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刺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9564阅读:1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鱼刺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水产加工中鱼肉与鱼刺、鱼骨、鱼皮的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农副产品加工,特别是水产品加工的不断发展,新鲜的鱼肉越来越多的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对鱼肉、鱼肉丸子、鱼糕、鱼春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公知鱼类大多体内都有鱼刺,尤其淡水鱼如鲢鱼、鲤鱼、草鱼等肌间刺更多,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障碍,特别是老年人和孩子在食用时更是明显,分离鱼肉的传统方法通常是人工将鱼体敲击成鱼糜后进行采肉,该方法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采肉率也不高,近些年,随着鱼类加工行业的不断兴起,市场上陆续出现了挤压式和滚筒式的鱼类加工机械,这些设备通常是靠皮带和滚筒产生的挤压力来使鱼肉和鱼刺、鱼皮分离,往往存在采肉率低下,浪费严重,且设备结构复杂、庞大,耗能易损,不能满足小型加工企业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在餐馆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肉率高、快捷高效、适于餐馆用的小型鱼刺分离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鱼刺分离装置,包括擂溃单元和设置在擂溃单元下部的分离单元,其中,擂溃单元和分离单元设置在机体15内,擂溃单元下部设置有导管11与分离单元连通,所述擂溃单元包括擂溃电机2、擂溃桶1和由擂溃电机2传动的擂溃轴14,所述擂溃桶1设置有进料口3,所述擂溃轴14设置在擂溃桶1内的中部,擂溃轴14设置有牙棒4,所述分离单元包括分离电机13和由分离电机13传动的中心截面为倒梯形的分离桶5,所述分离电机13设置在分离桶5的下部,所述分离桶5桶壁密布有分离孔6;该装置的擂溃桶1顶部设置有水管16,所述水管16上设置有水管阀门17;所述分离孔6直径为2~5毫米;所述导管11下部出口设置在分离桶5桶内下部;该装置设置有鱼刺收集桶7和鱼肉收集桶8,所述鱼刺收集桶7和鱼肉收集桶8设置在分离桶5外围,所述鱼刺收集桶7在分离桶5上部外沿与鱼肉收集桶8隔离;所述的鱼刺收集桶7设置有鱼刺收集出口9,所述的鱼肉收集桶8设置有鱼肉收集出口10;所述擂溃桶1侧壁设置有斜向上的进料口3,擂溃桶1内侧壁、进料口3下方设置有不少于三层缓落环12,所述擂溃轴14正对缓落环12环层之间设置有牙棒4,所述缓落环12为凹梯形;所述擂溃轴14正对进料口3的位置设置有不少于六层牙棒4;所述分离桶5包括分离区和位于分离区下部的整理区,所述分离桶5的桶底即分离盘上面均匀设置有不少于四个分散柱18,所述分离区的桶壁密布有分离孔6。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性,具体的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结构小巧紧凑,简单实用,适合小型的加工企业以及餐馆;(2)擂溃容器采用二级粉碎结构,使鱼体得到充分粉碎,便于分离;(3)利用离心力的作用进行分离,并且分离桶采用中心截面为倒梯形的结构,巧妙的达到了鱼肉与鱼刺、鱼骨、鱼皮分离的效果,采肉率高,快捷高效。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鱼刺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鱼刺分离装置内的牙棒分布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鱼刺分离装置内的缓落环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进步性,现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鱼刺分离装置,包括擂溃单元和设置在擂溃单元下部的分离单元,其中,擂溃单元和分离单元设置在机体15内,擂溃单元下部设置有导管11与分离单元连通;所述擂溃单元包括擂溃电机2、擂溃桶1和由擂溃电机2传动的擂溃轴14,其中,擂溃电机2设置在机体15的顶部;该装置的擂溃桶(1)顶部设置有水管(16),所述水管(16)上设置有水管阀门(17),为了增强鱼糜的流动性,在擂溃鱼体时须加适量的水。
所述分离单元包括分离电机13和由分离电机13传动的中心截面为倒梯形的分离桶5,所述分离电机13设置在分离桶5的下部;所述分离桶5包括分离区和位于分离区下部的整理区,分离桶5的桶底即分离盘上面均匀设置有四个分散柱,分散柱可使落在分离盘上的鱼糜打散且均匀的甩向整理区,所述分离区的桶壁密布有分离孔6,分离孔6的直径是2~5毫米,分离孔6直径的大小根据不同鱼种的鱼刺大小而定,分离桶5设置成中心截面为倒梯形主要是为了利于鱼糜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上滑动;所述导管11下部出口设置在分离桶5的整理区,打散的鱼糜从擂溃桶通过导管落入分离桶5的分离盘上;该装置还设置有鱼刺收集桶7和鱼肉收集桶8,所述分离桶5设置在鱼刺收集桶7和鱼肉收集桶8内部,所述鱼刺收集桶7在分离桶5上部外沿与鱼肉收集桶8隔离,所述的鱼刺收集桶7设置有鱼骨收集出口9,所述的鱼肉收集桶8设置有鱼肉收集出口10,所述的鱼肉收集桶8下部内侧设置有带刮板的环,可将落至鱼肉收集出口10附近的鱼肉手动推至鱼肉收集出口10。
如图2和3所示,所述擂溃桶1是圆桶形,所述擂溃桶1侧壁设置有斜向上的进料口3,所述擂溃轴14设置在擂溃桶1内部正中间,擂溃轴14上的牙棒长度略小于擂溃桶1的直径;擂溃桶1内分为两部分,即两级擂溃,一部分是擂溃轴14正对进料口3的位置设置有六层牙棒4,其中,每层牙棒上下呈30°角,主要是把进入擂溃桶的鱼体撕裂成碎块,即粗碎;另一部分是擂溃桶1内侧壁、进料口3下方设置有三层缓落环12,每层有三个均匀分布在擂溃桶1内侧壁的缓落环12,其中,所述缓落环12为凹梯形,擂溃轴14正对缓落环12环层之间设置有牙棒4,擂溃轴14正对最下层的缓落环下部设置有牙棒4,擂溃轴14正对最上层的缓落环上部设置有牙棒4,此部分主要是把粗碎的鱼体进一步细碎,使之成为易分离的鱼糜。
使用本装置进行鱼刺分离的工艺过程描述如下把需分离的鱼去除内脏及头部,并把鱼体清洗干净,然后由鱼刺分离装置的入料口把鱼体送入鱼刺分离装置的擂溃桶;
送入鱼刺分离装置的鱼体擂溃时,打开水管阀门,把适量的水不断注入擂溃桶;进入擂溃桶的鱼体首先经过高速旋转牙棒的瞬间粗碎,然后粗碎的鱼肉和鱼骨头落入擂溃桶下部,并在缓落环的缓落作用下,鱼肉和鱼骨头再次经高速旋转的牙棒进一步的细碎,鱼体被擂溃成鱼糜;鱼糜经导管落入分离桶桶底,经高速旋转的分离桶桶底即分离盘的分散,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鱼糜被甩向分离桶不带分离孔的区域,鱼糜中的鱼刺在离心力和高速旋转的分离桶桶内壁的作用下,鱼刺呈现有规律的贴附于分离桶桶内壁,即鱼刺的尖端部分不会正对着桶壁,鱼糜在离心力作用下,逐步沿分离桶桶内壁向上移动;鱼肉和鱼刺、鱼骨、鱼皮沿分离桶桶壁进入分离桶带分离孔的区域后,细碎的鱼肉在高速旋转的分离筒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分离孔分离出去,鱼刺、鱼骨、鱼皮在高速旋转的分离筒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滑移至分离桶桶沿后被甩出分离桶。
权利要求1.一种鱼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擂溃单元和设置在擂溃单元下部的分离单元,其中,擂溃单元和分离单元设置在机体(15)内,擂溃单元下部设置有导管(11)与分离单元连通,所述擂溃单元包括擂溃电机(2)、擂溃桶(1)和由擂溃电机(2)传动的擂溃轴(14),所述擂溃桶(1)设置有进料口(3),所述擂溃轴(14)设置在擂溃桶(1)内的中部,擂溃轴(14)设置有牙棒(4),所述分离单元包括分离电机(13)和由分离电机(13)传动的中心截面为倒梯形的分离桶(5),所述分离电机(13)设置在分离桶(5)的下部,所述分离桶(5)桶壁密布有分离孔(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的擂溃桶(1)顶部设置有水管(16),所述水管(16)上设置有水管阀门(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孔(6)直径为2~5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11)下部出口设置在分离桶(5)桶内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置有鱼刺收集桶(7)和鱼肉收集桶(8),所述鱼刺收集桶(7)和鱼肉收集桶(8)设置在分离桶(5)外围,所述鱼刺收集桶(7)在分离桶(5)上部外沿与鱼肉收集桶(8)隔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鱼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鱼刺收集桶(7)设置有鱼刺收集出口(9),所述的鱼肉收集桶(8)设置有鱼肉收集出口(10)。
7.根据权利要求1-2项所述的一种鱼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擂溃桶(1)侧壁设置有斜向上的进料口(3),擂溃桶(1)内侧壁、进料口(3)下方设置有不少于三层缓落环(12),所述擂溃轴(14)正对缓落环(12)环层之间设置有牙棒(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鱼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落环(12)为凹梯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鱼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擂溃轴(14)正对进料口(3)的位置设置有不少于六层牙棒(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鱼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桶(5)包括分离区和位于分离区下部的整理区,所述分离桶(5)的桶底即分离盘上面均匀设置有不少于四个分散柱(18),所述分离区的桶壁密布有分离孔(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采肉率高、快捷高效、适于餐馆的小型鱼刺分离装置,该装置包括擂溃单元和设置在擂溃单元下部的分离单元,擂溃单元和分离单元设置在机体内,并通过导管连通,擂溃单元包括擂溃电机、擂溃桶和由擂溃电机传动的擂溃轴,擂溃桶设置有进料口,所述擂溃轴设置在擂溃桶内的中部,擂溃轴设置有牙棒,分离单元包括分离电机和由分离电机传动的中心截面为倒梯形的分离桶,分离电机设置在分离桶的下部,分离桶桶壁密布有分离孔。本实用新型巧妙的达到了鱼肉与鱼刺、鱼骨、鱼皮分离的效果,结构小巧紧凑,简单实用,适合小型的加工企业以及餐馆,尤其适合火锅类餐馆的“现场制作”。
文档编号A22C25/17GK2792199SQ20052003048
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8日
发明者关健 申请人:关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