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圆柱多棱多层发酵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1270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圆柱多棱多层发酵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机固体废物发酵装置,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新型圆 柱多棱多层发酵塔。
技术背景
目前,筒仓式静态发酵设备的发酵仓,都是单层园筒状或矩形、深度一般
为4-5m、钢筋混凝土结构。它是一种在仓的下部设置有螺杆出料装置,由仓底
用高压风机强制通风供氧,原枓由仓顶加入,为防止下料时在仓内形成架桥起
拱现象(形成穹窿),筒仓直径由上到下逐渐变大,虽然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
结构简单,出料方便的设备。但是存在着仓底供风阻力大,供氧不足,中部温
度难以控制,塔内物料过热结块,形成厌氧发臭,灭害不完全。发酵时间6-12
天,热能利用率不高,水分不能降低,加重了后序工作的难度。该类型设备在
有机固体废物堆肥化应用中很难解决畜禽粪便水分含量过高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的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圆柱多 棱多层发酵塔,它是由塔体、鼓风机、框架基础、卸料装置、卸料门、自动控 温控氧装置组成,所述的塔体是由内筒与外筒组成的外圆、内棱、上圆、下方 儿何型筒体,内部设置有布料器、内筒筋骨、供氧分布器、供氧进气管、测温 套管、排气通道、集水槽,外部分层设置有鼓风机,上端设置有顶盖、加料口、 排气筒,下端设置有卸料装置,底部设置有卸料门、活动插销、框架基础、框 架、支柱,部分支柱内设置有排水孔。
所述的外筒为钢板巻制或钢筋混凝土预制;所述的供氧分布器、供氧进气 管的层数是根据塔体高度设置的;所述的供氧分布器上,分别设置有供风孔、
防堵板;所述塔体的直径、高度可根据需要设计;所述的排气通道是用隔离板 从上到下竖立、层叠安装的,且与供氧分布器之间是根据鼓风机压力的大小留 有 一定的间距;所述的自动控温控氧装置是将测温仪和测氧仪与鼓风机电器控 制部分进行连锁,用于调温控氧。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发酵时间短,多层布风,分层控制,热能
利用率高,灭害完全,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供氧科
学,自动翻堆,操作简单,降低了产品含水量。


图l是塔体外部结构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3是图1的B向视图
图4是图1的C-C剖视图5是图2中(排气通道15集水槽16的局部)I的放大图6是电气自控原理图
图7是供氧分布器上分布器剖视图8是供氧分布器下分布器剖视在图中塔体l加料口2 顶盖3布料器4内筒5 外筒6 框架 基础7内筒筋骨8供氧分布器上分布器9供氧进气管IO测温套管ll 鼓风机12滑轮13排气筒14 排气通道15集水槽16支柱17活动插 销18排水孔19框架20卸料门21手动葫戶22钢丝绳23供风孔24 防堵挡板25供氧分布器下分布器2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i、首先用钢筋混凝土浇注支柱17、框架基础7、框架20、集水槽16、支 柱17浇注成方形或圆形、且支柱17每隔一根内纵向留有排水孔19;框架20和 框架基础7浇注成上圆下方的筒体,内、外侧及底边均留有预埋铁;集水槽16 浇注在框架基础7上,呈外圆、内多棱型,外圆与内多棱之间留有一条环形沟; 环形沟的外边上方留有预埋铁,内棱上边做成锐角,环形沟底下面预留的排水 孔与支柱17的排水孔19相连通如图1、图2、图5所示。
2、 筒体6的制作用钢板巻成直径为3600mm、高2520mm的圆筒,在筒内
按棱边的等份,均布纵向焊接槽钢作为棱角,然后用角钢横向焊接在槽钢上组 成多棱边一圈,每相隔500,高焊一圈,每筒焊五圈多棱边角钢;在圆筒高1260, 处、沿圆周均匀分布开四个孔用于安装十字形供氧进气管IO,如图4所示。
3、 制作安装供氧分布器9、 26:首先用直径为200咖、长为1000mm的钢管 两根,每根钢管的四周均匀钻有数百个供风孔24,成梅花形排列,将钢管的一 头做成圆锥形,然后用数片厚度lmm、宽度100mm的不锈钢钢板作为防堵挡板 25,将钢管环形层叠包住, 一头与钢管焊接,另一头搭接到下层不锈钢的焊缝 上面,搭接的方向为塔内顺物体流向,上分布器9与下分布器26相反,如图7、 图8所示。在供氧进气管IO十字交接处开一个上下串通的圆孔,将上下两个供 氧分布器9、 26,分别焊在供氧进气管10十字交接处的上方和下方如图2所示。
4、制作安装测温套管11:在供氧进气管10的下700mm处与供氧进气管 IO的进气口同方位,开一个圆孔用于安装测温套管ll,然后用一根厚皮钢管,200620052973.0
其长度为外筒体6的半径,-头封死另一头焊接一法兰制作成测温套管11,将
其插入筒体6的安装测温管11的孔内,再将其法兰端与筒体6焊接,如图2、 图4所示。
5、 在外筒体6外部将供氧进气管10与鼓风机12相连接,在测温套管11 法兰处制作安装有平台,平台的侧面安装有2500mni高爬梯、整个圆筒为一层发 酵装置,将数个制作圆筒组对焊接成外筒体6,上下圆筒之间的供氧进气管10 的法兰口方位错开 -个棱角角度如图2所示。
6、 塔体l、顶盖3的制作用钢板巻成1260mm高的圆筒,在筒内按棱边的 等份均布纵向焊接槽钢作为棱角,然后用角钢横向焊接在槽钢上组成多棱边一 圈,每相隔50()mm焊一圈,每筒焊两圈角钢多棱边;圆筒上方用工字钢做成井 字架,架上铺上钢板;再以圆心为中心开一个1200mm的方孔,用钢板制作上方 1200X1200mm,下方直径800mm,高800mm上方下圆的加料口 2,将其焊接在顶 盖3上方1200mm的方孔处,再在顶盖3靠外筒体6边开一个直径为300mm孔, 在孔的上方焊一个直径为300咖的法兰短节,用于排气筒14的安装如图1、图 4所示。
7、 将顶盖3与外筒体6的上方组对焊接成一体,再将外筒体6的下方与集 水槽16环行沟的外边预埋铁板焊接,外筒体6棱角必须与环行沟棱角、顶盖3 棱角对称如图2、图4所示。
8、 内筒5的制造从顶盖至集水槽16内边用扁钢沿棱边层叠搭结,焊接在 筒内角钢棱边上,组成多棱内筒5及排气通道15,如图2、图5所示。
9、 布料分布器4的制作安装首先用钢板制作一个角度为120度,底面直
径为lOOOmni的锥体,然后将锥体的底边与顶层的上供氧分布器9连接焊合,锥 体的顶端朝向加料口 2的中心如图2所示。10、 卸料装置的制作安装在塔体1框架基础7的下端用槽钢制作数扇卸 料门21的框架20,再在中间用角钢V形填充焊接,每扇卸料门21的两头分别 安装一个门轴、-个插销i8,再将其安装在框架20的横梁下部相对应的数个门 轴套及插销套内;在框架横梁的外侧安装数个滑轮13与卸料门21的数量和位 置相对应。用钢丝绳23将所有卸料门21两头的滑轮13穿起来组成滑轮组,钢 丝绳23两头分别用钢丝卡卡紧。在钢丝绳23中心处的上方挂一个手动葫芦22, 用手动葫芦22吊钩钩住钢丝绳23中心处,如图l、图3所示,(也可在钢丝绳 23的两头安装巻扬机;还町将卸料装置制作成数个滚筒,滚筒的两头分别安装 轴承座,将轴承座固定在框架横梁的下部,滚筒轴的其中一头配有联轴器、减 速箱、调速电动机及机架)。11、 制作安装塔体围栏按需要制作好塔体围栏,安装后,再将其鼓风机 12、测温元件的线路布置安装好,其鼓风机12、测温元件线路的电气自控原理 图,如图6所示。12、 塔体l的保温与防腐塔体1的外部用珍珠岩保温,也可用岩棉保温, 外包玻璃丝纱布,防腐用红丹刷底,塔体l的内部用自干绝缘漆做面漆,完工 后即得圆柱多棱型发酵塔。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圆柱多棱多层发酵塔,它是由塔体、鼓风机、框架基础、卸料装置、卸料门、自动控温控氧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塔体是由内筒与外筒组成的外圆、内棱、上圆、下方几何型筒体,内部设置有布料器、内筒筋骨、供氧分布器、供氧进气管、测温套管、排气通道、集水槽,外部分层设置有鼓风机,上端设置有顶盖、加料口、排气筒,下端设置有卸料装置,底部设置有卸料门、活动插销、框架基础、框架、支柱,部分支柱内设置有排水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多棱多层发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 筒为钢板巻制或钢筋混凝土预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多棱多层发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 氧分布器、供氧进气管的层数是根据塔体高度设置的。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圆柱多棱多层发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供氧分布器上,分别设置有供风孔、防堵板。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多棱多层发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 的直径与高度可根据需要设计。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圆柱多棱多层发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 气通道是用隔离板从上到下竖立、层叠安装的,且与供氧分布器之间是根据 鼓风机压力的大小留有 一 定的间距。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圆柱多棱多层发酵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 动控温控氧装置是将测温仪和测氧仪与鼓风机电器控制部分进行连锁,用于 调温控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酵时间短、分层布控风、热能利用率高、灭害完全、占地小、投资少、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供氧科学、自动翻堆、操作简单、产品含水量低的圆柱多棱型发酵塔。它由塔体、鼓风机、框架基础、卸料装置、卸料门、自动控温控氧装置组成,其特征是,所述塔体由内筒体与外筒体、保温层组成为外圆内棱、上圆下方几何型筒体;内筒为多棱型内设置有布料器、内筒筋骨、供氧分布器、供氧进气管、测温套管、排气通道、集水槽;塔体上端设置有顶盖、加料口、排气筒;外部分层设置有鼓风机;下端有卸料装置;底部根据塔体直径及高度设计有支柱、活动插销、卸料门、部分支柱内有排水孔。本实用新型适用有机固体废物的发酵用。
文档编号C12M1/00GK201053013SQ20062005297
公开日2008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9日
发明者易庆国 申请人:易庆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