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肉泥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52036发布日期:2020-11-25 17:27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用肉泥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食用肉泥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吃饺子和混沌等具有馅儿的面食,其中大多数馅儿都是将肉类加工成小颗粒状才能使用,通常是人工用刀具切割或用木棒对肉进行击打,前者相比后者操作更简单,但是切割后的肉呈颗粒状,馅儿的口感不好,后者利用击打的方式对肉进行反复锤炼加工制作的肉馅儿呈泥状,更具有弹性,口感更好,更易受到欢迎。但是后者的效率很低,成本较高,并且在击打过程中容易造成肉末飞溅,浪费较严重。而且不管是哪种人工方式的效率都很低,成本也较高,所以人们采用搅拌机或搅碎机等机械替代人工,搅拌机或搅碎机的构造已为公知,如中国发明专cn201720837578.1公开一种绞肉机,其包括壳体组件、电机组件、变速箱和刀具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体组件和下壳体组件,所述电机组件和变速箱设于上壳体组件内,所述电机组件设于变速箱的上方并与变速箱传动连接,所述变速箱包括变速箱上盖、变速组件、输出轴件和变速箱下盖,变速组件和输出轴件安装在变速箱上盖和变速箱下盖之间,输出轴件上侧与变速组件连接,输出轴件下侧设有输出轴凸,所述变速箱下盖中部设有轴孔,所述输出轴凸向下穿过所述轴孔,所述输出轴凸设有刀具安装部,所述刀具组件与所述刀具安装部连接并置于下壳体组件内,所述变速箱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套设在输出轴凸外侧,所述轴承的外圈安装在所述变速箱下盖上。该发明与市场上其他绞肉机的构造类似,都是采用切割式加工,虽然提高了加工高效率,但是加工后肉呈明显的颗粒状,弹性差,口感差,实用性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中国发明专利cn201810840079.7公开一种高效打泥机,包括搅拌桶、搅拌装置和驱动搅拌装置运转的驱动装置;所述搅拌桶包括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所述第一桶体的轴线和第二桶体的轴线相平行,所述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二者半径之和,所述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之间具有连通口和搅拌重叠区域;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按相同时针方向转动的第一搅拌部件和第二搅拌部件;所述第一搅拌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桶体同轴线的第一转轴,和设于第一转轴上的第一搅拌叶片;所述第二搅拌部件包括与所述第二桶体同轴线的第二转轴,和设于第二转轴上的第二搅拌叶片;所述第一搅拌叶片和第二搅拌叶片在所述搅拌重叠区域处相交错排列设置。

该发明与现有搅拌机或搅碎机相比,可将肉等物料高效击打成高弹性肉泥等泥状物料,成本低且不浪费,方便实用。但是该发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打泥碰撞时会存在较大的阻力,击打效率较低,且打泥过程中还会出现阻力突增的情况,阻力不均匀会影响打泥的顺畅性和稳定性,对电机也有一定损害;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该发明的结构不易制造,不利于广泛推广使用。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食用肉泥加工装置,用以提升对肉等物料的击打效率,提高打泥的顺畅性和稳定性。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食用肉泥加工装置,包括搅拌容器、搅拌机构和驱动搅拌机构运转的驱动机构;所述搅拌容器包括内部具有第一容腔的第一搅拌桶和内部具有第二容腔的第二搅拌桶,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之间具有相互连通的搅拌重叠区域;

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转动枢接于第一容腔内的第一搅拌块和转动枢接于第二容腔内的第二搅拌块,所述第一搅拌块和第二搅拌块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搅拌块的一端具有第一打泥头,另一端具有第二打泥头;所述第二搅拌块的一端具有第三打泥头,另一端具有第四打泥头;所述第一搅拌块的中部一侧设有用于与第三打泥头在搅拌重叠区域内相互配合打泥的第一打泥让位凹部,另一侧设有用于与第四打泥头在搅拌重叠区域内相互配合打泥的第二打泥让位凹部;所述第二搅拌块的中部一侧设有用于与第一打泥头在搅拌重叠区域内相互配合打泥的第三打泥让位凹部,另一侧设有用于与第二打泥头在搅拌重叠区域内相互配合打泥的第四打泥让位凹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腔的横截面为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容腔的横截面为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的圆心轴向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的圆半径相等,且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小于圆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块的中心通过第一转轴转动枢接于第一搅拌桶上,第一搅拌块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容腔的圆心线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搅拌块的中心通过第二转轴转动枢接于第二搅拌桶上,第二搅拌块的转动轴线与第二容腔的圆心线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打泥头的端面为第一弧形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端面为第一圆弧形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圆弧形端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一容腔的圆半径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打泥头的端面上具有第一旋转侧面,所述第一旋转侧面上设有第一打泥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旋转侧面上等间距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一打泥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打泥头的端面为第二弧形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端面为第二圆弧形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圆弧形端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一容腔的圆半径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打泥头的端面上具有第二旋转侧面,所述第二旋转侧面上设有第二打泥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旋转侧面上等间距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二打泥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打泥头的端面为第三弧形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弧形端面为第三圆弧形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圆弧形端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二容腔的圆半径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打泥头的端面上具有第三旋转侧面,所述第三旋转侧面上设有第三打泥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旋转侧面上等间距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三打泥齿。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打泥头的端面为第四弧形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弧形端面为第四圆弧形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圆弧形端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二容腔的圆半径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打泥头的端面上具有第四旋转侧面,所述第四旋转侧面上设有第四打泥齿。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旋转侧面上等间距设有两个以上的第四打泥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打泥头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一搅拌桶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1~1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打泥头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一搅拌桶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2~0.5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打泥头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一搅拌桶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1~1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打泥头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一搅拌桶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2~0.5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打泥头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二搅拌桶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1~1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打泥头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二搅拌桶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2~0.5mm。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打泥头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二搅拌桶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1~1mm。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打泥头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二搅拌桶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2~0.5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打泥让位凹部为第一弧形让位凹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让位凹部为第一圆弧形让位凹部,第一圆弧形让位凹部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一容腔的圆半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打泥让位凹部为第二弧形让位凹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让位凹部为第二圆弧形让位凹部,第二圆弧形让位凹部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一容腔的圆半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打泥让位凹部为第三弧形让位凹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弧形让位凹部为第三圆弧形让位凹部,第三圆弧形让位凹部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二容腔的圆半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打泥让位凹部为第四弧形让位凹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弧形让位凹部为第四圆弧形让位凹部,第四圆弧形让位凹部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二容腔的圆半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块的两侧面由旋转中心向四周设有第一弧形凸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搅拌块的两侧面由旋转中心向四周设有第二弧形凸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块沿着轴向上的厚度为6~10c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块沿着轴向上的厚度为8c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搅拌块沿着轴向上的厚度为6~10cm。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搅拌块沿着轴向上的厚度为8c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块为实心金属搅拌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搅拌块为实心不锈钢搅拌块。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搅拌块为实心金属搅拌块。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搅拌块为实心不锈钢搅拌块。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容器的顶部具有与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相连通的进料口。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容器的底部具有与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相连通的出料口。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口配设有出料门。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门包括闸板本体,闸板本体的上表面包括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与第一搅拌桶的内壁相齐平,所述第二弧形面与第二搅拌桶的内壁相齐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面为第一圆弧面,所述第一圆弧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一容腔的圆半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面为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二圆弧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二容腔的圆半径。

进一步的,所述闸板本体的一侧具有向上的第一斜插面,另一侧具有向上的第二斜插面;所述第一搅拌桶在出料口处设有与第一斜插面相匹配的第三斜插面,所述第二搅拌桶在出料口处设有与第二斜插面相匹配的第四斜插面。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口的下方设有可拆卸的盛料容器。

进一步的,所述搅拌容器的底部设有插槽,盛料容器的顶部设有与插槽相匹配的插片;或者所述盛料容器的顶部设有插槽,搅拌容器的底部设有与插槽相匹配的插片。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于第一转轴上的第一齿轮、设于第二转轴上的第二齿轮、用于提供旋转动力的第一电机、与第一电机的转轴相连接的电机齿轮和与电机齿轮相啮合的减速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中的任意一个齿轮与减速齿轮相啮合。

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搅拌容器固设于支撑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出料口与支撑架之间留有取料空间。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控制电机的控制器。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在搅拌容器的内部设置具有第一容腔的第一搅拌桶和具有第二容腔的第二搅拌桶,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之间具有相互连通的搅拌重叠区域,并在第一容腔内转动枢接有第一搅拌块和在第二容腔内转动枢接有第二搅拌块,使得驱动机构在驱动第一搅拌块和第二搅拌块沿着相反方向进行同步旋转的过程中,第一搅拌块和第二搅拌块能够对投入至搅拌容器内的肉等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通过击打和挤压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够提高打泥效率,又能够实现将肉等物料的细胞液挤出,同时保证纤维不受损,从而保证加工出的肉泥更具弹性;

2、第一搅拌块和第二搅拌块的两端面均为弧形面,第一搅拌桶和第二搅拌桶的内表面也为弧形面,第一搅拌块和第二搅拌块中部两侧让位凹部为弧形凹部,闸板本体的上表面设有弧形面,通过以上的各种弧形设计能够大大减少旋转击打时的阻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打泥效率;

3、第一搅拌块和第二搅拌块设计为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在旋转的过程中可利用自身的重力惯性来辅助旋转,进而能够保证打泥的顺畅性和稳定性,对电机也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4、本发明的加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容易制作,且效率高,适合广泛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食用肉泥加工装置的正面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食用肉泥加工装置的背面立体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中支撑在支撑架上的搅拌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搅拌容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食用肉泥加工装置的纵向剖视图之一。

图6是本发明一种食用肉泥加工装置的纵向剖视图之二。

图7是本发明中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第一搅拌块的立体结构图。

图9是本发明中第一搅拌块的正视图。

图10是本发明中第二搅拌块的立体结构图。

图11是本发明中第二搅拌块的正视图。

图12是本发明中出料门的纵向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中盛料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搅拌容器,11-第一容腔,12-第一搅拌桶,121-第三斜插面,13-第二容腔,14-第二搅拌桶,141-第四斜插面,15-搅拌重叠区域,16-进料口,17-出料口,18-出料门,181-闸板本体,1811-第一弧形面,1812-第二弧形面,1813-第一斜插面,1814-第二斜插面,1815-第一齿条,182-第二电机,183-第一传动齿轮,2-搅拌机构,21-第一搅拌块,211-第一打泥头,2111-第一弧形端面,2112-第一旋转侧面,2113-第一打泥齿,212-第二打泥头,2121-第二弧形端面,2122-第二旋转侧面,2123-第二打泥齿,213-第一打泥让位凹部,2131-第一弧形让位凹部,214-第二打泥让位凹部,2141-第二弧形让位凹部,215-第一转轴,216-第一弧形凸纹,22-第二搅拌块,221-第三打泥头,2211-第三弧形端面,2212-第三旋转侧面,2213-第三打泥齿,222-第四打泥头,2221-第四弧形端面,2222-第四旋转侧面,2223-第四打泥齿,223-第三打泥让位凹部,2231-第三弧形让位凹部,224-第四打泥让位凹部,2241-第四弧形让位凹部,225-第二转轴,226-第二弧形凸纹,3-驱动机构,31-第一齿轮,32-第二齿轮,33-电机,34-电机齿轮,35-减速齿轮,4-盛料容器,5-支撑架,6-取料空间,71-料斗,711-直管段,712-第一抽拉门,713-第二抽拉门,714-第二齿条,715-第三齿条,72-第三电机,73-第二传动齿轮,74-第四电机,75-第三传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13所示,一种食用肉泥加工装置,包括搅拌容器1、搅拌机构2和驱动搅拌机构2运转的驱动机构3;所述搅拌容器1包括内部具有第一容腔11的第一搅拌桶12和内部具有第二容腔13的第二搅拌桶14,所述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3之间具有相互连通的搅拌重叠区域15;

所述搅拌机构2包括转动枢接于第一容腔11内的第一搅拌块21和转动枢接于第二容腔13内的第二搅拌块22,所述第一搅拌块21和第二搅拌块22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搅拌块21的一端具有第一打泥头211,另一端具有第二打泥头212;所述第二搅拌块22的一端具有第三打泥头221,另一端具有第四打泥头222;所述第一搅拌块21的中部一侧设有用于与第三打泥头221在搅拌重叠区域15内相互配合打泥的第一打泥让位凹部213,另一侧设有用于与第四打泥头222在搅拌重叠区域15内相互配合打泥的第二打泥让位凹部214;所述第二搅拌块22的中部一侧设有用于与第一打泥头211在搅拌重叠区域15内相互配合打泥的第三打泥让位凹部223,另一侧设有用于与第二打泥头212在搅拌重叠区域15内相互配合打泥的第四打泥让位凹部224。在工作时,由驱动机构3驱动第一搅拌块21和第二搅拌块22沿着相反方向进行同步旋转,第一打泥头211、第二打泥头212、第三打泥头221和第四打泥头222在旋转的过程中可对肉等物料进行击打;同时在搅拌重叠区域15内,第三打泥头221与第一打泥让位凹部213的配合、第四打泥头222与第二打泥让位凹部214的配合、第一打泥头211与第三打泥让位凹部223的配合以及第二打泥头212与第四打泥让位凹部224的配合均能够实现对肉等物料进行挤压;第一打泥头211、第二打泥头212的端部与第一搅拌桶12的内壁之间也能够对肉等物料进行挤压,第三打泥头221、第四打泥头222的端部与第二搅拌桶14的内壁之间也能够对肉等物料进行挤压。

本发明通过在搅拌容器1的内部设置具有第一容腔11的第一搅拌桶12和具有第二容腔13的第二搅拌桶14,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3之间具有相互连通的搅拌重叠区域15,并在第一容腔11内转动枢接有第一搅拌块21和在第二容腔13内转动枢接有第二搅拌块22,使得驱动机构3在驱动第一搅拌块21和第二搅拌块22沿着相反方向进行同步旋转的过程中,第一搅拌块21和第二搅拌块22能够对投入至搅拌容器1内的肉等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通过击打和挤压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够提高打泥效率,又能够实现将肉等物料的细胞液挤出,同时保证纤维不受损,从而保证加工出的肉泥更具弹性。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容腔11的横截面为圆形。即第一搅拌桶12为圆柱形搅拌桶,使得物料在第一搅拌桶12内能够紧贴着第一搅拌桶12的圆弧形内壁进行旋转、击打和挤压,能够使物料搅拌均匀,打泥效果好,圆弧形内壁减少了旋转阻力。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容腔13的横截面为圆形。即第二搅拌桶14为圆柱形搅拌桶,使得物料在第二搅拌桶14内能够紧贴着第二搅拌桶14的圆弧形内壁进行旋转、击打和挤压,能够使物料搅拌均匀,打泥效果好,圆弧形内壁减少了旋转阻力。

在本发明中,为了有效避免第一搅拌块21和第二搅拌块22相互碰撞和降低设计难度,所述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3的圆心轴向平行,即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3为轴向对称设置。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3的圆半径相等,且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3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小于圆的直径,从而在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3之间形成搅拌重叠区域15。由于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3的圆心轴向平行,且圆半径相等,保证了物料能够更加顺畅的在第一搅拌桶12和第二搅拌桶14内进行旋转、击打和挤压。

在本发明中,为了有效避免第一搅拌块21与第一搅拌桶12的内壁相互碰撞和降低设计难度,所述第一搅拌块21的中心通过第一转轴215转动枢接于第一搅拌桶12上,第一搅拌块21的转动轴线与第一容腔11的圆心线重合,即第一转轴215设于第一容腔11的圆心线上。

在本发明中,为了有效避免第二搅拌块22与第二搅拌桶14的内壁相互碰撞和降低设计难度,所述第二搅拌块22的中心通过第二转轴225转动枢接于第二搅拌桶14上,第二搅拌块11的转动轴线与第二容腔13的圆心线重合,即第二转轴225设于第二容腔13的圆心线上。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打泥头211的端面为第一弧形端面2111。通过将第一打泥头211的端面设计为弧形端面,使得在打泥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配合第一搅拌桶12的圆弧形内壁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同时也降低了打泥过程中的阻力。

在本发明中,为了更好的配合第一搅拌桶12的圆弧形内壁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所述第一弧形端面2111为第一圆弧形端面。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圆弧形端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一容腔11的圆半径的二分之一。由于在第一圆弧形端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一容腔11的圆半径的二分之一时,第一圆弧形端面的端点正好与第一容腔11的圆内切,因此对物料的挤压效果最好。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打泥头211的端面上具有第一旋转侧面2112,所述第一旋转侧面2112上设有第一打泥齿2113。通过在第一旋转侧面2112上设置第一打泥齿2113,使得第一打泥头211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对物料进行搅拌打散。

在本发明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搅拌打散效果,所述第一旋转侧面2112上等间距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一打泥齿2113。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打泥头212的端面为第二弧形端面2121。通过将第二打泥头212的端面设计为弧形端面,使得在打泥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配合第一搅拌桶12的圆弧形内壁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同时也降低了打泥过程中的阻力。

在本发明中,为了更好的配合第一搅拌桶12的圆弧形内壁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所述第二弧形端面2121为第二圆弧形端面。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圆弧形端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一容腔11的圆半径的二分之一。由于在第二圆弧形端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一容腔11的圆半径的二分之一时,第二圆弧形端面的端点正好与第一容腔11的圆内切,因此对物料的挤压效果最好。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二打泥头212的端面上具有第二旋转侧面2122,所述第二旋转侧面2122上设有第二打泥齿2123。通过在第二旋转侧面2122上设置第二打泥齿2123,使得第二打泥头212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对物料进行搅拌打散。

在本发明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搅拌打散效果,所述第二旋转侧面2122上等间距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二打泥齿2123。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三打泥头221的端面为第三弧形端面2211。通过将第三打泥头221的端面设计为弧形端面,使得在打泥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配合第二搅拌桶14的圆弧形内壁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同时也降低了打泥过程中的阻力。

在本发明中,为了更好的配合第二搅拌桶14的圆弧形内壁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所述第三弧形端面2211为第三圆弧形端面。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三圆弧形端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二容腔的圆半径的二分之一。由于在第三圆弧形端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二容腔13的圆半径的二分之一时,第三圆弧形端面的端点正好与第二容腔13的圆内切,因此对物料的挤压效果最好。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三打泥头221的端面上具有第三旋转侧面2212,所述第三旋转侧面2212上设有第三打泥齿2213。通过在第三旋转侧面2212上设置第三打泥齿2213,使得第三打泥头221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对物料进行搅拌打散。

在本发明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搅拌打散效果,所述第三旋转侧面2212上等间距设有两个以上的第三打泥齿2213。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四打泥头222的端面为第四弧形端面2221。通过将第四打泥头222的端面设计为弧形端面,使得在打泥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配合第二搅拌桶14的圆弧形内壁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同时也降低了打泥过程中的阻力。

在本发明中,为了更好的配合第二搅拌桶14的圆弧形内壁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所述第四弧形端面2221为第四圆弧形端面。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四圆弧形端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二容腔13的圆半径的二分之一。由于在第四圆弧形端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二容腔13的圆半径的二分之一时,第四圆弧形端面的端点正好与第二容腔13的圆内切,因此对物料的挤压效果最好。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四打泥头222的端面上具有第四旋转侧面2222,所述第四旋转侧面2222上设有第四打泥齿2223。通过在第四旋转侧面2222上设置第四打泥齿2223,使得第四打泥头222在旋转的过程中能够对物料进行搅拌打散。

在本发明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搅拌打散效果,所述第四旋转侧面2222上等间距设有两个以上的第四打泥齿2223。

在本发明中,为了使物料能够顺畅的从第一打泥头211的端面与第一搅拌桶12的内壁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打泥头211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一搅拌桶12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1~1mm。

在本发明中,为了确保物料顺畅通过的同时又保证物料的挤压效果,所述第一打泥头211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一搅拌桶12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2~0.5mm。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打泥头211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一搅拌桶12的内壁之间的间距取值为0.2mm、0.3mm、0.4mm、0.5mm中的任意一个。

在本发明中,为了使物料能够顺畅的从第二打泥头212的端面与第一搅拌桶12的内壁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打泥头212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一搅拌桶12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1~1mm。

在本发明中,为了确保物料顺畅通过的同时又保证物料的挤压效果,所述第二打泥头212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一搅拌桶12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2~0.5mm。在具体实施时,第二打泥头212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一搅拌桶12的内壁之间的间距取值为0.2mm、0.3mm、0.4mm、0.5mm中的任意一个。

在本发明中,为了使物料能够顺畅的从第三打泥头221的端面与第二搅拌桶14的内壁之间通过,所述第三打泥头221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二搅拌桶14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1~1mm。

在本发明中,为了确保物料顺畅通过的同时又保证物料的挤压效果,所述第三打泥头221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二搅拌桶14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2~0.5mm。在具体实施时,第三打泥头221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二搅拌桶14的内壁之间的间距取值为0.2mm、0.3mm、0.4mm、0.5mm中的任意一个。

在本发明中,为了使物料能够顺畅的从第四打泥头222的端面与第二搅拌桶14的内壁之间通过,所述第四打泥头222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二搅拌桶14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1~1mm。

在本发明中,为了确保物料顺畅通过的同时又保证物料的挤压效果,所述第四打泥头222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二搅拌桶14的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2~0.5mm。在具体实施时,第四打泥头222端面上的端点与第二搅拌桶14的内壁之间的间距取值为0.2mm、0.3mm、0.4mm、0.5mm中的任意一个。

在本发明中,为了在达到让位目的的基础上,能够配合第三打泥头221的第三弧形端面2211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同时降低打泥过程中的阻力,所述第一打泥让位凹部213为第一弧形让位凹部2131。

在本发明中,为了配合第三打泥头221的第三圆弧形端面对物料进行更有效的击打和挤压,所述第一弧形让位凹部2131为第一圆弧形让位凹部,第一圆弧形让位凹部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一容腔11的圆半径。

在本发明中,为了在达到让位目的的基础上,能够配合第四打泥头222的第四弧形端面2221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同时降低打泥过程中的阻力,所述第二打泥让位凹部214为第二弧形让位凹部2141。

在本发明中,为了配合第四打泥头222的第四圆弧形端面对物料进行更有效的击打和挤压,所述第二弧形让位凹部2141为第二圆弧形让位凹部,第二圆弧形让位凹部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一容腔11的圆半径。

在本发明中,为了在达到让位目的的基础上,能够配合第一打泥头211的第一弧形端面2111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同时降低打泥过程中的阻力,所述第三打泥让位凹部223为第三弧形让位凹部2231。

在本发明中,为了配合第一打泥头211的第一圆弧形端面对物料进行更有效的击打和挤压,所述第三弧形让位凹部2231为第三圆弧形让位凹部,第三圆弧形让位凹部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二容腔13的圆半径。

在本发明中,为了在达到让位目的的基础上,能够配合第二打泥头212的第二弧形端面2121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同时降低打泥过程中的阻力,所述第四打泥让位凹部224为第四弧形让位凹部2241。

在本发明中,为了配合第二打泥头212的第二圆弧形端面对物料进行更有效的击打和挤压,所述第四弧形让位凹部2241为第四圆弧形让位凹部,第四圆弧形让位凹部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二容腔13的圆半径。

在本发明中,为了方便将落入第一搅拌块21的侧表面与第一搅拌桶12内侧壁之间间隙的物料带出,以避免物料卡在间隙内造成浪费,所述第一搅拌块21的两侧面由旋转中心向四周设有第一弧形凸纹216。通过第一弧形凸纹216的设计,使得第一搅拌块21能够在旋转力的作用下将位于间隙内的肉泥甩出。另外,在具体设计时,第一弧形凸纹216可与第一搅拌桶12内侧壁接触,也可具有一定的间隙,例如可设计为具有0.1-0.3mm的间隙。

在本发明中,为了方便将落入第二搅拌块22的侧表面与第二搅拌桶14内侧壁之间间隙的物料带出,以避免物料卡在间隙内造成浪费,所述第二搅拌块22的两侧面由旋转中心向四周设有第二弧形凸纹226。通过第二弧形凸纹226的设计,使得第二搅拌块22能够在旋转力的作用下将位于间隙内的肉泥甩出。另外,在具体设计时,第二弧形凸纹226可与第二搅拌桶14内侧壁接触,也可具有一定的间隙,例如可设计为具有0.1-0.3mm的间隙。

在本发明中,为了使第一搅拌块21在旋转的过程中可利用自身的重力惯性来辅助旋转,进而能够保证打泥的顺畅性和稳定性,对电机也能够起到保护作用,所述第一搅拌块沿着轴向上的厚度为6~10cm。

在本发明中,出于对辅助效果和成本的双重考虑,设计所述第一搅拌块沿着轴向上的厚度为8cm。

在本发明中,为了使第二搅拌块22在旋转的过程中可利用自身的重力惯性来辅助旋转,进而能够保证打泥的顺畅性和稳定性,对电机也能够起到保护作用,所述第二搅拌块22沿着轴向上的厚度为6~10cm。

在本发明中,出于对辅助效果和成本的双重考虑,设计所述第二搅拌块22沿着轴向上的厚度为8cm。

在本发明中,为了充分利用第一搅拌块21的重力惯性,提高击打和挤压力度,进而提高效率,所述第一搅拌块21为实心金属搅拌块。

在本发明中,为了避免金属生锈而影响到物料,所述第一搅拌块21为实心不锈钢搅拌块。

在本发明中,为了充分利用第二搅拌块22的重力惯性,提高击打和挤压力度,进而提高效率,所述第二搅拌块22为实心金属搅拌块。

在本发明中,为了避免金属生锈而影响到物料,所述第二搅拌块22为实心不锈钢搅拌块。

在本发明中,所述搅拌容器1的顶部具有与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3相连通的进料口16。通过将进料口16设置在搅拌容器1的顶部,能够方便进料。

在本发明中,所述搅拌容器1的底部具有与第一容腔11和第二容腔13相连通的出料口17。通过将出料口17设置在搅拌容器1的底部,能够方便出料。

在本发明中,为了防止物料在击打搅拌的过程中掉出来,所述出料口17配设有出料门18。

在本发明中,所述出料门18包括闸板本体181,闸板本体181的上表面包括第一弧形面1811和第二弧形面1812,所述第一弧形面1811与第一搅拌桶12的内壁相齐平,所述第二弧形面1812与第二搅拌桶14的内壁相齐平。通过使第一弧形面1811与第一搅拌桶12的内壁相齐平和使第二弧形面1812与第二搅拌桶14的内壁相齐平,可保证不会有物料从出料口17往下掉落并导致该部分物料无法击打和搅拌;同时第一弧形面1811和第二弧形面1812能够配合第一搅拌块21和第二搅拌块22端部的弧形面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

在本发明中,为了能够更好的配合第一搅拌块21端部的弧形面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所述第一弧形面1811为第一圆弧面,所述第一圆弧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一容腔11的圆半径。

在本发明中,为了能够更好的配合第二搅拌块22端部的弧形面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挤压,所述第二弧形面1812为第二圆弧面,所述第二圆弧面的圆弧半径等于第二容腔12的圆半径。

在本发明中,所述闸板本体181的一侧具有向上的第一斜插面1813,另一侧具有向上的第二斜插面1814;所述第一搅拌桶12在出料口17处设有与第一斜插面1813相匹配的第三斜插面121,所述第二搅拌桶14在出料口17处设有与第二斜插面1814相匹配的第四斜插面141。通过闸板本体181上的斜插面与出料口17的斜插面的紧密结合,保证了物料不会从缝隙中跑出。

在本发明中,为了方便取料,所述出料口17的下方设有可拆卸的盛料容器4。在需要取料时将盛料容器4安装在出料口17的下方,在取完物料后将物料和盛料容器4一起取下。

在本发明中,为了实现盛料容器4的快速拆装,所述搅拌容器4的底部设有插槽(未图示),盛料容器4的顶部设有与插槽相匹配的插片(未图示);或者所述盛料容器4的顶部设有插槽,搅拌容器4的底部设有与插槽相匹配的插片。本发明在使用时,通过插槽和插片的配合来实现盛料容器7的快速拆装。

在本发明中,所述驱动机构3包括设于第一转轴215上的第一齿轮31、设于第二转轴225上的第二齿轮32、用于提供旋转动力的第一电机33、与第一电机33的转轴相连接的电机齿轮34和与电机齿轮34相啮合的减速齿轮35;所述第一齿轮31与第二齿轮32相啮合,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中的任意一个齿轮与减速齿轮35相啮合。在工作时,由第一电机33输出旋转动力带动电机齿轮34进行旋转,电机齿轮34带动减速齿轮35进行旋转,且经减速齿轮35减速后减速齿轮35又联动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进行同步旋转,进而带动第一搅拌块21和第二搅拌块22沿着相反方向进行同步旋转。

在本发明中,为了支撑搅拌容器1,还包括支撑架5,所述搅拌容器1固设于支撑架5上。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取出物料,所述出料口17与支撑架5之间留有取料空间6。

在本发明中,还包括用于控制第一电机33的控制器(未图示),即控制器与第一电机33电连接。在具体工作时,当刚往搅拌容器1中加入肉泥等物料时,可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33先以较慢的转速带动第一搅拌块21和第二搅拌块22对物料进行击打和搅拌;待将物料打碎一些后,控制器控制第一电机33以较快的转速带动第一搅拌块21和第二搅拌块22对物料进行快速击打和搅拌,以提高搅拌效率。

在本发明中,为了提高自动化程度,实现自动出料,还包括第二电机182和第一传动齿轮183;所述闸板本体18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齿条1815,所述第一传动齿轮183与第一齿条1815相啮合,第二电机182与第一传动齿轮183相联接,第二电机182与控制器电连接。在工作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二电机182带动第一传动齿轮183进行旋转,从而实现出料门18的自动打开和自动关闭。

在本发明中,为了实现物料的定量自动加工,还包括连接于进料口16上方的料斗71、第三电机72、第二传动齿轮73、第四电机74和第三传动齿轮75,所述料斗71的下部为直管段711;所述直管段711的上部设有第一抽拉门712,直管段711的下部设有第二抽拉门713;所述第一抽拉门712的底部设有第二齿条714,第二传动齿轮73与第二齿条714相啮合,第三电机72与第二传动齿轮73相联接;所述第二抽拉门713的底部设有第三齿条715,第三传动齿轮75与第三齿条715相啮合,第四电机74与第三齿条715相联接;第三电机72和第四电机74均与控制器电连接。当需要进行物料的定量自动加工时,控制器先控制第四电机74带动第二抽拉门713关闭;然后控制器控制第三电机72带动第一抽拉门712开启,使物料往下落入至直管段711内;接着,当物料堆满至第一抽拉门712的位置时,控制器控制第三电机72带动第一抽拉门712关闭,使物料不再落入直管段711内;最后控制器控制第四电机74带动第二抽拉门713开启,使物料掉落至搅拌容器1内进行自动加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料斗71与进料口16为可拆卸连接,在不需要进行定量自动加工时,可将料斗71拆卸下来,在具体连接时,可采用卡块和卡槽配合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另外,所述第一抽拉门712和第二抽拉门713还可使用电磁阀来替代。

由以上介绍可知,本发明的加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打泥效率高,因此,可以将本发明的加工装置应用到家庭、饭店、香肠制造厂、丸子制作厂等场所中用于对肉等物料进行加工,特别适合推广使用。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发明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