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肝养胃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553135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茶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护肝养胃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的饮料品种越来越多,如碳酸饮料、酒精饮料、运动饮料等,但是长期饮用这些饮料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现在很多人由于生活和饮食习惯不规律造成胃病、肝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更不能饮用碳酸、酒精等饮料。



技术实现要素:

一方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了一种护肝养胃茶。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护肝养胃茶,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茶叶10~20份,白芍2~6份,乌梅2~5份,木瓜1~3份,党参4~6份,甘草2~5份,葛根1~3份,墨旱莲1~3份,枸杞子2~5份,大枣3~7份,麦芽3~7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护肝养胃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茶叶10份,白芍5份,乌梅5份,木瓜2份,党参5份,甘草3份,葛根3份,墨旱莲1份,枸杞子3份,大枣5份,麦芽4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护肝养胃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茶叶20份,白芍3份,乌梅3份,木瓜3份,党参5份,甘草2份,葛根3份,墨旱莲2份,枸杞子4份,大枣3份,麦芽7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护肝养胃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茶叶15份,白芍4份,乌梅4份,木瓜2份,党参5份,甘草4份,葛根2份,墨旱莲2份,枸杞子4份,大枣7份,麦芽5份。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以上所述的护肝养胃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原料按重量份数称取,在80~90℃下烘干制成粗粉,灭菌即得所述护肝养胃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烘干温度为85℃。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护肝养胃茶将白芍、乌梅、木瓜、党参、甘草、葛根、墨旱莲、枸杞子、大枣、麦芽合理配置在一起,上述几种原料药材相互配伍,共同产生协同、增效作用,使本发明的护肝养胃茶具有显著的护肝养胃功效。其中,白芍功能养血而柔肝,缓急而止痛,故可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胁疼痛、腹痛及手足拘挛等症;乌梅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的功效;木瓜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党参具有“补中,益气,生津,健脾”等功效;甘草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药性的功效;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清热除湿;泄浊解毒的功效;葛根可提高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恢复正常肝脏机能,促进胆汁分泌,防止脂肪在肝脏堆积;墨旱莲具有滋补肝肾的功效;枸杞子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同时,具有提高免疫和延缓衰老之功能;大枣具有补和胃健脾,益气生津的功效,用于脾虚血亏,营卫不和等功效;麦芽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护肝养胃茶,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茶叶10份,白芍5份,乌梅5份,木瓜2份,党参5份,甘草3份,葛根3份,墨旱莲1份,枸杞子3份,大枣5份,麦芽4份。

本实施例的护肝养胃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所述原料按重量份数称取,在85℃下烘干制成粗粉,灭菌即得所述护肝养胃茶。

实施例2

一种护肝养胃茶,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茶叶20份,白芍3份,乌梅3份,木瓜3份,党参5份,甘草2份,葛根3份,墨旱莲2份,枸杞子4份,大枣3份,麦芽7份。

本实施例的护肝养胃茶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护肝养胃茶,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茶叶15份,白芍4份,乌梅4份,木瓜2份,党参5份,甘草4份,葛根2份,墨旱莲2份,枸杞子4份,大枣7份,麦芽5份。

本实施例的护肝养胃茶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一种护肝养胃茶,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茶叶17份,白芍6份,乌梅2份,木瓜3份,党参5份,甘草5份,葛根3份,墨旱莲3份,枸杞子5份,大枣7份,麦芽7份。

本实施例的护肝养胃茶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护肝养胃茶的口感试验:将实施例1-4中的的护肝养胃茶冲泡后给来自广州地区的50人进行品尝。受试者普遍认为,实施例2中的护肝养胃茶相对于其他实施例的口味更佳。

应用例

本发明的护肝养胃茶在300名慢性胃病患者中进行使用,服用本发明的护肝养胃茶后,90%的胃病患者的胃病出现明显好转,继续服用1个月,97%的患者胃部不再有不适,剩余3%的患者胃病也有明显好转。

本发明的护肝养胃茶在150名肝部不适的人群进行使用,服用本发明的护肝养胃茶后,87%的肝部不适者出现明显好转,继续服用1个月,95%的患者肝部不再有不适,剩余5%的肝部不适的症状也有明显好转。

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