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快速启闭的翻滚式清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14673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快速启闭的翻滚式清洗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食品清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快速启闭的翻滚式清洗机。



背景技术:

菌类植物是个庞大的家族,它无处不在。现在已知的菌类大约有10多万种。菌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等器官,一般不具有叶绿素等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异养的低等类植物。菌类植物味道鲜美,具有丰富的营养,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满足市场的需求,人们进行人工培植,并且对一些菌类产品进行加工处理;对于一些菌类产品会进行清洗在制成干货以便销售和储存;而现有的可快速启闭的翻滚式清洗机,造型巨大,占地面积宽,清洗过程中易造成菌类产品的碰伤和损坏;且在对菌类产品进行清洗的过程中,不能对清洗机进行快速启闭,清洗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快速启闭的翻滚式清洗机以到达结构简单、清洗效果好、快速封闭以及自动翻倒的目的,解决现有的清洗机体型巨大、易损坏菌类、不能快速启闭以及不易取放产品的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快速启闭的翻滚式清洗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位于机架两侧的轴承座、筛网筒,所述筛网筒的一端连接有套管,另一端连接有挡板;所述套管的内壁上设有挡环,套管的外侧设有齿轮A,齿轮A设有驱动其转动的电动机;所述挡板的轴心线方向上转动设置有喷水管,喷水管上设有多个均匀排布的喷水孔;所述套管和挡板的外侧分别与位于两侧的轴承座相套接;所述一侧的轴承座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与机架铰接,另一侧的轴承座铰接有液压缸,液压缸与机架连接且设有驱动其伸缩的液压泵;所述套管的端部铰接有与其相匹配的密封盖,密封盖靠近套管的一侧设有磁性材料,另一侧设有开启把手。

进一步地,所述电动机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电动机的转轴设有与齿轮A相啮合的齿轮B。

进一步地,所述喷水管与挡板之间套设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挡环的内孔直径设为筛网筒直径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地,所述位于筛网筒外侧的喷水管与机架连接。

采用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清洗机,只需要将菌类产品放置到筛网筒的内部,电动机驱动筛网筒转动,同时喷水头持续在筛网筒的内部喷水,菌类产品在内部轻微跌落和水流冲击下,使菌类表面的粘附泥土掉落并直接流出筛网筒,相对于现有清洗机喷水效果均匀,设备整体体型较小,清洗过程中菌类产品之间的相互碰撞作用较小,不易毁坏菌类产品;当清洗完成后,启动液压缸上升,使位于筛网筒内部的菌类产品缓慢倾倒至出口处,提高了清洗机的便捷操作性;

2.密封盖表面的磁性材料可以使其吸附在套管的端部,对筛网筒进行封闭,防止在清洗过程中,清洗的食材不会掉出筛网筒,当需要取出清洗好的菌类产品时,便可轻易打开密封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快速启闭的翻滚式清洗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出示了一种可快速启闭的翻滚式清洗机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机架1、位于机架1两侧的轴承座2、筛网筒3,所述筛网筒3的一端连接有套管4,另一端连接有挡板5;所述套管4和挡板5的端部分别与筛网筒3的端部密封连接;所述套管4的内壁上设有挡环,挡环位于套管4的径向方向上且设有内孔,以取放带清洗菌类产品,套管4的外侧设有齿轮A5,齿轮A5设有驱动其转动的电动机7;所述挡板5的轴心线方向上转动设置有喷水管8,喷水管8采用不锈钢圆管且沿筛网筒3的轴心线转动,喷水管8上设有多个均匀排布的喷水孔9,喷水孔9使水流喷洒到筛网筒3内部的各个角落;所述套管4和挡板5的外侧均与轴承座2相套接,保证筛网筒3可做转动运动;所述一侧的轴承座3连接有支撑杆13,支撑杆13与机架1铰接,另一侧的轴承座2铰接有液压缸11,与液压缸11的活塞杆端部铰接,液压缸11与机架1连接且设有驱动其伸缩的液压泵12;液压泵12控制液压缸11进行升降,以实现筛网筒3的倾斜,便于操作者对其内部的菌类产品进行取放;所述套管4的端部铰接有与其相匹配的密封盖11,密封盖11靠近套管4的一侧设有磁性材料,另一侧设有开启把手12,磁性材料为磁铁,磁铁与套管4的端部之间吸附,实现对筛网筒3内部的菌类产品进行修复。

所述电动机7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电动机7的转轴设有与齿轮A6相啮合的齿轮B10,电动机7通过调速,使筛网筒3处于稳定匀速的转动状态。

所述喷水管8与挡板5之间套设有密封圈,防止内部的喷洒的水溢出。

所述挡环5的内孔直径设为筛网筒3直径的二分之一;通过操作者的不断试验,此相对尺寸的设置,更有利于操作者在筛网筒3的内部进行取放菌类产品。

所述位于筛网筒3外侧的喷水管8与机架1连接,喷水管8的外部套有托架框,托架框与机架1之间通过连杆固定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