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8676阅读:7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胎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茶叶-胎茶(foetal tea)。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稀有茶叶类型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网(http://www. ctma. com. cn/)报道,目前我国大宗茶叶类型供应充足,而名优产品较为紧缺,所以,欲在市场上获得定价权,只有不断地开发茶叶名优新类型。
现在已公开生产销售的茶叶按色泽或制作工艺可分为七类,金茶主要有琥珀金茶等;绿茶主要有黄山毛峰、龙井茶、碧螺春、信阳毛尖等;黄茶主要有霍山黄芽、蒙洱银针等;白茶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青茶主要有铁观音、乌龙茶等;红茶主要有祁门红茶、荔枝红茶等;黑茶主要有六堡茶、普洱茶、渠江薄片等。按茶叶的生产季节可分为四类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按茶叶生产加工添加物可分为两类药茶、花茶。由上述这些茶叶类型可知,目前生产上已有很多茶叶类型,但是这些茶叶类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加工材料均是成年茶树上的幼叶。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茶叶都是用成年茶树幼叶来制备的缺陷, 提供一种新型茶叶-胎茶,该茶叶是由子叶或2片大真叶前的茶树实生苗制备而成,具有丰富的营养及生物活性物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胎茶是由茶树(Ca 77ia sinensis)实生苗制备而成,其中茶树实生苗是生长至具有两片大真叶之前的茶树苗。
上述胎茶包括胎冠茶、胎蝶茶和胎珠茶。
上述胎冠茶是由茶树实生苗的2片大真叶和顶芽制备而成,其中茶树实生苗是生长至具有2片大真叶的茶树苗。胎蝶茶是由茶树实生苗的两片子叶和嫩芽制备而成,其中茶树实生苗是生长至具有3片小真叶的茶树苗。胎珠茶是由茶树实生苗最下面一片小真叶及其以上部位制备而成,其中茶树实生苗是生长至具有2片大真叶的茶树苗。
前述胎茶中的茶树实生苗优选采用如下方法培育在大棚或室内安装苗木培育槽,在培育槽内铺2 3层报纸或2 3cm厚的松针土,然后铺一层种子,种子上面盖一层O Icm厚的松针土,每天喷水I 3次、遮光O 24小时, 大棚内温度保持在15 25°C之间,空气湿度保持在95%以上。培育出的茶树实生苗如图3 和图4所示。
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与现有采用成年茶树幼叶制备的传统茶叶区别,发明人对该新型茶叶命名为胎茶,由上面所述茶树实生苗相应部位制备而成的茶叶分别命名为胎冠茶、胎蝶茶和胎珠茶,这三种茶叶又统称为胎茶。
完整的胎茶苗由叶片、嫩茎、子叶及幼根四部分组成,对四部分的生化成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胎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儿茶素类及嘌呤碱类物质,如

图1和图2所示,胎茶根部含有丰富的L-茶氨酸(表I);胎茶叶中含有丰富儿茶素类及嘌呤碱类物质使其具备加工为传统茶叶的一般条件,而胎茶根部丰富的L-茶氨酸则使胎茶较传统茶叶有了营养及特殊风味优势;因为传统茶叶只由叶片组成,胎茶是由叶片和幼根组成的,幼根中丰富的L-茶氨酸是构成一切茶叶风味的物质基础。
表I胎茶幼苗不同部位L-茶氨酸含量(单位mg/g鲜重)
权利要求
1.胎茶,其特征在于它是由茶树实生苗制备而成,其中茶树实生苗是生长至具有两片大真叶之前的茶树苗。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胎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茶包括胎冠茶、胎蝶茶和胎珠茶。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胎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冠茶是由茶树实生苗的2片大真叶和顶芽制备而成,其中茶树实生苗是生长至具有2片大真叶的茶树苗。
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胎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蝶茶是由茶树实生苗的两片子叶和嫩芽制备而成,其中茶树实生苗是生长至具有3片小真叶的茶树苗。
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胎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胎珠茶是由茶树实生苗最下面一片小真叶及其以上部位制备而成,其中茶树实生苗是生长至具有2片大真叶的茶树苗。
6.按照权利要求1、3、4或5任一所述的胎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茶树实生苗是采用如下的方法培育而成在大棚或室内安装苗木培育槽,在培育槽内铺2 3层报纸或2 3cm厚的松针土,然后铺一层种子,种子上面盖一层O Icm厚的松针土,每天喷水I 3次、遮光O 24小时, 大棚内温度保持在15 25°C之间,空气湿度保持在95%以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胎茶,该胎茶是由子叶或2片大真叶前的茶树实生苗制备而成,形成了茶叶新产品,丰富了市场,满足人们对茶叶种类和品质越来越高的要求;胎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及生物活性物质,不但含有丰富的儿茶素类及嘌呤碱类物质,还含有丰富的L-茶氨酸;提高茶农收入;降低茶叶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胎茶在饮用时,经浸泡,茶杯内会出现一簇簇生机盎然的小茶苗,给人带来浓浓春意的视觉享受。
文档编号A23F3/06GK103005018SQ201110296888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7日
发明者姜金仲, 王超英, 黄燕芬 申请人:贵州师范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