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榨米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9589阅读:15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生榨米粉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机械,是一种机动型的生榨米粉机,也简称榨粉机。
背景技术
生榨米粉机是广西特色食品“生榨米粉”的生产设备,该设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 传统的手动榨粉筒(简称榨粉筒),另一类是现代的机动生榨米粉机(简称榨粉机)。生榨 米粉机的榨粉比较卫生也比较口感好,但目前市场上的该类机型比较杂乱。由于各种榨粉 机的选材和设计结构不同,所以不少机型都存在设计不合理、轴承座分立、结构松散、易绣 易坏、漏油漏污、机械强度和精度不高、操作不便等弱点。
三、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机械强度和精度更高的,不但机型 规范,且实用耐用和方便操作的生榨米粉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将该生榨米粉机设计成机架和榨机两大主体, 其中榨机主体分别由轴承筒座,榨粉筒,榨粉轴等三大部件组成。在该榨机主体中榨粉筒 的结构特征是在中后段上制作有进料斗,在后端连接口和前端出粉口上都制作有连接螺纹 或连接板,同时该榨粉筒的前段做成下弯形;轴承筒座的结构特征是在内孔两端制作有轴 承位和装有滚动轴承,并在该筒座的连接端面上制作连接螺孔;榨粉轴的结构特征是在该 轴的轴承段制作有轴承位,在螺叶段制作有螺旋叶。榨机主体组装时,榨粉轴的轴承段插装 在轴承筒座内的轴承中,榨粉轴的螺叶段插装在榨粉筒的内孔中,并用螺钉或螺纹通过连 接板或连接面连接固定。榨机主体组装后,再将榨机主体安装固定在机架主体的榨机座上, 并通过榨粉轴上的皮带轮与电机动力连接,于是一个结构紧凑,操作方便的生榨米粉机便 已构成。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榨机主体采用了轴承筒座等装置,所以使整机结构紧凑,操作 方便,并且提高了强度、精度、耐用度和实用度。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机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榨机主体剖面示意图。图中1-进料斗,2-榨粉筒,3-前连接板,4-榨孔板,5-轴承筒座,6_后连接板, 7-轴承盖,8-筒座连接端,9-皮带轮,10-榨机座,11-机架台面,12-电机,13-电机座架, 14-皮带轮,15-车轮,16-机架,17-后轴承,18-前轴承,19-挡料片,20-螺旋叶,21-榨粉 轴,22-螺钉,23-长孔。在图1中本实用新型的机架是一种车驾,可以推动移位。不用车轮15时也可以 作为固定架安装。车架中的电机座架13是有调位功能的长孔座架,在机架内可多向固定, 但斜立固定较好。机架台面11的作用是承放粉料盆。[0010] 在图1图2中榨粉筒2在中后段上制作有进料斗1,在后端连接口上制作有后 连接板6,在前端出粉口上制作有前连接板3。榨粉轴21的结构为两功能段结构,其轴承功 能段制作有轴承位,插装在轴承筒座5的后轴承17和前轴承18中;其螺叶功能段制作有螺 旋叶20,插装在榨粉筒2的内孔中。轴承筒座的连接端8上可以直接制作螺孔或内外径螺 纹,但制成连接板较好。 组装时榨粉轴21的轴承段插装在轴承筒座5中,螺叶段插装在榨粉筒2中,并用 螺钉通过后连接板6与筒座连接端8上的螺孔将榨粉筒2与轴承筒座5固紧,同时用螺钉 通过前连接板3将榨孔板4与榨粉筒2固定。
五、具体实施例按图1用角钢焊成机架主体。在机架的下腔腹中,安装斜立式电机座架13,该座架 13用两条长角铁和两条短角铁组焊而成。该电机座架13的两条长角铁上制作有与电机12 座孔相配的4个长孔23,作用是安装电机12和调节距离。机架上的榨机座10用铁板和槽 钢组焊而成。该榨机座10的底板上制作有螺钉孔,作用是固定榨机主体。按图2用厚钢管和套圈板组焊成轴承筒座5 ;再用不锈钢材料车制榨粉轴21和焊 制螺旋叶20 ;再用不锈钢管和钢板组焊成榨粉筒2 ;榨孔板4用不锈钢板制成圆板,并在该 板上钻通众多出粉的孔眼,同时用螺钉固定在榨粉筒的前连接板3上。
权利要求1. 一种生榨米粉机,由机架主体、电动机和榨机主体组合所构成,其中榨机主体特征 是榨粉筒(2)在中后段上制作有进料斗(1),在后端连接口上制作有后连接板(6)和在前 出粉口上制作有前连接板(3);轴承筒座(5)在内孔两端内分别制作有轴承位和装有前轴 承(18)和后轴承(17),并在该筒座的连接端(8)上制作有连接螺孔;榨粉轴(21)上设计 有轴承段和螺叶段,其轴承段上制作有轴承位,其螺叶段上制作有螺旋叶(20);组装时榨 粉轴(21)的轴承段插装在轴承筒座(5)中,螺叶段插装在榨粉筒(2)中,并用螺钉通过后 连接板(6)与连接端(8)上的螺孔,将榨粉筒(2)与轴承筒座(5)固紧,同时用螺钉通过前 连接板(3)将榨孔板(4)与榨粉筒(2)固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轻巧、安全、实用的生榨米粉机。本机的特征是在榨机主体中,将一般分立的轴承座结构改为整体同心的轴承筒座结构,将榨粉轴设计成有轴承段和螺叶段的两段功能结构,不但使该机结构紧凑,而且提高了该机的工作精度、强度及耐用度。
文档编号A23L1/164GK201878715SQ2010202458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日
发明者祝长友 申请人:祝长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