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装置及脱腥方法

文档序号:37879323发布日期:2024-05-09 21:23阅读: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装置及脱腥方法

本发明属于藻类脱腥处理,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装置及脱腥方法。


背景技术:

1、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2、藻类中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如多糖、蛋白质、膳食纤维等。研究表明其还具有药理价值,如抗氧化、抗病毒、抗炎、降血压、降胆固醇等,所以藻类功能食品受到诸多消费者的关注。但藻类因其具有强烈的腥味而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进而限制了其市场发展前景。

3、茶多酚不仅具备较好的抗氧化能力,而且能有效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抑制微生物生长,在藻类的冷藏过程中向藻类体喷射茶多酚溶液,在藻类体表面形成一层有效的抗氧化层,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及腥味释放,实现藻类的保鲜脱腥。但是茶多酚溶液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所以在对藻类进行浸泡处理过程中容易造成浪费、提高了藻类的脱腥处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装置及脱腥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3、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将魔芋葡甘聚糖进行改性,将得到的两亲性魔芋葡甘聚糖与植物油混合形成油相;

5、在油相中加入茶多酚溶液,作为水相,均质后得到油包水纳米乳液;

6、将油包水纳米乳液与海藻酸钠溶液经微流控制备核壳微胶囊,并采用含有cacl2的植物油接收茶多酚微胶囊,得到茶多酚保鲜液;

7、将待处理的藻类加入至所述茶多酚保鲜液中超声浸泡,捞出后,冷冻干燥,再将藻类在香辛料水提物中浸泡,干燥后即可。

8、在一些实施例中,对魔芋甘聚糖进行改进的方法为通过引入疏水分子对魔芋葡甘聚糖进行改性,使其具有两亲性,如辛烯基琥珀酸酐、溴代十六烷。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植物油为花生油、橄榄油、大豆油或玉米油等。

10、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亲性魔芋葡甘聚糖与植物油的质量比为1:25~100。

11、在一些实施例中,茶多酚溶液的浓度为0.1~100mg/ml。

12、优选的,茶多酚溶液与油相的体积比为1:1~10。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海藻酸钠溶液中,海藻酸钠的浓度为0.5~2wt%。

14、在一些实施例中,茶多酚保鲜液中,茶多酚微胶囊的浓度为1.5~9%。

15、优选的,所述超声浸泡处理的时间为3~10min。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香辛料水提物为花椒、胡椒、姜、蒜、八角、小茴香、肉豆蔻、山奈、鼠尾草、迭迭香、麝香草、月桂叶或桂皮中的一种。

17、优选的,所述香辛料水提物为迷迭香、花椒或山奈的水提物。

18、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香辛料水提物的浓度为0.05~0.25wt%。

19、进一步优选的,在进行藻类脱腥时,每克藻类采用1~6ml香辛料水提物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为20~60min。

20、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装置,包括浸泡槽、格栅传送带、弧底振动筛和料槽,其中,

21、浸泡槽内盛装有茶多酚微胶囊保鲜液;

22、所述格栅传送带的进料端置于浸泡槽内,出料端向上倾斜设置,位于浸泡槽的上端;

23、弧底振动筛位于格栅传送带的出料端,其底部为波浪状,两侧设置有挡板;

24、料槽位于弧底振动筛的出口。

25、格栅传送带用于将浸泡后的藻类输送至弧底振动筛上,在输送过程中,可以将大部分的茶多酚微胶囊保鲜液过滤排入浸泡槽内。

26、弧底振动筛的弧底可以阻滞藻类、不易刮坏藻类,弧底的弧度可以随藻类样品大小进行调整;振动筛可以通过震动脱除多余茶多酚微胶囊保鲜液,并根据需要保留一定量的茶多酚微胶囊保鲜液。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料槽的底部开孔。料槽用于暂时储存浸泡后的藻类,藻类经振动去除保鲜液后,不可避免还会残留少量保鲜液,在料槽的底部开孔,便于及时将流下的保鲜液排出。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弧底振动筛的下方设置有滤液槽。用于承接振动滤下的保鲜液。

29、上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多种实施例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30、两亲性魔芋葡甘聚糖的亲水侧氢键与茶多酚结合,疏水侧与油相结合,形成界面膜,含有茶多酚的内水相被包裹在油相中,抑制了亲水性酚类化合物透过扩散到体系外;油类可以选择植物油、动物油等各类食品级油脂,此处选择植物油更为环保、可持续,同时兼具性价比。

31、将油包水纳米乳液与海藻酸钠溶液经微流控制备核壳微胶囊,油相油滴被固定在外水相的网络结构中,防止发生絮凝和聚集。茶多酚具有水溶性,其酚羟基易被氧化,对温度、氧气敏感,稳定性差,而微胶囊是包埋、稳定和递送亲水性多酚物质的理想体系。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方法,其特征在于:对魔芋甘聚糖进行改进的方法为通过引入疏水分子对魔芋葡甘聚糖进行改性,使其具有两亲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油为花生油、橄榄油、大豆油或玉米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亲性魔芋葡甘聚糖与植物油的质量比为1:25~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方法,其特征在于:茶多酚溶液的浓度为0.1~100mg/ml;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方法,其特征在于:海藻酸钠溶液中,海藻酸钠的浓度为0.5~2wt%。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方法,其特征在于:茶多酚保鲜液中,茶多酚微胶囊的浓度为1.5~9%;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香辛料水提物为花椒、胡椒、姜、蒜、八角、小茴香、肉豆蔻、山奈、鼠尾草、迭迭香、麝香草、月桂叶或桂皮中的一种;

9.一种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浸泡槽、格栅传送带、弧底振动筛和料槽,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料槽的底部开孔。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茶多酚的藻类脱腥装置及脱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魔芋葡甘聚糖进行改性,将得到的两亲性魔芋葡甘聚糖与植物油混合形成油相;在油相中加入茶多酚溶液,作为水相,均质后得到油包水纳米乳液;将油包水纳米乳液与海藻酸钠溶液经微流控制备核壳微胶囊,并采用含有CaCl<subgt;2</subgt;的植物油接收茶多酚微胶囊,得到茶多酚保鲜液;将待处理的藻类加入至所述茶多酚保鲜液中超声浸泡,捞出后,冷冻干燥,再将藻类在香辛料水提物中浸泡,干燥后即可。

技术研发人员:庞杰,孙意岚,张钦华,吴传宇,孙祥云,滕文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农林大学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5/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