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揉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5226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茶叶揉捻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茶叶揉捻机。
背景技术
一般要制出优良且品质均一的茶叶,不仅是气候、土壤的因素,在一般茶叶采收后的处理流程(日光萎雕—室内萎雕—发酵完成—杀菁—揉捻—初次干燥—再揉捻—干燥—成品)亦是重要,尤其是于揉捻曲的制程亦极为重要,以收缩体积,节省包装空间,并使茶叶于制造过程上提高温度,使得泡茶过程中适当释出茶叶浓度,提高耐泡性,故茶叶的加工制造过程势必经过揉捻、卷曲过程,然而一般传统茶叶的揉捻完全仰赖人工搓揉,必须凭借着经验值来揉捻茶叶,不但耗费人工,工时,而且无法大量生产,品质也较难控制,高技术人工亦有老化不易得的趋势近年来遂有一种茶叶揉捻机械,如图1所示,主要是利用茶叶揉捻机械上所设置的具弧状体的滚轮来对茶叶揉捻来达到压缩卷曲茶叶的目的,且该滚轮上具有凸点可对茶叶揉捻,但使用后经常发现下列缺点一、滚轮表面的凸点容易使包裹茶叶的裹布经多次摩擦后而磨破,而导致茶叶漏出。
二、裹布周围的茶叶兹因受滚轮的压缩与摩擦,因此对裹布周围直接接触滚轮的茶叶受滚轮凸点的压缩而导茶叶纤维组识的破坏,使茶叶粉破,而降低茶叶的价值。
三、裹布周围的茶叶直接与滚轮凸点摩擦而生热,而外缘茶叶成份受摩擦热而损失香气及原味导致发酵过度,而使茶叶品质受到影响而不一,进而影响茶叶外观、味道及经济价值。
故,传统式的揉捻机械与人工揉捻尚有极大的差异,一般只是做初级揉捻,最后需再一次以人工精细揉捻,且存在有揉捻的缺点,是有感以上的结构所产生的不良情事产生的显见,申请人遂依多年的从事此项制造经验暨市场贩售反应结果,竭尽所开发的心得收集,潜心研究此项,终而开发出本实用新型创作的内容结构;进而爰以提出新型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快速、自动使茶叶揉捻曲的茶叶揉捻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设计方案一种茶叶揉捻机,包含布头卷结杆、数个莲花片、数个曲臂、转座、马达、传动器、气压缸;其布头卷结杆、配合轴座组设于机台,呈可上、下弯动及左、右偏动;其各揉捻片分别连设于各曲臂再连设于转座,底部则连设于传动器转轴,呈可张、合作动;其特征在于该传动器与机台内的马达连接一体,其上设有转轴连设一揉捻片;该气压缸伸缩杆配合轴承而顶抵转座,转座呈可转动,且可受伸缩杆作用而升降。
布头卷结杆前半段设成非平面的垂直杆,形成一限制空间俾适应裹布的体积,其支点块、阻挡块端头设成外弯角,其初始入布孔、挤结空间的周缘则设为大弧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本实用新型的使用不需要高技术人员,操作容易降低专业难度。2、茶叶的缩小率体积较为传统人工方式佳,更能节省包装空间及容量。3、以本实用新型实施揉捻取代人工传统用脚踏或手揉捻茶叶减少人为污染,提高卫生性。4、揉捻速度与产量皆快速于人工方式。5、揉捻过程中茶叶组织表面及纤维不被破坏,故可保持茶叶的原味与品质。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确实改良传统式揉捻茶叶的问题,使揉捻茶叶拟人工化而完全自动化更精细,进而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速度与品质,极具茶叶产业的实用价值与增进功效。
现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优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习式的立体外观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3-A、图3-B本实用新型整体使用示意图(一)、(二)。
图4-A、图4-B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剖视及动作图。
图5-A、图5-B及图5-C本实用新型布头卷结杆立体及卷布结杆示意图。
图6-A、图6-B及图6-C为习式布头卷结杆立体及卷布结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敬请详细参阅图2、图3-A、图3-B、图4-A、图4-B及图5-A、图5-B及图5-C说明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茶叶揉捻机的改良,包含布头卷结杆30、数个莲花片15、数个曲臂23、转座22、马达4、传动器20、气压缸10所构成;其布头卷结杆30、配合轴座37组设于机台1,呈可上、下弯动及左、右偏动;其各莲花片15分别连设于各曲臂23再连设于转座22,底部则连设于传动器20转轴21,呈可张、合作动;而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为该传动器20连接于马达4,而可受马达4驱动传动器20的转轴21;该气压缸10伸缩杆11配合轴承24而顶抵转座22,转座22呈可转动,且可受伸缩杆11作用而升降;依上述元件的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动作,功效说明如下图3及图5所示,未置入茶叶裹布包6时,气压缸10伸缩杆11呈缩固状态,使得转座22连带使曲臂23、莲花片15呈张开状态,即可置入茶叶裹布包6;置妥欲揉捻的茶叶包后,马达4作动使传动器20动作,其转轴21使莲花片15连动。曲臂23、转座22转动,同时气压缸10依设定亦使伸缩杆11缓缓上升,使转座22连动曲臂23再使莲花片15缓缓包合,恰使茶叶包边转动边被包缩,形成茶叶包的周缘受莲花片15压缩,而茶叶包上方受布头卷结杆30束紧收缩体积,形成多方向压缩、揉捻茶叶而有揉捻曲且依茶叶愈卷曲愈缩小裹包体积的效果,恰如人工揉捻的作动,如此周而复始的揉捻,达到完全不必人工的自动化揉捻的功效。
另,承上述的揉捻过程时,其裹布包6配合一布头卷结杆30(如图3-A、图3-B、图5-A、图5-B所示),达到自动使布头打成圆球结防止茶叶散出的效果;而本实用新型在布头卷结杆30方面亦有所改良;首先,请参阅图6-A、图6-B及图6-C所示,传统式,系一布头卷结杆5,设成平面杆51状,设有支点块52、阻挡块53,而形成初始入布孔54、挤结空间56,其支点块52、阻挡块53的端头为直角520、530状,其初始入布孔54、挤结空间56的周缘设成小弧面55,故存在有下列缺点1、成平面杆51状,当裹布6由其底伸入初始入布孔54时,较无法因应裹布6的体积,使得卷入作动顺畅性较差。
2、支点块52、阻挡块53的端头为直角520、530,其裹布6卷动、面积,而有干扰之虞,甚至勾及或勾破裹布6。
3、小弧面54使得裹布6卷结成球状的顺畅性(导流性)较差,及使卷结的球体较小甚至卷结失败。
而,本实用新型的布头卷结杆30(请参阅图5-A、图5-B及图5-C所示),系前半段设成非平面的垂直杆31,形成一限制空间310俾适应裹布6的体积,让卷动更顺畅,支点块32、阻挡块33端头设成外弯弧角330,其初始入布孔34、挤结空间36的周缘则设为大弧面35;当裹布6由垂直杆31限制空间310进入初始入布孔34,再绕入支点块32底方由挤结空间36呈对折伸出且呈转动状态(因在揉捻状态)时,通过初始入布孔34大弧面35而可较易卷动(入),再通过挤结空间36的大弧面35而可使挤结较易形成(恰如大喇叭口状),其挤结球体亦较大,且因外弯弧角330而不会勾及裹布6,达到更实用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茶叶揉捻机,包含布头卷结杆、数个莲花片、数个曲臂、转座、马达、传动器、气压缸;其布头卷结杆、配合轴座组设于机台,呈可上、下弯动及左、右偏动;其各揉捻片分别连设于各曲臂再连设于转座,底部则连设于传动器转轴,呈可张、合作动;其特征在于该传动器与机台内的马达连接一体,其上设有转轴连设一揉捻片;该气压缸伸缩杆配合轴承而顶抵转座,转座呈可转动,且可受伸缩杆作用而升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揉捻机,其特征在于布头卷结杆前半段设成非平面的垂直杆,形成一限制空间俾适应裹布的体积,其支点块、阻挡块端头设成外弯角,其初始入布孔、挤结空间的周缘则设为大弧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茶叶揉捻机,包含布头卷结杆、数个莲花片、数个曲臂、转座、马达、传动器、气压缸;其布头卷结杆、配合轴座组设于机台,呈可上、下弯动及左、右偏动;其各揉捻片分别连设于各曲臂再连设于转座,底部则连设于传动器转轴,呈可张、合作动;其特征在于该传动器与机台内的马达连接一体,其上设有转轴连设一揉捻片;该气压缸伸缩杆配合轴承而顶抵转座,转座呈可转动,且可受伸缩杆作用而升降。本实用新型茶叶揉捻机可实现快速、自动使茶叶揉捻曲的功效。
文档编号A23F3/06GK2664412SQ200320104400
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28日
发明者张崑倫 申请人:张崑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