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成形机,尤其是一种球茶成形机,同时还涉及相应的操控方法,属于制茶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球茶是一种风味和形状独特的茶叶制品。尤其是银球茶,其表面呈银灰墨绿色、直径18-20毫米的球体,用产于自然雷公山等地海拔1400米以上的一芽二叶清明茶经过炒制,再加工成球状而成。该茶叶制品即外表美观,又清香耐泡,深受消费者欢迎。
然而,目前球茶的生产完全依靠手工成形,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质量参差,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需要。检索国内外文献,均未发现与球茶成形直接相关的资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人工成形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一种可以机械化完成成形全过程的球茶成形机,同时给出其操控方法,从而保证球茶的加工品质,显著提高加工效率。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球茶成形机基本技术方案为:包括具有台面的机架,所述机架的台面一侧支撑底部装有输料装置的储料斗,所述输料装置的下方装有可从输料装置输出端下移动到所述台面另一侧的推料框;所述机架的台面另一侧上方和下方分别通过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安置可升降的上模和下模;所述台面固定上表面与之平齐的成形腔,所述成形腔具有一组呈蜂窝状的成形垂向穿管,所述上模和下模分别具有与所述垂向穿管滑配的下敞口半球模和上敞口半球模;所述成形腔与下模之间还安置可在接料至出料位置平移的料盘。
工作时,本发明的球茶成形机按如下步骤进行操控:
第一步、落料——开启输料装置使储料斗内的待成形茶料落入推料框;
第二步、封腔——升起下模,使上敞口半球模进入对应的垂向穿管内,构成成形筒;
第三步、加料——将推料框从台面一侧的落料位置移动到另一侧的成形腔上方,使茶料加入成形筒中;
第四步、压球——降下上模,使下敞口半球模进入对应的垂向穿管内,与下模的上敞口半球模对合,将加入的茶料压成球形;
第五步、接料——降下下模,让开空间,使料盘平移到成形腔下的接料位置;
第六步、卸料——使上模继续下降,将压球后滞留在垂向穿管内的茶球卸落到料盘上;
第七步、出料——平移料盘至出料位置,同时升起上模。
由此可见,采用本发明后,可以实现银球等各种球茶成形的机械化,从而保证银球茶的加工品质,显著提高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b-b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右视放大图。
图4是图1实施例构成成形筒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实施例合模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为银球茶成形机,其结构如图1、2、3所示,机架1的台面一侧支撑底部装有皮带输料装置16的储料斗14,该皮带输料装置16的一侧装有喂料电机13,可以在该电机13驱动下,将储料斗14落下的茶料由远离喂料电机13的输出端输出。
皮带输料装置16的下方装有可被水平推料气缸从该输料装置输出端下推移到台面另一侧的矩形推料框12。机架1的台面另一侧上方通过门形上固定架10安置在上动作气缸11作用下可升降的上模9,机架1的台面另一侧下方通过下固定架3安置在下动作气缸2作用下可升降的下模4。
机架1的台面固定有上表面与之平齐的成形腔8,该成形腔8具有一组呈蜂窝状的成形垂向穿管。上模9和下模4分别具有与各个垂向穿管一一对应且滑配的下敞口半球模9-1和上敞口半球模4-1。下固定架3的两侧分别具有朝输送方向延伸的传输链6,成形腔8与下模4之间安置承载在传输链6上的料盘5,料盘5可在出料电机7驱动的传输链6作用下,由接料至出料位置平移。
本实施例的银球茶成形机自动完成作业的具体操控过程为:
第一步、落料——开启喂料电机13驱动皮带输料装置16,使储料斗14内的待成形茶料落入推料框12。
第二步、封腔——启动下动作气缸2升起下模4,使上敞口半球模4-1进入对应的垂向穿管内,构成蜂窝状的成形筒,如图4所示。
第三步、加料——启动推料气缸15将推料框12从台面一侧的落料位置移动到另一侧的成形腔8上方,使茶料加入成形筒中。
第四步、压球——启动上动作气缸11降下上模9,使下敞口半球模9-1进入对应的垂向穿管内,与下模4的上敞口半球模4-1对合,将加入的茶料压成球形tea,如图5所示。
第五步、接料——下动作气缸2回位降下下模4,让开空间,使料盘5平移到成形腔8下的接料位置。
第六步、卸料——再次启动上动作气缸11使上模9继续下降,将压球后滞留在垂向穿管内的茶球卸落到料盘5上。
第七步、出料——启动出料电机7驱动输送链6使料盘5平移至出料位置,同时上动作气缸11回位升起上模9。
如此往复循环,即可源源不断完成银球茶的机械化制作,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优点:
(1)成形效率高,一次可成形上百个球茶制品,并可根据需要增加成形模孔数量;
(2)球茶制品质地均匀,品质明显优于手工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