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雾产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917727发布日期:2023-11-03 20:47阅读:44来源:国知局
气雾产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气雾产生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作为一种新型烟草制品,目前有多种形式的结构。
3.例如传统的有烟媒直接填充方式,是指在更换烟媒时,直接将作为烟媒的烟叶(或烟丝)直接放入烟具的加热腔体内。这种方式由于操作原因,导致烟媒的排列方式、均匀性、烟媒数量以及烟媒密度等很难保持一致,进而影响客户抽吸的体验。
4.目前,电加热的不燃烧烟草制品多数采用电热丝加热方式,但目前的电加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一、重视加热方式和加热效率,但是忽视热辐射等原因导致的热损失;二、缺少气流引导,导致实际使用中烟量偏少。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加热的气雾产生装置效率低且加热不均匀等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包括:空腔,具有空腔壳体以及由所述空腔壳体形成的空腔容置空间,所述空腔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待加热介质,所述空腔顶部和底部均为开放设置,所述空腔容置空间临近所述空腔顶部处设有滤棉;密封盖,设于所述空腔底部以对所述空腔底部进行密封,所述密封盖的底部形成有穿设部;空气导流器,设置于所述密封盖的下方,具有导流槽以及导流孔,所述导流孔与所述穿设部对应设置;加热器,包括加热器底盖以及加热陶瓷片,所述加热器底盖设置于所述空气导流器的下方,所述加热陶瓷片固定于所述加热器底盖且穿过所述导流孔并刺穿所述穿设部以穿设入所述空腔容置空间。于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陶瓷片穿设入所述空腔容置空间时,位于所述空腔容置空间的中心部位。
7.于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腔壳体形成圆柱形的所述空腔容置空间。
8.于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腔壳体内侧壁增设有镜面反射层,所述镜面反射层的材质选择与所述空腔的材质选择相对应。
9.于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穿设部的材质为多孔铝箔。
10.于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陶瓷片被设为剑型结构。
11.于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陶瓷片内部设置有蛇形扁平状的电加热丝。
12.于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陶瓷片与所述导流孔具有一定空隙的穿过所述导流孔。
13.于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烟杆,包括烟杆壳体以及由所述烟杆壳体组成的烟杆容置空间,所述烟杆容置空间用于容置所述空腔、密封盖、空气导流器、以及加热器,所述空腔顶部与烟杆顶部位置对应,且所述烟杆壳体内侧与所述空腔壳体外侧间形成第一导气通道,所述第一导气通道与所述导流槽对应的设置,其中,所述待加热介质为烟煤;烟
嘴,固定于所述烟杆顶部,具有吸嘴、与所述吸嘴连通的第二导气通道、以及分布于所述烟嘴周围的气孔,所述第二导气通道与所述滤棉对应设置,所述气孔与所述第一导气通道相对应设置。
1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气雾产生装置使用方法,所述气雾产生装置为上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当通过所述吸嘴吸气时,空气从所述烟嘴周围的气孔进入所述第一导气通道;且由所述第一导气通道到达所述导流槽,并经由所述导流槽导流入所述导流孔;且由所述导流孔流经所述被所述加热陶瓷片预加热的烟煤,形成含有所述烟煤的气雾;所述含有所述烟煤的气雾在经过所述滤棉的过滤后,经由所述第二导气通道到达所述吸嘴。
15.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气雾产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所述气雾产生装置包括:空腔,具有空腔壳体以及由所述空腔壳体形成的空腔容置空间,所述空腔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待加热介质,所述空腔顶部设有滤棉;密封盖,设于所述空腔底部以对所述空腔底部进行密封,所述密封盖的底部形成有穿设部;空气导流器,设置于所述密封盖的下方,具有导流槽以及导流孔,所述导流孔与所述穿设部对应设置;加热器,包括加热器底盖以及加热陶瓷片,所述加热器底盖设置于所述空气导流器的下方,所述加热陶瓷片固定于所述加热器底盖且穿过所述导流孔并刺穿所述穿设部以穿设入所述空腔容置空间。本发明的气雾产生装置加热均匀、效率高,且能有效避免加热陶瓷片温度过高的现象,且采用的气流引导装置,还能增加产生的气雾量。
附图说明
16.图1显示为本发明的气雾产生装置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显示为本发明的空气导流器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显示为本发明的气雾产生装置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19.元件标号说明
[0020]1ꢀꢀꢀꢀꢀꢀꢀꢀ
气雾产生装置
[0021]
11
ꢀꢀꢀꢀꢀꢀꢀ
空腔
[0022]
111
ꢀꢀꢀꢀꢀꢀ
空腔壳体
[0023]
112
ꢀꢀꢀꢀꢀꢀ
空腔容置空间
[0024]
113
ꢀꢀꢀꢀꢀꢀ
空腔顶部
[0025]
114
ꢀꢀꢀꢀꢀꢀ
空腔底部
[0026]
115
ꢀꢀꢀꢀꢀꢀ
滤棉
[0027]
116
ꢀꢀꢀꢀꢀꢀ
镜面反射层
[0028]
12
ꢀꢀꢀꢀꢀꢀꢀ
密封盖
[0029]
121
ꢀꢀꢀꢀꢀꢀ
穿设部
[0030]
13
ꢀꢀꢀꢀꢀꢀꢀ
空气导流器
[0031]
131
ꢀꢀꢀꢀꢀꢀ
导流槽
[0032]
132
ꢀꢀꢀꢀꢀꢀ
导流孔
[0033]
14
ꢀꢀꢀꢀꢀꢀꢀ
加热器
[0034]
141
ꢀꢀꢀꢀꢀꢀ
加热器底盖
[0035]
142
ꢀꢀꢀꢀꢀꢀ
加热陶瓷片
[0036]
15
ꢀꢀꢀꢀꢀꢀꢀ
烟杆
[0037]
151
ꢀꢀꢀꢀꢀꢀ
烟杆壳体
[0038]
152
ꢀꢀꢀꢀꢀꢀ
烟杆容置空间
[0039]
16
ꢀꢀꢀꢀꢀꢀꢀ
烟嘴
[0040]
161
ꢀꢀꢀꢀꢀꢀ
吸嘴
[0041]
20
ꢀꢀꢀꢀꢀꢀꢀ
第一导气通道
[0042]
21
ꢀꢀꢀꢀꢀꢀꢀ
第二导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44]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0045]
请参阅图1,显示为本发明的气雾产生装置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气雾产生装置1包括:
[0046]
空腔11,具有空腔壳体111以及由所述空腔壳体111形成的空腔容置空间112,所述空腔容置空间112用于容置待加热介质,所述空腔顶部113和空腔底部114均为开放设置,所述空腔容置空间112临近所述空腔顶部113处设有滤棉115,所述滤棉115与所述空腔容置空间112临近所述空腔顶部113处充分接触,以使从所述空腔容置空间112流出的气体均会经过所述滤棉115的过滤,进而过滤部分焦油以及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其中,所述滤棉115的材质可以为聚乳酸、醋酸纤维或其它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0047]
密封盖12,设于所述空腔底部114以对所述空腔底部114进行密封,所述密封盖12的底部形成有穿设部121;优选的,所述密封盖12通过超声波焊接技术与所述空腔底部114进行焊接。所述密封盖12的材料为符合安全认证的金属材料,在对所述空腔底部114进行密封的同时,还用以对容置于所述空腔容置空间112内的所述待加热介质进行支撑,优选的,所述密封盖12的材质为铝箔。且优选的,为了方便刺穿,所述穿设部121的材质为多孔铝箔,具体为99.0%~99.7%的深度电解铝。所述密封盖12的形成方式可以为以下中的一种:1)在所述密封盖12的底部开设与所述穿设部121对应的开孔,且通过超声波焊接技术将所述穿设部121与所述密封盖12的开孔的边缘进行焊接,或通过其他粘合技术将所述穿设部121与所述密封盖12的开孔的边缘进行粘合,以形成所述密封盖12;2)在所述密封盖12的底部进行打孔,以令所述密封盖12的底部形成材质为多孔铝箔的所述穿设部121。
[0048]
空气导流器13,设置于所述密封盖12的下方,且结合图2的显示,所述空气导流器13优选为圆盾形结构,具有导流槽131以及导流孔132,所述导流孔132与所述穿设部121对
应设置;
[0049]
加热器14,包括加热器底盖141以及加热陶瓷片142,所述加热器底盖141设置于所述空气导流器13的下方,所述加热陶瓷片142固定于所述加热器底盖141且穿过所述导流孔132并刺穿所述穿设部121以穿设入所述空腔容置空间112。且,进一步的,为了增加气流量,所述穿设部121的面积略大于所述加热陶瓷片142的横截面积,即在所述密封盖12的底部临近所述加热陶瓷片142的位置还具有多个小孔,方便多余的气流从这些小孔中通过。
[0050]
优选的,所述加热陶瓷片142与所述导流孔132具有一定空隙的穿过所述导流孔132。其中,所述导流槽131槽口形状契合加热陶瓷片142的水平剖面,且导流槽131槽口上任意一点与加热陶瓷片142的最近边缘保留一定的空隙,例如为0.8毫米的间隙,避免加热陶瓷片142与空气导流器13直接接触,导致热量损失;
[0051]
所述空气导流器13的直径比所述空腔底部114的直径大一些,例如大2毫米,使所述空气导流器13能够覆盖所述空腔底部114的下底面,避免所述空腔11与所述空气导流器13接触部分出现漏气情况。
[0052]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陶瓷片142被设为剑型结构,或其他便于穿设所述穿设部121以及所述待加热介质的结构。由于所述加热陶瓷片142刺入铝箔开口较小,在更换所述待加热介质时,所述空腔11内的待加热介质不容易残存,且为了获得对所述待加热介质更加均匀和充分的加热,所述加热陶瓷片142内部设置有蛇形扁平状的电加热丝。即所述加热陶瓷片142的结构为在蛇形扁平电加热丝外部覆盖高导热陶瓷基片。
[0053]
其中,所述加热器底盖141的设置可以提高所述加热陶瓷片142的稳定度,并为电加热丝的电极提供稳定支撑。所述加热器底盖141采用耐高温绝缘高分子材料,避免电加热丝电极短路,同时,减少高温时有害物质析出。
[0054]
其中,所述待加热介质被所述加热陶瓷片142预加热,且当空气从所述导流槽131进入导流孔132,且流经所述待加热介质时,形成含有所述待加热介质的气雾。于具体应用中,所述待加热介质例如为烟叶。
[0055]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陶瓷片142穿设入所述空腔容置空间112时,优选位于所述空腔容置空间112的中心部位。这样,可以对置于所述空腔容置空间112的待加热介质进行均匀的加热。
[0056]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腔壳体111形成圆柱形的所述空腔容置空间112。
[0057]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空腔壳体111内侧壁上增设有镜面反射层116,所述镜面反射层116的材质选择与所述空腔壳体111的材质选择相对应。例如,所述空腔壳体111如果采用云母纸壳,镜面反射层116则采用锡箔纸作为镜面反射层,通过耐高温胶(+300摄氏度)txg6012将其贴合在空腔壳体111的内表面;所述空腔壳体111如果采用cpvc材料,所述镜面反射层116则采用铝箔,并通过热压胶或pvc铝材粘合剂kuer 2025进行粘合。
[0058]
进一步参阅图3,所述气雾产生装置1于一具体实施例中还包括:
[0059]
烟杆15,包括烟杆壳体151以及由所述烟杆壳体151组成的烟杆容置空间152,所述烟杆容置空间152用于容置所述空腔11、密封盖12、空气导流器13、以及加热器14,所述空腔顶部113与烟杆顶部153位置对应,且所述烟杆壳体151内侧与所述空腔壳体111外侧间形成第一导气通道20,所述第一导气通道20与所述导流槽131对应的设置,其中,所述待加热介质为烟煤;
[0060]
烟嘴16,固定于所述烟杆顶部153,具有吸嘴161、与所述吸嘴161连通的第二导气通道21、以及分布于所述烟嘴16周围的气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导气通道21与所述滤棉115对应设置,所述气孔与所述第一导气通道20相对应的设置。
[0061]
在具体应用中,再次结合图3,箭头表示的方向为气流的流动方向,当用户通过所述吸嘴161吸气时,空气从所述烟嘴16周围的气孔进入所述第一导气通道20;且由所述第一导气通道20到达所述导流槽131,并经由所述导流槽131导流入所述导流孔132;且由所述导流孔132流经被所述加热陶瓷片142预加热的烟煤,与所述烟煤混合后,形成含有所述烟煤的气雾;所述含有所述烟煤的气雾经过所述滤棉115过滤掉大颗粒及其他有害成分后,由所述第二导气通道21到达所述吸嘴161。这种气流规划优势在于可以有效避免在烟杆15表面开孔而导致结构强度下降,同时,由于进气口(气孔)至加热点(加热陶瓷片142)行程较长,可以避免气流逆行时,导致进气口倒流出的热空气灼伤用户。
[0062]
本发明通过空气导流器13引导空气流向,从而混合烟媒析出的烟气,并最终引导混合后的烟气进入口腔。优点还包括通过机械结构引导空气与烟气的混合,在形成混合烟气的同时,降低加热陶瓷片142表面温度,避免出现加热器件温度过高的现象。同时,由于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采用了中心低温加热方式,配合空气导流,使烟媒能够相对均匀加热,提高烟媒的利用效率。
[0063]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气雾产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所述气雾产生装置包括:空腔,具有空腔壳体以及由所述空腔壳体形成的空腔容置空间,所述空腔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待加热介质,所述空腔顶部设有滤棉;密封盖,设于所述空腔底部以对所述空腔底部进行密封,所述密封盖的底部形成有穿设部;空气导流器,设置于所述密封盖的下方,具有导流槽以及导流孔,所述导流孔与所述穿设部对应设置;加热器,包括加热器底盖以及加热陶瓷片,所述加热器底盖设置于所述空气导流器的下方,所述加热陶瓷片固定于所述加热器底盖且穿过所述导流孔并刺穿所述穿设部以穿设入所述空腔容置空间。本发明的气雾产生装置加热均匀、效率高,且能有效避免加热陶瓷片温度过高的现象,且采用的气流引导装置,还能增加产生的气雾量。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064]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