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质装置及饲料颗粒制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87954发布日期:2020-04-21 21:49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调质装置及饲料颗粒制粒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饲料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调质装置及饲料颗粒制粒机。



背景技术:

饲料颗粒制粒机是以玉米、豆粕、秸秆、草、稻壳等为原料,通过粉碎的原料直接压制成颗粒的饲料加工机械。粉状原料在制粒前需要进入调质装置进行调质处理。大多数动物消化生淀粉的能力很低,但能较大程度的消化熟淀粉,调质处理使原料在水热作用下,淀粉的糊化度大幅度增加,同时还促进原料中的蛋白质受热变性,变性的蛋白易于被酶解,从而提高了饲料颗粒的消化利用率。粉状原料还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大部分致病菌像大肠杆菌及沙门氏菌等有害病菌,不耐热,颗粒机经过调质处理可以杀死大部分病菌,使饲料颗粒卫生水平得到保证,这种通过颗粒机调质处理对原料进行灭菌的方法与药物防病相比,具有成本低、无污染、无药物残留和副作用等优点。

饲料颗粒制粒机多采用通入热蒸汽进行调质处理,通入蒸汽会大幅增加饲料的含水量,使饲料容易发霉变质,饲料的营养成分减少。为克服湿蒸难以控制原料含水量的问题,一些调质装置设置了双层的调质仓,采用干蒸的方式,热蒸汽通入夹层,不直接与原料接触。但如果不通入蒸汽,采用干蒸的方式进行调质处理,加工含水量较低的原料时,过干的原料颗粒容易堵塞挤压模孔,饲料颗粒松散难以成型。湿蒸热蒸汽直接与原料接触,热效率高;干蒸热蒸汽不与原料接触,而通过内层的调质仓传递到原料,热效率低,与调质仓壁接触的原料糊化,调质仓中心的原料还是生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质装置及饲料颗粒制粒机,以解决现有制粒机的调质装置热效率低、加热不均匀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调质装置,包括:机壳、调质仓、进料斗、出料管、蒸汽管、进气管、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和散热管,所述调质仓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使所述调质仓和所述机壳之间形成第一夹层,所述散热管穿设在所述调质仓内,所述散热管与所述调质仓形成第二夹层,所述进料斗设置在所述机壳上并连通所述调质仓,所述出料管设置在所述机壳上远离所述进料斗一侧并连通所述调质仓,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第一排气管分别连通所述调质仓,所述蒸汽管和所述第二排气管分别连通所述机壳。

可选的,所述蒸汽管远离所述机壳一端连接蒸汽发生器。

可选的,所述进气管远离所述机壳一端连接气泵。

可选的,所述调质装置还包括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连接在所述蒸汽管和所述进气管之间。

可选的,所述进料斗上设置有进料闸板,所述出料管上设置有出料闸板。

可选的,所述散热管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调质仓内,所述机壳一端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和所述散热管传动连接,所述散热管靠近所述伺服电机一端设置有蒸汽孔,所述蒸汽孔连通所述第一夹层,所述调质仓内的所述散热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搅龙叶片。

可选的,所述调质仓和所述散热管之间设置有密封轴承,所述散热管和所述机壳之间设置有密封轴承。

可选的,所述调质仓内壁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

可选的,所述调质仓和所述机壳之间设置有连接筋。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料颗粒制粒机,包括:底座、制粒机构、制粒电机以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调质装置,所述制粒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制粒机构与所述制粒电机传动连接,所述调质装置的出料管连接所述制粒机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调质装置及饲料颗粒制粒机,所述调质装置包括:机壳、调质仓、进料斗、出料管、蒸汽管、进气管、第一排气管、第二排气管和散热管,所述调质仓设置在所述机壳内使所述调质仓和所述机壳之间形成第一夹层,所述散热管穿设在所述调质仓内,所述散热管与所述调质仓形成第二夹层,所述进料斗设置在所述机壳上并连通所述调质仓,所述出料管设置在所述机壳上远离所述进料斗一侧并连通所述调质仓,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第一排气管分别连通所述调质仓,所述蒸汽管和所述第二排气管分别连通所述机壳;所述制粒机包括所述调质装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调质装置及饲料颗粒制粒机,原料放置在第二夹层内,热蒸汽的热量通过调质仓外壁和散热管管壁向第二夹层传递,提高了调质装置热效率,避免原料内外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制粒机的调质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制粒机示意图。

其中:1-机壳,2-调质仓,3-进料斗,4-出料管,5-蒸汽管,6-进气管,7-电磁阀,8-第一排气管,9-第二排气管,10-进料闸板,11-出料闸板,12-连接筋,13-散热管,131-蒸汽孔,14-伺服电机,15-温湿度传感器,16-制粒机构,17-制粒电机,18-底座,19-气泵,20-密封轴承,21-搅龙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制粒机的调质装置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所述调质装置包括:机壳1、调质仓2、进料斗3、出料管4、蒸汽管5、进气管6、第一排气管8、第二排气管9和散热管13,所述调质仓2设置在所述机壳1内使所述调质仓2和所述机壳1之间形成第一夹层,所述散热管13穿设在所述调质仓2内,所述散热管13与所述调质仓2形成第二夹层,所述进料斗3设置在所述机壳1上并连通所述调质仓2,生产饲料的粉状原料放置在第二夹层内,所述出料管4设置在所述机壳1上远离所述进料斗3一侧并连通所述调质仓2,所述进气管6设置在所述机壳1右端并连通所述调质仓2,所述蒸汽管5设置在所述机壳1上右端连通所述第一夹层,所述第一排气管8设置在所述机壳1左端并连通所述第二夹层,所述第二排气管9设置在所述机壳1左端并连通所述第一夹层。第二夹层内的原料不直接与蒸汽接触,从而避免了饲料的含水量进而导致饲料容易发霉变质,保证了制粒机生产的饲料的质量。热蒸汽通过蒸汽管5进入所述第一夹层,所述散热管13的内孔与所述第一夹层连通,热蒸汽的热量通过调质仓2外壁和散热管13管壁向第二夹层传递,提高了调质装置热效率,避免原料内外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参见图1,所述蒸汽管5远离所述机壳1一端连接蒸汽发生器。相较于蒸汽炉,蒸汽发生器即开即用,能够根据蒸汽用量自动调节产生的蒸汽量。所述进气管6远离所述机壳1一端连接气泵19。原料在第二夹层内加热,如果原料的含水量过高时,加热使原料的水分蒸发,气泵19通过进气管6导入干燥的空气,而将调质仓2内的蒸气从第一排气管8排出,使经过调整处理的原料含水量降低。进一步的,所述调质装置还包括电磁阀7,所述电磁阀7连接在所述蒸汽管5和所述进气管6之间。过干的原料颗粒容易堵塞挤压模孔,饲料颗粒松散难以成型。本发明通过电磁阀7连通蒸汽管5和进气管6,如果原料含水量过低,则将气泵关闭,电磁阀7打开接通蒸汽管5和进气管6,部分蒸汽通过进气管6进入调质仓,干燥的原料和湿热的蒸汽接触,增加了原料的含水量,防止过干的原料堵塞挤压模孔。所述调质仓2内壁设置有温湿度传感15,原料的含水量可根据调质仓2内的湿度确定,当含水量较低,电磁阀7打开通过蒸汽,当含水量较高,电磁阀7关闭,进气管6导入干燥的空气排出调质仓2的热蒸汽。

参见图1,所述进料斗3上设置有进料闸板10,所述出料管4上设置有出料闸板11。所述进料闸板10能够控制进料斗3的进料口打开或关闭,所述出料闸板11控制出料管4的管口打开或关闭。所述调质仓2可部分设置在所述机壳1内,也可以全部设置在所述机壳1内,所述调质仓2和所述机壳1之间设置连接筋12支撑。

参见图1,所述散热管13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调质仓2内,所述机壳1一端设置有伺服电机14,所述伺服电机14和所述散热管13传动连接。所述散热管13靠近所述伺服电机14一端设置有蒸汽孔131,所述蒸汽孔131连通所述第一夹层,所述调质仓2内的所述散热管13的外壁上设置有搅龙叶片21。所述调质仓2和所述散热管13之间设置有密封轴承20,所述散热管13和所述机壳1之间设置有密封轴承20,防止第一夹层中的水蒸气渗入调质仓2。搅龙叶片21是设置在所述散热管13的外壁上沿轴向延伸的螺旋叶片,伺服电机14正反转控制散热管13正反转,可以搅拌调质仓2的原料,通过伺服电机14正转控制散热管13正转,排出调质仓2的原料。搅龙叶片21和散热管13固定连接,搅龙叶片21还增大了散热管13的散热面积,使热蒸汽的热量更快地传递给原料。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制粒机示意图,参见图1和图2,所述饲料颗粒制粒机包括:底座17、制粒机构16、制粒电机18以及所述调质装置,所述制粒机构16设置在所述底座17上,所述制粒机构16与所述制粒电机18传动连接,所述调质装置的出料管4连接所述制粒机构16。

综上,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质装置及饲料颗粒制粒机中,所述调质装置包括:机壳1、调质仓2、进料斗3、出料管4、蒸汽管5、进气管6、第一排气管8、第二排气管9和散热管13,所述调质仓2设置在所述机壳1内使所述调质仓2和所述机壳1之间形成第一夹层,所述散热管13穿设在所述调质仓2内,所述散热管13与所述调质仓2形成第二夹层,所述进料斗3设置在所述机壳1上并连通所述调质仓2,所述出料管4设置在所述机壳1上远离所述进料斗3一侧并连通所述调质仓2,所述进气管6和所述第一排气管8分别连通所述调质仓2,所述蒸汽管5和所述第二排气管9分别连通所述机壳1;所述制粒机包括所述调质装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调质装置及饲料颗粒制粒机,原料放置在第二夹层内,热蒸汽的热量通过调质仓外壁和散热管管壁向第二夹层传递,提高了调质装置热效率,避免原料内外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发明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发明揭露的技术方案和技术内容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