个,KT板一块(30 X 30厘米),密封涂料若干,50目尼龙网一块(30 X 30厘米),热熔胶棒一根。
[0031 ] (2)工具:直径26厘米、高6.5厘米的小不锈钢桶一个,直径31厘米、高8厘米的大不锈钢桶一个,普通土若干,泥压子一把,刷子一把,普通缝衣针一个,圆规一个,刀片一个,钳子一把,内径30厘米的绣花绷子一个,胶枪一把,剪刀一把。
[0032](3)制作过程:
[0033]a、水泥盆制作:小不锈钢桶放在平滑的水泥地上,土加水和成硬泥,放入小不锈钢桶内拍实,取下不锈钢桶,用细软泥将裂缝、凹坑涂抹平整作为内模,把大不锈钢桶套在内模上,内模居大不锈钢桶中央。325#水泥、砂子、水按照1: 0.84:0.44比例搅拌均匀成水泥砂浆倒在内模上,填充到内模与大不锈钢桶的间隙内,捣实,继续添加,直到与大不锈钢桶上沿平齐,用泥压子压平抹光,边旋转边取下大不锈钢桶。在日均温度25°C左右时,静放7天左右,反转,取出内模土,用水洗净。刷子蘸密封涂料在水泥盆内壁涂刷3-5遍,防止水泥盆渗漏。如图1、2所示。
[0034]b、诱芯架制作:先用缝衣针在诱芯上扎穿一小孔,细铁丝从小孔穿过使诱芯处于细铁丝中间,细铁丝两端折返分别用钳子拧成两个椭圆形环。如图I、3所示,
[0035]C、环形浮板制作:用圆规在KT板上以同一圆心分别画半径10厘米、12. 5厘米的两个园,用刀片沿画线切割,去掉小园内、大园外部分,做成KT板圆环。尼龙网用绣花绷子夹紧绷展,紧紧压在KT板圆环上,热熔胶用胶枪加热融化后,均匀地涂在与KT板圆环重叠的尼龙网上,抹压,把尼龙网与KT板圆环紧紧粘贴在一起,取下绣花绷子,用剪刀把露在KT板圆环外的尼龙网剪去。如图I、4所示。
[0036](4)、使用方法:在田间选好放诱盆的位置后,用泥和砖或者石头皇一底座,高度以超过被保护植株10-20厘米为宜,上面抹一层泥,把水泥盆放上,加水,左右调整使盆处于水平状态;诱芯架放在环形浮板上面(粘尼龙网的一面为下面),诱芯位于KT板圆环的圆心上方,细铁丝两端的圆环向下弯折夹在KT板圆环边上,固定在环形浮板上;诱芯架和环形浮板一起放入水泥盆内,调整细铁丝弯度,使诱芯距水面I厘米;水中放适量洗衣粉,提高粘着性能;每日同一时间,先将环形浮板取出,平稳放在水泥盆边上,取下诱芯架,用数码照相机对KT板圆环内、尼龙网上的成虫拍摄,将环形浮板翻转,用刷子将尼龙网上的成虫刷下去,清理干净,最后把诱芯架重新固定在环形浮板上,放回水泥盆内,进行第二天的诱虫统计。把监测点上所有性诱盆内的成虫拍摄、清理完毕后,回到室内,在计算机上利用ASSESS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即可对每个性诱盆上拍摄的成虫分别计数。
【主权项】
1.一种昆虫测报型性诱盆,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泥盆(7)、诱芯(I)和环形浮板,水泥盆(7)内侧涂有密封涂料,所述的环形浮板包括KT板圆环(5)和尼龙网(4),尼龙网(4)覆盖在KT板圆环(5)上,并与KT板圆环(5)紧固连接;所述的诱芯(I)架放在KT板圆环(5)的圆心上方。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昆虫测报型性诱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诱芯(I)上穿有一小孔,小孔内穿有铁丝(2),铁丝(2)两端分别设有两个椭圆形环(6),椭圆形环(6)向下弯折夹在KT板圆环(5)边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昆虫性诱盆,具体是一种昆虫测报型性诱盆。包括水泥盆、诱芯和环形浮板,水泥盆内侧涂有密封涂料,所述的环形浮板包括KT板圆环和尼龙网,尼龙网覆盖在KT板圆环上,并与KT板圆环紧固连接;所述的诱芯架放在KT板圆环的圆心上方。本实用新型可防止麻雀取食诱盆内成虫。
【IPC分类】A01M1/02
【公开号】CN205143275
【申请号】CN201520910154
【发明人】郑竹胜, 张维玲, 郑瑞霞, 胡永平
【申请人】郑竹胜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1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