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炒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0019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茶叶炒制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涉及茶叶的加工机械,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炒制龙井茶的设备。
背景技术
龙井茶的特征是外形扁平、直,色泽翠绿。茶叶(龙井茶)炒制机的出现大大减轻了炒茶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炒制效率,炒制的茶叶色泽统一、卫生。现有的茶叶炒制机主要包括机架、位于机架上的电动机、与电动机连接的减速机、架设于机架上的炒锅和置于炒锅内的炒具,炒具连接在转动轴上,转动轴上连接一用于控制炒具动作的升降机构,通过升降机构的升降来调节位于炒具下端的压板与炒锅内壁间的距离,现有的升降机构结构复杂,调节不灵活,制造成本高,工作不稳定,维修成本高,且设置在炒锅内,在炒制茶叶过程中,茶叶会掉在升降机构上,造成茶叶的损失且影响一小部分茶叶的颜色。现有茶叶炒制机的压板在炒锅内壁上的磨擦距离较短,一般就在炒锅底附近,使磨擦时间也较短,茶叶的光泽度、颜色相对较差一些。在出茶时,必须人工出茶,即用手将锅底的茶叶向锅边沿推出,由于此时锅底的温度很高,很容易烫伤手,不安全,无意中触及操作开关,还会带动转动轴转动,手极有可能被卷入炒锅中,易出事故,非常不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设置在锅体外的升降传动组件的茶叶炒制机,以简化结构,增加压板在炒锅内壁上的磨擦距离和时间,使茶机的工作稳定,降低成本,且进一步提高茶叶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茶叶炒制机,包括机架、架设在机架上的炒锅、转动轴、连接在转动轴上的炒具和连接在炒具下部的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锅后部的下端两侧轴接在机架上,炒锅前部搁在机架上;炒锅前部下方处设有一轴接在机架上的转轴,转轴的一端连接一升降组件,该升降组件的上端抵触在炒锅的侧边,转轴的另一端连接一手柄,相应的机架处设有数个用于定位手柄的定位槽。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向上抬手柄,转轴转动,升降组件向上顶炒锅的前部,由于炒锅后部的下端两侧轴接在机架上,使炒锅绕轴转动,从而实现了调节压板与炒锅间距离的目的,根据茶叶处于炒制的不同阶段来调节两者间的距离,操作灵活方便且符合茶叶的炒制要求。多个定位槽用于手柄处于各个位置时的定位。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升降组件设置在炒锅外,不存在茶叶的浪费和颜色不一的现象。本实用新型突破了现有茶机的传统机构,将不动的炒锅变为可动的炒锅(前部可动),使炒锅前部内壁的弧度变得平缓,延长了压板在炒锅内壁上的磨擦距离(从锅底中心处到锅边沿),增加了磨擦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的质量(即光泽度和颜色)。
所述的茶叶炒制机,升降传动组件包括一固定在转轴端部的齿件和与其啮合的齿条,该齿条定位在机架上,齿条的上端抵触在炒锅侧边的底部,所述的齿件为齿轮或半齿轮。通过齿轮(或半齿轮)与齿条的啮合,实现炒锅前部的上升(抬),由于炒锅前部被抬升的高度较短,半齿轮就能满足要求且能降低成本。
所述的茶叶炒制机,炒锅前部上方设有一出茶门,该出茶门的两端通过一销连接在炒锅内侧壁上,出茶门的内壁下边沿与炒锅内壁边沿配合,出茶门与机架间设有一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用于出茶门的复位,出茶门的外壁上设有一门拉手。出茶时,通过门拉手将出茶门打开,利用转动轴的转动,茶叶会被炒具从炒锅底部推向出茶门的下边沿处,实现了自动出茶,无须人工出茶,出茶安全。
所述的茶叶炒制机,齿条上端设有连为一体的套管,套管内置有一立柱,该立柱的上端抵触在炒锅侧边的底部,齿条的长度只需配合齿轮即可。
所述的茶叶炒制机,立柱与套管间设有一压簧,起到缓冲作用,在炒制过程中,茶叶不会被压死。
所述的茶叶炒制机,立柱的上端轴接一轴承,该轴承抵触在炒锅侧边的底部,通过轴承可减小摩擦力。
所述的茶叶炒制机,连接手柄的转轴端设有一连接块,通过螺栓和螺母将该连接块与手柄的前端连接,螺栓上套有一抵触在手柄上的定位弹簧,定位弹簧使手柄限位在定位槽中。
本实用新型通过手柄操作升降组件来调节炒锅与压板间的距离,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结构简单,制造、维修成本低,操作灵活方便,工作稳定可靠;突破了现有茶机的传统机构,将不动的炒锅变为可动的炒锅(前部可动),使炒锅前部内壁的弧度变得平缓,延长了压板在炒锅内壁上的磨擦距离(从锅底中心处到锅边沿),增加了磨擦时间;自动出茶,无须人工出茶,出茶安全,避免了手被烫伤、压伤事故的发生。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1中转轴的结构图。
图中1~机架,2~炒锅,3~转动轴,4~炒具,5~压板,6~转轴,7~手柄,8~定位槽,9~半齿轮,10~齿条,11~出茶门,12~销,13~复位弹簧,14~门拉手,15~套管,16~立柱,17~压簧,18~轴承,19~连接块,20~螺栓,21~螺母,22~定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的茶叶炒制机,包括机架1、位于机架上的电机(图中未表示)、架设在机架上的炒锅2、转动轴3、连接在转动轴上的炒具4和连接在炒具下部的压板5,炒锅2后部的下端两侧轴接在机架1上,炒锅前部搁在机架上;炒锅前部下方处有一轴接在机架上的转轴6,转轴6的一端固接一半齿轮9,半齿轮9与定位在机架上的齿条10啮合,齿条10上端有连为一体的套管15,套管15内置有立柱16,该立柱16与套管15间有一压簧17。立柱16的上端轴接一轴承18,该轴承18抵触在炒锅侧边的底部。转轴6的另一端连接一手柄7,相应的机架处有6个用于定位手柄7的定位槽8。炒锅前部上方有一出茶门11,该出茶门的两端通过一销12连接在炒锅的内侧壁上,出茶门的内壁下边沿与炒锅内壁边沿平缓过度。出茶门11与机架间有一复位弹簧13,出茶门的外壁上有门拉手14。连接手柄的转轴6端有一连接块19,通过螺栓20和螺母21将该连接块19与手柄7的前端连接,螺栓20上套有一抵触在手柄7上的定位弹簧2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向上抬手柄,转轴转动,半齿轮由转轴带动发生转动,从而带动齿条向上升,直接导致立柱向上顶,由轴承向上顶炒锅的前部,由于炒锅后部的下端两侧轴接在机架上,使炒锅绕轴转动,从而实现了炒锅前部的抬升,调节了压板与炒锅间距离的目的,根据茶叶处于炒制的不同阶段来调节两者间的距离,通过6个定位槽对处于各个位置的手柄进行定位,操作灵活方便且符合茶叶的炒制要求。出茶时,通过门拉手将出茶门打开,利用转动轴的转动,茶叶会被炒具从炒锅底部推向出茶门的下边沿处,实现了自动出茶,无须人工出茶,出茶安全。
权利要求1.茶叶炒制机,包括机架(1)、架设在机架上的炒锅(2)、转动轴(3)、连接在转动轴上的炒具(4)和连接在炒具下部的压板(5),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锅(2)后部的下端两侧轴接在机架上,炒锅前部搁在机架上;炒锅前部下方处设有一轴接在机架上的转轴(6),转轴(6)的一端连接一升降组件,该升降组件的上端抵触在炒锅的侧边,转轴(6)的另一端连接一手柄(7),相应的机架处设有数个用于定位手柄(7)的定位槽(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炒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组件包括一固定在转轴(6)端部的齿件(9)和与其啮合的齿条(10),该齿条(10)定位在机架上,齿条(10)的上端抵触在炒锅侧边的底部,所述的齿件(9)为齿轮或半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茶叶炒制机,其特征在于炒锅前部上方设有一出茶门(11),该出茶门的两端通过一销(12)连接在炒锅内侧壁上,出茶门的内壁下边沿与炒锅内壁边沿配合,出茶门(11)与机架间设有一复位弹簧(13),出茶门的外壁上设有一门拉手(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叶炒制机,其特征在于齿条(10)上端设有连为一体的套管(15),套管(15)内置有一立柱(16),该立柱(16)的上端抵触在炒锅侧边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茶叶炒制机,其特征在于立柱(16)与套管(15)间设有一压簧(17)。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茶叶炒制机,其特征在于立柱(16)的上端轴接一轴承(18),该轴承(18)抵触在炒锅侧边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茶叶炒制机,其特征在于连接手柄的转轴(6)端设有一连接块(19),通过螺栓(20)和螺母(21)将该连接块(19)与操作手柄(7)的前端连接,螺栓(20)上套有一抵触在操作手柄(7)上的定位弹簧(2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炒制龙井茶的设备。现有茶叶炒制机的压板在炒锅内壁上的摩擦距离较短,茶叶的光泽度、颜色较差一些;其升降机构位于炒锅内,调节不灵活,工作不稳定。本实用新型包括机架、架设在机架上的炒锅、转动轴、连接在转动轴上的炒具和连接在炒具下部的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锅后部的下端两侧轴接在机架上,炒锅前部搁在机架上;炒锅前部下方处设有一轴接在机架上的转轴,转轴的一端连接一升降组件,该升降组件的上端抵触在炒锅的侧边,转轴的另一端连接一手柄,相应的机架处设有数个用于定位手柄的定位槽。本实用新型操作灵活方便,工作稳定可靠;延长了压板在炒锅内壁上的摩擦距离,增加了摩擦时间。
文档编号A23F3/06GK2792200SQ2005201015
公开日2006年7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1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1日
发明者求绍余 申请人:求绍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