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循环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0006发布日期:2019-06-21 23:15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冷水循环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冷水循环缸。



背景技术: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巴氏杀菌是将混合原料加热至68~70℃,并保持此温度30min以后急速冷却到4-5℃。因为一般细菌的致死点均为温度68℃与时间30min以下,所以将混合原料经此法处理后,可杀灭其中的致病性细菌和绝大多数非致病性细菌;混合原料加热后突然冷却,急剧的热与冷变化也可以促使细菌的死亡。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繁殖越快(一般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7℃)。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力。巴氏消毒其实就是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留了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当今使用的巴氏杀菌程序种类繁多。“低温长时间”(LTLT)处理是一个间歇过程,如今只被小型乳品厂用来生产一些奶酪制品。“高温短时间”(HTST)处理是一个“流动”过程,通常在板式热交换器中进行,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饮用牛奶的生产。通过该方式获得的产品不是无菌的,即仍含有微生物,且在储存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冷藏。“快速巴氏杀菌”主要应用于生产酸奶乳制品。

在此过程中,需要低温进行循环,所以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冷水循环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水循环缸,解决了巴氏灭菌时的低温水循环处理的问题,其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冷水循环缸,包括控水装置、散热装置、制冷装置、储冷水装置,所述控水装置设置有冷水仓,外面的出水口设置有出水泵,所述出水口与保温装置相连接,所述保温装置与散热装置相连接,所述散热装置与制冷装置相连接,所述制冷装置内设置有多个制冷单元和多个冷水箱,每个冷水箱对应一个制冷单元,所述冷水箱的进水端与散热装置相连接,所述冷水箱的出水端与储冷水装置相连接,储冷水装置与控水装置相连接,在储冷水装置与控水装置之间设置有单向阀,防止控水装置的水回流。

所述散热装置内设置有散热盘管,用于将保温装置排出的热水散热。

所述冷水箱设置有水位高度传感器,在进水端设置有电控阀,所述水位高度传感器与电控阀相连接,控制冷水箱的水量。

制冷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制冷剂在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所述冷水循环缸通过设置四个不同水处理的装置,形成冷水的循环使用,多级散热装置和制冷装置,保证了水的足够用量,进而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产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所述冷水循环缸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所述冷水循环缸包括依次连接的散热装置2、制冷装置3、储冷水装置4、控水装置1,所述控水装置1设置有冷水仓,外面的出水口设置有出水泵,所述出水口与保温装置5相连接,所述保温装置5与散热装置2相连接,所述散热装置2内设置有散热盘管21,用于将保温装置排出的热水散热。

所述散热装置2与制冷装置3相连接,所述制冷装置3内设置有多个制冷单元和多个冷水箱,每个冷水箱对应一个制冷单元,所述冷水箱的进水端与散热装置相连接,所述冷水箱设置有水位高度传感器,在进水端设置有电控阀,所述水位高度传感器与电控阀相连接,控制冷水箱的水量。

所述冷水箱的出水端与储冷水装置相连接。制冷单元包括依次连接的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制冷剂在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发生状态变化,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

每当一个冷水箱的制冷完成,则直接由该冷水箱向储冷水装置4供水。然后再开启电控阀,引进新的水量。储冷水装置4与控水装置1相连接,在储冷水装置4与控水装置1之间设置有单向阀6,防止控水装置的水回流。

所述冷水循环缸通过设置四个不同水处理的装置,形成冷水的循环使用,多级散热装置和制冷装置,保证了水的足够用量,进而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产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