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束风力开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26201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丝束风力开松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丝束风力开松器。
背景技术
在滤嘴成型生产过程中,丝束开松是“咀棒成型”第一工艺环节,丝束开松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咀棒“吸阻”的稳定性和丝束的“消耗”高低,并影响着成型机各开松辊(橡胶制品)的使用寿命。目前,英国“MOLINS公司”PM5N原装的“风力开松器”结构,其“开松风隙”为2条“平行线”。
一般情况下,从“平行风隙”中“喷”出的风力能使丝束展幅宽度基本正常,并满足丝束开松工艺要求。但国内外各厂家的丝束来料开松性能是不尽相同的,故现场生产中,使用不同厂家、品种的丝束,丝束展幅宽度及开松状况有一定波动,主要表现在情况一某些厂家的丝束在生产中“开松宽度”达不到工艺要求(尽管开松风量已调节至最大)。情况二某些厂家的丝束在生产中,丝束中部被吹得“开叉”而两边却吹不开,减小设备开松风量,则丝束整体展幅宽度又达不到工艺要求。以上2种情况均直接影响生产过程中嘴棒吸阻、硬度、外观等质量指标的控制,且丝束消耗偏高,更为严重者则丝束不能使用而报废。就其原因,由于开松器进风口A在中间,因此“平行风隙”的中部风力较大,而两头风力相对偏小,从而容易在生产中出现“情况二”现象丝束中部开松“分叉”,而丝束两边开松不足,造成咀棒外观白点、吸阻不稳定等质量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各点输出的风力均匀,输出的开松风呈发散状喷出,提高开松系统进料的稳定性的丝束风力开松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基板和开松风隙,所述的开松风隙为V字形开松风隙。
所述的V字形开松风隙的V字夹角为135°。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丝束风力开松器,改变原丝束风力开松器开松风隙的形状,将平行线改为V字线,并通过135°的V字夹角设计,使V字线上各点输出的风力均匀,输出的开松风在V字形开松风隙设计的导引下,呈发散状喷出;同时,将具V字形开松风隙的丝束风力开松器并列安装,进风口对正丝束风力开松器的V字形开松风隙的两条风隙的夹角之间,在丝束运行中起到了较好的“匀速”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开松系统进料的稳定性,从而很好的解决了现状中存在之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各点输出的风力均匀,输出的开松风呈发散状喷出,提高了开松系统进料的稳定性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造价低廉、性能可靠的丝束风力开松器。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效果图;图3是原有的丝束风力开松器结构和使用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在基板1设有V字形开松风隙2,其V字夹角为135°。
参见图1和图2,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改变原丝束风力开松器“开松风隙”的形状,将平行线设置的开松风隙改为V字形开松风隙2,并通过135℃的“V字夹角”设计,使V字形开松风隙2上各点输出的风力均匀,输出的开松风在V字形开松风隙2的导引下,呈“发散状”喷出;同时,将具V字形开松风隙的丝束风力开松器并列安装,进风口3对正丝束风力开松器的V字形开松风隙2的两条风隙的夹角之间,在丝束运行中起到了较好的匀速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开松系统进料的稳定性,从而很好的解决了现状中存在之问题。
参见图2和图3,其改进效果对比见下表。
改进效果评价表
权利要求1.一种丝束风力开松器,包括基板和开松风隙,其特征是所述的开松风隙为V字形开松风隙(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束风力开松器,其特征是所述的V字形开松风隙(2)的V字夹角为13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丝束风力开松器,包括基板和开松风隙,所述的开松风隙为V字形开松风隙(2)。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各点输出的风力均匀,输出的开松风呈发散状喷出,提高了开松系统进料的稳定性且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造价低廉、性能可靠的丝束风力开松器。
文档编号A24D3/00GK2768485SQ200520050128

公开日2006年4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1日
发明者陈忠, 孔文利 申请人:长沙卷烟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