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斑蛙配合饲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96488发布日期:2018-06-05 17:15阅读:13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配合饲料领域,具体是一种黑斑蛙配合饲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黑斑蛙(学名: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在中国分布于除海南岛、云南、台湾以外的各省区。黑斑蛙肉质细嫩、脂肪少、糖分低,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多种激素。黑斑蛙肉适宜身体虚弱、营养不良、气血不足、精力不足、虚劳咳嗽、肝硬化腹水、脚气病水肿、体虚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食用;也适宜病后、产后虚弱、肺痨咳嗽吐血、盗汗不止、神经衰弱者服食。由于人们大量的抓捕和农药的滥用,黑斑蛙的数量逐年下降,黑斑蛙已成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人工养殖势在必行,但是黑斑蛙的眼睛只能看见运动的东西,所以它只能吃食活饵,养殖青蛙必须要先养殖好昆虫,目前比较适合人工养殖昆虫有蝇蛆、蚯蚓、黄粉虫等,但仅依靠鲜活的天然饵料远远满足不了规模化生产需要,至今市场上还很少见到针对黑斑蛙的全价颗粒饲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黑斑蛙配合饲料及其制备方法,该配合饲料营养均衡,适合黑斑蛙生长,缩短黑斑蛙的养殖周期,节约养殖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黑斑蛙配合饲料,其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白鱼粉15~20份,血球蛋白粉1~3份,鸡肉粉4~8份,豆奶宝10~15份,蛹肽蛋白粉3~5份,大豆粕10~20份,脱壳大麦10~15份,高筋面粉8~12份,酵母膏2~3份,玉米5~8份,大豆磷脂油1~2份,大豆油2~3份,磷酸二氢钙1~2份,核心添加剂3~4份;

所述核心添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蛙用多维3~4份,蛙用多矿8~10份,甜菜碱4~6份,金银花5~10份,芦荟15~20份,黄芪5~10份,延胡索5~10份,远志5~10份,马齿苋5~10份。

一种黑斑蛙配合饲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金银花、芦荟、黄芪、延胡索、远志和马齿苋进行超微粉碎,95%过80目筛后,与蛙用多维、蛙用多矿以及甜菜碱混合后得初混料;

B、取白鱼粉、血球蛋白粉、鸡肉粉、豆奶宝、蛹肽蛋白粉、大豆粕、脱壳大麦、高筋面粉和玉米经超微粉碎,95%过80目筛后加入α淀粉,再加入酵母膏、大豆磷脂油以及磷酸二氢钙混合,搅拌均匀得混合料;

C、在混合料中加入初混料再次混合,搅拌均匀后得预配合饲料。

D、预配合饲料经膨化机调质、熟化、挤压膨化、制粒、烘干、外喷大豆油、冷却后制成配合饲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在于研制一种黑斑蛙配合饲料,营养配比均衡,利用黑斑蛙视力构造的原因,只采食会动食物的特点,设计一个1.5m×1.5m的弹性网食台,四周固定,饲料的外观做成椭圆形,黑斑蛙跳到食台上时,饲料会弹起被黑斑蛙发现,便于其采食。

本发明的配合饲料根据黑斑蛙生长所需制成,营养均衡,适合黑斑蛙的生长,不仅适口性好,也能保持黑斑蛙自然鲜艳的体色,跟野生黑斑蛙的外观无明显差异。

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全程使用该配方饲料,缩短黑斑蛙的养殖周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本黑斑蛙配合饲料,其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白鱼粉15~20份,血球蛋白粉1~3份,鸡肉粉4~8份,豆奶宝10~15份,蛹肽蛋白粉3~5份,大豆粕10~20份,脱壳大麦10~15份,高筋面粉8~12份,酵母膏2~3份,玉米5~8份,大豆磷脂油1~2份,大豆油2~3份,磷酸二氢钙1~2份,核心添加剂3~4份;

所述核心添加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蛙用多维3~4份,蛙用多矿8~10份,甜菜碱4~6份,金银花5~10份,芦荟15~20份,黄芪5~10份,延胡索5~10份,远志5~10份,马齿苋5~10份。

本黑斑蛙配合饲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A、取金银花、芦荟、黄芪、延胡索、远志和马齿苋进行超微粉碎,95%过80目筛后,与蛙用多维、蛙用多矿以及甜菜碱混合后得初混料;

B、取白鱼粉、血球蛋白粉、鸡肉粉、豆奶宝、蛹肽蛋白粉、大豆粕、脱壳大麦、高筋面粉和玉米经超微粉碎,95%过80目筛后加入α淀粉,再加入酵母膏、大豆磷脂油以及磷酸二氢钙混合,搅拌均匀得混合料;

C、在混合料中加入初混料再次混合,搅拌均匀后得预配合饲料。

D、预配合饲料经膨化机调质、熟化、挤压膨化、制粒、烘干、外喷大豆油、冷却后制成配合饲料。

本发明制成的配合饲料外观为椭圆形颗粒,投喂时,将配合饲料均匀撒在弹性网食台上,黑斑蛙就会跳上网台顺利采食配合饲料。

其中,80目筛是物料经粉碎后能通过粉碎筛网的最小孔径,95%过80目筛是指粉碎后的物料95%能通过80目的筛网。

上述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