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荔枝保鲜方法

文档序号:28319700发布日期:2022-01-04 22:01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荔枝保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荔枝保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荔枝保鲜方法。


背景技术:

2.我国荔枝的果实成熟期在高温季节,由于果实采后生理代谢旺盛,容易衰老,采后病害发生严重,果皮易褐变,导致鲜果易变质,不耐贮运,在28℃室温下,3

4天就会全部褐变腐烂。近年来我国荔枝冷链保鲜贮运快速应用,但果实脱离低温环境后一般1

2天就发生果皮褐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鲜果销售受,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严重限制荔枝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的发展。
3.目前荔枝采后保鲜涉及三个问题,一是荔枝采后生理代谢旺盛,容易快速衰老,目前专利多用维生素c等还原剂处理,延缓力之果实采后衰老,但这些还原剂处理荔枝果实后,暴露在空气中,这些还原剂很快被氧化而短时间失去保护功能;二是荔枝采后病害发生严重,一般通过杀菌剂进行处理,但杀菌剂使用不规范易造成农药残留,产生食品安全问题;三是荔枝果实采后果皮花色苷容易被氧化,果皮易褐变,目前多用熏硫等方法解决,但会带来硫残留超标,果实口感差并影响食品安全。
4.因此,荔枝采后的保鲜成为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降低荔枝采后病害发生和延长荔枝货架期己显得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高效荔枝保鲜方法。
6.一种高效荔枝保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s1、采摘新鲜的荔枝,采摘后的荔枝平放在带孔的塑料托盘上;
8.s2、通过冷风对带孔的塑料托盘上的荔枝进行吹动,将荔枝上的杂质以及灰尘吹落,杂质以及灰尘从孔部离开塑料托盘;
9.s3、配置荔枝保鲜剂,荔枝保鲜剂内包括有0.028

0.561g/l的硫氢化钠、0.05

4g/l的咪鲜胺、0.1

40g/l的柠檬酸,其余为去离子水;
10.s4、将新鲜荔枝浸泡到荔枝保鲜剂内2

4分钟,将荔枝取出沥干后放入冷冻干燥箱中在冷冻干燥气体中放置10

20min,然后用pe袋包装;
11.s5、将包装后的荔枝放置到温度为3

5℃、湿度为85

95%的保鲜箱内冷藏。
12.优选的,所述s1中塑料托盘上的通孔的直径为12

22mm。
13.优选的,所述s3中的保鲜剂内有效活性成分包括0.112g/l的硫氢化钠,0.5g/l的咪鲜胺以及10g/l的柠檬酸。
14.优选的,所述s2中冷风吹拂的时间10

20min,且冷风的温度为6

8℃。
15.优选的,所述s4中包装用0.01mmpe袋,袋子中间两侧具直径0.4

0.6cm的孔洞。
16.优选的,所述s4中冷冻干燥箱中的冷冻干燥气体的露点范围为0.5

1.0%rh。
17.优选的,所述s6中保鲜箱内的温度为4℃、湿度为90%,且保鲜箱内充设有惰性气体。
18.优选的,所述惰性气体为氦气、氖气和氩气中的一种。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0.本发明通过使用硫氢化钠、咪鲜胺以及柠檬酸复配的保鲜剂对荔枝进行保鲜,硫氢化钠是荔枝果实体内的信号分子,可通过延缓荔枝果实呼吸底物消耗,延缓能量亏缺和增加自身抗病性,提高果实自身抗氧化和抗病能力,咪鲜胺可快速杀灭荔枝果皮中的病原菌,降低采后病害发生,柠檬酸延缓花色苷的降解,果实颜色漂亮,抗氧化能力增强,通过对调控荔枝内部生理代谢,延缓能量亏缺,提高自身抗氧化和抗病能力,从而长时间延缓荔枝采后衰老,达到延长货架期的目的。
附图说明
21.图1为荔枝保鲜方法的流程图;
22.图2为不做任何处理的荔枝褐变情况;
23.图3为仅加入0.5g/l咪鲜胺的荔枝褐变情况;
24.图4为仅加入10g/l柠檬酸的荔枝褐变情况;
25.图5为仅加入0.112g/l硫氢化钠的荔枝褐变情况;
26.图6为采用优选配方加入0.5g/l咪鲜胺+10g/l柠檬酸+0.112g/l硫氢化钠的荔枝褐变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28.实施例1中
29.一种高效荔枝保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0.s1、采摘新鲜的荔枝,采摘后的荔枝平放在带孔的塑料托盘上,塑料托盘上的通孔的直径为12mm;
31.s2、通过冷风对带孔的塑料托盘上的荔枝进行吹动,将荔枝上的杂质以及灰尘吹落,杂质以及灰尘从孔部离开塑料托盘,其中冷风吹拂的时间10min,且冷风的温度为6℃;
32.s3、配置荔枝保鲜剂,荔枝保鲜剂内包括有0.028g/l的硫氢化钠、0.05g/l的咪鲜胺、0.1g/l的柠檬酸,其余为去离子水;
33.s4、将新鲜荔枝浸泡到荔枝保鲜剂内2分钟,将荔枝取出沥干后放入冷冻干燥箱中在冷冻干燥气体中放置10min,冷冻干燥气体的露点范围为0.5%rh;然后用pe袋包装,包装用0.01mmpe袋,袋子中间两侧具直径0.4cm的孔洞;
34.s5、将包装后的荔枝放置到温度为3℃、湿度为85%的保鲜箱内冷藏,其中保鲜箱内充设有惰性气体,而且惰性气体为氦气。
35.实施例2中
36.一种高效荔枝保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7.s1、采摘新鲜的荔枝,采摘后的荔枝平放在带孔的塑料托盘上,塑料托盘上的通孔的直径为17mm;
38.s2、通过冷风对带孔的塑料托盘上的荔枝进行吹动,将荔枝上的杂质以及灰尘吹落,杂质以及灰尘从孔部离开塑料托盘,其中冷风吹拂的时间15min,且冷风的温度为7℃;
39.s3、配置荔枝保鲜剂,荔枝保鲜剂内包括有0.112g/l的硫氢化钠、0.5g/l的咪鲜胺、10g/l的柠檬酸,其余为去离子水;
40.s4、将新鲜荔枝浸泡到荔枝保鲜剂内2

4分钟,将荔枝取出沥干后放入冷冻干燥箱中在冷冻干燥气体中放置20min,冷冻干燥气体的露点范围为1.0%rh;然后用pe袋包装,包装用0.01mmpe袋,袋子中间两侧具直径0.6cm的孔洞;
41.s5、将包装后的荔枝放置到温度为5℃、湿度为95%的保鲜箱内冷藏,其中保鲜箱内充设有惰性气体,而且惰性气体为氖气。
42.实施例3中
43.一种高效荔枝保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4.s1、采摘新鲜的荔枝,采摘后的荔枝平放在带孔的塑料托盘上,塑料托盘上的通孔的直径为22mm;
45.s2、通过冷风对带孔的塑料托盘上的荔枝进行吹动,将荔枝上的杂质以及灰尘吹落,杂质以及灰尘从孔部离开塑料托盘,其中冷风吹拂的时间20min,且冷风的温度为8℃;
46.s3、配置荔枝保鲜剂,荔枝保鲜剂内包括有0.561g/l的硫氢化钠、4g/l的咪鲜胺、40g/l的柠檬酸,其余为去离子水;
47.s4、将新鲜荔枝浸泡到荔枝保鲜剂内4分钟,将荔枝取出沥干后放入冷冻干燥箱中在冷冻干燥气体中放置20min,冷冻干燥气体的露点范围为1.0%rh;然后用pe袋包装,包装用0.01mmpe袋,袋子中间两侧具直径0.6cm的孔洞;
48.s5、将包装后的荔枝放置到温度为5℃、湿度为95%的保鲜箱内冷藏,其中保鲜箱内充设有惰性气体,而且惰性气体为氩气。
49.根据实施例1

3,选择同样份数的同个品种的新鲜荔枝,然后分别通过实施例1、2、3进行同时进行保鲜贮藏,贮藏第7天观察每袋的荔枝褐变程度,观察防褐变效果,如下表1:
50.保鲜方式果实褐变指数果实褐变率(%)防褐变效果(%)实施例11.645.2295.11实施例21.564.8897.28实施例31.584.9996.33
51.表1
52.其中实施例2为优选配方,实施例2的防褐变效果最佳,其中实施例2的保鲜剂内有效活性成分为0.112g/l的硫氢化钠,0.5g/l的咪鲜胺以及10g/l的柠檬酸。
53.其中,硫化氢能够参与调控荔枝的成熟衰老,激发防御基因的表达,诱导荔枝果实的病伤害反应、抗性的形成,延缓其采后衰老,延长货架寿命。咪鲜胺是一种真菌杀菌剂,在多个国家,多种作物产后处理上被应用,对真菌杀灭效果好,农药残留低,安全性高。柠檬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为无色晶体,无臭,是天然防腐剂和食品添加剂,柠檬酸处理荔枝果实,可以为荔枝果皮提供一个微酸环境,荔枝果皮色素,如花色苷更加稳定,果实颜色漂亮,抗氧化能力增强。
54.荔枝果实采后衰老快、易褐变,采后病害发生严重,采用单一功能的药剂很难达到理想的结果。本保鲜方法从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筛选到效果好的化合物,并将他们组合,复
配可有效解决荔枝采后面临的三个问题。其中,硫氢化钠是荔枝果实体内的信号分子,可通过延缓荔枝果实呼吸底物消耗,延缓能量亏缺和增加自身抗病性,提高果实自身抗氧化和抗病能力,从而延缓荔枝采后衰老,达到延长货架期的目的。咪鲜胺可快速杀灭荔枝果皮中的病原菌,降低采后病害发生。柠檬酸延缓花色苷的降解,果实颜色漂亮,抗氧化能力增强。
55.同时为了证明硫氢化钠、咪鲜胺以及柠檬酸复配的性能,进行如下方式验证,将新鲜荔枝浸泡到下列溶液中3分钟,捞出沥干,用厚0.01mmpe袋包装,袋子中间两侧具直径0.5cm的空洞,每袋装果实5公斤,25℃,rh90%条件下贮藏,贮藏第7天观察每袋的荔枝褐变程度,观察防褐变效果,对比效果如表2:
[0056][0057]
表2
[0058]
试验的每袋荔枝褐变程度参考图1

5,其中图2为不做任何处理的荔枝褐变情况;图3为仅加入0.5g/l咪鲜胺的荔枝褐变情况;图4为仅加入10g/l柠檬酸的荔枝褐变情况;图5为仅加入0.112g/l硫氢化钠的荔枝褐变情况;图6为采用优选配方加入0.5g/l咪鲜胺+10g/l柠檬酸+0.112g/l硫氢化钠的荔枝褐变情况。
[0059]
根据表2以及附图2

6可知,通过使用硫氢化钠、咪鲜胺以及柠檬酸复配的保鲜剂对荔枝进行保鲜,通过对调控荔枝内部生理代谢,延缓能量亏缺,提高自身抗氧化和抗病能力,从而长时间延缓荔枝采后衰老,达到延长货架期的目的。
[0060]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