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吊葫芦的人工快速繁殖方法

文档序号:599731阅读:8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金丝吊葫芦的人工快速繁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组培繁殖和植物非试管繁殖组合技术(野生药用植物的人工快速繁殖技术),主要是一种金丝吊葫芦的人工快速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金丝吊葫芦(Tetrastlgma hemsleyanum Diels et Gilg)又名金线吊葫芦、三叶青、三叶崖爬藤,是葡萄科多年生蔓生藤本植物,主要以块根入药,性凉,味微苦辛,具清热镇痉、祛风化痰、活血止痛的功用,临床用于治疗小儿高热惊厥、腹痛、肺炎、哮喘、肝炎等症。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其有效成份为黄酮类物质,可作用于拓朴异构酶,抑制肿瘤的扩增,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由于金丝吊葫芦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要求非常奇特,它仅在广西、江西、浙江等省的一些山区有少量的分布,它须生长在海拔700米的深山密林和悬崖峭壁的背阴面,上面要有散射光,旁边要有细水渗出,下面要有树叶覆盖,常年气温保持在18℃左右。它一年只长1寸,7年才能长成7只葫芦,对于当地药农们来讲,发现金丝吊葫芦,就好象发现了黄金,多少年来,在磐安的一些小山村,有人曾为了金丝吊葫芦摔死在深山密林中。由于毫无节制的狂采滥挖,加上金丝吊葫芦对生长环境的苛刻要求,所以这种珍贵的草药现已濒临灭绝。
在野生状态下金丝吊葫芦主要以蔓生藤分枝来繁衍后代,但繁殖率很低。自明代以来,磐安的一些药农不断尝试人工培植金丝吊葫芦。他们把金丝吊葫芦养在沙石中或大田的黑土里,但结果都是“无果而终”。香港一家生物科研单位曾用草木灰、珍珠岩、油灰土为基质培养金丝吊葫芦10多年,其成活的金丝吊葫芦还不够作科研用。1994年,浙江金华艾克野生植物有限公司从移栽野生金丝吊葫芦开始,最终完成了人工仿天然绿色栽培的金丝吊葫芦,并证明其功效与野生金丝吊葫芦相等。浙江艾克野生植物有限公司联合香港艾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中医学院共同研发出了以金丝吊葫芦为主要成分、抗基因突变(肿瘤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的“金丝地甲”胶囊,得到了卫生部门的批准,已开始批量生产。但现有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临床治疗需要。在国内尚未见有金丝吊葫芦人工快速繁殖和GAP栽培技术研究的报道。故急需解决用于规模化人工栽培的大量种苗快速繁殖技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金丝吊葫芦的人工快速繁殖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金丝吊葫芦的人工快速繁殖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外植体预处理剪取10~15cm长的藤条,用加有体积比为1%洗洁精的自来水中漂洗后,用自来水冲洗20~40min;2)外植体灭菌将预处理好的材料进行材料灭菌,先用体积比为75%的酒精浸泡0.5~1.0min,用无菌水冲洗1次,再用重量比为0.1%升汞溶液或用体积比为2%的次氯酸钠水溶液灭菌10~15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3)接种将灭菌过的材料放在灭菌过的滤纸上吸干水分,切取约0.5~1.0cm长的顶芽和带腋芽的茎段,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中;4)诱导培养诱导培养直至诱导出顶芽和腋芽,茎段基部有愈伤组织发生,继续诱导培养直至在茎段基部愈伤组织处分化出丛生芽;5)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将茎段基部诱导的愈伤组织,切成0.5cm×0.5cm大小的切块,接种于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中;培养条件是温度25±2℃、光照10~12h/d、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培养直至愈伤组织增大并且在愈伤组织表面分化出丛生芽;6)增殖培养将长有丛生芽的愈伤组织,切成上部茎、带有下部茎的愈伤组织,切去底部愈伤组织后,切成0.5~1.0cm大小的小块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中;培养直至在芽的基部诱导出愈伤组织,随后在芽的基部愈伤组织表面不断分化出丛生芽,继续培养直至幼芽伸长,叶片展开,其月增殖率达3~5倍;7)壮苗培养2cm以上的上部茎接种于壮苗培养基中进行壮苗培养;8)生根培养3cm以上的上部茎或经过壮苗培养后的组培苗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生根培养直至在组培苗的基部诱导出根;9)炼苗与移栽当生根培养30天左右时,将培养瓶先从恒温培养室搬入移栽温室进行炼苗后,取出试管苗放在温水中洗去琼脂,然后移栽在装有泥炭∶珍珠岩∶蛭石的体积比为3∶1∶1基质的苗床或穴盘中,最后浇一次透水;10)移栽苗床管理苗床的环境参数通过智能植物,感知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基质湿度、营养液EC值,通过计算机控制苗床设施进行喷雾、加温、补光、增气、增液;11)组培苗假植将苗床或穴盘中的组培苗假植到营养钵中,浇一次透水,之后根据营养钵中基质的干湿情况,进行浇水,同时结合浇水,每隔一个星期浇施一次2000倍稀薄无土栽培营养液;12)剪取插穗剪取一叶一芽的茎段,剪好的插穗不能风干,要及时进入下一步处理或喷水保持湿润;13)插穗药剂处理配制700倍的多菌灵和50mg/L的ABT生根粉的混合水溶液;或700倍的多菌灵和500mg/L的吲哚丁酸的混合水溶液;将插穗在上述溶液中浸泡15秒~60分钟;14)扦插插穗插入装入泥炭∶珍珠岩∶蛭石的体积比为3∶1∶1基质的苗床或穴盘中;苗床每平方米可插1000~1500株,以叶片不相互重叠为宜;15)扦插苗床管理苗床的环境参数通过智能植物(电子叶),感知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基质湿度、营养液EC值,通过计算机控制苗床设施进行喷雾、加温、补光、增气、增液。
所述的试管内组培繁殖的培养基,包括基本培养基及分别适用于不同组培阶段的培养基组成,基本培养基与各阶段培养基添加物含量为1)基本培养基选用MS基本培养基,蔗糖或白糖为20~30a/L,琼脂为7~9g/L,pH为5.6~5.8;2)诱导培养基MS+6-BA0.5~3.0mg/L+IBA0.1~0.5mg/L或NAA0.1~0.5mg/L;3)愈伤组织分化培养MS+6-BA2.0~5.0mg/L+IBA0.1~0.5mg/L或NAA0.1~0.5mg/L;4)增殖培养基MS+6-BA0.5~3.0mg/L+IBA 0.1~0.5mg/L或NAA0.1~0.5mg/L;5)壮苗培养MS+6-BA0.01~0.1mg/L+IBA0.01~0.1mg/L或NAA0.01~0.1mg/L;
6)生根培养基1/2MS+IBA1.5mg/L+IAA0.1mg/L+活性炭100~1000mg/L或MS+IBA0.25mg/L+NAA0.1mg/L。
所述的试管内组培繁殖的培养基,包括基本培养基及分别适用于不同组培阶段的培养基组成,基本培养基与各阶段培养基添加物含量优选为1)基本培养基选用MS基本培养基,白糖为30g/L,琼脂为7g/L,pH为5.8;2)诱导培养基MS+6-BA2mg/L+IBA0.2mg/L;3)愈伤组织分化培养MS+6-BA3.0mg/L+IBA 0.2mg/L;4)增殖培养基MS+6-BA1.5mg/L+IBA0.15mg/L;5)壮苗培养MS+6-BA0.05mg/L+IBA0.01mg/L;6)生根培养基1/2MS+IBA1.5mg/L+IAA0.1mg/L+活性炭100~1000mg/L或MS+IBA0.25mg/L+NAA0.1mg/L。
所述的移栽苗床和扦插苗床管理包括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基质湿度、营养液EC值的调控;1)湿度控制移栽或扦插后1星期为95%~90%,生根后降至80%~60%;或使用电子自控育苗仪,使之进入自动间隔喷雾状态;2)温度控制20~25℃;3)光照控制35%左右、5000~6000lx;4)二氧化碳CO2浓度以1000~1500ppm;5)基质湿度70%~80%;6)营养液EC值智能叶片测出基质中EC值低于1/2标准浓度时,计算机系统将结合专家系统,智能开启无土栽培营养液电磁阀,适时进行无土栽培营养液的补充。
本发明有益的效果是1、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优势,在短期内、在试管内快速大量繁殖金丝吊葫芦组培苗,月增殖率达3~5倍,年组培苗生产能力培养室面积每平方米达1万苗以上,解决了金丝吊葫芦的资源不足的问题。
2、在组培苗移栽时,利用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生根快且根系发达、成活率高、苗健壮的优点,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为组培苗移栽创造最佳的生根环境,解决了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低的难题,使组培苗的栽成活率从原来的60%左右,提高到95%以上。
3、在非试管繁殖时,利用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生根快且根系发达、成活率高、苗健壮的优点,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为组培苗移栽创造最佳的扦插环境,生根率达100%,可促进早14天发根,增加根量2条/插穗。
4、利用植物非试管快繁技术育苗成本低的特点,以组培苗作为母本再大量繁殖金丝吊葫芦种苗,解决了组培育苗成本高、难以推广的难题,使种苗的成本从原来的1.0元/株,降低到0.2元/株。
5、提出的人工快繁方法采用外植体材料少,可有效地挽救珍稀濒危植物,可实行规模化生产,为金丝吊葫芦的产品深度系列开发提供种苗基础。
具体实施例方式
通过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1)外植体预处理剪取10~15cm长的藤条,用加有体积比为1%洗洁精的自来水中漂洗后,用自来水冲洗30min左右。
2)外植体灭菌将预处理好的材料,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材料灭菌,先用体积比为75%的酒精浸泡0.5~1.0min,用无菌水冲洗1次,再用重量比为0.1%升汞溶液灭菌10~15min,或用体积比为2%的次氯酸钠水溶液灭菌10~15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
3)接种将灭菌过的材料放在灭菌过的滤纸上吸干水分,用解剖刀切取约0.5~1.0cm长的顶芽和带腋芽的茎段,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中。
4)诱导培养诱导培养直至诱导出顶芽和腋芽,茎段基部有愈伤组织发生,继续诱导培养直至在茎段基部愈伤组织处分化出丛生芽;5)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将茎段基部诱导的愈伤组织,切成0.5cm×0.5cm大小的切块,接种于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中;培养条件是温度25±2℃、光照10~12h/d、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培养直至愈伤组织增大并且在愈伤组织表面分化出丛生芽;6)增殖培养将长有丛生芽的愈伤组织,切成上部茎、带有下部茎的愈伤组织,切去底部愈伤组织后,切成0.5~1.0cm大小的小块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中;培养直至在芽的基部诱导出愈伤组织,随后在芽的基部愈伤组织表面不断分化出丛生芽,继续培养直至幼芽伸长,叶片展开,其月增殖率达3~5倍;7)壮苗培养2cm以上的上部茎接种于壮苗培养基中进行壮苗培养;8)生根培养3cm以上的上部茎或经过壮苗培养后的组培苗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生根培养直至在组培苗的基部诱导出根;9)炼苗与移栽当生根培养30天左右时,将培养瓶先从恒温培养室搬入移栽温室进行炼苗后,取出试管苗放在温水中洗去琼脂,然后移栽在装有泥炭∶珍珠岩∶蛭石的体积比为3∶1∶1基质的苗床或穴盘中,最后浇一次透水;10)移栽苗床管理苗床的环境参数通过智能植物,感知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基质湿度、营养液EC值,通过计算机控制苗床设施进行喷雾、加温、补光、增气、增液;11)组培苗假植将苗床或穴盘中的组培苗假植到营养钵中,浇一次透水,之后根据营养钵中基质的干湿情况,进行浇水,同时结合浇水,每隔一个星期浇施一次2000倍稀薄无土栽培营养液;12)剪取插穗剪取一叶一芽的茎段,剪好的插穗不能风干,要及时进入下一步处理或喷水保持湿润;13)插穗药剂处理配制700倍的多菌灵和50mg/L的ABT生根粉的混合水溶液;或700倍的多菌灵和500mg/L的吲哚丁酸的混合水溶液;将插穗在上述溶液中浸泡15秒~60分钟;14)扦插插穗插入装入泥炭∶珍珠岩∶蛭石的体积比为3∶1∶1基质的苗床或穴盘中;苗床每平方米可插1000~1500株,以叶片不相互重叠为宜;15)扦插苗床管理苗床的环境参数通过智能植物(电子叶),感知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基质湿度、营养液EC值,通过计算机控制苗床设施进行喷雾、加温、补光、增气、增液。
试管内组培繁殖的培养基,包括基本培养基及分别适用于不同组培阶段的培养基组成及含量为基本培养基选用MS基本培养基,蔗糖或白糖为的20~30g/L,琼脂为7~9g/L,pH为5.6~5.8;诱导培养基MS+6-BA0.5~3.0mg/L+IBA 0.1~0.5mg/L或NAA0.1~0.5mg/L;愈伤组织分化培养MS+6-BA2.0~5.0mg/L+IBA0.1~0.5mg/L或NAA0.1~0.5mg/L;增殖培养基MS+6-BA0.5~3.0mg/L+IBA0.1~0.5mg/L或NAA0.1~0.5mg/L;壮苗培养MS+6-BA0.01~0.1mg/L+IBA0.01~0.1mg/L或NAA0.01~0.1mg/L;生根培养基1/2MS+IBA1.5mg/L+IAA0.1mg/L+活性炭100~1000mg/L或MS+IBA0.25mg/L+NAA0.1mg/L。
移栽苗床和扦插苗床管理包括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基质湿度、营养液EC值的调控。湿度控制扦插后1星期为95%~90%,生根后降至80%~60%;或使用电子自控育苗仪,使之进入自动间隔喷雾状态。温度控制20~25℃。光照控制35%左右、5000~6000lx。二氧化碳CO2浓度以1000~1500ppm。基质湿度70%~80%。营养液EC值智能叶片测出基质中EC值低于1/2标准浓度时,计算机系统将结合专家系统,智能开启无土栽培营养液电磁阀,适时进行无土栽培营养液的补充。扦插14天后,插穗生根率达100%。
实施例21)外植体预处理剪取10~15cm长的藤条,用加有1%洗洁精的自来水中漂洗后,用自来水冲洗30min左右。
2)外植体灭菌将预处理好的材料,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材料灭菌,先用75%的酒精浸泡0.5~1.0min,用无菌水冲洗1次,再用0.1%升汞溶液灭菌10~15min,或用2%的次氯酸钠水溶液灭菌10~15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
3)接种将灭菌过的材料放在灭菌过的滤纸上吸干水分,用解剖刀切取约0.5~1.0cm长的顶芽和带腋芽的茎段,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中。
4)诱导培养将顶芽和带腋芽的茎段,接种在MS+6-BA2mg/L+IBA0.2mg/L+白糖30g/L+琼脂7g/L的芽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培养10天后,陆续诱导出芽和腋芽;茎段基部有愈伤组织发生,约0.5~1.0cm大小;诱导培养20天后,在茎段基部愈伤组织处分化出丛生芽。
5)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将幼芽基部诱导的愈伤组织,切成0.5cm×0.5cm大小的切块,接种于MS+6-BA3.0mg/L+IBA 0.2mg/L+白糖30g/L+琼脂7g/L的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中,温度25±2℃、光照12小时/天、光照强度为2000lx左右,培养10天后,愈伤组织陆续开始增大,并且在愈伤组织表面分化幼芽。
6)增殖培养将长有丛芽的愈伤组织,切成上部茎、带有下部茎或幼芽的愈伤组织,切去底部愈伤组织后,切成0.5~1.0cm大小的小块接种于MS+6-BA1.5mg/L+IBA 0.15mg/L+白糖30g/L+琼脂7g/L的增殖培养基中。培养10天后,在芽的基部诱导出愈伤组织,约1.0~1.5cm大小,随后在芽的基部愈伤组织表面不断分化出丛生芽,培养20天后,幼芽伸长,叶片陆续展开。其月增殖率达3~5倍。
7)壮苗培养2cm以上的上部茎接种于MS+6-BA0.05mg/L+IBA0.01mg/L+白糖30g/L+琼脂7g/L的壮苗培养基中进行壮苗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经壮苗培养后组培苗茎变粗、叶片展开并不断长大。
8)生根培养2cm以上的上部茎或经过壮苗培养后的组培苗接种于1/2MS+IBA1.5mg/L+IAA0.1mg/L+白糖20g/L+琼脂7g/L+活性炭100~1000mg/L或MS+IBA0.25mg/L+NAA0.1mg/L+白糖30g/L+琼脂7g/L的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生根培养10天后,在组培苗的基部陆续诱导出根,每株5条左右,多的每株达10条左右,生根率可达到95%以上。
9)炼苗与移栽当生根培养30天左右时,将培养瓶先从恒温培养室搬入移栽温室,炼苗1星期左右,用镊子轻轻拿出试管苗,放在水中洗去琼脂,然后移栽在装有泥炭∶珍珠岩∶蛭石=3∶1∶1基质的苗床或穴盘中,最后浇一次透水。
10)移栽苗床管理苗床的环境参数通过智能植物(电子叶),感知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基质湿度、营养液EC值,通过计算机控制苗床设施进行喷雾、加温、补光、增气、增液。移栽20后,组培苗的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
11)组培苗假植当组培苗移栽30天后,不断长出新叶、发出新根时,可将穴盘中的组培苗假植到直径8cm的营养钵中,浇一次透水,之后根据营养钵中基质的干湿情况,进行浇水,同时结合浇水,每隔一个星期浇施一次2000倍稀薄无土栽培营养液。假植30天后,组培苗的假植成活率达98%以上。之后组培苗假植苗不断长出新叶,抽生新枝。
12)剪取插穗剪取一叶一芽的茎段,节下最好是1~2cm的茎段以便于扦插。剪好的插穗不能风干,要及时进入下一步处理或喷水保持湿润。
13)插穗药剂处理配制700倍的多菌灵、200~1000倍的生根剂或500mg/L的IBA的混合水溶液。将插穗在上述溶液中浸泡15秒~60分钟。
14)扦插插穗插入装入渗水透气性能好的泥炭∶珍珠岩∶蛭石=3∶1∶1基质的苗床或穴盘中;插穗插入基质中无需太深;一般苗床每平方米可插1000~1500株,以叶片不相互重叠为宜。
15)扦插苗床管理苗床的环境参数通过智能植物(电子叶),感知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基质湿度、营养液EC值,通过计算机控制苗床设施进行喷雾、加温、补光、增气、增液。
移栽苗床和扦插苗床管理包括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基质湿度、营养液EC值的调控。湿度控制扦插后1星期为95%左右,生根后降至70%左右;或使用电子自控育苗仪,使之进入自动间隔喷雾状态。温度控制20~25℃。光照控制35%左右、5000~6000lx。二氧化碳CO2浓度以1200ppm。基质湿度70%~80%。营养液EC值智能叶片测出基质中EC值低于1/2标准浓度时,计算机系统将结合专家系统,智能开启无土栽培营养液电磁阀,适时进行无土栽培营养液的补充。扦插14天后,插穗生根率达100%。
权利要求
1.一种金丝吊葫芦的人工快速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1)外植体预处理剪取10~15cm长的藤条,用加有体积比为1%洗洁精的自来水中漂洗后,用自来水冲洗20~40min;2)外植体灭菌将预处理好的材料进行材料灭菌,先用体积比为75%的酒精浸泡0.5~1.0min,用无菌水冲洗1次,再用重量比为0.1%升汞溶液或用体积比为2%的次氯酸钠水溶液灭菌10~15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3)接种将灭菌过的材料放在灭菌过的滤纸上吸干水分,切取约0.5~1.0cm长的顶芽和带腋芽的茎段,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中;4)诱导培养诱导培养直至诱导出顶芽和腋芽,茎段基部有愈伤组织发生,继续诱导培养直至在茎段基部愈伤组织处分化出丛生芽;5)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将茎段基部诱导的愈伤组织,切成0.5cm×0.5cm大小的切块,接种于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中;培养条件是温度25±2℃、光照10~12h/d、光照强度为1500~2000lx;培养直至愈伤组织增大并且在愈伤组织表面分化出丛生芽;6)增殖培养将长有丛生芽的愈伤组织,切成上部茎、带有下部茎的愈伤组织,切去底部愈伤组织后,切成0.5~1.0cm大小的小块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中;培养直至在芽的基部诱导出愈伤组织,随后在芽的基部愈伤组织表面不断分化出丛生芽,继续培养直至幼芽伸长,叶片展开,其月增殖率达3~5倍;7)壮苗培养2cm以上的上部茎接种于壮苗培养基中进行壮苗培养;8)生根培养3cm以上的上部茎或经过壮苗培养后的组培苗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生根培养直至在组培苗的基部诱导出根;9)炼苗与移栽当生根培养30天左右时,将培养瓶先从恒温培养室搬入移栽温室进行炼苗后,取出试管苗放在温水中洗去琼脂,然后移栽在装有泥炭∶珍珠岩∶蛭石的体积比为3∶1∶1基质的苗床或穴盘中,最后浇一次透水;10)移栽苗床管理苗床的环境参数通过智能植物,感知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基质湿度、营养液EC值,通过计算机控制苗床设施进行喷雾、加温、补光、增气、增液;11)组培苗假植将苗床或穴盘中的组培苗假植到营养钵中,浇一次透水,之后根据营养钵中基质的干湿情况,进行浇水,同时结合浇水,每隔一个星期浇施一次2000倍稀薄无土栽培营养液;12)剪取插穗剪取一叶一芽的茎段,剪好的插穗不能风干,要及时进入下一步处理或喷水保持湿润;13)插穗药剂处理配制700倍的多菌灵和50mg/L的ABT生根粉的混合水溶液;或700倍的多菌灵和500mg/L的吲哚丁酸的混合水溶液;将插穗在上述溶液中浸泡15秒~60分钟;14)扦插插穗插入装入泥炭∶珍珠岩∶蛭石的体积比为3∶1∶1基质的苗床或穴盘中;苗床每平方米可插1000~1500株,以叶片不相互重叠为宜;15)扦插苗床管理苗床的环境参数通过智能植物,感知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基质湿度、营养液EC值,通过计算机控制苗床设施进行喷雾、加温、补光、增气、增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丝吊葫芦的人工快速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试管内组培繁殖的培养基,包括基本培养基及分别适用于不同组培阶段的培养基组成,基本培养基与各阶段培养基添加物含量为1)基本培养基选用MS基本培养基,蔗糖或白糖为20~30g/L,琼脂为7~9g/L,pH为5.6~5.8;2)诱导培养基MS+6-BA0.5~3.0mg/L+IBA0.1~0.5mg/L或NAA0.1~0.5mg/L;3)愈伤组织分化培养MS+6-BA2.0~5.0mg/L+IBA0.1~0.5mg/L或NAA0.1~0.5mg/L;4)增殖培养基MS+6-BA0.5~3.0mg/L+IBA0.1~0.5mg/L或NAA0.1~0.5mg/L;5)壮苗培养MS+6-BA0.01~0.1mg/L+IBA0.01~0.1mg/L或NAA0.01~0.1mg/L;6)生根培养基1/2MS+IBA1.5mg/L+IAA0.1mg/L+活性炭100~1000mg/L或MS+IBA0.25mg/L+NAA0.1mg/L。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丝吊葫芦的人工快速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试管内组培繁殖的培养基,包括基本培养基及分别适用于不同组培阶段的培养基组成,基本培养基与各阶段培养基添加物含量为1)基本培养基选用MS基本培养基,白糖为30g/L,琼脂为7g/L,pH为5.8;2)诱导培养基MS+6-BA2mg/L+IBA0.2mg/L;3)愈伤组织分化培养MS+6-BA3.0mg/L+IBA0.2mg/L;4)增殖培养基MS+6-BA1.5mg/L+IBA0.15mg/L;5)壮苗培养MS+6-BA0.05mg/L+IBA0.01mg/L;6)生根培养基1/2MS+IBA1.5mg/L+IAA0.1mg/L+活性炭100~1000mg/L或MS+IBA0.25mg/L+NAA0.1mg/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丝吊葫芦的人工快速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栽苗床和扦插苗床管理包括湿度、温度、光照、二氧化碳、基质湿度、营养液EC值的调控;1)湿度控制移栽或扦插后1星期为95%~90%,生根后降至80%~60%;或使用电子自控育苗仪,使之进入自动间隔喷雾状态;2)温度控制20~25℃;3)光照控制35%左右、5000~6000lx;4)二氧化碳CO2浓度以1000~1500ppm;5)基质湿度70%~80%;6)营养液EC值智能叶片测出基质中EC值低于1/2标准浓度时,计算机系统将结合专家系统,智能开启无土栽培营养液电磁阀,适时进行无土栽培营养液的补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丝吊葫芦的人工快速繁殖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外植体预处理2)外植体灭菌3)接种4)诱导培养5)愈伤组织分化培养6)增殖培养7)壮苗培养8)生根培养9)炼苗与移栽10)移栽苗床管理11)组培苗假植12)剪取插穗13)插穗药剂处理14)扦插15)扦插苗床管理。本发明有益的效果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优势,在短期内、在试管内快速大量繁殖金丝吊葫芦组培苗,月增殖率达3~5倍,年组培苗生产能力培养室面积每平方米达1万苗以上,解决了金丝吊葫芦的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出的人工快繁方法采用外植体材料少,可有效地挽救珍稀濒危植物,可实行规模化生产,为金丝吊葫芦的产品深度系列开发提供种苗基础。
文档编号C12N5/04GK1799344SQ20061004896
公开日2006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6日
发明者徐刚, 汪一婷, 牟豪杰, 吕永平, 陈剑平 申请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